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定国为什么会输给大汉奸吴三桂?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定国人生最后一战,为何会输给?原来南明出现叛徒。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57年,南明发生内讧,孙可望降清,见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吴三桂、赵布泰、罗托等三路大军,向西南进军。

第二年初,帝再次下诏,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领禁旅南征。

此后,清军由湖广、四川、广西三路进攻,南明军队节节败,到1659年初,清军占领昆明。

李定国率军掩护永历帝撤退时,渡过怒江后,发现磨盘山附近地形复杂,群峰丛峙,林木茂密,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于是他决定在此地设伏,与清军主力。

李定国用兵多年,经验丰富,他充分利用磨盘山的地形特点,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李定国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敌尽入,初伏乃发;燃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

为了这次作战顺利,李定国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让将士携带干粮,以免产生炊烟。

此时清军屡战屡胜,认为李定国,早就逃遁,所以丝毫没有准备。

吴三桂等人率领军队进入了伏击区。

只等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区,李定国就可以将其一举歼灭,可就在此时发生了意外!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临阵叛变,向清军泄露秘密。

此时清军的前锋已经进入“二伏”,吴三桂闻讯大惊,急忙下令全军后撤,同时“以精甲蹂伏兵”。

担任“初伏”的窦名望见计划暴露,只得被迫出战。

担任“二伏”的高文贵也不得不出战,至此这个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战於山间,短刀肉薄,固山额真沙里布等人俱阵亡,窦名望、玉玺亦战死”。

然而,情况对南明很不利,因为李定国此时投入了六千精锐,打算埋伏清军,如今却变成遭遇战,以寡击众,落于下风。

清军陆陆续续增援,前后已经有一万两千多人,是南明军队的两倍有余。

此时李定国坐在山巅,突然听见信炮失序,非常惊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面前,“击土块满面”。

李定国这才发现,南明军队大势已去,自己的计划彻底落空。

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好率领余部彻底。

此战南明投入六千伏兵,别看人数不多,但这是李定国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他原想以此重创清军,重新收复云南等地。

结果因叛徒卢桂生出卖,导致功亏一篑,损兵达四千多人。

清军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损失达万人,为此朝廷还处罚了参战的诸多将领。

李定国虽然重创清军,但他已经丧失了最精锐的力量。

永历帝闻讯后,惊慌失措,赶紧逃入缅甸境内,最后还是被缅甸人送给了清朝。

磨盘山之中呢,是南明与清朝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李定国虽然败给了吴三桂,但是他那种坚持战斗,的精神值得后人们学习!对于这场战斗失利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后人思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历史上真正的第一猛将,李元霸也不是他对手,却被严重低估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李靖为什么在议和未结束的时候就偷袭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军神”率领三千骑兵奇袭东突厥可汗牙帐,东突厥最高统治者不战而逃往铁山(今内蒙古大青山)。在唐军强大压力的逼迫下,颉利可汗决定施行,主动向求和,唐太宗则派鸿胪卿唐俭前往议和。 没想到就在唐俭与颉利可汗议和的时候,李靖却率领一万骑兵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颉利可汗与东突厥军毫无防备,当即被打得全面崩溃。颉利可汗在逃跑的途中被唐军俘虏,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那么李靖为什么敢“背信弃义”地在和谈过程中突袭东突厥可汗呢? 一,对颉利可汗的不信任 东突厥的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为人狡猾而无信义,曾经数次破坏与唐朝之间达成的协议。因此无论是唐太宗还是李靖都不认为颉利可汗是真心想要议和,都识破了颉利可汗所谓的“和谈”其实是缓兵之计,从一开始就不想遵守。 二,战略军事考虑 当时颉利可汗虽然大败亏输而被迫向唐朝求和,但是此时支持颉利可汗的贵族和部众依然还有很多,只是李靖的战法让颉利可汗无法及时组织抵抗。如果此时李靖停止进攻给了颉利可汗喘息之机的话,那么这次征伐东突厥的战果就可能被断送。 另外,“,攻其不备”是李靖一贯的智慧风格,当年平定萧铣和辅公佑都是如此。当时颉利可汗因为唐朝同意议和而疏于戒备,这对李靖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战机。再加上当时唐军士气正旺,停止进攻必然会引发军心动荡,导致不可预知的问题。 三,唐太宗的暗示 灭亡东突厥之后,唐朝的御史出于各种原因上疏弹劾李靖。但有意思的是,御史弹劾李靖的罪名是“治军无方,劫掠财物”,而不是无视,擅自对正在议和中的东突厥开战。由此可见,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李靖下“停战议和”的命令。 无论是出于对颉利可汗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作为败者一方的东突厥主动请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俭去议和,另一方面却不给李靖下停战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谈过程中突袭东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领会了唐太宗的真实用意,最终完成了灭亡东突厥的大业。因此唐太宗后来不仅没有出发李靖,最后还将李靖提拔为尚书省右仆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