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豪强。
丹阳(治今安徽宣城)人。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
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并任下邳相,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征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
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而去,过杀彭城相薛福。
兴平二年(195),与盟主刘繇同为所破。
奔豫章,杀太守朱皓,得罪刘繇,为繇所破。
败走入山,为民所杀。
东汉后,天下大乱。
东汉政权令难出门,各地长官纷纷借镇压黄巾军图谋自立,同时也相互征伐。
笮融,聚集数百人投奔徐州牧陶谦,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因与陶谦的同乡关系被任命为下邳国宰相,负责把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粮食运到州政府所在地郯县。

在乱世中,没有什么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可见陶谦对笮融的任程度。
然而,笮融就职后,第一时间就是扣下要运往郯县的一切物资,干嘛呢?他拿公款来建佛寺!中国的第一座佛雕像就诞生于他建的浮屠寺中,笮融还用免除徭役来吸引境内外百姓来寺听课讲道,前后引得五千余家。
他还大搞浴佛会,在路旁设席长数十里,置酒饭任人饮食,其费用之巨,无法想象,百姓来观及就食者达万人之多。
由此看来,笮融应该算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了。
不知为什么,陶谦竟然对笮融的扣物资行为没有任何反应,由得笮融拿公款来彰显佛心,我想可能陶谦也是个佛教徒吧。
后来,曹操因为杀父事件兴兵攻陶谦,连克数城加以屠之,使得整个徐州都为之震动。
笮融带领部众一万余人南逃,逃到广陵(今扬州)。
广陵郡长赵昱,将笮融奉为贵宾,并摆下盛大的酒席招待笮融。
笮融在扬州游逛一轮后,发现这里物资丰饶,人民富裕,心动不已。
于是,在一次酒宴里,借着敬酒的机会,把赵昱给杀了!他还下令士兵对广陵郡来个“鬼子进村”式的扫荡。
然后笮融渡过长江,继续南逃,目的地是秣陵(现江苏省江宁县),投靠曾经的徐州同僚薛礼。
薛礼也真当笮融是故交,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

但不久,江东孙策渡江来攻薛礼,薛礼哪打得过啊,连忙弃城逃走。
孙策接着攻打笮融,笮融守城还是有一套的,孙策只好舍笮融,转而去抢扬州刺史刘繇的地盘了。
孙策去后,笮融哪敢再呆下去,沿着长江逃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
在途中遇到孤身一人也想逃奔豫章的薛礼,笮融对这种故交相逢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一刀把薛礼给砍了。
后来,扬州刺史刘繇与的部将诸葛玄相争,命令笮融去协助豫章郡长朱皓进攻诸葛玄。
许劭(就是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那位)向刘繇建议:“笮融那家伙做事情从不管别人怎么说,朱皓就一忠厚老实人,恐怕您要提醒朱皓防着点笮融啊。
”但是,晚了!笮融一跟朱皓碰头,又借着嘻嘻哈哈你好我好的机会把朱皓给宰了,接管了朱皓的郡长职位。
刘繇怒极,率兵猛攻笮融。
笮融又逃了,这回他可没城市可逃了,只好逃入山中,被当地人民诛杀。
不知笮融死后,西方有没有胆量收留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贾诩:导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竟是他
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兄弟于是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硅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部众于北芒迎汉帝还宫。 之后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等人设计诛杀。可惜王允为人过于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那一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董卓部下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在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因此大家都一片惶恐不安,众人纷纷准备解甲逃亡,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之奇。阎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政治远见。他是少数几个明白东汉皇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人之一,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推翻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 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的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催、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是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他此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催等放兵劫掠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藉。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催、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被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动乱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太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 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破坏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云: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催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李、郭等四人对关中荼毒之烈,追本溯源实出自于贾诩这一言之谋,故而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评曰: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一时安定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因此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这一言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不为过,而“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也是很中肯的。 正是因为这次动乱,汉中央政府的政令开始不行天下,天子和朝廷威全无,再无崛起之可能: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竟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 《三国志?董卓传》 至此,可以说汉中央政府的地位和威望彻底瓦解,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和中央政府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采纳曹魏重臣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才得以有所改变。二十余年后,曹操之子终于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自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算起,一直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之久。在这九十多年的战争里,两汉皇朝所积累的资本,包括宝贵的人才资源,全部消耗殆尽,包括在东汉末年分裂之初成长起来深知民间疾苦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矛盾,又具有极高才干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们基本荡然无存,而政权最后落在了一些全靠祖上余荫掌权的纨绔子弟和只知道清谈的文人手里,他们在门第优越感的支持下,只知道埋头享乐或陶醉于清谈之中,同时由肇基的门阀现象又极度发展,最后终于导致全国的阶级、种族、经济等各方面矛盾不断激化,因此三国统一后还不到二十年,中原地区再次陷于血泊之中,由“”而晋室东迁,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其结果就是产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血腥的一页“”。 而这“五胡乱华”三百年的动乱和血腥,可以说导火线仅仅就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 *谈客,一个推荐精彩亲历故事的微信号,搜索tankeim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末郎中令袁涣玄孙:袁乔的生平
袁乔,字彦叔,小字羊,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官员、将领、谋士。末郎中令袁涣玄孙,东晋国子祭酒袁瑰之子。袁乔长期担任属官和谋士,并参与了晋灭成汉之战,成功消灭成汉,但战后不久即去世。 袁乔承袭父亲爵位长合乡侯,初仕朝廷任佐著作郎,后来时任辅国将军的桓温延请袁乔担任自己的司马。后袁乔曾获任命为司徒左西属,但袁乔不上任,后改拜尚书郎。建元元年(343年),桓温任徐州刺史,再请袁乔担任其司马,并让袁乔领广陵相。 袁乔后随桓温移驻荆州,迁督沔中诸戍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永和二年(346年),桓温见成汉衰弱,决定要进攻蜀地以建功勋,于是率兵进攻。不过,就在桓温打算攻伐成汉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可能成功,而袁乔则力劝桓温攻蜀,提议以精兵一万,轻军速进,待敌方发现时已经通过了其赖以为守的天险,得以成功。又认为北方见晋军远征,会认为国内会有防备,不会进犯;而且即使进犯,长江沿岸的守军亦足以拒敌,指出被乘虚袭击的担忧其实不足虑。又指昔日以富饶的益州抗衡占据北方的曹魏,而今成汉据长江天险的上游,其实是个隐患,攻克蜀地也是对国家有极大益处的事。桓温也同意其言,进攻时更命袁乔领二千兵作为前锋。 次年三月,桓温率军至彭模,当时有人建议桓温兵分两道进攻,分散敌军兵力。不过袁乔反对,认为现在孤军深入,应当集中力量以求一战而胜,分兵只会令众心不一,万一一军失利就大势已去。袁乔又建议抛弃厨具,只留三日粮食全军进攻。桓温听从,留下弱兵守辎重后就亲率主力直指成汉都城成都。大军进至成都外的笮桥时与所领的大军决战,但前锋失利,兵众意欲后退,其时鼓手错误擂鼓进兵,袁乔因而乘势指挥士兵奋战,于是大破敌军。桓温因而乘胜直逼成都,并烧其城门,守军再无斗志,最终李势亦向桓温请降。 同年,成汉旧臣王誓、邓定、王润及隗文等起兵反晋,各人都坐拥一万多兵。桓温亲自攻伐邓定,又命袁乔进攻隗文,双双报捷。后周抚虽杀王誓和王润,但王誓、隗文势力未灭,桓温还是在占领成都后三十日下令班师,刘乔亦随军西返。 永和四年(348年),晋廷追论平灭成汉的功勋,袁乔获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不久袁乔就去世,桓温对此甚感哀伤和惋惜,朝廷亦追赠益州刺史,赐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