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的政体由执政制改为君主立宪制,溥仪也从伪执政改为伪。
成为伪皇帝后,溥仪颁布的第1号帝室令中就规定了“尚书府典守御玺、国玺并掌关于诏书、敕书以及其他文书之用玺事务”。

网络配图 “国玺”和“御玺”什么样 在一些电视剧和历史故事中,“御玺”常常是争夺皇权必不可少的要素,很多精彩故事也常围绕其展开。
在民间,人们对“御玺”的认识常常是以讹传讹,戏说的成分非常大。
比如,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就有一出瓦岗寨首领李密派王伯当用“传国玉玺”换回萧后,、程咬金、等瓦岗将领因此与李密反目的剧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会注意到“御玺”与“传国玉玺”中的“御”和“玉”两个字了吧!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玺”是印章的意思,“御玺”的“御”指的是皇帝个人专属专用,“传国玉玺”中的“玉”应该是表明“传国玺”的材质是“玉”。
由此,我们再举一个比较现代一点儿的例子,比如一家单位既得有单位的印章,还得有法人代表的印章。
单位的印章相当于“国玺”,法人代表的印章相当于“御玺”。

由此,大家也就可以了解伪满洲国尚书府的主要职能了,它负责掌管伪满洲国的“国玺”和溥仪的“御玺”。
网络配图 据文献资料记载,伪满洲国“国玺”印文图案为85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满洲帝国之宝”;溥仪“御玺”是82厘米的正方形,上面写着“皇帝之宝”。
“国玺”和“御玺”均为碧绿色的玉制品,带有兰花纽。
溥仪用印程序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伪满洲国尚书府大臣是一个闲得不能再闲的闲官。
第二任尚书府大臣袁金铠是一位,他闲着没事常常为皇后婉容抄写唐诗打发时光。
尚书府大臣虽然是个闲职,但是工作却不能有丝毫怠慢,因为他负责伪皇帝颁发的诏书、叙勋状、任命状以及伪满政府所颁发的一切重要法令、章程、规则的用印工作。
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

大家对“叙勋状”可能不太了解,它是对外交往的国书。
尚书府大臣每个月月底要列表统计用印的次数和缘由,奏报给溥仪。
网络配图 溥仪十分重视“国玺”和“御玺”的使用情况,因此,他对用印之事管理得十分严格。
平时,溥仪把“国玺”和“御玺”都放在身边,由随侍严桐江保管,出宫的时候也要带在身边。
尚书府需要用印时,由专人持尚书府大臣的“请玺牌”找溥仪取印,用完后立即还给溥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溥仪临死前为什么一直喊着“河车丸”?
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回京,并与李淑贤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后,因为身体有故疾,故此难于生育。当时蒲辅周(现代中医名家,四川梓潼人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曾经溥仪之交好,政协开会时,蒲老见溥仪面色不佳,就曾经为他号脉,并叮嘱溥仪一定要善于保养身体。 蒲老还根据溥仪的实际情况,教会了他睡前练习八段锦,又告诉他不少的养生法门:多食粗粮,少吃油腻,多吃蔬菜,少吃难以消化的鱼肉。临别,蒲老还给溥仪开了一个方子,并叮嘱他按方配药,相信他开出的这种妙药,一定会对溥仪的身体大有裨益。 溥仪照蒲老的叮嘱,每日睡前必练一阵八段锦,加上饮食的调整,并按时地服用蒲老给他开出的这种妙药,身体的毛病,不敢说好了,但至少一段时间,没有往坏的方向发展。 李淑贤觉得没有孩子的家庭,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她就和溥仪商量,能否抱养一个小孩,溥仪虽然也喜欢小孩,可是想想自己的身体,没有康复的迹象,抱养孩子的事儿,只有作罢! 溥仪虽然喝药锻炼,可是不久之后,身体还是出现了异常,不仅血尿不断,肾脏部位也是说不出的难受,经医院检查,确定为一侧肾癌,1965年6月,溥仪住进协和医院后,接受了左侧肾切除手术,可是生癌的肾脏虽然切除,因身体羸弱的缘故,又引发了急性肾衰竭。 溥仪从协和医院出院后,他还是不顾身体有病,来到东冠英小学,参与了投票选举的工作,尽到了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溥仪出院5个月后,又发生了血尿,经协和医院再次检查,认定右侧肾因癌细胞转移,再次出现了癌变的迹象。 溥仪不仅频发血尿,而且还闹起了尿闭的毛病,排不下尿的痛苦,经常折腾得溥仪死去活来,在中央领导人的过问之下,蒲辅周为其开了一个调整身体的药方,溥仪喝下了中药后,尿闭之症得到了缓解,并为医院用放射性和抗癌制剂治疗他的肾癌,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1966年大运动爆发,溥仪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物,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先是被下放到北京低压电器厂劳动,接着又受到了红卫兵的围攻。忐忑不安的溥仪最后只能到派出所寻求保护。连番的折腾,让溥仪的身体等于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当他剩下的右肾充满了癌细胞,几乎停滞工作,引发了尿毒症的时候,溥仪不得不再一次住进了协和医院。 这时候的协和医院,也是饱受运动的冲击,甚至医院的院名都用红纸盖住,上面写上了“反帝医院”几个大字。溥仪住进了外科5病室的116号病床,溥仪刚住院没有几天,他离婚的前妻李玉琴一路找到了医院,她非得逼着溥仪写一份,她在伪满的皇宫中受压迫的证明材料,否则革命群众,是不会放过她这个曾经的伪满“皇妃”! 溥仪重病在身,他本想病好出院再为李玉琴写证明材料,可是却换来了李玉琴对他的一阵“批斗”。而这时协和医院的内外,也贴满了医院包庇的大字报! 溥仪在协和医院住住出出,尿毒症也越来越重,1967年国庆前夕,溥仪倒在家里的床上,他眼中含泪,望着妻子李淑贤说:“我知道,我的日子不长了,可是我放不下你呀,我不在了,谁来管你呢?······” 虽然李淑贤一个劲地安慰溥仪,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可是溥仪却只是一个劲地含泪摇头。 1967年10月4日,溥仪在妻子的搀扶之下,最后一次走进了协和医院的大门,这时,已近秋季,天气转凉,树叶花草也开始渐渐地枯萎变黄,溥仪最后的日子是在尿毒症发作的痛苦中渡过的,溥仪在10月8日那天,还给他的五妹写了一个小纸条:小妹,我感气虚,你来时千万把“紫河车”(胎盘粉)带来,我晚上服用。 这种用胎盘粉配置的河车丸,就是蒲老特意为溥仪配置的妙药。1967年10月16日黄昏时分,尿毒症折磨着溥仪,溥仪的一张脸因痛苦而变形,他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呼叫道:“河车丸,河车丸!······” 随后整个人便陷入了昏迷当中。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15分,溥仪病逝。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遗言,但从他一个劲地要“河车丸”的举动上看,他知道生命的可贵,并不想死!但这一切,也都徒呼奈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末代被赶出皇宫的太监:仍称溥仪为万岁爷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宫廷产物,末年清政府垮台,溥仪曾赶出去一批太监,多年后再见时,太监仍称他为万岁爷。网络配图 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爱新觉罗-溥仪退位。1922年,宫外的中国正在出现大变化,而17岁的溥仪仍在紫禁城内过着平淡的生活。许多太妃心生歹意,联合太监对越发成熟的溥仪进行打击。 一次,溥仪打开了自年间就被封起来的建福宫宫殿群,里面全是的收藏品,嘉庆是为了怕子孙玩物丧志,所以把这些书画、瓷器、金佛都封在了这里。当时“小朝廷”经济很窘迫,溥仪准备用这些来换钱。但发现没过几天的一个晚上,建福宫宫殿群在晚上10点燃起了熊熊大火,直到次日正午才被扑灭。这一场大火烧毁了乾隆所收藏的自夏商以来的许多名人字画、青铜器、金佛、瓷器上百万件,最后经调查为人为纵火!没过几日,溥仪所居住的养心殿东院又着起了火但被迅速扑灭,这次找到了一个还未烧完的被煤油泡过的棉絮,这更说明了是人为纵火。溥仪为了自己的安全,于几日后命令:每位王爷、太妃身边(不包括溥仪)各留20名太监,其余所有太监一律驱逐出宫。这一决策虽然是为了溥仪自己的私利,虽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业,但象征着再也不会有社会底层人物被阉割。 1959年,溥仪出狱。他直接去探望了住在庙里的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太监,向他们连连道歉,但太监们仍在叫他“万岁爷”,真是令人感叹不已。溥仪也在《我的前半生》中忏悔道:“他们陪我玩,哄我睡觉,喂我吃饭;他们领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可能有时会离开我,但他们却日夜陪着我;他们是我的奴隶,也是我的老师。”网络配图 紫禁城。游人如织,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的容颜,一声声惊异的叹息。中外游客争睹、雕栏玉砌。的几条巨龙似乎要从九龙壁上飞下来,现代叶公们不停地拍照。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北中国惯有的灿烂的阳光,熙熙攘攘中,我却一口口地倒吸凉气,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冷――无论在巍峨雄伟的三大殿外,还是在曲径通幽的御花园里,我不停地打着寒战。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间,没有一间亮丽堂皇,光线被冷漠地隔在房间外,只有残余的几束从小小的雕花的窗眼偷渡进去。在这几束光中,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如昔日的霓裳舞曲。网络配图 没有参观者会注意这个小小的、破落的房间,我却注意到了。它位于西华门附近,官方的名字叫“净身房”,民间的名字叫“场子”。 谁也不知道,皇朝文明的“精髓”就藏在这间房子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