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
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了非凡的经济才能。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价飞涨、百姓。
按常理,作为官府来说,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然而,范仲淹的举动却很令人费解,他不但不去平抑物价,反而张榜要求商贩将谷价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钱。
众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但也不敢多问。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杭州谷价提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许多外地粮商一见有利可图,就不分昼夜地纷纷将谷米运往杭州;市场饱和之后,价格自然就回落了,使杭州百安度过了荒年。
原来,这正是范仲淹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懂得:什么东西少了,价格就会高;一旦量多了,价格就会走低。
范仲淹发现的这种规律,在经济学上叫“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商品的价格完全受市场调节,量少了价格就走高;量大了价格就走低。
范仲淹当然说不出“完全竞争”这个名词,但显然他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宋神宗时期,江浙一带再次发生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
按理说,作为太守的范仲淹应该多方筹集钱粮、加大救济力度才对,可是,范仲淹却又做出了一些让人想不通的事情:大灾当前,他竟然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举行盛大的仪式,他自己还天天乘船来往于江河湖海之间,观看赛事。
在他的组织、提倡下,划船比赛搞得热火朝天,从春到夏,江河湖海上热热闹闹,赛事不断;很多富商大户信佛,范仲淹就召集各寺庙的主持,动员他们修葺寺庙,他说:“灾荒之年,工价便宜,有利于搞工程,兴土木。
”于是,各地的寺庙便开始大规模搞工程建设,翻修寺庙。
有些大户见工价如此便宜,便也开始修粮仓、房屋…… 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却大搞赛事、……有一些人更上奏朝廷,弹劾范仲淹。
朝廷接到奏折后,让范仲淹做出解释。
范仲淹说:“大灾之年,流民遍地,为长久计,必须为灾民找出路,想办法让他们有活做,能自己赚来一份糊口钱,这才是上上策。
我提倡、鼓动划船比赛,是因为比赛中要用到船,主办比赛的商家就要拿出钱来造船,造船就需要用工,而灾民就有活做了。
比赛过程中,也需要人工,这样又能给灾民找到一份工作。
我大兴土木,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工程建设,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那些没饭吃的灾民就有工可做,不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了吗?” 朝廷接此奏报后,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于是,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表扬了他。
范仲淹的这种做法,用现代经济学来概括,就是“拉动内需”,在那个时代,就懂得通过拉动内需这种现代经济学理念来救灾,即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十分前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仲淹是什么成为大宋名人的?改嫁的母亲如何教育他?
是什么成为大宋名人的?改嫁的母亲怎么教育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岁丧父2岁母亲改嫁26岁苦读中51岁戍边西北55岁变法失败被贬63岁病逝在调任路上...... 范仲淹死后,“文正”成为文官最尊贵的。 范仲淹刚过完人生第一个生日,父亲就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范墉一生为官清廉,留下的遗产连回家车票都买不起。拿着官府救济款雇了辆马车,抱着范仲淹回到老家。 在丈夫的追悼会上,这位年轻的寡妇除了悲伤,还得面对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以后的日子可咋过? 范仲淹认为很简单:只要给口奶吃就行。 第二年,谢氏改嫁了。 相比贞洁烈妇的荣誉证书,还是儿子的生活保障更重要。于是,她抱着范仲淹这个拖油瓶嫁到朱家。 吃了朱家的饭,范仲淹就得给朱文瀚当儿子,他被改名为朱说。幸运的是,母亲和继父一直替他保守这个秘密。 范仲淹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子弟。 血缘,是一种天生的依赖。 朱文瀚对范仲淹很好,但谢氏从未放松儿子的教育。因为,不管朱家如何有势力,范仲淹也没有拼爹的资格。 范仲淹刚到入学年龄,母亲就给他找了家寄宿学校——醴泉寺。谢氏只能给儿子这么多了,人生路得靠他自己走。 她坚信:教养和知识定能改变命运。 晨钟暮鼓,小范的学习劲头比上班的和尚还敬业。只有周末放假才能回家,还要给母亲汇报学习成果。 看着儿子日渐博学坚毅,谢氏越来越觉得欣慰。跟朱家的纨绔子弟相比,品学兼优的范仲淹简直能秀出天际。 这么平淡的日子,一过就是15年。醴泉寺的方丈都换了好几个,范仲淹还在埋头苦读。 他读遍长山县所有的藏书,却还是考不下功名。 那年放寒假回家,范仲淹看到堂兄弟们举着手机高喊666,打赏主播都是万儿八千块的砸。 范仲淹:这些钱得买多少书啊?堂兄弟:我乐意!范仲淹:那也不能这么浪费啊?堂兄弟:要你管!范仲淹:这钱都够我一年学费了!堂兄弟:你都这么大了,还有脸花我们朱家的钱!范仲淹:什么意思?堂兄弟:回家问你妈去! 年近半百的谢氏看着儿子,平静地说出所有故事。 范仲淹羞愤难当,他以为的岁月静好,全靠母亲在负重前行。 原来,所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应当。然而,长期寄人篱下却是一事无成。 过完年,范仲淹毅然告别母亲,发誓后接她享福。谢氏不舍的说: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吧,我相信我儿子肯定行。 临走时,范仲淹没有再拿朱家一分一毫。不受嗟来之食,将成为他后半生的热血志气。 这一年,范仲淹22岁。 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南都学舍)求学,参加科考是唯一的出路。 他靠勤工俭学度日,每天早上起来熬点粥,等凉透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连瓶老干妈都舍不得买。 大冬天看书犯困了,哗哗的往脸上泼冷水(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这生活条件连保洁阿姨都自叹不如,范仲淹一直不敢懈怠。 有一次,宋真宗来书院视察工作,全校师生跟疯了似的争相围观。只有范仲淹趴坐位上做函数题。 同学:来了,你都不出去看看?范仲淹:不着急,总有一天他要单独接见我。 同学觉得范仲淹志气非凡,就给他送了份鸡腿外卖。范仲淹却拒绝:我已经习惯天天吃冷粥了,要是尝过你的鸡腿饭,恐怕以后再也喝不下粥了... 苦读五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当上掌管讼狱的九品小官,他将母亲接来赡养。 回首过往,虽然自己的生活很清苦,但朱文瀚对他们娘两有恩情。他以朱说的名字中举,也算让朱家的祖坟冒了点青烟。 接下来,他要用半生学到的礼义廉耻,在大堂上刮起一股清流。 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 当地的海堤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海水倒灌事故。泰州百姓没心情坐在家里看海,一个个拖家带口的跑路。 范仲淹下基层调研后,提交《修堰工程计划书》。朝廷本着谁主张谁负责的理念,让他做了兴化。 范仲淹组织上万民工,开工没几天却遇上海啸,淹死了一百多个施工员。朝廷里有些官员坐不住了。 哎呀,这就是老天的警告啊!别再修堤了,反正又淹不到京城... 修还是不修?朝廷开会讨论了三天。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海水漫到膝盖也不后退:那帮到底是跳大神的还是读书人? 在范仲淹等人的坚持下,修堰工程得以继续施工。两百里的海堤修好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 当地群众感念范仲淹,将这段海堤叫作“范公堤”。即便工程还没结束,范仲淹就辞职了。 因为母亲死了,他要回家守孝。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世界上最牵挂他的那个人去了,范仲淹能做的只有守孝三年。当然,母亲留给他的精神永远都在。 守孝第二年,请他到应天书院治学。母校近几年名声很差劲,不光论文抄袭成风,听说还有睡女学员的。 范仲淹做了教务处主任,克里马擦的开展整风活动。他提倡“读书修身,学有所用”理念,经常犀利点评朝廷政策。 书院的学风,范仲淹的名声也随之高涨。 1028年,晏殊在宋仁宗面前打了保票,39岁的范仲淹当上皇家图书馆的馆长。 第二年冬至,19岁的仁宗带着文武百官去给祝寿。范仲淹不光自己不想去,还不想让大家去。 他给老板上疏:你老娘过生日,自己带着媳妇去就行了,你拉上大臣们干啥?以后国事听你的还是你娘的? 仁宗估计看到你娘的不舒服,就没搭理他。范仲淹却没完,又给太后发了封邮件,大意是:皇帝成年了,您老就退居二线吧。 晏殊知道后很生气:你小子找死别拉着我啊,我可是你的担保人啊。 范仲淹很认真的给老晏说:“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晏殊心想:这二货... 刘太后的生日宴会隆重举行,范仲淹只等来一张任免书:马上滚去山西。 被贬到地方上,范仲淹提建议就像喝水般频繁。 朝廷盖新宫殿,他说不要,劳民伤财朝廷扩充编制,他说推行绩效考核、精简官吏朝廷回收公田,他说降低工资标准会造成贪污...... 这些建议说了跟没说一样,但是宋仁宗记住了范仲淹。 1033年,刘太后死了。宋仁宗转正后,第一时间召范仲淹回京城上班。 那年全国多地发生旱灾,江淮地区还爆发蝗虫。范仲淹申请开仓赈灾,年轻的仁宗却没当回事。 范仲淹进宫找老板,看见仁宗正拿着碗筷等着上国宴。 范仲淹:陛下半天不吃饭,会有啥感觉?仁宗:饿啊!范仲淹:你饿,他们就不饿啊?仁宗:对哦! 发完了救济粮,范仲淹又带回灾民充饥的野草,给皇亲国戚们每家送一份:构建节约型社会,从你做起。 还是那一年,郭皇后和皇帝吵架,不小心打到仁宗的脖子。皇帝怒喊着要废皇后,宰相也跟着煽风点火。 多数官员不同意,大家都明白郭皇后并无大错,只不过这两口子是包办婚姻,皇帝现在想自由恋爱了。 仁宗坚持要换媳妇,范仲淹带着十几号人跪在皇帝办公室门口。仁宗连洗手间都没法去,让吕夷简打发走他们。 老吕刚一出来,范仲淹就要和他单挑。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第二天公开举办“废后辩论赛”。 结果当晚就人事大调整,范仲淹等人全部外放,郭皇后连夜被送进道观。 范仲淹又成了地方官,那就埋头干实事吧。 他在苏州疏通5条河渠,又将太湖水导入大海而根除水患。因为业绩爆表,不到一年又转回京城。 他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大力整肃京城官场的风气。连喷子们都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没多久,范仲淹又怼上了吕夷简。这对冤家都是大才,只是频道不同:一个是AM,一个是FM。 1036年,范仲淹率先发飙,他对吕宰相任人唯亲的癖好相当不满。 范仲淹编制《百官升迁次序图》,注释说明吕夷简的选拔猫腻。老吕不甘示弱,回击范仲淹勾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 范仲淹又连写四封举报信,证明吕夷简为人狡诈吕夷简又编写范党花名册,声称范仲淹结党营私...... 这场牵连极广的范吕之争,史称“景祐党争”。结果范仲淹被赶出京城,吕夷简被罢黜宰相。 范仲淹离京那天,没有一个人敢来送别。劝他以后少管闲事,范仲淹却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038年,李元昊注册西夏集团,还让宋朝承认他的合法地位。(见秦岭一白.李元昊篇) 大宋当然不同意小马仔的分家请求,结果在三川口被揍的找不着北。李元昊抱着辽国岳父的大腿,意气风发的一塌糊涂。 两年后,仁宗召回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等人坐着专机直奔大西北。 这一年,范仲淹51岁。从刚正谏言的文官,变成了对抗西夏的边将。 范仲淹到延州后,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他将十二座破旧要塞改建为新城,吸纳流亡的宋人和党项人。 他边练兵边修改军队制度,从底层破格提拔作战将领,就是其中一位(见秦岭一白.狄青篇)。 范仲淹想稳扎稳打,但是宋仁宗等不了。老板认为拖得越久,大宋的颜面越掉价。 但是,只有打胜仗才能有颜面。 夏竦提交《反攻计划申请书》,宋仁宗二话不说就批了:赶紧的,打到李元昊连他妈妈都认不出来。 其实,李妈妈早就认不出来了,她娘家人全被儿子帮上石头扔河里喂鱼了。 韩琦通知范仲淹一起出兵,范仲淹认为时机未到而不同意。结果,韩琦的部下兵败好水川,战死将士万余人。 大宋败的很丢脸,仁宗一怒之下将这哥仨降职处分。 好水川之败并不是结束,一年后在定川寨又是大败。韩琦这才佩服范仲淹的远见,两人再次齐心合作戍边。 西北边防越来越稳固,连放羊的小妹妹都会唱: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李元昊打到潘原时,范仲淹带着六千人马迫使党项大军撤退。连西夏人都说:小范腹中有数万甲兵。 西北边关的粗犷沙尘,也磨不掉文人内心的细腻。范仲淹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只有无尽的感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妹的!谁特么没事会喜欢打仗。这一年,范仲淹54岁。 1044年,西夏经济濒临破产。占不到大宋的便宜,还要经常被辽国揍。两头受气的李元昊妥协了,再次向宋称臣。 西北战局安稳后,大臣们联合举荐范仲淹当副宰相。老板答应的很爽快,内忧外患的大宋急需发展转型。 看到仁宗饥渴的双眼,范仲淹生出一个更大的梦想。他总结近30年工作经验,提交《答手诏条陈十事》。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这些药方看的仁宗两眼冒火:干!加班干! 改革就是饭碗再分配,从富人碗里给穷人匀口饭。范仲淹是活动负责人,专注于砸人家饭碗。 明黜陟:绩效考核,让尸餐素位的官员滚蛋。抑侥幸:严控权贵二代特权,减少世袭福利。...... 向利益既得者的头上砍去。 才实施一年,权贵们的早餐就缩减为八菜一汤。他们感觉没法活了,就雇水军抨击新政。 要破坏一件事,先弄倒负责人。 要弄倒一个人,先抢占道德点。 范仲淹的势力比皇帝还大听说后宫都有范仲淹的相好从月球往地球看,只能看到范党们搞事情...... 宋仁宗真的很“仁”,在新老势力间认真活稀泥。范仲淹主动撤退了,变法团队全部调离京城。 没有皇帝的支持,新政寥寥收场。不过15年后,又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叫。 1046年,范仲淹外放邓州。他创办花洲书院,下班了就过去讲学。看着台下一双双稚嫩的双眼,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老友滕子京被贬巴陵,将岳阳楼改建成5A级景区。范仲淹这辈没去过,却不妨碍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文以载道,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楼所能容纳的。 范仲淹调到杭州时,已经60岁了。他变卖家产购置千亩田地送给范氏族人,用来资助家族的贫困户。 当年,母亲为他改嫁而名声污损、朱家子弟却又戏谑嘲讽。这是范仲淹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口,他不愿再看到这种屈辱。 天下已然如此,我无力再去改变什么家族血脉流传,我只能力护族人周全我为你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希望你们不要再因生活所迫而寄人篱下。 那些经历过苦难,又努力让后人不再经历苦难的人,终究是值得尊敬的。 1052年,朝廷通知范仲淹去颍州上任。他那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好,秦岭一白偶尔会来冲点土蜂蜜水。 不愿耽搁时间,范仲淹强撑着带病上路,走到徐州时,终年63岁。 和父亲当年的情形一样,范仲淹留下的遗产连回家车票都买不起,一家人借住官屋里躲避风雨。直到死讯传开后,朝野一片哀恸。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范仲淹不是一个完人,但他看透了这个世界,还依然要努力将它变得更美好些。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轼为什么不留在杭州,反而主动要求去穷困的密州?
熙宁七年(一○七四),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密、安丘、诸城、莒县五县)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的密州是个贫穷山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的薪俸也很低。这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不啻天壤之别。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所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身为地方长官,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画栋雕梁,满目是迷人的。而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桑麻遍野,荒山连绵。而且甫一到任,就遇上天灾,庄稼歉收,盗贼遍地,民间纠纷不断……在此情况下,他这密州的“一把手”也,连粮食都不够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饥。他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进一步写道:做官十九年来,他家中日益贫困,吃穿都不及以往。到密州后,本以为可以吃顿饱饭了,然而厨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担忧。于是,他天天在公务之余,跟同僚刘庭式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他们边挖野菜边,日子虽苦,但却苦中有乐。 苏轼为何愿到这穷地方过贫苦生活?这固然不是庸俗的功利观所能解释,他也不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标榜自己,而说他有与民的良知和以苦为乐的胸怀,倒比较符合实际。正是在跟百姓同甘共苦中,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有一次,他跟刘庭式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用包裹裹着的弃婴。他心痛地捡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洒涕循城拾弃孩”。 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四十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名弃婴。两年后,苏轼被贬黄州时,还把收养弃婴的经验传授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因当时岳鄂民间有“溺婴”的恶俗,许多婴儿刚生下来就被放到水盆里淹死,出生晚的女孩几乎无一幸免。苏轼建议朱寿昌依法禁止溺婴行为,并在黄州成立一个名为“育儿会”的慈善机构,动员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他虽然囊中羞涩,也给“育儿会”捐了十千钱的善款。 跟百姓一起吃苦受贫,也使苏轼进一步密切了跟群众的关系,更深入地体察百姓疾苦,从而更有效地帮他们战胜灾荒。他刚到密州时,那里正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目睹此等惨状,苏轼,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恤民救灾。他一方面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同时上书丞相,如实反映当地灾情,要求朝廷选派官员下来视察,体量放税,或给予补助。 在灭蝗中,他亲自出马,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有功人员。他还针对当地“盗贼渐炽”的情况,及时作《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书朝廷,对盗贼产生的根源做了精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盗之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苏轼还把他的“以苦为乐”思想,提升为极富教益的人生哲理,用以指导自己,影响他人,改善民生。他曾《后杞菊赋并叙》中说: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能曲,所谓贫困、富有、美艳、丑陋,只是相对而言。有的人吃糠咽菜照样白白胖胖,有的人吃山珍海味却瘦骨嶙峋。他以杞菊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照旧快乐健康,说不定还能因此而长寿呢!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历尽万难而不移其志,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从容地渡过一道道难关,使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而作为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闪光的哲理也鼓励人们学习苏轼,不畏贫苦,在艰苦困难中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地积极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