首页 > 历史

迷信宋太祖赵匡胤转世复仇:宋朝皇位出现戏剧变更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1127年(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史称。

赵构好不容易登上了帝位,却因为南逃路上受到金军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实在不甘心,延医用药,历经针灸治疗,却依然恢复不了生育能力。

满朝文武看到赵构憋红了脸生不出儿子,都劝他,实在生不了,就领养一个吧。

赵构万般无奈,只好接受了现实,同意领养一个。

当然,领养的人选不能是随便哪个平头小百姓,得是皇胄贵亲、龙枝凤脉。

这一脉除了赵构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

只能从其他支系中找了。

哪个支系好呢?深思熟虑了很久,赵构打算从太祖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为什么要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得和金主吴乞买说起。

金主吴乞买是金国开国君主的弟弟。

原本,阿骨打的儿子个个都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如长子斡本、次子斡离不、三子讹里朵、四子兀术、五子(嫡长子)绳果、六子讹鲁观、七子乌烈等等,这些人,没有一个系统学习过军事,却一个比一个彪悍,没有一个专门进修过权谋术,却一个比一个狡猾。

阿骨打没把金国皇位传给儿子,是因为弟弟吴乞买更加了得。

早在建国之初,阿骨打就将弟弟吴乞买指定为金国的谙班勃极烈——即金国皇位的一号继承人了。

吴乞买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浑身都是肌肉疙瘩,史料记载他有赤手擒虎捉熊之勇,敢拍着胸膛和虎豹一类的大型猫科动物较劲。

最难得的是,勇猛之余,也不乏谋略。

阿骨打每统军伐辽,都把金国后方的政事交付给他,说:“你是我一母同胞的弟弟,是最亲不过的亲人,这才让你代替我总事国政。

所有军国大事中,如果有违令者,由你全权处置,不必汇报。

”一句话,吴乞买的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吴乞买也不负兄长所望,每次都把大后方的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励精图治,免除了阿骨打的后顾之忧。

吴乞买文武兼济之外,长相也很奇特,有缘目睹过他真容的汉人曾在《靖康稗史》之六的《呻吟语》记载说:“吴乞买当朝尝使汴京,其貌绝类我太祖塐象,众皆称异”,直言吴乞买的相貌酷似赵匡胤的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民间有传言说,吴乞买其实是赵匡胤投胎转世,特地找的子孙算账来了。

因为赵光义曾在哥哥面前许诺,自己离世之后会把帝位交还给赵匡胤的儿子,可他并未兑现自己的诺言。

吴乞买是宋太祖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的传言闹得沸沸扬扬,大臣们议论纷纷。

朝廷当时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

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

但是有一天,他对心腹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影斧声”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

” 于是,他对文武大臣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艺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我今如不选取太祖后裔作为我的过继子嗣,何以慰他的在天之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匡胤的后代历经岁月的淘洗,地位已经退到平民的阶层了。

不过,在负责官员的努力下,赵构还是在太祖一脉中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赵昚(赵伯琮)。

这就是后来的南宋第二代君主,。

由此,北宋政府是由赵光义一脉当政,而南宋政府又回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手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大臣虞允文:一场战争让南宋多活了100多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记得高中语文课,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望海潮》时说:几百年前,有一个金国也读了这首词,看了以后,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要带兵南下、一统天下的决心...... 绍兴和议以后,宋金已经多年未战,双方呈现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皇帝是完颜亮,是。完颜亮通过政变上台,继位后屠杀宗室,迁都中都,有南侵之志。 一日,南宋宫廷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在庆祝宋高宗54岁的生日,赵构与群臣宴饮正酣,突然有人来报:金国皇帝派人给大宋皇帝贺寿来了,使者已到宫外。一听是金国的使者,赵构可不敢怠慢,那可是爷啊!连忙在紫宸殿召见。没想到这次金国使者比以前还要嚣张,还要傲慢,一进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宋高宗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宋高宗一边听,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忍住、忍住。看到赵构没什么过激的反应,金使又爆料出了一个猛料:“赵桓已经死了!”话音刚落,宋高宗迅速站了起来,径直往后殿走去。 见状,群臣议论纷纷,都纳闷:这皇上怎么了?不知道,派人去看看吧。一瞧,赵构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大哥总算死了,自己的皇位终于高枕无忧。这一天等的实在太久太久。即位三十四年来,赵桓这个名字就像把利剑悬在赵构头上。20年前,带领在朱仙镇取得大捷,士气正盛,打算收复汴京,克复中原。也已,决心撤退。赵构闻讯,乱了手脚,连忙令刘锜等策应部队撤回,使岳家军沦为孤军,并连下十几道金牌让岳飞撤退。大业将成,为什么要破坏北伐?不就是害怕仗打赢了以后,金人放回来抢他的皇位嘛?为什么杀岳飞,因为赵构认为岳飞太不懂事了,没有明白应该是为那个俘虏打仗还是为当今圣上打仗,整天嚷嚷着要迎回二圣,真迎回来了赵构不就要靠边站了嘛。还是看破了迷局,不顾身后骂名,主动參岳飞一本,要求处死岳飞,帮高宗顶着千古骂名。只要大哥一日不死,赵构心里难安。如今好消息传来了,赵构能不喜极而泣吗? 完颜亮原来指望赵构被骂了以后,一怒之下,把自己派去的使者杀掉。这样就有出兵的借口了,诶,可怜的炮灰。只是这赵构非但没怒,还特别高兴,当然是在内心里,表面上还是要装一下悲痛的忽悠人的。见计策不灵,也不多管了,一定要发兵。完颜亮决定御驾亲征,率领60万大军南下,一来是为了完成祖宗未竟的事业,使自己名垂青史;二来是可以得到宋高宗的贵妃娘娘,完颜亮早就听说刘贵妃,对她垂涎不已,出兵前特地让人准备了新枕头、新被褥,意淫着一打下临安就和刘贵妃同床共枕。 经过商量,完颜亮决定从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同时出击,上路攻打巴蜀,中路进攻襄樊,下路直取淮西,后来又派了一只水军南下,直捣南宋的政治中心临安。战端一开,金兵的上路和中路都吃了败仗,水军更不是宋军的对手,要是比打猎人可能玩不过你,但要比造船......宋朝人说自己是世界第二,没人敢说是世界第一。如果和英雄联盟类比的话,金兵上路中路一座塔都没推掉,直接被虐了。完颜亮,在下路打团战,胜了就可以给南宋致命一击,毕竟首都就在不远处。 完颜亮亲自带领的主力在下路,攻取宋归化军、蒋州、阳军、和州。金军打过了淮水,驻扎在长江边一个叫采石矶的地方。宋军负责防御的是刘锜,刘大帅虽然是当世名将,当年曾经在顺昌大破金兵十余万,只是现在已经年过花甲、身染重病,病到什么地步?连走都不能走了,被士兵抬着行军,平日也吃不下什么东西,喝点稀饭聊以度日。这样的状况怎么能打好仗,所以打了一阵子就退守扬州,金兵饮马长江,随时都可能过去,局势岌岌可危。 赵构得知金兵,便紧急召集宰相和各个亲信大臣商量对策,讲来讲去,又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老办法:遣散百官,逃跑。群臣没想到赵构的胆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一点变化都没有,皇上还是这副德行,但完颜亮此行的目的不同了呀,几十年前的金兵只是想在江南抢点东西,抢完就走,这回人家是要统一天下的,不会走了。江南沦陷,你赵构能去哪混啊!下南洋还是经略台湾啊。宋高宗勉强决定不跑了。之后几天在宫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前方战报。突然探马来报,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看到金兵来势汹汹,竟然开溜了。宋高宗听了大惊失色,这还得了!连忙让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忠去替王权,并派中书舍人前去慰劳将士。 虞允文到前线转了转,心里凉飕飕的,只见王权的败兵、垂头丧气的坐在地上,武器的放着,士兵一点精气神都没有,对前途感到悲观。在不远的后方,临安城里的达官显贵忙着把家人、财产送往福建、两广。见状,随从对虞允文说,没希望了,大人,咱们快跑吧,要是金兵打过来,就没机会了。虞允文的任务只是来劳军,不是督战,而且打输了他也是没责任的。但考虑良久后,他选择留下,身后毕竟是成年上万的大宋子民啊。是时王权刚被罢免,李显忠没到,军中无主将。虞允文召集各将开会,豪言道:“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将军们被其感染,都说愿效死力,但也表达了难处,军中没有带头大哥。虞允文见将军们斗志昂扬,当即表示我来当老大,带你们飞。众将表示服从命令听指挥。 对岸,完颜亮正盘算着过江,后方却传来噩耗,东京留守乌禄自立为帝,下诏废掉了他的皇帝之位。完颜亮闻讯又气又恼,可也无可奈何。思考再三,为今之计,只有先灭了宋朝,再北反夺回帝位。于是,完颜亮亲自挥舞令旗,指挥金兵乘船渡江。可算来了,虞允文也下令开战。看过电视剧《传》的人都知道:宋朝的战船都是又高又大,好几层的楼船。相比之下,金人都是老百抢来的渔船,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战争开始后,宋军战船靠庞大的身躯强吃对手,接连撞沉了好多艘,这场面就像球场上,奥尼尔在篮下背打内特罗宾逊。在宋军的撞击下,金军灰溜溜地退回江北。次日,完颜亮不甘心再次发起进攻,虞允文令战船停泊于江心,备好强弓劲弩,有了昨天的教训,金兵就不大敢冲了,又败一阵。 打宋军两连败,后院又起了火,完颜亮,五内俱焚,被逼急了以后率领大军前往瓜洲,准备换个地方渡江。这时主帅李显忠总算到了,虞允文把指挥权转交给他,同时借了一万多军队前往镇江,继续防范金兵。完颜亮给将领下达死命令:必须拿下,拿不下来全部杀头。众将领都知道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半夜悄悄的聚在了一起,商量出路,浙西路都统耶律元津说新帝已经在北方继位,我们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宰了完颜亮那个的家伙,向新帝献礼,否则无论如何都是活不过明天的。说完后,民主表决,全票通过。凌晨,他们冲进了完颜亮的营帐,事成后,派使者和宋议和。 赵构得知金兵内部发生了剧变,心里松了口气,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他亲自来到建康,不理睬金人的求和要求,下令全线反击、收复中原,只是战果并不大。虞允文进入镇江城,直奔府邸,探望病榻之上的刘锜老将军。看到虞允文,老将军又是欣喜又是愧疚,喜的是总算把金兵给击败,保住了江山,后生可畏。愧的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不是一个大将而是一介书生,他说:“疾莫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吾辈愧死矣!”虞允文和一样都是儒将,文武双全。以前我总以为他们打胜仗时很年轻,没想到一查,陆逊40多了,虞允文采石之战53了,只是和、刘琦比更年轻一点。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金国的皇帝换成了金世宗,世宗皇帝勤于国政、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定盛世”,江湖中人都称其为“小尧舜”。宋朝方面,经历了这场劫难,赵构算是看透了皇位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可从古到今,多少人为此挣的,命丧黄泉,甚至连累九族。殊不知地位越高,烦恼也越大,很多烦恼还无法解决。皇帝就像是站在连接两座山顶之独木桥上的人,虽然你位高权重,山下的人都仰慕你、羡慕你,但你也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从桥上掉下,,败亡的原因可能是用错了一个人,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人......宋高宗20岁登基,为了皇位什么事都做过,前半生最希望死的人是自己的大哥,如今威胁解除了,反倒觉得皇位这东西索然无味。55岁那年,他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搬出去颐养天年。 虞允文立有大功,使江南百姓免遭涂炭,让南宋晚灭亡了100多年,可谓一夜成名,朝野上下一致为他点赞,虞允文本人也获得重用,孝宗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是丞相了。名将吴璘死后,虞允文接替他经略四川,徐图恢复,可惜大事未成,积劳成疾而死。数百年后,毛泽东主席读《二十四史》,看到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表现,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赞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说虞允文墓前住着一位的守墓老人,他们家族是守墓一族,世世代代为虞丞相守墓,到现在已经守了十三代、八百多年,宋家的誓言是:不绝,守墓不止。老人今年已经85岁,为了守好墓,几十年来都没有怎么出去过。想到未来,他决定将重担交给儿媳,把守墓的火炬永远传下去,代代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大臣赵葵的故事 赵葵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赵葵(1186年9月4日-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抗金儒将、画家、诗人。京湖制置使赵方次子 、知静江府赵范之弟。 赵葵早年随父抗金,于嘉定年间与金军战于枣阳、邓州、蕲州等地,以功授承务郎、知枣阳军。历官庐州通判、将作监丞、知滁州等职。绍定四年(1231年),擒斩叛将李全,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其后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 端平元年(1234年),任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等职,出师北伐,收复三京,旋即大败于蒙古,降授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连知扬州、潭州、福州等地。淳祐七年(1247年),除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事江淮京西湖北军马。寻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淳祐九年(1249年),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赵葵坚辞相位。累迁至两淮宣抚使、少傅。咸淳二年(1266年),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进封冀国公。同年逝于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忠靖”。 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 赵葵工诗善画,尤善画墨梅。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等,并有《诗意图》传世。 赵葵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机警平乱 赵葵之父赵方在宋宁宗时任荆湖制置使,有一次朝廷犒赏军士,赏赐太少,引起军士不满,当时赵葵才十二、三岁,察觉军士不满的情绪,突然大声叫道:“这是朝廷的赏赐,本制置司(赵方)另有奖赏。”赵葵的一句话立刻稳定人心,化解了将士的不满,人们都佩服他的机警灵敏。 诗文趣事 赵葵曾在水亭避暑,作诗说:“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彻蓬莱岛。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枝红玛瑙。”诗还没作成,赵葵就睡着了。他的侍女续写道:“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红尘道。” 赵葵同知枢密院时,一次上朝结束后回到家中,却没见到众妾室。赵葵前往寻找,原来是群聚一起在摘青梅。其中一位妾擅长赋诗,赵葵让她作诗一首,其中说道:“柝声默报早朝回,满院春风绣户开。怪得无人理丝竹,绿阴深处摘青梅。” 圈豢四虎 赵葵在溧阳的私宅中,曾经做了一个圈,养了四只老虎。一天,家中火药库烘焙火药时着火,所有炮迅速爆炸,致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四只老虎全都毙命。 难免众讥 赵葵年轻时便有经邦济国的才能,耻于通过入仕。他因战功卓著而被任命为右相时,给事中徐清臾驳还诏命,说宰相不是用来赏功的官职,并援引“宰相应当要用读书人”的话作为借口。赵葵因而极力请求辞官回乡。等到获准辞官后,在谢表中说:“虽然不学无术,本来就难免被众人讥讽;但是皋陶所读的是什么书,敢用这来自我辩解。”“皋、夔、稷、契所读的是什么书”这句话,是赵葵的曾祖赵抃在回答时说的话。 赵葵辞官后,曾在墙壁上作《南乡子》道:“束发领西藩,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昨日公卿今日闲,拂晓出长安。莫待西风割面寒。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瘦仆牵驴过远山。” 赵葵回乡在地方任职时,以诚相待、爱护百姓。一天得闲时经过岳麓精舍,舍长刘某年纪比赵葵稍大一些,在准备落座时,揖礼道:“请相公(对宰相尊称)主持宴会!”赵葵摇手说道:“这里说什么相公?”最后回到宾位,取酒尽欢后离开。 民间传说 在南岳衡山的民间传说中,赵葵是南岳圣帝身边的护法神忠靖王转世,因此殁后配享南岳庙。 识人之明 南宋名将吕文德出身平民,但身材魁梧、勇猛强悍,他曾在安丰城中卖柴,赵葵时任淮东制置使,在路旁见到他丢下的鞋子“长尺有咫”,感到非常惊讶,便派人到他家寻访,正值吕文德出猎,到日暮后他背着打好的鹿回家,留下使者过夜,次日与使者一同去见赵葵,赵葵便将他留在麾下。此后数十年间,吕文德屡建边功,位至显宦。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向赵葵献上长短句一首,投入其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便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后来,余玠官至四川安抚制置使,成为南宋四川的抗蒙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