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为失街亭吗?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

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的责任。

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网络配图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

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

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

自从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

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已经病死。

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

刚刚即位的(音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

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

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

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

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

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

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

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网络配图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

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

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

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

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

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

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

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

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网络配图 街亭失守。

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

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

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

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遭顺治帝王开除族籍?

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宫廷当中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如穿越小说描述的那样是后宫嫔妃们的争宠,真正激烈的宫廷争斗还是关于皇权的归处,而且多数发生在兄弟、叔侄等血亲之间,与争宠相比,争斗也更为血腥和暴力。网络配图 清入关前,从无传位遗诏当上的开始,这种激烈的斗争直到以后才逐渐减弱,爱新觉罗亲族之间的恩怨在玉牒中也有所反映,典型表现就是“不入玉牒”。张虹说:“在每次清玉牒编修的序言中,都有关于哪些犯罪族人不入玉牒的说明,《清实录》中对这些情况也有很多记述。 ”早期不入玉牒的代表人物就是多尔衮,这位为清一统天下立下的宗室,生前和死后境遇天壤之别,而且由于他本身又是清宫三大疑案之一“庄妃下嫁”的男主角,所以在清史中也是重要传奇人物之一。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先后受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仅被剥夺亲王封号,甚至被掘坟扬灰。所以在早期清玉牒中,第十三子与第十五子紧密相连,压根就不提有第十四子。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恢复亲王称号和宗室身份后,才在乾隆五十二年以后的玉牒中重新出现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佟悦说:“我们查看了‘庄妃下嫁’的消息主要流传者,多是反清复明人士,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不排除当时明人在故意泼黑清统治者。 ” 散布“庄妃下嫁”的代表人物是反清人士张煌言,他在反清斗争中一口气写了10首诗对清宫这段悬案进行。网络配图 现在找到事实真相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不过翻看史料,多尔衮戎马一生的最大受益者是,然而,他对这位亲叔叔的恨实在耐人寻味,给弄清真相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至于清入关前后有多少爱新觉罗族人因为获罪被逐出玉牒,《朝实录》有这样的记述:“查革退宗室内除原任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无嗣,无庸议外,其原任贝勒、德格类,和硕……子孙共二百一十六人俱应给以红带,记黄档内,纂修玉牒时一并载入。又宗室阿尔通阿之子孙四人,现入觉罗红档,无庸另议,应将阿尔通阿之名补入黄档内,增载玉牒。其觉罗勒尔森、昂阿拉、吴丹等之子孙共二十九人,俱应给以紫带,记红档内,亦俟纂修玉牒时一并载入。 ” 被逐出玉牒的还包括康熙年间参与夺嫡,后来被逼改名的阿其那和塞思黑。张虹说:“玉牒中当然看不到这样的名字,这两个名字满语意思也不是部分学者认为的‘猪’‘狗’。简单分析,即使再生气也不会让自己的亲兄弟改成这样的名字,不仅有辱自身,也是对他们的父亲康熙大不敬。 ”对他们后人的态度,到了乾隆年间也有了变化,《清实录》中记载:“从前阿其那、塞思黑不孝不忠,思乱宗社获罪,皇祖我皇考止令削籍离宗”,遵从康熙“若屏除宗牒之外,恐将来日久,则与庶民无异”的考虑,也采取康熙五十二年的做法,“将阿其那、塞思黑之子孙,给予红带,收入玉牒。 ” 当然,此后仍有犯罪爱新觉罗族人“不入玉牒”,不过再没有谋逆之类大罪。网络配图 记录在案有年间的一例,《清实录》里这样记述:“又谕:刑部奏审明魁敏、窝什布图钦、图敏等私习西洋教,业经反复开导,该犯等仍坚不出教,请将魁敏等发往伊犁充当折磨差使等语,图钦、图敏俱系苏努曾孙。雍正年间,苏努因犯罪黜革宗室降为红带子,是该二犯本属罪人子孙,理宜安分守法,乃敢私习洋教,经该部再三开导,犹复始终执迷不悔,情殊可恶。图钦、图敏著革去红带子,并于玉牒末除名。 ”在这个案件中,获罪宗室成员被彻底除名。 时过境迁,当争斗变成前尘往事,恩怨随同主人公化作飞灰之后,与当初的恩恩怨怨相比,后世爱新觉罗族人似乎更在意的是祖上都有哪些人,做过什么事。 在佟悦给记者翻看的爱新觉罗族人编修的《爱新觉罗宗谱》中,当年斗个你死我活的兄弟们又都恢复了原来名字,长幼有序、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