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
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
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
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
网络配图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
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
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
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
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
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
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
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
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
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
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
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
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网络配图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
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
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
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网络配图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
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
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
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网络配图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
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
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
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
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
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网络配图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
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
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
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
网络配图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
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
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
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
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
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
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
网络配图在小编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
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
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
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
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
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
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
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
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
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
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