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知无不为,为无不尽——军机大臣季芝昌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季芝昌是江阴中唯一的探花。

他在后期、初年因整吏治、除积弊、尚清廉、持正不阿,官至军机大臣、左都御史、闽浙总督,是文武兼备、有惠政于民的重臣。

季芝昌,字仙九,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生于江阴青阳季家厍(厍:音she,指村名)的。

父亲季麟拔贡出生,经朝考合格任直隶巨鹿知县,为官慈惠,在十八年(1813年)奉檄按名捕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徒,他发现大多数参加者实际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苦农民,决意网开一路,将簿册焚烧,使数千人免受株连。

结果,季麟以“坐捕不力”被弹劾摘去顶戴,发配新疆伊犁充军,百姓乞留不得,一年多后死于戍边。

这年季芝昌22岁,是个秀才,虽然才思敏捷,饱读经书,但因受父亲获罪的牵连,不能参加乡试,只得在巨鹿坐馆教书,忧患度日。

直到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登基,季芝昌才得以获试恩科,在道光元年(1821年)31岁时考中举人。

经保荐任京师国子监学官,先当学录,再做助教。

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41岁的季芝昌在京参加会试,因策论精辟,文茂气畅,被道光帝定为进士一甲第三人,获得“三鼎甲”之列的“探花”殊荣,授为翰林院编修。

按清制,凡翰林出身之官,包括詹事府少詹事以下,翰林院侍讲学士以下,大致六年一次须全部在太和殿参加统考,名为大考,优奖劣罚。

道光十三年,季芝昌逢上大考,得一等,名列第三,升为侍读,出任提督山东学政。

道光十七年,被选入宫担任记录言行的日讲起居注官。

十八年,季芝昌以侍读衔充任会试同考官,对考生试卷评分公正,录取了很多有识之士,、田雨公、钱振伦、万青黎等俱出其门下。

十九年,季芝昌又参加大考获一等,复列第三,升为詹事府少詹事。

他具折入谢,道光帝召见,面谕道:“汝卷本是第一,朕不知何移置第三,然第一不若第三巧合上次名数。

”因而大笑。

意指三次在朝中考试均得第三,也应季芝昌的字号仙九的“九”。

尚书纪恩有诗称:“九重知己温言逮,三度同符盛事传。

”自此道光帝对季芝昌的眷顾日深,升他为三品官的詹事,担任江西乡试主考。

次年,以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

后因母病故回乡服丧。

期满,升内阁学士。

二十三年,季芝昌充任阅卷大臣,并授吏部右侍郎(正二品)、提督安徽学政,次年转为吏部左侍郎,并兼武英殿副总裁及为皇帝进讲书史的经筵讲官。

道光二十九年,季昌芝奉旨和大学士耆英赴浙江阅兵并清查仓库、筹备盐务。

途经山东、江苏时,沿河查询节制浮费,沿途了解官府额外费用征缴减免情况和裁减冗员事宜。

耆英年老有病留在清江浦,季芝昌以钦差主官身份独赴浙江。

他巡阅海关炮台,查察州县仓库,统计全省实亏空之数多至390余万两,特上奏题本,请朝廷将亏数最多的官员革职并强制退赔,不足之数则由原任上司按比例退赔或由本省各官分成提补;对任意挪用及亏缺的经办书吏尤应严加追补,所亏银额务必追回,就是用家产做抵押,也决不能让其侥幸逃避。

他在查办两浙盐务中兴利除弊,拟订变通浙江盐务章程,都被道光所采纳。

季芝昌因在奉旨查办长芦、两浙盐务中,体察周祥,办事果敢,执法甚严,道光帝对此深感满意,当即提升他为山西巡抚。

未满一月又被召回京,道光帝特命季芝昌以吏部右侍郎兼军机大臣,入值内廷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参与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

年底,他的吏部右侍郎一职转为户部左侍郎。

三十年春,69岁的道光帝病危,军机大臣季芝昌等同受顾命,辅持咸丰帝接位。

他兼充实录馆总裁,修撰《宣宗成皇帝实录》,即道光朝的编年大事记。

五月间,升为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赐紫禁城骑马,职掌考核文武百官,整饬国家纲纪。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季芝昌奉命以兵部尚书衔出任闽浙总督,首先,处理日益猖獗的海盗。

他督师分头截击从浙东流窜福建的海盗团伙,盗匪畏罪投诚,季芝昌奏准将确有从善表现的骨干布兴有等人分配到各营戴罪立功,并妥善安置一般人员,普查当地船户、棚户。

他恩威并施,使浙江沿海一度越剿越反抗,已成蔓延之势的乱象得以平息。

咸丰帝认为季芝昌办事,加授他为福建将军,赏戴花领,将闽浙兵师由他相机调用。

季芝昌还针对“户部请推广捐钱获举人、附生”一事,与福建巡抚王懿德联合上奏:“读书应试要按国家需要而定额,严格录取科名才能受到足够重视,无才能的人不能混入其中。

而一旦扩大捐钱获科名的先例,则朝中减少良才且使学业荒疏者心存侥幸冒进,却伤了贤士上进之心,对国家官吏治理有害无利,对朝廷求贤也是损失。

”季芝昌对于捐钱获科名的利害,分析得十分深刻。

咸丰三年,季芝昌鉴于鸦片战争中英军多次入侵台湾,特专门任命徐宗干绥靖台湾,加固防御工事。

在安抚原居民的同时,将嘉义竖旗滋事的首要头领擒获。

与此同时,他密保叶绍春办理洋务,并断然拒绝英人以在乌石山下开设医馆为名指染福建沿海。

还上奏革除盐政弊端,杜绝不法官员从中渔利。

季芝昌作为封疆大吏,廉政勤政,凡有关国计民生的事,知无不为,为无不尽,受到闽浙士人的称颂。

咸丰三年,季芝昌因在任上操劳过度得病,咸丰帝下诏书准许他回籍调理。

此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他在家乡训练团练。

于咸丰十年(1860年)去世,享年70岁。

四年葬于江阴长山高台。

二年,时任闽浙总督的文煜根据民意陈奏季芝昌在闽浙的种种善政,特赐季芝昌谥号“文敏”,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

著有《丹魁堂全集》7卷和《诗赋合钞》、《感遇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宋扛不住蒙元的攻击,为什么安南却能扛住?

安南(现在的越南)等挡住蒙元的三次攻击,而作为安南宗主国的,却被蒙元给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安南比南宋还厉害? 显然,历史不能作这种简单的推理。蒙元最终没有把安南拿下来,是有原因的。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主观上,蒙元并没有很用心地和安南作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蒙元打安南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南宋。 在蒙古大汗的时候,蒙元就发动了一次对安南的袭击。这是由兀良合台率军,从大理出发前往的。这一次,兀良合台把安南给打败了。但是,后来兀良合台想让安南和蒙元军队一起北上进攻南宋的时候,安南却并没有听他的。也就是说,安南面服心不服,蒙元并不算真正打败他。 二是蒙元只想和安南议和,没想真正打他。 在蒙元拿下南宋后,又发动了两次征讨安南的战争。但是,因为南宋已经拿下了,因此蒙元并没有用全力,派去的部队也打败了。而这时候,蒙元内部也产生了两派意见,最终主和派占领了上方。也就是说,当安南表示奉蒙元为宗主国的时候,蒙元就撤军。这样,双方也就没有再打起来。 三是蒙元瞧不上安南这样的小地方,打不打都无所谓。 蒙元极为重视的,肯定是南宋这块风水宝地。这也是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思维。只有占领中原地区,才叫做君临天下。一旦占领了中原地区,周边的那些国家,只要他不特别对抗,只要他愿意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就不再施加武力。 当然了,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呢? 一是安南的气候条件不适合蒙元军队攻伐。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比如,他们海战就不行,两次攻打日本都失败了。有人说,主要是他们运气不好,遇到了海风。但是,这也是不善海战的表现。如果擅长海战,了解海上的气候条件,怎么会两次都被海风给吹翻呢? 同样的,他们也不适合丛林作战。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安南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就会生病,瘟疫就会流行起来。事实上,蒙元军队前后三次在安南作战,都遇到这个问题。 二是蒙元的战术打法在安南不起任何作用。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这样的战术,在安南的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因为骑兵根本就跑步起来。骑兵跑不起来,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这怎么打得赢呢? 三是蒙元在打安南的时候缺乏强力领导。 蒙元第一次攻打安南的时候,兀良合台是一代名将。而这次作战,蒙元也打败了安南。后来是因为兀良合台北撤,安南才反水。但是后面的两次战争,脱欢、唆都、奥鲁赤这些人都比较一般,没打过什么仗,也不会打仗。再加上那时候,的态度也不坚决,打不打安南,都无所谓。所以,在这样一种指挥下,安南最终没有被蒙元拿下来。 随机文章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不能双重标准,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神仙转世的女生面相特点,单身狗遇到了绝对不要放过(旺夫又漂亮)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吕留良是如何样的?为什么死了之后才被灭十族

在明末清初时期,面对着国破,亲人被清军斩杀而只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的小小文人,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他是一个反清志士,也因为这样,他间接的犯案了,千古冤案——吕留良案。那么,吕留良案为什么会被灭十族呢?网络配图 吕留良出生在浙江嘉兴桐乡的一个官宦世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吕留良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吕留良天资比较聪颖,小时候看书看三遍就能够把看到的东西全部记住,所以,聪明的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是一个博学多艺之人。 后来,在满清大军攻入浙江的时候,吕留良为了抵抗满清,和自己的侄子一起拿出家里的钱财募捐勇士,来抵抗清兵的入侵,可惜,个人的力量终究还是不够,兵败之后一起作战的侄被清兵给杀死了。面对着国仇家恨,这样一个有忠义气节的文人怎么可能会为满廷服务呢,于是就有了愤然拒绝为官,最后出家为僧,从此隐居山林,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宣扬自己的思想。满清朝廷日益稳固,而吕留良愤世嫉俗的心也越来越重,于是就发表了很多关于抵触反抗满清朝廷的文学作品。网络配图 也正因为这些作品,吕留良在死了之后还被人挖出来砍头,与他有关联的人均被杀死,也就是吕留良案被灭十族 吕留良案是满清时期的一件最大的案件,这又是一个超级大冤案。为什么会出现文字狱呢? 那时候湖南有个叫曾静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吕留良的文章,看了之后十分钦佩,就派自己的学生张熙跑到了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拿取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可是这个张熙跑了浙江之后,不但打听到了文稿的下落,还找出来吕留良的两个学生。这四个人在一起之后就密谋要反清。可是他们很清楚,光是靠着这几个读书人是办不了大事的。于是曾静就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到了担任陕甘总督的大臣。可惜的是,找人之前没有看清楚人,岳钟琪一看到这个人竟然是来劝他反清的,的同时,立刻就把张熙打进大牢,还到湖南诱骗出曾静并捉住了他,最后把他们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的写了一份奏折上报给了雍正。网络配图 雍正看到了奏折之后是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岳钟琪把曾静、张熙押解到北京,严刑审问。于是知道了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这样,案子就牵连上了吕留良家。虽然吕留良已经死了挺长一段时间了,但是雍正还是让人把吕留良的坟给刨了,把棺材劈了,最后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亲属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这就是吕留良案的灭十族。 事实上,还有很多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被受到牵连,被罚充军到边远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