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宣皇帝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后,诸葛诞为什么会被叫成狗?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后遭军队反对,带头的为何被称为“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蜀汉去世后就是一人独步政坛,他强力维护吴蜀联盟,这里面怎么能没有私心呢?诸葛家族在东吴已经成了势力,老一辈的不用说,那是的铁杆,孙权又任命诸葛瑾的儿子为太子左辅,诸葛直为将军掌握军权,诸葛家已经在东吴建立了深厚根基,诸葛亮在蜀汉一人独大,这下子吴蜀都是他们诸葛家的了,打仗干什么?还是一家人亲。

诸葛家的强大还不仅仅在于吴蜀,势力甚至渗透进了曹魏,这真是让人无语。

只不过诸葛亮和诸葛瑾太过于强势,人们就忘了在曹魏,也有他俩的一位堂兄弟,就是尚书诸葛诞。

诸葛诞在做的也很好,并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结成朋党,争相题品吹捧,诸葛诞结成的政治势力中包括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当时在魏国叫这四个人为为四聪,诸葛诞还和其他八人被叫做八达。

另外还有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伶孙资的儿子孙密、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称为三豫。

一时间诸葛诞在魏国兴风作浪,成为一股不可忽视政治势力。

如果诸葛诞在魏国也成事,这演义可以结束了,变成诸葛一家的大团圆。

刘备和孙权估计也都要哭了。

算是看明白了,这诸葛诞一旦掌权,配合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三兄弟就把三国的事给结束了,三国就统一了,统一于诸葛家,这怎么成?于是魏明帝开始打击诸葛诞的朋党,当然不能这么说,找个了非常有意思的理由“世之质文,随教而变。

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

那意思就是诸葛诞华而不实,只有文采没有政治经济的真学问,于是诸葛诞被免官,这也就避免三国都陷入诸葛家掌权的尴尬境地。

现在想想三国第一家还是诸葛家,什么曹刘孙三家,你再怎么努力掌权的可是诸葛家,你流血流汗的冲杀最后还不是为了诸葛家么?这当然是笑谈,最后诸葛家也都很惨,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都遭到了灭族的惨祸。

不过到了西晋,武帝还是有一个好基友诸葛诞的后代叫诸葛靚,为了诸葛靚司马炎可是费劲了心机投入了感情,所以诸葛家真是厉害,也是没谁了。

三国时期诸葛家的几位良才名垂青史,三足鼎立之势皆有诸葛家良才的身影,蜀国那自然是先生诸葛亮,吴虎是诸葛瑾,最后一句中的公休就是诸葛诞了,诸葛诞字公休,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

当时,几兄弟分侍魏蜀吴的例子很多。

各国之间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猜忌。

比如魏吴“东兴之战”侄子诸葛恪就把叔叔诸葛诞击败了,为此诸葛诞还倒了霉。

虽然是把诸葛诞官复原职的,但是诸葛诞可不是曹爽的党羽,相反诸葛诞还和两大辅政之一的司马懿是亲家,只不过因为诸葛诞的政治立场相对比较模糊没有那么立场鲜明所以才因此得福。

但后来他就说出了诸如: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之类的话,这就比较遭记恨的,这点有时也想不通,为啥非要那么的和的当红马仔说呢,表忠心却站错了队?可能吧,无法求证。

“朝廷”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赴职,其实内内外外的所有人都明白,诸葛诞完了,司马昭的用意是比较明显,对他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无异于逼反诸葛诞,钟会早就料到诸葛诞绝不会赴职,所以还特地知会了司马昭做好准备(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司马昭自己能知道,他没那头脑)。

后来就出现了皇帝带着太后亲征的稀罕段子,主要是司马昭的几个弟弟在后方也不堪重用,太后会不会趁机搞事情,结果就一起上了。

剪短截说吧,最后诸葛诞投诚,而吴国的援兵都被司马昭打退,加上文钦被杀,他的儿子叛变,文鸳可是吓死那位,绝对的悍将。

文鸯、文虎一投降司马昭,一切都简单了,喊口号就行了,你看这哥俩投降了,多好都没事,你们干嘛不投降呢,你们粮食够吃么?一下子军心涣散,吴国援兵到不了,自己也出不去,10万人一年的粮食可是18万人在吃。

就这样诸葛诞死于乱军之中,手下几百亲信,挨个被问,是否投降,没有一个投降的,结果全部被杀。

诸葛诞还是很有骨气的,不投亲不靠友完全靠自己打拼。

虽然没啥宏图大志,也算兢兢业业干了份事业,虽然和诸葛亮和诸葛瑾是没法比,但也是难得的人才,靠一己之力一路做到了征东大将军、司空的职务,但得失心偏重,且错失了不少机会,造成身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开闯王闯王李自成和崇祯皇帝帝互断龙脉之谜

关于明皇族的龙脉之说,据《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

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

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见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

” 道士的徒弟追问原因,道士说:“你若是不信,就拿个枯树枝栽在这儿,十天之内就能起死复生”,朱初一偷偷试验了一下,果真如此,于是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

十年后,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

半年后,朱世珍妻即怀了朱元璋。

网络配图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一路登上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

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

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李自成攻破此处后,为了破坏的龙脉,将明祖陵破坏的一塌糊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打击李自成起义军,皇帝竟然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从小,和一些穷苦百姓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

后来因为作战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赏识,最后,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首领,所到之处,百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帝王之相”隐隐可见。

当此之时,不知听了何人建议,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坟的办法断其“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倒。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网络配图 事先,边大绶找到了曾参与埋葬的李自成的同乡李诚。

经过拷训,李诚给边大绶提供:“记得李闯祖父下葬掘土时,地下面有三个空穴,其中的一个空穴尚发现有一只黑碗,当时用土填了两个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并用黑油点灯放在墓内棺前。

因此,只要找到那个置有黑碗的坟墓,便是李闯的祖坟。

” 根据李诚提供的线索,边大绶立刻下令寻找,但是,一连掘了数座坟,未见黑碗。

到天晚,难以下山,他们坐在李自成旧窑中烤火。

翌日凌晨,他们又挖了数家坟冢,到了正午时分。

果然在一墓中发现黑碗,照李诚所说它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坟墓了。

挖出来的骷髅如黑墨,额骨上长出了六七寸长的白毛,状极恐怖。

在李自成祖父坟的左侧下方还有一座坟墓,据李诚指认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

墓的正顶长有一棵榆树,粗如臂膀,枝叶诡异,边大绶命人砍下榆树,不料树倒墓开。

墓中竟蟠着一条白蛇,“长尺有二寸,头角崭然”,役卒上前捕捉,将蛇置于练总郝光正行装袋内。

役卒把棺木打开后,只见所有的骨节都变成青铜色的绿色,额骨上也有六七寸长的白毛。

其余七八座墓中骷髅上也都有白毛。

边大绶为了断李自成的“龙脉”,还派人在旧址上边的大小垴之间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将骨骸“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

网络配图 挖李自成祖坟的全过程,边大绶详细记录在了向陕西督军汪乔年呈报的《塘报》中,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后,嘉奖边大绶:“据来报,知闯王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

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

”然而,崇祯皇帝的这一招并不奏效,就在前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河南攻城破邑,所向披靡,并进逼潼关、直指西安,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两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跑到皇宫北面的万岁山投缳自尽。

李自成与崇祯在挖龙脉上两败俱伤,这也成就了清军将领。

在他的功业基础上,皇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历史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无第一次世界大战绩功勋的邴吉为什么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没有他就没有汉宣帝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出生才数月尚在襁褓之中的,即逢西汉历史上著名的“”。

1 所谓的“巫蛊之祸”,也就是古代屡见不鲜的一种玄之又玄的政治迷信事件,史载不绝如缕,大致就是下“茅山降头”之类的诅咒别人不得好死的非常邪恶的法术。

据说的宫廷妇人还特别擅长并钟情此法,失宠皇后就曾使用“巫蛊之术”日夜诅咒最强劲的政坛情敌,恨不得卫子夫出门就横死,以收渔利。

当时,这事是由丞相的宝贝儿子公声首先惹起的。

不知公孙敬声这官二代是如何得罪了别人的,居然被人告发用恶毒的巫蛊之术咒汉武帝不得好死,还有与通奸的作风问题,要有司加以严查。

当时的“巫蛊”,大致的操作方法就是以桐木制作成小木偶人,上面写上被诅咒之人的名字,以及其之生辰八字等,然后延请巫师祠祭施以某种魔法咒语,完事之后将其埋于地下(一般是埋到被诅咒者的住处附近)。

施行此种法术之后,那么被诅咒者的灵魂立马就可以被控制或摄取,即时招致灾祸(类似于现代的“打小人”)。

可以预见的是,晚年逐渐刚愎自用、也很迷信的汉武帝一听到这样重磅的传闻(据说他自己就曾梦见很多木头人凶神恶煞地追打他),会是如何的震怒,也立马召有司进行三堂会审,令自己的宠臣酷吏负责这一巫蛊大案。

于是,公孙贺父子下狱死掉,连皇后卫子夫所生诸邑、阳石公主,还有之子卫伉皆坐诛。

原本,这事和为人宽和仁厚、颇有政治头脑的扯不上多少关系,坏就坏在抓住鸡毛当令箭的江充的挑拨离间、,这家伙后来也没有好下场,自己被杀,还被汉武帝诛灭三族。

因为刘据和的江充有隙,江充便借机和韩说、等人私埋木头人陷害太子,江充也知道对卫太子整天劝皇帝休养生息不要折腾百姓颇有微词,对逐渐坐大的卫系政治势力也有整肃的意思,所以就不惜栽赃嫁祸于卫太子,以定点清除仇人而后快。

无奈之下,为求自保的卫太子先下手为强,计杀江充,然后调集军队保卫皇宫,以防不测,却被宦官苏文诬告太子要造反,被迫反击的卫太子和天子的镇压军队混战了几天,顿时血流成河,长安死了几万人。

最终卫太子兵败自杀,妻儿皆死,独有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后来又因心地善良得感动中国的古代优秀监狱长邴吉的有意庇护,终于让原本和皇位绝缘或者说八竿子也不沾边的苦孩子刘病已,当上了皇帝,玉成了“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的神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

果然是因祸得福,否极泰来。

这一切,皆因“巫蛊之祸”案情复杂,株连众多,也就是涉案人员太多,加上许多京官本身又都被绕了进去,一时形成了“官荒”的局面,为了加强办案力量,因此朝廷从地方抽调办案人员,邴吉于是被抽调回长安参与了案件的审理。

在此之前,邴吉曾担任过廷尉右监,也成了最佳人选之一。

于是,随着邴吉这个生于圣人之乡的山东人的无征兆突然回京,也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多灾多难的苦孩子刘病已的最佳“幸运星”和保护神。

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邴吉何许人也?他是山东曲阜一个自幼就爱好法学也把法学玩得很好很出彩的有料之人,担任鲁地的狱吏之后,因为工作兢兢业业,脑子又特别好使,便这样干出了成绩,受到了上峰的赏识,立马上调中央,做到了最高司法官廷尉的左右臂膀(廷尉右监)。

正想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却因为办案受到株连,最后又被扫地出门,去地方高级长官那里做高级助手,而这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经典翻版,因为就是此次的外调,避过了汉武帝晚年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巫蛊之祸”。

据说这次的皇帝和其接班人的政争,京城就有几万臣民受到株连。

最重要的是,此次的政治事件案情复杂,很多京官涉案,这样一来办案人员一下子就显得特别缺乏,需要从地方调任没有涉案的审判官和工作人员。

就这样,邴吉因为没有牵涉其中,还曾担任过廷尉右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法律人才,于是有幸二进京,被抽调回到长安参与“巫蛊之祸”案件的审理工作,也由此成为了刘病已的监护人。

邴吉新官上任后的具体工作,就是主管长安的监狱,做个监狱长。

后来,在邴吉巡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可怜的皇帝小曾孙,而且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邴吉也知道卫太子死得有点冤枉,是被人陷害的,所以一看到襁褓之中天真无邪的无辜婴儿,就有心要为卫太子留下一点脉息,也算是为自己积点阴德。

当时,可怜的小病已因为家庭的重大变故,小小年纪就被投入完全陌生的天牢,所以就一天到晚拼命地哭着找妈妈,也没有母乳哺养,所以几乎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要死掉了的样子。

动了恻隐之心的邴吉就动用自己的权力要保护这个未来的英明皇帝(或许是自幼聪颖好学看问题看得透看得远的邴吉有先见之明吧),立马选择了两个(胡组、郭征卿)刚生育还多奶水、又比较忠厚谨慎能管得住自己嘴巴的女犯人轮流给小病已哺乳,同时安排一间比较宽敞明亮的好房子给皇曾孙居住,还特意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资支援。

2 小病已就这样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顽强地活了下来,直至梦幻般地取得了皇位,这不能不说是古代的一种奇迹。

自此之后,邴吉既当爹又当妈,毫无怨言地照顾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还甚至能给他带来灭顶之灾的“废皇曾孙”,也不知怎样的人生信念支撑了当时的邴吉,为什么要拼死保护这个十足的“皇家倒霉蛋”,事实上这不仅不给邴吉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甚至于还是的款式。

因为处于幼儿时代的小皇曾孙体质本来就差,不仅要营养跟得上,还要防止其发病(据说小病已的名字就是在其一次大病初愈之后邴吉即兴给起的,寓意其病已经好了的意思,也祝愿其以后不再得病),在监狱那种恶劣环境下,要想说有很好的生存条件也确实是忽悠人,何况邴吉收入不高,又要兼顾两位奶妈的生活费,所以有时候往往也是捉襟见肘,也不知他图个啥,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保护这个小麻烦,别人唯恐不能甩掉这个烫手山芋呢,这本身就是一个谜。

总之,那时候的邴吉一到发工资,就立马买几斤好米好肉,让小皇曾孙开开荦,尝尝鲜,看到小子咧嘴大笑的开心样,邴吉也像是自己能吃到美味佳肴一样高兴。

而且,邴吉还每天观察、检查小孩子的起居饮食情况,看看其是否燥湿得病,即使是自己生病了,还要家人代他来察看婴儿情况,不准别人打扰,可谓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要不是邴吉这称职的官家保育员的精心照料,小皇曾孙早就死翘翘,因为小病已刚出生的时候几乎要病死几次,都是他让狱医治好的,这小家伙可谓命大,从鬼门关挣扎出来了几次,就这样在狱中奇迹般地熬到5岁。

好不容易成了半大孩子,居然又因为一次所谓的“长安监狱有天子气”,而差点死于非命,果然是。

因为就在小病已茁壮成长的时候,居然他的曾祖就在这一当口大病一场,其时是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有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特指使占星家向皇帝报告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估计是一些知道内情的家伙想邀功,顺便想把皇曾孙置于死地吧)。

晚年已经变得刚愎自用、患得患失的年迈武帝,为了确保皇权不被侵夺,居然也在病中发昏,是不是都要杀一杀这“天子气”,所以下令关押在长安监狱中的犯人,不管罪轻罪重,一律格杀勿论,以绝后患。

想通过此种荒唐的斩草除根方法,来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对自己皇权有威胁的人。

反正,为了保权,连自己的儿孙都杀了,还有什么可顾惜的呢? 这一下,小病已又要小命不保了,这苦逼的孩子。

这一次,又是胆大心细的邴吉横刀立马救了未来的英明皇帝,果然是不折不扣的伟大保护神。

当朝廷使者也就是内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邴吉主管的监狱,要处死所有犯人时,不料却遭到邴吉“”的抗旨,执意关门不让这帮凶神恶煞肆意搜捕,目的也就是为了保护小病已不受伤害。

“皇曾孙在此,看谁敢造次?不然我跟你们没完。

即使是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滥杀,更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啊!那可不是儿戏。

如果他有什么,谁负得起这个责任?”邴吉隔着监狱高墙对外面的人严厉地嚷道。

就这样,两方一直僵持到天亮,邴吉还没有妥协的意思,坚决抗旨到底。

郭穰看到这样也不是个事,进不了监狱,而且即使是进去了,面对皇曾孙,谁也不敢下手。

所以朝廷使者也只能返回宫中将真实情况报告给皇帝,最多是在皇上面前参了邴吉一本,说他抗旨了事。

可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见汉武帝大发雷霆,要杀邴吉来解气,反而是看透一切并幡然醒悟的样子,然后很奇怪地叹气道:“天使之也。

”大概也就是认为这次的狱吏抗旨是上天的旨意,可能是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了,于是清醒了的皇帝不仅没有追究邴吉的责任,还宣布大赦天下。

也就是说包括刘病已在内的犯人不但没有被杀掉,还能重获自由也,啊。

而宣布大赦之后不久,居然汉武帝的病也莫名其妙地好了起来,也许是其善行感动上天了吧。

既然小病已已经获得了自由,不再是政治犯了,那么就得出狱,而他还这么小,必须给他安置一个好去处。

以前邴吉就曾试着想把小病已送给一些高官抚养,以便给其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一个小孩子也总不能在监狱呆上一辈子吧,可惜那些高官没有邴吉那么高的境界,一知道这小孩的来历,大家都避之不及,生怕惹火烧身,就这样让邴吉凑合着照管。

现在皇曾孙不用坐牢了,两位奶妈也回淮阳和渭城原籍去了。

所以当邴吉打听到小病已的亲人还在,也就是住在长安郊区杜县的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的舅舅史家。

嫁给废太子刘据的就是史家的一个女儿史良娣。

当时刘病已的舅曾祖母贞君和舅祖父史恭还健在,一见到这个5岁的小曾外孙,十分惊喜,从此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小病已从此也开始有了自己真正的家。

在新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小病已,也逐渐忘记了曾经十分惊险苦逼的监狱生活,同时渐渐淡忘了曾对其恩重如山的邴吉和两位给他哺乳的奶妈,5岁的小孩嘛,基本上已经是没有了这段苦难的人生记忆。

3 最重要的是,史家为了孩子的前途命运着想,也绝口不提他那段不堪回首长安监狱生活。

而感动中国的“活雷锋”邴吉更加不会去主动提这件事情,大家都把之加密于太空舱的样子,就好像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

人们常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临终之前,曾经十分刚愎自用十分强悍冷血的汉武帝,终于恢复了谦谦君子的和蔼老头样,也许历练的太多血案让他已经有点僵硬的心变得柔软了,当他听到“巫蛊之祸”的真相并不是儿子刘据要夺他的权,而是被人陷害时,立马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的样子,为了弥补过失,他除了狠狠骂自己老糊涂,还为冤死的卫系太子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由此,作为卫太子独留的血脉刘病已,命运也开始大反转,不仅摘掉了“反革命家属”的帽子,还由此再回归皇室,做根红苗正的革命接班人,可谓是福能双至。

因为,正是汉武帝特意下诏解决了刘病已的皇家户籍问题,令宗正(即主管皇室族系事务的官员)将其重新列入宗室属籍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正式恢复了刘病已的皇室成员身份。

汉武帝临死前做的这一件好事,也直接为刘病已以后能染指皇帝宝座,准备了必要的身份条件。

因为在十分重视“血统论”和血缘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这样的出身条件对皇室政治是重要条件,至少可以证明其获得权力的合法性和优先性,也准备了他以后能进入权力核心的可能性。

尽管此时回归的刘病已几乎还和庶民无异,也没有被封爵,因此张贺都不敢和他对亲家。

刘病已入籍皇室之后 ,当然不能再和舅祖父家的人生活在一起,虽然此时他的身份有点尴尬,爹不疼舅不爱的样子,毕竟他已经是皇家人了,也不能再混同于老百姓,所以按照汉制,即未成年的皇室成员须由掖庭令看管,就这样好玩儿的“游侠少年”刘病已还没有体验够乡村和亲情的十分吸引人的漂移生活,就只得地从杜县舅祖父家回大都市长安接受再教育。

好在刘病已素来运气不错,小小年纪入狱却遇到了好心肠的邴吉庇护,这回也不差,他刚好又遇到了自己爷爷的老熟人,因为当时的掖庭令正是废太子的旧部张贺,废太子据说还曾很厚待这位家臣,所以有心投桃报李要报恩的张贺甚至想把自己的孙女许配刘病已,遭到弟弟反对才作罢。

当然,即使是没有长远眼光不作长线投资,最终也成不了皇亲国戚,张贺始终还是一个十分厚道的人(和邴吉有一拼),他念着废太子的好,也把满腔热情全倾注到了对前太子身上,对刘病已可谓是关怀备至,尤其是皇曾孙的的教育问题非常上心,几乎是调动了自己能调动的所有资源为他赢得了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为了增长其见识,张贺还自掏腰包资助刘病已四处读书游学,争取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何况生长在民间的刘病已是那么的喜欢做游侠式的“五陵少年”,没当皇帝之前也当是取得民间疾苦的第一手资料,为他成长为有为皇帝准备了很好的养料和基因。

就这样,刘病已在张贺的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成了风度翩翩、身材魁伟的大帅哥,也最终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让许多人始料不及并大跌眼镜。

张贺虽然被当右将军的弟弟反对,不敢把孙女嫁给后来成为皇帝的刘病已,但却很关心他的终身大事,居然还讲动了狱官许广汉把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大帅哥刘病已,许平君生了(也就是冷落过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那位后来肠悔青的皇帝)。

所以长大之后最感谢的人可能就是张贺,倒是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邴吉让他几乎是忘得了,因为自从跟了自己的亲人之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你忙你的,我玩我的,何况邴吉又是一个低调不喜欢张扬的人,就这样刘病已几乎和救命恩人邴吉成了陌路人,要不是刘病已是一个很念旧很有情有义的人(即使是权势滔天的女儿也不想立其为后,就因为“求微时故剑”,不忘糟糠之妻),估计这辈子邴吉也成了被埋没的英雄。

据说两人分别之后,邴吉也改任了车骑将军军市令,后来还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的长史,再后来还升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一路凯歌,很得霍光的青睐。

而我们此时的正主刘病已居住在长安的尚冠里,也没闲着,据说还过得很快乐,是一个的王朔笔下的“顽主”,像一匹没笼头的马,喜欢斗鸡赛马饮酒作乐,做草上飞式“五陵少年”,四处转悠,往往一出长安就没了踪影,像人间蒸发一样(反正那时他也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人),很有那么一点他的祖宗年轻时做游侠的风采和快意恩仇,是不是故意表演给那班握有实力的摄政大臣看的,还有待考证,反正史曰其“周遍三辅”,一日可以看遍长安花,也不知是不是想故意忽悠谁,更不知他有怎样的身世伤怀,会不会特别想念横死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这个只有问他本人才知道。

而邴吉呢,更是难开金口,绝口不提其当年之事。

所以后来喜欢“寻亲”怀旧的刘病已竟然不知邴吉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那个当年抚养保护自己的“保护神”。

要不是后来刘病已当上皇帝,有位邀功心切的宫婢做“爆料天后”,上书说其曾经抚育过皇帝,怕别人不信,还说邴吉对此“全都知情”,邴吉几乎就和皇帝“失之交臂”了。

事已至此,邴吉想再沉默是金也已经不可能,甚至于是有点矫情了。

于是邴吉只得打破沉默,还因此戳穿了想捞好处的宫婢的谎言:“你还好意思提起此事呢,当年因为你抚育皇曾孙不,还被我处罚过,不追究你的责任都偷笑了,还好意思邀功请赏?”慌得此宫婢连忙叩头求饶,说知错了,云云。

4 哈,还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皇帝这才得知邴吉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还做了活雷锋,认为他非常贤德非常有品。

当然,邴吉不仅个人品德高尚,还是给刘病已登上皇位实质帮助的大恩人,正是他利用作为霍光红人的身份极力推荐资质过人、性格宽厚的刘病已,才让他在当时已经不是很多的汉武直系子孙中脱颖而出的,说起来简直就是恩重如山。

那一年,刘病已18岁,也就是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21岁的汉昭帝为革命鞠躬尽瘁,由于没有子嗣,于是19岁的汉废帝作为嗣子(继子)登基做了第九任皇帝(西汉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

这位汉武帝的宝贝孙子,只做了27天皇帝,就因荒淫无度被人赶下台,于是皇权承继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又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也正是这样的局面,给了18岁以前总是处于人生雨季的刘病已有了“多雨转晴”的大好机会。

不然的话,刘病已的人生履历可能也只配有如下寥寥几字“废太子有遗孙一人名病已,以庶人终”什么的了,只因为他运气好,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喜欢帮助他的猛人邴吉。

因为国中不能一日无主,于是“摄政王” 霍光与张安世等各位辅政大臣只得多次开会讨论皇位继承人选,这事居然却让大家犯难了。

因为新皇帝必须要从从汉武帝的子孙中产生,而当时并不太多的汉武帝直系子孙让大臣很难进行优选,汉武帝六个儿子在世的还有广陵王,但广陵王空有一身搏击野兽的蛮力,,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且据说汉武帝生前就将他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他那一支人也相应失去了染指皇帝宝座的机会;而因谋反自杀的燕王一系更加是被排除在外,剩下的就是卫太子刘据这一系的唯一传人刘病已。

于是,被人们遗忘了很久的刘病已冷手捡了一个热煎饼。

很会审时度势的法家优才邴吉也立马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很信任他的霍光进言道:“大将军受孝武皇帝托孤,辅佐汉室,今早崩无嗣,废帝又难当大任,造成了现在群龙无首的被动局面。

虽然大臣们在汉宗室中选择人选,却忽略了一些没有爵位且尚在民间的皇室子孙。

我的意思是,大将军也许还会记得孝武皇帝临终前遗诏中提到的将皇曾孙刘病已认祖归宗的事吧?我知道这个由掖庭抚养的皇曾孙现在已经十八九岁了。

而且其通经术,有美材,举止端正,宽厚仁爱,很有废太子的遗风,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不如大将军先让其入侍皇宫,然后昭令天下,决定大策,如此天下幸甚,汉室幸甚。

” 正在为皇位继承人烦恼的霍光,一听到邴吉的这一另辟蹊径的建议,感觉也有一定道理,而且他手中能用的牌也不太多,那么颇有名声和才干的刘病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下定了尊立刘病已为皇帝的决心。

于是,这个有着悲惨的坐牢童年,喜欢斗鸡跑马游走于长安诸陵、三辅之间过着惬意的游戏童年,也喜欢向大儒学习经书天生异相(据说是一个浑身长毛的连脚底也有的“金毛狮王”),去到哪给哪带来好运的“财神爷”最终幸运上位,做了皇帝。

因为独揽大权的摄政王霍光点头后,其他辅政大臣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和胆量,当然也纷纷附和,最重要的是他们手中的“王牌”也不多,刘病已正是比较符合条件的那位。

所以,基于“国不可一日无主”的前提,霍光和诸位大臣们立马奏准,认为皇曾孙刘病已已经满十八岁,且自幼从名师学习经书,品行端正,宽厚仁爱,可继嗣孝昭皇帝,登基为天子。

皇太后当然也没有反对的理由,立即准奏。

于是大臣们将刘病已从民间迎入宫中,更衣淋浴,随即进入拜见太后,先封为阳武侯。

然后于同年7月继位,即为,次年改年号为“本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即位前有坐牢背景的奇特皇帝,也由此开始了他声势浩大的“寻亲之旅”。

当然,不说你也知道,刘病已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为其成家立室的爷爷的好部下张贺,第二个就是舅祖父史恭一家,总之就是加官晋爵大肆封赏的那种,却独独忘了更加需要封赏的大恩人邴吉(事实上他根本就不知道邴吉对他的,只知道邴吉拥立有点功劳,也象征性地封了一个不算是正式爵位的“关内侯”了事),直至那位想邀功请赏的老宫婢开了“天窗”为止。

就因为邴吉知名不具,立心要做一个不争权夺利的比青松还高洁的“活雷锋”,这也不能怪很念旧、很知恩图报的好皇帝刘病已,刘病已从来不是一个寡情刻薄的人。

据史载,事情是这样的。

当刘病已已经能亲政的某个时候,有一个将要离开皇宫的老宫婢,为了获得丰厚御赐为下半生养老增加物质筹码,于是利令智昏冒充皇帝当年的奶妈(据说还是做了半吊子奶妈的那种,也不是),说对皇帝有哺乳抚养之功,上书要求皇帝多发点返乡遣散费,怕别人不信,还把不想捅破自己做大好事的邴吉抬了出来。

那时的邴吉官已经做到了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御史大夫,在争权夺利、损人利己为官场常态的情况下,可能是怕吧,他死活没有向皇帝表功,就让此种很能为自己加政治分的对皇帝的养育之恩的事烂在心里,成了秘密,却不料被知道内情的老宫婢给抖了出来,始料不及。

5 所以,面对此种突发情况,邴吉也只能给招认了。

不过,邴吉感到诧异的是,当年为小病已哺乳的两个奶妈早已回乡,为什么还有人想冒充皇帝奶妈想招摇撞骗呢?作为司法界的巨擘,他也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当奉命行事的掖庭令把邀功的老宫婢带到邴吉面前时,他才知道这个老宫婢是一个大骗子。

因为她根本不是皇帝当年的真正奶妈,虽然邴吉也曾让她照顾过小皇曾孙,但她却怕惹祸招身,不仅不尽心喂养,心情不好时还打骂作为政治要犯家属的小病已,态度十分恶劣。

至此,邴吉才一五一十地道出了当年抚养小皇曾孙的实情。

“其实只有淮阳人郭征卿、渭城人胡组才算得上是皇上的真正奶妈。

”邴吉深情地忆起了当年的情形。

然后便是一番的境况。

因为在当年“剿灭乱党”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高压政策下,大家也知道了要冒险保护这个卫系太子的唯一血脉的艰巨性,弄不好株连九族满门抄斩都有可能,所以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何况谁也不可能未卜先知这个倒霉的皇曾孙以后会大模大样地坐上龙椅,全凭一腔热血和奉献精神,所以当邴吉眼含热泪、饱满深情地把自己和两个女囚奶妈当年在狱中一起照顾和舍命保护皇曾孙的担惊受怕、困难重重场景作专场报告会,报告给掖庭令时,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有的还跟着流泪。

当然,做人厚道不忘本的新皇帝刘病已听到后,更是抑制不住地。

原来自己小时候居然有如此、惊险非常的人生遭遇,而自己甚至不得而知,所以惊叹之余,也唯有无言哽噎。

因为5岁以前的童年记忆,早已被大恩人邴吉和舅祖父一家为了不让其幼小心灵受伤,争取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及不留阴影,而下意识地掩盖得严严实实,也就是说邴吉原本就有意不贪功,自己那时又小,根本就没有多少清晰记忆,要不是那个将要被扫地出门、急着要养老金的老宫婢冒贪天之功,把此事捅了出来,邴吉也只能是成为无名英雄,不会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了。

所以有“故剑情深”美名非常会知恩图报的刘病已,对于邴吉这种有旧恩却不言功、甘于寂寞的高贵品格,绝对是会被感动得泪水哗啦啦后,再重谢大恩人,不然他就不是那个体恤百姓的英明皇帝了。

于是,知道救命恩人邴吉此种高风亮节的君子行为后,立马下诏给丞相专门督办对邴吉的奖赏,诏曰:“朕幼年卑微之时,御史大夫邴吉对朕有旧恩,功德无量。

《诗》曰:‘亡德不报’。

朕要封邴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 皇帝有令,皇家特使当然也不会怠慢,立马就去邴吉家宣布“皇帝诏曰”,原本这是一个很多影视镜头大力渲染过的激动人心的“认亲”美好一刻,大家都才是,可惜天公不作美,病魔已经折磨邴吉多时,卧床不起。

没办法,朝廷使节也只能把封印、佩带留给邴吉,以示封爵。

这充满人性温暖的特定的“历史认亲”之后不久,心地善良又极富同情心的邴吉还没有享受多少清福,就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病已自然也不会薄待他,继续追谥他为“定侯”,让他享尽了死后哀荣。

据说因为邴吉那金子般的爱心、惊世骇俗的善举以及不邀功的崇高品德,后来成为整个西汉膜拜的对象,不仅得到皇帝的尊崇,也成为了朝野大臣学习的好榜样,佩服得的那种,古代活雷锋啊。

因为这种不求回报的善举,简直就是一种近似于传说的佳话。

对于这,曾有一个叫伍尊的人,是当年邴吉的小同事,也知道邴吉抚养刘病已的很多事情。

所以,在刘病已即位之后,好心的伍尊也曾力主邴吉向皇帝报告此事,却被没有私心杂念的邴吉当场拒绝。

逼于无奈,为了不埋没邴吉的功劳,伍尊还自己上书给朝廷,却被邴吉本人截获,删去了自己的一切功劳,只提及郭征卿、胡组这两位奶妈的事,这些情况还是伍尊在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才披露出来的,所以这种做好事怕别人知道的故事特别震撼当时人的心灵,也使人击节赞叹,捧为楷模。

当然后来邴家得到的回报也十分丰厚。

邴吉的子孙都世代继承博阳侯,门荫大大的,即使是邴吉的儿子邴显犯罪,朝廷看在邴吉的面上,都不加以追究,照样能安然无恙。

而除了厚待邴吉,刘病已对其他护主有功人员也是重重有赏,比如派人寻找两位奶妈郭征卿、胡组的下落,当知道她们已经死了之后,又继续寻找她们的家人予以丰厚赏赐。

即使是那位曾虐待过小病已还敢贪功的老宫婢,不仅不追究其责任,还念其也曾哺乳过自己,所以“赐钱十万给其养老”,可谓是皆大欢喜,如此“故剑情深”的皇帝也终于让有点沉重灰冷的历史,变得温暖如春、有情有义起来,让人感动不已,有一种要老泪纵横的感觉。

因为,在那种“朕即天下”的专制时代,居然有如此充满人性终极关怀的好皇帝,这样光耀千古的人性光辉,他不想创造盛世都不可能,历史牛人就是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