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韩愈:四考进士,最后成为一代文豪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韩愈作为之一,他的文学水平自然是不用说的,但他的才干远远不止这个。

01.为官之路 韩愈的童年并不顺遂,在他三岁的时候,双亲去世,被哥哥拉扯大,后来哥哥去世,又跟随嫂嫂一起长大,也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很是努力。

他是有才华的,这一点他自己也很确信,甚至带有一点傲气。

时期,很流行被高位的人举荐,很多人不顺,都会写自荐信,正因为要靠关系,很多人写的时候都十分卑微,但韩愈没有,在他的观念里,两者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虽然会写自荐信,但科举这条路并没有放弃。

科举考试一共考了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才中。

考完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并不能去直接做官,还要再考一次。

这时候的他,不幸的是,第二次考试没有考中。

即便自认为是天选之人,韩愈依旧要面对现实,毕竟凡人还是要吃饭的,最后无奈选择去地方做。

02.军事谋略 韩愈的才干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跟政治上,军事上的谋略也十分优秀。

中唐时期,没有大的战乱,小的造反倒是常见。

当时经过,中央集权受到挑战,各地有实力的将领,私心上想自立为王,潘镇割据的局面扰乱了唐朝安稳。

中央跟地方的对抗比盛唐时期来得多,而韩愈在那个时候被任命为行军司马,负责给将军出主意。

这一点韩愈做的很好,不仅有效的指挥作战,安抚那些造反的一方,也让人心服口服。

03.过于耿直的下场 唐朝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信仰。

也正因为这样,对待佛教相关的事情,都十分宽待,例如僧人不用纳税。

放在盛唐时期自然没有什么,但到了中唐,佛寺有很多,僧人也多,劳动力跟占地面积都损耗不少。

而恰巧那个时期,皇帝准备在宫中供奉舍利,图一个好的运势。

韩愈看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认为皇帝再继续这样过于相信这些,民间的寺庙会更多,所以坚决反对皇帝这样的做法。

最后,上书给皇帝称:历代不信佛的君主都能活得久。

皇帝看到之后,十分气愤,即便欣赏韩愈,但也受不了如此的讽刺,就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做官。

韩愈的一生,艰辛坎坷,但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一番很大的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古时候的高考移民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 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出,绝不轻饶。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异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不会一路绿灯,直达终点。网络配图 “高考”也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在当地有田产,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由于“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吾邑仅得一人!”“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还吃了官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网络配图 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拔取后又被革除。年间,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俩双双考中,成了一对幸运儿,。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网络配图 作为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高考”。《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柳永一门父子叔侄五进士 著有教子良方《劝学文》

北宋著名词人,出身名门,词坛称雄,风流绝代。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称雄当世,光耀后代。先祖遗风,对于柳永不无影响。柳永不仅擅长诗词,更是治学严谨,堪称大儒。 在古书《古文真宝》中收录的柳永《劝学文》,就是明证。这不愧是一篇教子经典,劝学名篇。由于柳永词名太盛,这篇文章,少有关注。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都是进士,文播四方。柳永之子柳涚、侄子柳淇,皆中进士,名传后世。一门父子叔侄五进士,可谓显赫一时。这并非是偶然的,这与家学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镇江柳永后裔编纂出版了《京江柳氏宗谱》。根据家谱记载,柳永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至于举人、秀才、学士、硕士、博士,更是不计其数。国学大师柳诒徵、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是当世柳永后人中的佼佼者。 柳氏家谱中,记载柳永事迹的不少。抄录其中两套家谱有关内容,可见柳永在家族中的崇高声望。安徽泾县清二十一年《泾川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景祐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后贤。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清十七年《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之始见于史者也。” 柳永的《劝学文》,时下仍有现实意义,可谓千金不换的教子良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