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宰相李珏人物生平简介,敢谏直言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连登三科 李珏,字待价,建中四年(784)生于楚州(今淮安)。

其先辈出自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客居于淮。

他幼年丧父,事母以孝,闻名乡里。

年方弱冠,即以明经科名登榜首。

宪宗元和十年(815),户部尚书李绛出任华州刺史,邂逅得识李珏,交谈之中,见其天庭丰满,仪表非凡,叹道。

“观君之相,定非庸人之辈。

”劝李珏不要只研读经学,成为迂腐的学究,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受到李绛的发,乃于元和年间举进士而擢高第。

河阳三城节度使乌重胤,出自行伍,及为长帅,能与下同甘苦,而善待宾僚,礼分同至,当时名士,咸愿依之。

他上表设置幕府,聘请李珏为幕友。

时吏部主办文官选拔,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珏四事皆可取,遂登书判拔萃科高等,即授渭南尉。

不久,擢升右拾遗。

敢谏直言 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穆宗即位,八月葬宪宗于景陵,九月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光颜入朝,欲予重阳日大宴群臣。

右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 道路皆言陛下诏光颜等将与百官高会。

然一年未到,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

今诸侯国的代表刚走,外族的使者未还,怎可不遵守死后停止举欢宴的规定。

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

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以疆事,召之可也。

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 穆宗虽置其疏谏而不纳,然亦知所言于情于理皆宜,遂厚加慰劳。

李珏以数谏不得留内,出为下酆令。

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辟署置幕,聘珏署掌书记。

待文宗即位,珏还朝为殿中侍御史,宰相韦处厚说:“天子祭祖之器,岂论劾之才?”遂授礼部员外郎。

为相三年 李珏居相位仅三年,颇受眷宠,然陷于朋党之争,左右掣肘,屡次求退不准。

帝方委用李、杨,乃罢郑覃、夷行知政事。

可是,李珏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终于随着文宗的逝世受到宦官的排斥而罢相,还险些送掉性命。

德泽淮南 宣宗立,大中二年(848),李珏被内调任郴、舒二州刺史。

舒州位于安徽中部偏南。

著名诗人山阳赵嘏于文宗大和年间应进士未第,遂寓居长安,结交卿相,出入馆阁,其时李珏在京任职礼部,后升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与赵嘏既是同乡,又是旧交,赵嘏在《献淮南李仆射》一诗中云:“早年曾谒富民侯”,“旧恩如水满身流”。

武宗会昌元年赵嘏迁家浙西,次年登进士第。

此次他正赴浙西探亲,听说李珏内调复官,欣喜万分,遂作《回於道中寄舒州李相公》诗一首,其中有“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坛畔望三台。

”接着,赵嘏又在舒州献诗一首,对李珏颂扬备至,并思附骥。

诗云: 野人留得五湖船,丞相兴歌郡国年。

醉笔倚风飘涧雪,静襟披月坐楼天。

山河在,气还青云雨露全。

闻说万方思旧德,一时倾望重陶甄。

此后,李珏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迁河阳节度使。

他在河阳任上,减免高税重赋,并取消陈欠宿债百余万两。

后以吏部尚书召珏离镇入京,而河阳府库十倍于初。

不久,他被委以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其时,赵嘏正任渭南尉,犹有《献淮南李相公》诗一首,盼望李珏再入中枢,参与国事,排除宵小,重振朝纲,诗曰: 傅岩高静见台星,庙略当时诗不庭。

万里有云归碧落,百川无浪到沧溟。

军中老将传兵术,江上诸侯受政经。

闻道国人思再入,镕金新铸鹤仪形。

晚年 数年之后,李珏与赵嘏亦相继谢世。

在此之前,他考虑自己历事五朝,遂不以内廷外镇而自异,上表请立皇太子,以维天下人心。

会江淮大旱,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并将积余留作储备的军粮,杀半价售与平民。

当初,淮南三任节度使皆卒于镇所,有人劝他易署治事。

他说:“皇上令我守扬州,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若何去之?”时扬州酒税偏高而宦官统领的神策军常为豪商上利。

他比及病危,官属见他躺卧内室,惟以上述两事已经奏廷,而未见答复为恨,并无一字提及家事。

大中七年(853),病逝于任上,享年69岁。

封上柱国、赞皇郡开国公,食邑1500户。

赠司空,谥号贞穆。

李珏精于儒学,亦善古乐章句,文宗每听乐,鄙恶郑、卫声,诏太常(礼乐之官)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

舞曲成,帝命翰林学士李珏陪同阅于庭。

他秉性寡欲,早年丧偶,不置妾侍。

,谢绝馈饷,高风亮节,淮南之人甚称其德;及珏病殁,赴京叩阙下,愿立遗爱碑,刻其业绩,让其仁爱留于后世。

综观李珏一生,主要立于文宗、宣宗两朝;文宗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难以治易乱,化危为安,宣宗自大中临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摄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两朝政事虽未臻至善,但颇有起色,其中也有李珏的一份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时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为什么到了宋朝大理和宋朝却能相安无事

大理是我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长期相安无事,战争少之又少,堪称“和平的典范”。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南诏曾屡次侵扰唐朝,为何大理和宋朝却一直相安无事? 从大理的角度来讲,虽然大理和南诏一脉相承,都是由彝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大理比南诏汉化程度高得多,而且国内盛行,所以大理更加文明和温和,不像南诏那么好战。当然,大理国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对手,知道双方开战自己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当年的南诏就是个例子,所以选择了和宋朝讲和。为了和宋朝搞好关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动遣使入贡,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认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从宋朝的角度讲,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愿意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不再招惹大理。南征灭掉蜀国后,拒绝了臣子提出攻下大理国的建议,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称“此外非吾有也”。实际上,当时宋朝也不好过,大宋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人不断捣乱,搞得宋朝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征伐大理。实际上,就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会被大理反推,所以还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 此外,大理和宋朝虽然是邻国,但实际上两国并不完全接壤。因为与大理接壤的宋境多为羁縻的州县,有些地方势力甚至连羁縻都说不上,大部分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由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所以在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缓冲带,这使得两国发生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两国边境出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两国很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宋朝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和大理交好不仅让宋朝少了一个强敌,而且还能从大理获得马匹等战略物资,并从双方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大理也不吃亏,既保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安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宋朝的茶叶、丝绸等物资,大大促进了大理的发展。两国的关系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成为了当时的“和平典范”。 随机文章商朝三朝元老伊尹是怎么死的?揭秘伊尹死因之谜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这个算命先生明明算中四个宰相,为什么饿死街头?

让你嘴快,饿死也活该。 但凡相术很高明的人,给人看面相的时候,说的都比较含蓄,半明半暗的,从不把结果全告诉对方,这种做法在占卜和算卦行当叫“不能泄露天机”,否则,要遭报应。当然,那些江湖骗子除外, 可是,什么事都有例外,北宋时期有一个相术高明的人,因为给人看相说露了底,最终导致饥饿而死。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张子逊考中进士不久,有一天,他与去相国寺游玩,俩人边走边看,东瞅瞅西望望,逛来逛去,俩人便走到了一个卦摊面前,算卦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可测字可相面,张子逊说,先生给我们俩人看相如何?说完用手指了一下身边的寇准。 那个算卦的男人,听了张孑逊的话,仔细地看了俩个人的面相,便,高声说道,二位日后可位极人臣,官至宰相。 当时的情况是,张子逊刚中进士,寇准在朝中也只是一个小官,离宰相的位置还有,要说当宰相,俩个人从没想过。 张子逊和寇准虽然没有相信算卦人的话,但心情大好,游玩的兴致更高了,当初只说玩一会儿就走,只因相土的一句话,俩人又逛了很久。 这一逛,他们又碰到了另外俩个人。 此时,张齐贤和王随也在相国寺里游玩,俩人也是进士出身,刚入仕途,在朝中为官,但官职都很小,四人意外的相遇,自然很是高兴,相谈甚欢,互相问候之后,张子逊便提到了那位相士,张齐贤和王随也很奇怪,俩人便要求张孑逊和寇准一起去看看那位占卜算卦之人。 四人来到卦摊,一字排开往那一站,相士抬头一看,不禁,随即仰天大笑,说,我一天之内竟然见到四位宰相,真是天下奇事啊。 四人也跟着大笑起来,觉得太不可思议,认为相士是,宰相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我们四人都是宰相,真是滑稽,四人笑过之后,丢下些钱,便摇摇头走开了。 多年之后,四个人竟然真的相续都做了宰相,位极人臣,有时聚在一起,聊起当年相国寺的经历,四人觉得那个相士是个了不起的高人,便派人出去寻找,一是感谢当年的吉言相赠,二是再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得知那位相士早己去世,而且死的很凄凉,是饥饿而死,四人听后,都唏嘘不已。 原来相士给四人看相之后,生意就大不如以前,人们觉得这个相士为了钱财信口胡说,毫无诚信,渐渐地,人们便不再相信他了,找他算卦看相的人也越来越少,没有了生意,相士的生活难以维持,最后竟饿死在破庙里。 后来,张子逊把这件事告诉了好友范镇,范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范镇听了这个故事也非常感慨,便把这件事写进了《东斋纪事》,使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