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优质回答:

由于古今制度不同,所以把现代学历和秀才、举人、进士的身份进行比较,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非要对照参考的话,那么秀才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大学的博士毕业,举人和进士在学历上就无法找到对照参考物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古代科举是平民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主要方式,也几乎是唯一的方式。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高就高在它可以使你摆脱平民的身份,进入贵族阶级,成为“士大夫”的一员。而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无论你挣了多少钱,终究只是一介平民。

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到私塾读书,如果家里特别有钱,也可以请有名望的老师到家中授课,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家庭,则是由整个家族统一开设私塾,聘请先生授课,凡是本家族子弟都能免费学习,这就是出身名门大户的好处之一。

读上几年书,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第一场先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叫做县试。考过关的,再去参加府试,由知府亲自主持,合格者称为“童生”。

成为童生之后,就要好好复习,准备不久后举行的院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严格来说,秀才算是有了“功名”,也就进入了贵族阶层,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知县可以不用跪、犯了罪在取消功名之前不能随便用刑等等。不过,秀才的这些特权大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居多,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很少,并不能给秀才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我把秀才比作博士,可能有人觉得高了,其实我觉得还有些低了呢。我们国家现在每年大约新产生5万名博士,而清朝268年的时间里,总共才产生了46万名秀才,平均每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

即使刨除人口增长因素,以清朝人口为现在的十分之一计算,秀才的录取比例大约为博士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在清朝考上秀才的难度,是现在博士毕业的三倍。所以也顺便奉劝某些牛气哄哄的博士,不要太飘了,放在古代,你连个秀才也比不上。

考中秀才之后,不管如何,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最不济的也可以去私塾教书,工资还是能够吃饭的。但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那就要继续“深造”了。

深造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进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就是国家设立的大学,校长叫做国子监祭酒。不过,能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秀才,必须是要非常优秀的才行,大部分秀才是没这个福分的,只能苦兮兮地回家苦读。

因为要读书,所以这时候的秀才是不会外出干活挣钱的,除了官府发放了少量银子之外,主要就得靠父母、妻子或者其他亲戚养活。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在中举之前,就要靠他的老丈人养活。因此,秀才往往被叫做“穷秀才”。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无论是在国子监深造的,还是回家自己读书的,想要再进一步,都必须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多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主考官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以确保公正。

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很多没出过村的老百姓听说这种事,四里八乡都跟过年似的。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可以算地方官教化有方了。

清朝秀的举人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这是二百多年的综合,算下来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全国共有两千来个县,平均一个县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我想象不出,如今哪个学历还有这么难考,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

举人的特权就比较多了,除去秀才有的特权之外,举人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免税。哪怕是没有出仕,没有官身的举人,其免税田亩份额都能有几千亩。所以一旦中举,自然会有人主动投献,为了逃避交税而把土地寄托在举人的名下,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举人的好处,真是想不发财都难。

而且举人实际上已经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只是举人的身份还是不够尊贵,只能做县官的副手一类的官员,八品九品左右。不过,这怎么也算是官僚集团的成员了,和普通老百姓区别很大,所以举人也经常被人称为“老爷”。

中举之后,如果就此打住,也能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但既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总是希望还能再进一步,这就要到京城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所以也叫“春闱”,以区别于“秋闱”。会试一般由当朝学术水平最高的四位大臣担任主考官,并且在考试前由皇帝亲自任命,所有有举人身份的都可以参加考试。

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是不排名次的,所以只有考中和考不中之分。但通过会试的贡士还要接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考完之后进行排名,但是所有殿试的人都不会被淘汰,统统录取为进士,所以也可以说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基本上就是进士了。

排名是分三等,第一等为一甲进士,共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为二甲进士,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为三甲进士。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一甲进士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考一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换句话说,进士中成绩好的,直接就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最差的也外派干个县官,至少七品以上,主政一方。只要中进士时的年龄不是很大,十几二十几年混下来,到退休怎么也能熬个知府以上的官职。

所以进士就是真正的大老爷了,而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也个个都是潜力股,就算不肯靠前讨好的,也决不能得罪,谁知道这个举人下一步会不会成为进士,甚至成为状元呢?

那么考中进士有多难呢?清朝总共录取进士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如果清朝人口按4亿计算,那么成为进士的几率约为四万分之一,自己想象一下有多难。此外,成为状元的几率,大约还要再乘以三百倍。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是一条平民变成贵族阶级的通道,但却是一条非常狭窄的通道,通过的几率极低极低。而现在的教育体系,则是让人们接受更加专业的知识,两者之间完全无法比较,现在学历无论多高,都得自己工作挣钱了,都是平民。但如果就考中的难度来说,秀才大概相当于博士,举人、进士在现在找不到参照物。

其他网友观点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提到高考,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在现今社会,高考是我们上大学必经历的一件大事,换句话说高考不仅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古代也是一样,也有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对于古人来说,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特别光荣的事。只要参加科举通过层层选拔,那就是鱼跃龙门。

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秀才、举人、进士相比现在大致是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1)在没通过院试前这部分读书人称“童生”“童子”。考中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只有通过院试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诺是考过则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比如唐伯虎: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3)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知道要想参加会试那肯定都是乡试的基础上来开展的。会试是乡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官衙考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就叫进士。毫不意外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分三甲。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电视剧里常听到的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殿试)

当今高考制度

学前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大学四年 (大专三年)

从以上科举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来看,我们知道高考只是选拔人才进入大学一种考试制度而已,就算是高考状元的身份就是大学生。

而参加科举考上了进士状元,可以说你的人生就要开挂了。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不限学历就可以参加的,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在古代读书不是人人都可以书读的,大部分穷人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读书也只是权势的人家才有的读,他们会花钱请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老师,想一下当今社会不是至少也是大专生才可任教小学教育,那么这里的“童生”就好比一个学历为大专的人而秀才也至少是现在的本科学历。

在古代如果考中秀才,那么还会有一些政治权利。他们见到一些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的,甚至免役、免交公粮、免刑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高考学生没有的。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考中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只有考中举人才有机会做官,而且是能做一个地方的小县令、县丞等,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

和现代的官职来说举人就相当于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一样,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津贴。但是很少有举人可以做大官。

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他们多数会被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身边,有幸进入翰林院的,那就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多,更有机会可入阁拜相。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据资料显示,从公元1645--1905年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名进士。

其中顺治三年录取449名进士,是为人数最多的;人数最少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录取了83名进士。

那么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的才录取26849人,那么就是平均一次才录取200多名进士。所以只要考上进士就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一样,和博士导师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其他网友观点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单以现在的学历并不能完全对应,如果一定要来个简单粗暴的对比,我觉得以现在的学历加资格认证还有点差不多。

秀才对大学本科+教师资格证。

秀才跟大学生一样曾经很吃香,宋朝以后慢慢就不行了,国家不包分配,年轻的可以继续考学,上点年纪家境差点的就去当老师挣钱养家糊口了,政府也给发点数目有限的钱粮,免租免徭役,见官免跪,算是政治待遇。每年一个县能考上五六个、十来个,好像跟现在清北上复录取数差不多。其实难度没那么大,因为那时候文盲多,每个县每界考试一般只有百十人参加,相当于两三个班的考试规模,跟现在一个县几千人竞争的高考不可等量齐观啊!

举人对硕士+公务员考试录取

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仕途有限,基本就是县里当到局长,省里部里当个科长处长什么的。跟现在通过公务员考试在政府机关任职有点像,真要想当县长省长部长,就要继续去考进士。秀才考举人有个初选,不是都能参加,根报名公务员考试也有资格条件差不多。每三年到各省城集中进行一次考试,大约每个省参加考试的有三五千到一万多人的规模,跟现在一个县高考规模差不多大,总数录取几十到一百来个。这种考试还是像高考,录取难度感觉真跟现在上前十的名校有一拼了,但因为多数都是复读生,机会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中能不断放大一点。

进士对博士+中央党校进修班结业。

进士也是三年一考,举子们都可以参加,每次全国录取二三百不等,跟现在全国的高考状元每三年二百来人接近,总数大约是占举人的四到五分之一,所以只要考中了举人,再考个进士的难度就绝没有现在高考状元的这么大,而且文科考试不像数学有标准答案,考试名次也有运气的成分。考中进士就直接上岗县处级,个别优秀的还可以进身中央部委。与之相比,现在提拔同级的干部可能更需要看工作业绩,就是有一个博士文凭也不具备普通干部的任职资格,如果外加中央党校进修班的进修经历,可能还有点戏吧?

总体讲,感觉科举是不能跟现在的教育体系对应的,这个制度跟现在国家公务员选拔同样是选拔政府管理人才。但是因为其科目设置太单一,跟现在的选人用人考察监督培养体制相比差之千里了。

这个秀才一句话得罪窦漪房,被关进猪圈结局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左光斗是哪位?进士左光斗为什么斗不过文盲魏忠贤?

左光斗简介 左光斗(1575年-1625年),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 左光斗是明末的重要成员,担任过内阁大臣,也是史可法的老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因对抗大宦官,而含冤下狱,并被狱卒杀害。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另一个是从小精通诗书、长大考中进士的饱学大家,然而,大文盲却将大知识分子轻松淘汰,这就是后期魏忠贤领衔主演的一场生动的PK游戏。 魏忠贤以玩伴起家,但靠的绝不仅仅是一手出色的木匠活。一个身体残缺的男人,从万人之下爬到万人之上,除了与皇帝一拍即合的木匠活,还有一肚子的“杂碎”。作为的第一玩伴,魏忠贤淘汰了彼时的股肱之臣左光斗,拼的不是木匠活,也不是,而是“亲君”的歪才。 在“亲君”与玩人方面,魏忠贤颇有“才气”,他把主子的脉摸得,所以能够代行皇权。他深知明熹宗喜好游戏,所以在助兴上不遗余力。当朱由校玩物丧志之后,他的代办机会陡然增多。他在丑化死对头东林党人领袖人物方面,更是独具匠心,以《传》中梁山人物对号入座,如“”、“”杨涟、“青面兽”左光斗,在侮辱对手的同时,还扣上草寇的屎盆。 左光斗在与魏忠贤的决斗中失算在先,首先他轻敌,其次是他对对手抱有幻想。在被诬陷严刑拷打时,他为免打死之危,以为招了就没事了,到后来“法定程序”时还有辩白的机会。谁知对手在玩人上绝非,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见他招了之后就在牢中将之整死,不留一丝机会。 左光斗的盟友、东林党领袖杨涟也惨败于魏忠贤手下。在明知必有一死时,他曾对家丁发出“汝辈归,吩咐各位相公,不要读书”的仰天长啸,既是对学术不如权术的绝望,也是对的自己输给一个身体残缺文盲的死不瞑目。然而,左光斗却不以为然,临死勉其弟曰:“率诸儿读,勿以我为戒,而谓善不可为。”这体现了令人钦敬的刚性,但却略去了读书人被白丁淘汰的反思。 为人清廉正直的左光斗,读圣人之书孜孜不倦,但在现实中却不善“统战”工作,不仅在“亲君”上刻板无为,而且没有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这是所有东林党人的弱点,于是使皇帝与中间分子都跑到了敌人阵营。 皇帝是宦官的根,魏忠贤pk左光斗,最终的裁判是皇帝。魏忠贤牢牢抓住了朱由校这个根脉,自然是胜算最大。魏忠贤与左光斗,谁离朱由校更近是的。左光斗才华再高,也不如魏忠贤与朱由校的零距离。 最终决定这场淘汰赛结果的,不是参赛者魏忠贤和左光斗,而是明熹宗朱由校。最终决定朱由校“哨声”的,也不是比赛双方的才华之比,而是谁离最高领导人最近。这就是中国历史典型的毁人游戏,胜出者靠的不是功劳与才学,而是与领导的距离。 要靠近皇帝,达到零距离,首先就要贴近与皇帝已经零距离的人。魏忠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摆平了皇帝的奶妈。魏与明熹宗乳母客氏亲如一家,而皇帝朱由校恋奶妈如同恋母,魏忠贤在皇帝面前,犹如乳爹,焉有不“家和万事兴”之理?这么亲密的“全家福”,岂是刻板地与朱由校保持君臣之礼的左光斗能及的? 其实,左光斗曾经离皇帝也不远,魏忠贤是朱由校的玩伴,左光斗原是朱由校老爹的伴读,光宗帝死后,他秉承“正统”,与东林党一起拥光宗长子朱由校为帝,打掉了后党拥立的接班人,谁知,正是这个他拥立的小接班人,最后竟成为他的掘墓人。 由此可见,陪读不如陪玩。读伴左光斗在把握领导的脉搏及在与领导拉近距离方面,远不如玩伴魏忠贤精道。 本来,朱由校这个短命皇帝是不值得浓墨重彩的,但是在这个16岁即位23岁死掉的年轻领导人的心目中,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绝对耐人寻味。通览朱由校的7年作为,与其说这是一位年轻的领导人,不如说是个皇宫里的最大玩主。在玩主眼里,当然是玩伴与奴才最可亲最可近,而国家栋梁可能只是个概念而已,一点儿也不好玩。 左光斗到死也没明白,他拥立的这个接班人朱由校,直到死也没“断乳”,朱由校的脑子始终长在别人的项上,即位前是嫡母李选侍,继位后是乳母客氏与“乳爹”魏忠贤,左光斗跟皇帝的“代理脑袋”斗,无异于与皇帝直接斗,注定被淘汰。 忠正耿直的大家,在处事上规矩,但缺乏灵活性。而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曲直兼备者方可成为大政治家。从东林党人及左光斗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们还是书生意气偏多。内宫歪才未必斗得过大政治家,但对付直来直去的书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文盲魏忠贤淘汰大家左光斗,与知识无关,与屁股有关,完全是谁的屁股能和“裁判”坐到一起的问题。这种淘汰赛的结果,虽令人深感悲哀,但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的黑暗年代,亦在情理之中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