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的法定继承人是哪位?为什么会传位于自己的弟弟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立嫡立长”,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位传承的一个不二法则。

但规矩总是拿来破坏的,历史上有很多就没有立自己的嫡长子为继承人,而是立了庶子、弟弟、或者叔叔之类的。

结果也没见得是一边倒的呈危亡之兆,有的似乎还更加兴盛。

比如——。

但赵光义有个问题,就是他并不是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钦定的继承人。

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被立为皇太弟,而是在赵匡胤暴毙后直接宣布登基的。

也许这个故事大家已经听得腻了,但我今天来不是给大家讲什么“”、“金匮之盟”的,我只想给大家讲一讲赵匡胤的子孙都干什么去了,他们为什么不争一争皇位呢? 赵匡胤有5个儿子,可惜3个都早夭了,只剩2个活到他驾崩。

他们是: 老二赵德昭 老四赵德芳 赵德昭是赵匡胤做皇帝前的夫人所生,虽是嫡子,但不是后来的皇后所出,所以地位有点儿尴尬; 赵德芳是赵匡胤的一个妾所生,出身那自然是没法和赵德昭比,但赵匡胤的第3任正妻(第2任皇后)宋皇后非常喜欢赵德芳,这就让赵德芳有点儿“戏”了。

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也是妾所生,后来就是因为攀上了华阳夫人而被立为继嗣,所以这些出身“低微”的皇子,也不是没有机会的。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先例:就是皇太子只能从皇后的儿子里面来选,也就是说:皇帝那没福气当皇后的前妻生的儿子,也要被排除在外。

严格来说:那也是嫡子啊! 还有更甚者,同一个皇后生的儿子,如果一个是在她当皇后前生的,都不能继承皇位。

从这里你就知道古代的规矩有多严了?当然,规矩也是人定的。

按当时规矩:如果宋皇后将赵德芳收为养子,那么他就有资格继位了,如果不收,那赵德昭就是首选。

可是这哥儿俩都没搞成,结果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抢了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 按照“砸缸英雄”司马光的说法是:赵光义绝对是好人!他没有弑兄,他是在赵匡胤暴毙后才进宫抢先登基的。

但司马光是当朝大臣,为了保住“天命”传承的合法性,他不这样写恐怕要出大问题了。

如果司马光说的不足信的话,那我们就只有相信“阴谋论”了。

也就是说:烛影斧声是真的。

我们先不讨论烛影斧声的真实性,我们来分析一下赵匡胤到底想立谁为继承人。

赵匡胤死时50岁,应该也是一个不小的年纪了,但直到死,他都没有立太子(或太弟)。

你不觉得奇怪么? 如果他想立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不一道明诏昭告天下就完事儿了吗?为何还要给赵光义留机会?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了,完全可以君临天下。

我们再来看看这哥儿俩当时的境遇。

赵德昭当时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德芳是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一个是虚职,一个是偏远地区的防御使,一个比一个惨。

赵匡胤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继承人的吗?这说明我们的推理有问题。

而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赵光义:开封府尹+中书令+同平章事+晋王,随便拿一个都比那哥俩强。

怎么看都像继承人的标配。

那我们又问了:既然打算传位赵光义,为什么不直接立他为皇太弟呢? 赵匡胤不立太子就表示属意赵光义了,又让他掌握那么重要的职权就更加明显了,不立他为太弟,赵匡胤当然还有他的一些别的想法。

随机文章外星人绑架男孩做实验,解剖身体消除记忆后送回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神秘的泡沫宇宙理论,宇宙就是一个沫/能够移动并和其它宇宙相撞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的卡拉尔古城,金字塔中或存远古巨人骸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开国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亡国奴的救世主还是暴君?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