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的上位之路!“杯酒释兵权”之后还做了什么?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上位之路!“”之后还做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翊戴首功 五代大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

北部边防镇、定二州上奏,辽军南下,侵犯中原。

大周先派大将率军为前锋出发,接着由殿前都点检(总司令)赵匡胤率大军北征。

赵匡胤掌握军权六年,威望高,气场足。

宰相等授予他调动全国兵力的权务。

当时整个东京城各种传言在坊间,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点检为天子”。

舆论已造足。

正月初三,大军到了离东京二十里的陈桥,当晚驻扎下来。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大将高怀德等与将士们讨论: 我们这些人为国流血卖命,年幼无知。

谁会知道我们的辛苦! 不如一起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决定下来,立即派赵匡胤的心腹骑士郭延赟连夜飞驰回京城,和留守京城的大将、联络。

石守信立即命令部队戒严,做好战斗准备。

将士们全副武装,列队待命到天亮。

这是政变关键的一环,大军回师,要进得了京城,控制住局面才行。

得到石守信OK的消息后,初四天一亮,将士们闯进赵匡胤卧室,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团团下拜,齐呼万岁。

赵匡胤同意,并和将士们约法:不得骚扰京城官员和百姓,严守纪律。

绝对听命于赵匡胤。

于是大军回师,石守信打开仁和门,军队安静进城,各归兵营。

真是秋毫无所犯。

天已经亮了,将军潘美等先到朝堂,向大臣们告知:赵匡胤已由将士们拥立为皇帝了。

大臣们正在上早朝,军人簇拥着赵匡胤到来,他对宰相范质、王浦等人哭道:“形势所迫,我不得不如此。

”雪亮的刀、顶盔披甲的兵士是背景图。

范质等人先后向赵匡胤下拜。

接着举行大礼。

赵匡胤上位,称大,改显德七年为大宋建隆元年。

所有官员各依原位。

市场照旧开,百堵。

皇帝换了,其他没有换。

这次政变地完成了。

唯一流的血,是禁军副总司令之一的韩通被杀。

他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要组织人马反抗。

被将军升飞马赶上,一刀砍了,还把其家小都杀了。

赵匡胤很不高兴,但开国初,隐忍不发。

相对来说,石守信干得就漂亮,没死伤一人,保证了京城掌控在自己人手上。

论功行赏,石守信“翊戴”首功——辅佐拥戴第一人,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02、义社十兄弟 打战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赵匡胤年轻时投奔后来的周太祖,在其手下为低级军官。

和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等十人结为“义社十兄弟”,,生死与共。

在长年的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石守信更是与赵匡胤共进退,同呼吸。

著名的,刚继位的后,率军与、契丹联军交战。

双方交战伊始,周右翼大将樊爱能、何徽就望风溃败,周军危险。

柴荣亲自冲上第一线督战,赵匡胤就在柴荣边上,对将士们说:“主上这么危险,我们还能不死战吗?” 对禁卫军统帅德说:“你手下很多左撇子弓箭手,占领左边高地为左翼,我率军为右翼干他们!” 于是各率二千人冲入敌阵。

赵匡胤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将士们奋不顾身,无不以一挡十。

把北汉军打得大败。

这一战转败为胜,赵匡胤功劳很大。

战后提拔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进入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石守信、李继勋十兄弟大多数都参加了高平之战,和赵匡胤并肩作战,都有战功。

石守信提拔为左第一军都指挥史。

这一批在战斗中成长的军官们,渐渐进入后周军的上层,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中心的实力派。

柴荣是个了不起的君王,在他的整治下,中原欣欣向荣,越来越有统一天下的迹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到四十岁就去世,才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发生。

显德六年,柴荣北征辽国回师,途中在一个袋子里发现一个三尺长木条,写着“点检做天子”。

当时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柴荣把张永德撤职,提拔赵匡胤为都点检。

石守信就接替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史。

作为赵匡胤的副手,石守信步步紧跟着赵大哥。

柴荣回京城不久就病逝。

儿子继位,不到半年,就发生陈桥兵变。

其时,赵匡胤一派已经掌握了禁军的大部分权力。

义社十兄弟石守信是殿前都指挥史,王审琦是殿前都虞侯。

殿前副都点检是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发小,关系非常好。

侍卫司长官与赵匡胤也是“兄弟之交”。

整个军队高层领导,只有一个政变中被杀的韩通不是赵匡胤这派系的。

义社十兄弟其他人不少是各地的节度使。

大宋建立,各地多表示拥护。

加上赵匡胤措施得当,对待后周的旧臣,各依原职,照旧上班。

被杀的韩通,追认为侍中,厚葬。

人心稳定,后周到大宋,过渡很平稳。

03、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在后周柴荣征讨的战役中表现相当突出,赵匡胤是军锋,石守信是刀刃上的好钢。

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战功赫赫,名扬四方。

当年的四月,泽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为后周起兵反宋。

石守信、高怀德立即率军征讨。

,石守信扼守住关隘,不让李筠西出太行山,战略上一举控制住敌军。

在长平、泽州连败李筠军,李筠兵败自焚而死。

泽州平。

同年九月,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再反,石守信再次挂帅出征。

赵匡胤亲自督军,十一月,就把叛乱平定下来。

至此,原来大周的境内反抗实力全被大宋剿灭。

大更加稳定。

鉴于五代军人权力过重,君弱臣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首先要解决的是收回大将们的兵权。

建隆二年(961)。

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

大家酒酣耳热,赵匡胤看时机成熟,就对大家说:“我现在当天子,还不如当节度使来的自在。

晚上老是睡不着觉呢。

” 石守信吓了一跳,这是为什么呢?赵匡胤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这皇帝的位子,谁不想要?” 大将们酒都吓醒了,全跪下:“现在天下安宁,谁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 赵匡胤说:“不一定。

你们没异心,可要是你们的手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由不得你了。

” 黄袍加身,在五代时是常用的套路,郭威也是由部下拿件黄袍披上,起兵夺天下的。

赵匡胤陈桥兵变,沿用的还是这一招。

大家哭了,请陛下指明一条生路吧!赵皇帝说:“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追求的只是荣华富贵。

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富欲地方。

买田地置产业,美女佳肴好好享受人生嘛。

我和你们结为,君臣间没有猜忌,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 大将们磕头,谢陛下您把我们当作生死与共的骨肉兄弟。

——第二天,大家全部上表辞去军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只有石守信还保留着“马步军都指挥史”这军职,其实已没有兵权,只是一个荣誉,让当年的老战友心里安慰一下。

石守信的二儿子石宝吉娶了赵匡胤的二女儿,几个大将也都和皇家结亲。

大家都吃下定心丸。

04、天平军节度使 建隆三年,石守信把最后的军职辞去。

到山东任天平军节度使,实践为他们定下的享乐主义生活。

这一年,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十五岁。

放现在还算是正青年,创业打天下的大好时光。

但他必须开始享受人生。

指挥纵横天下的英雄男儿,胸中的热血是不容易冷下来。

不像凡俗人等,在长安街有了几家店面,二环内有几套房子,得瑟满足,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

石将军即富且贵,但缺了最好的春药——权力。

闲得淡出鸟来的日子,老朋友老梁的儿子来拜访。

石守信很高兴,接待得很好。

一聊,小梁文学水平还很高。

石守信得意劲上,给小梁写了推荐信,向赵匡胤提: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当秘书? 料不着赵匡胤非常恼火,把小梁赶出京城,到地方去锻炼几年再说。

明面上敲的是小梁,打得是老石的脸。

石将军不会不明白,太高估自己了。

再也不敢过问政治人事,在天平军十六年,哪儿也不去。

专门搞钱,家里钱财巨亿。

继位,石守信改任洛阳(西京)留守。

这时候的石将军非常信佛。

正是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他在洛阳兴建崇德寺,花了大钱,征召了很多民工,,把崇德寺建造得辉煌灿烂。

但他有意虐待民工,工期催得紧,督工动不动打骂工人,还拖久工人工资。

——虽然他很有钱,表现得贪婪无比。

当然有关部门就把石将军的违法乱纪报告给新皇帝宋太宗,这才是石守信要的结果。

他“自黑”就是给皇帝看的嘛。

当然国家的大功臣,这点小事,批评改正下就行了。

皇帝更为放心的是这帮老将,终于老死在富贵温柔乡。

太平兴国九年(984),石守信去世,享年57岁。

朝廷给了很高的荣誉,追封威武郡王,“武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亡国奴的救世主还是暴君?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