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鬼吹灯》奥古公主的原型:耶律皇族的神女奥古公主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七碗茶》是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之一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的境界。 茶歌内容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常常将之与“ 茶圣”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废除,简化应保持慎重的态度

你是不是懵逼了?这都啥啥啥? 不要感觉奇怪,他只不过是来自第二次汉字改革成功了的那个宇宙而已。这句话翻译成咱们这个宇宙的文字是这样的:我想请你去看电影,金庸的射雕,看完后再在街上溜达溜达。 两个宇宙分道扬镳于1986年6月24日,就在那一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请示,正式废止了这批看起来很奇怪的字。 1986年才废止,那么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从来没学到过这些字呢? 那是因为,虽然正式废止是在1986年,但1979年教育部就先暂停在教材中使用这些字了,余生也晚,没有赶上。(啊,幸亏,幸亏) 中国的汉字简化从五四后就开始了(古代逐渐演变的不算),很多著名人物为此付出过努力。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此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数次颁布简体字谱,到爆发后暂停,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简化汉字,是1956年颁布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并向全国推行的。公布后又经过一些演变和微调,直到1964年才最终确定。 但简化汉字的想法并没有停留在这里,有关领导的期待比这要远得多。1072年,郭沫若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文中说:“民间对汉字纷纷简化,这正表明汉字必须简化,也正表明汉字必须改革。这是时代潮流,不应禁止。”“国务院所颁布的简化汉字,是应该随时增加的。”第二次汉字简化的方案征集也由此开始。草案出来后,上报国务院,张春桥把方案(草案)拖延了两个月之后,以文字改革的历史不清楚为由,推给了正在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说:“此事主席说了那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这一次才这么一点?”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文改会对《二简》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的数量。 1977年12月20日,文改委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文章最初使用的那些文字就是这次方案中的一部分。在《二简》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加快文字改革工作的步伐》,《光明日报》也发表了社论,题目是《符合群众愿望的一件大事》。 不过,这次改革引起的反弹意见却非常大。1978年4月21日《光明日报》登载了五封信和一篇学术文章,不同程度地对新简化字表示了批评或保留意见。1978年6月16日,周有光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专栏文章对新简化字进行了一连串的批评,使事情的发展达到了高潮。 由于反对意见较多,1978年教育部批示,在中小学课本中暂停使用这批汉字。 1980年起,文改委组织了一系列修订、讨论与意见征集,但各方意见始终不统一,直到1986年,终于停止了第二次简化行动。 这段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了的历史,在当时引起的影响和混乱还是挺严重的,有不少出版物试用了《二简》中的汉字,包括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造成了不少费解和误解,甚至当时有的人起的名字,就是用了《二简》的字,一直使用至今。比如“闫”其实就是二简版的“阎”。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