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骂贼而死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天地正气,永存人间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126年(元年)11月,朔风刺骨,大雪纷飞,汴京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金兵把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团团包围。

毫无斗志的一看大势已去,准备亲自去金军大营投降,想乞求金人能赏脸给自己留一两座城镇继续当。

皇帝要亲自到敌营求和的消息在朝堂上一说出来,文武大臣们也顾不上什么君臣之礼了,立时象炸了窝的马蜂,只听一片嗡嗡之声,也听不清大家说的都是些什么。

的钦宗唉声叹气,长吁短叹。

过了好半天,朝堂上才算稍稍安静了一些。

只听钦宗地说:“众位爱卿,不是寡人自己想去金人的大营,实在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啊!去晚了恐怕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只有死路一条啊!”被剥夺了兵权的等主战派将领高声反对投降,主张誓与京城共存亡。

而以、为代表的投降派此时已经占了绝对多数,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个人的地位,他们坚决主钦宗出面哀求金人,哪怕是给碗残羹冷饭总比呆在城里等死好吧。

十足的一副苟且偷生的奸臣嘴脸! 争论了半天,谁也不能想出一个,况且钦宗投降的基调一定,谁又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最后,还是钦宗拍板定下了方案:“众位爱卿,都别争吵了,朕意已决,明日一大早,朕就亲自到金人营中议和。

不知哪位大臣愿陪朕前往?” 朝堂上一下子又安静下来了,李邦彦等投降派大臣一听,都知道这是一件危险的差事,弄不好,脑袋会搬家,所以都屏住了呼吸,唯恐钦宗点到自己的名。

李纲等主张以死守城的大臣们倒是,都表示愿意随钦宗前往。

但钦宗心里清楚,让这些人去,一定会坏了自己的大事,他不同意。

谁是合适的人选呢?一时倒成了一个难题。

正在这时,只见文班大臣中有一人迈步出班,不慌不忙地说到:“臣情愿随陛下前往。

”钦宗和众人一看,是吏部侍郎李若水。

此人一向,办事稳重,也从来没有参与过战与和的争吵,而只知埋头把皇上交给自己的事办好。

钦宗大喜,说:“李侍郎愿意陪朕去最好,就这样定了吧。

” 第二天一大早,钦宗和李若水带了几名禁军徒步出城到金军大营投降。

刚到金军大营门口,就见从里面冲出一哨人马,为首的一个小校官翻身下马,拿出两套女真人的服装强迫钦宗君臣二人换上。

钦宗一看这种阵势,早就吓得两腿筛起糠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位消极抗金,一味妥协投降的皇帝仅剩下的一丝民族自尊心这时终于涌上了心头,他也知道,穿上女真服装进金人的大帐,这是上辱先人、下辱子孙的奇耻大辱!他站着没动。

实际上他害怕得也动不了啦! 只见李若水快步上前一把推开手拿女真服挡在路上的小校官,高声说到:“古语说得好,士可杀而不可辱,今日我堂堂大宋皇帝亲自来到你们夷狄之人的大营谈判,已经是给足你们面子了。

常言道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我们堂堂的天朝。

我们是来找粘罕将军的,你凭什么要阻拦?” 金人哪听这一套,上来按住钦宗就要强行给他穿女真服,李若水一把推开金兵,死死抱住钦宗,破口大骂:“你们这帮丧尽天良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报应的!”几个金兵把李若水拖开,一顿拳脚把他打得满嘴流血,昏死过去了。

正在这时,大将粘罕从大帐走出来,看到了钦宗和李若水。

他命令金兵把两人带到大帐来。

粘罕认识李若水,知道他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大臣,等他一苏醒,就劝他为金朝效力。

李若水一口回绝:“古有明训,忠臣不事二主,我李若水宁死不降。

”粘罕又说:“你虽然不怕死,但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你就不为他们着想?”李若水大义凛然地说:“我今天陪伴陛下来你们金营就没有想活着回去,至于家中年迈的双亲和妻小,我也无法眷顾了。

是你们这些该的金人已经使我们了,我又何必再要自己的家呢!” 粘罕本来就没准备和钦宗多谈什么,向卫兵们挥了挥手,“把宋朝这些蠢猪给我关到大牢里去”。

李若水一看粘罕根本就没有谈判的打算,气得破口大骂:“粘罕,你是一个卑鄙的小人,你把我们君臣骗到这里,原来就是要把我们作为人质关起来,你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

” 粘罕见劝降李若水不成,他反倒骂个不休,气得暴跳如雷,兽性大发,下令:“武士们,把他的嘴给我撕破,看他还骂不骂了。

”野兽一样的金兵果真用刀子把李若水的嘴给豁开了。

满口喷血的李若水仍是骂不绝口。

粘罕下令:“把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 已经是血肉模糊的李若水在临刑前慷慨悲歌:“抬头望天啊,天始终不说话;忠臣为国而死啊,死又有什么过错!”唱完,还是大骂不止。

金兵又残忍地割下了他的舌头…… 久经战阵的粘罕见过无数血流成河的场面,但他也被李若水的正气所感染,他叹息说:“辽国被我大金灭亡时,殉节者有几十人,而宋朝灭亡,死节者仅李若水一人。

可叹啊!可惜啊!”消息传到京城,李纲痛哭失声,他说:“大宋将亡,我满朝文武大都是些寡廉鲜耻之人,而只有李侍郎这样的人才是知廉耻的!” 敌我双方对李若水的评价竟是这样的一致!李若水,天地正气,永存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公子扶苏:中国古时候历史上第一个被赐死的皇太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诚孝张皇后是如何样的人?诚孝张皇后如何死的

为的妻子,生年及名字不详,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河南永城高庄镇张大厂村人,去世于公元1442年。 公元1395年,即洪武二十八年,那个时候朱高炽还是燕王世子,张皇后被选为朱高炽的妻子,成为燕王世子妃。公元1404年,那个时候已经发动“靖难之变”,并且赢得了最终胜利,继位为帝,史称永乐大帝。作为朱棣嫡长子和燕王世子的朱高炽,理所当然的封为皇太子,张皇后也随夫一起被封为皇太子妃。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史称明仁宗,被册封为皇后,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张皇后成为皇后之前,还有一个小小的波折。朱高炽虽说是皇太子,但他这个太子却并不得自己父亲的喜爱。 朱棣为燕王时,坐镇北京,率领大军抗击外敌。后来建文帝继位,朱棣反抗削藩,也是凭借马上的功夫获取最终的胜利。而朱高炽虽然生性仁厚端重,举止言行沉静有法度,但是却长的太胖了。或许有人说,长的胖和继承皇位有什么关系,朱棣又不可能因为他长的胖就不让他当。可是实际上就是这个原因,让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差点被废。 朱高炽胖的已经到了一种程度,导致身体柔弱多病,不善骑射。朱棣马上得天下,自然不喜爱朱高炽孱弱的身体,因而有一段时间想要废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转而封朱高煦为皇太子。传言朱棣曾私下里对朱高煦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 被明成祖明摆着嫌弃的朱高炽,最终还是当了皇帝,其中就有太子妃张氏的功劳。朱高炽在位之时,并没有犯下大错,并且一直兢兢业业,颇有贤明。而且张氏贤惠大度,很得明成祖和徐皇后的喜爱,最重要是张氏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成祖宠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 张氏被立为皇后后,勤俭贤德,对朝中内外政事,她莫不周知。在某些地方给予帝王适当劝谏的时候,严格要求后宫不得干政,并且难得的是她始终阻止外戚干政的情形发生。 朱高炽对皇后极为敬重,按理说皇后母家也应该得到很大的封赏,并且高居权利的巅峰,但是张氏对外戚极为严格。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皇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一点在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体现的更为明显。 洪熙元年,勤于政事的贤明君王明仁宗在继位不足一年之后,就因为身体原因驾崩,享年四十八岁。朱高炽去世之后,太子朱瞻基继位,史称。宣宗继位之后,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第一位皇太后。当时军国大事多受命于张氏,听从她的裁决。 明宣宗和太后为天下作了一个母慈子孝的好榜样。当时海内安宁祥泰,宣宗对母亲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进献,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给张氏。当张氏出游的时候,明宣宗对母亲精心照拂,甚至下马扶车。在张氏前往长、献二陵拜谒时,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马在前引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扶车,引得两旁百姓欢呼称赞。 宣宗在位之时,,国家安定平和,可惜的是宣宗只活了三十八岁便去世了。 宣德九年,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宫中讹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听到谣言的张氏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如此才止住谣言,确立了太子朱祁镇的地位。朱祁镇即位为,于二月戊申尊张氏为太皇太后。 皇帝年幼,张氏害怕出现幼主强臣的局面,因此专门亲自挑选几位贤明大臣,并时刻叮嘱他们,希望他们能好好匡扶幼主。当时王振,仗着皇帝的宠爱和宫内旧人的身份,有专政擅权之举,幸而张氏早知其祸心,将他捉来责骂,若不是帝臣劝诫,怕是会取了他性命。此后王振每有擅政之举,张氏便将其召来警戒一番。所以在张氏在世的时候,王振始终没有专权擅政。 正统七年十月张氏病重,药石无效,病崩于宫内,十二月张氏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英宗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圣昭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