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的和尚们特别有面子,为什么呢?人家不但有和尚出身的,还有和尚出身的军师,真的特别励志。
朱皇帝是不同凡响的,而姚和尚则是不甘寂寞的。
姚和尚俗家本名姚天僖,苏州长洲人,家中世代从医。
郎中虽然不算多高级,但在乡下,却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但姚和尚却不按常理出牌,他十四岁那年,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
按说做了和尚,就好好修行佛法就得,但并不肯安心学佛,而是修习禅宗,后又修习净土宗,同时也不闲着,读了大量的儒家诸子百家,甚至包括历史地理军事方面的著作,还写作诗歌和散文,不一小心还和高等人成了“北郭十友”……不只如此,至正末年,他住在妙智庵时,和道士席应真很谈得来,把他的阴阳术数,学了个透透的。
感觉做和尚嘛,就是安安静静地,与天地沟通,与佛法亲善。
他四处游历,当他得遇术士袁珙时,袁珙一见他,惊为天人:“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流也。
” 这个和尚不简单,面有凶相,胸有大志。
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举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即那些通儒术的和尚们,也可以按才录取。
道衍当时已经四十岁了,年纪不小了,但他还是去参加了,结果自然是脱颖而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官职,领了赏赐的僧服就回去了。
八年后,去世,朱皇帝挑了一批僧人,让他们协助皇子们做法事,经人介绍,道衍被选到燕王身边。
朱棣是个有野心的,遇上了道衍这个不老实的和尚,那真叫一个相配。
两人初见,道衍就说要送一顶白帽子给燕王戴。
普通人想着这也就是个开场白,做法事追悼马皇后,不戴白帽子怎么行?但是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说话方式,朱棣一听,这和尚的话有深意啊,不就是说要在我王的帽子上加个白字吗?朱棣当然明白,所以和道衍几乎是形影不离,经常密谈。
为了让朱棣下定决心,道衍甚至请出了袁珙,让他说了那句神神叨叨的话:“殿下日后必为太平天子,等殿下的胡须长到肚脐,时机就到了。
” 朱元璋死后,继位,开始大规模地削藩。
道衍劝朱棣起兵,朱棣倒还有点担心自己没有民心,但是道衍却说自己知道天道,民心这东西,不算什么难做到的事。
为防止铁器击打的声音传出去,他让人养了一大群鸭鹅什么的,院子里的声音根本传不出去。
朱棣起事到成功夺位,道衍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谋士角色。
起事初,屋檐瓦片掉落,朱棣惊惧,道衍安慰这是要换黄瓦的大吉之兆;朱棣南征,道衍辅佐世子留守北平,击退等人的进攻;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成,道衍致信让他撤军;从北平到南京,城池多多,道衍建议直取南京;朱棣都一一依计而行,最终成功。
朱棣能当上皇帝,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道衍。
事实上朱棣也不想寒了人心,他封道衍为太子少师,赐名姚广孝,让他还俗,赐宅子送宫女。
只是道衍坚决推辞,平常住庙里,上朝官服下朝僧服,一直保持自己和尚的身份。
这个很久以前不甘寂寞的,在可以享受高功厚赏时,却选择了低调为僧。
他也曾回苏州湖州一带赈灾,他把自已得到的赏赐都送给了族人和同乡。
他顺便前去探望姐姐,被姐姐赶出门外,去看自己当年的好友,好友也不肯见他,只是远远地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 朋友不理他,他很郁闷,姐姐骂了他一顿,他也惘然。
按照一般的情理,他如今已经是天下僧尼最高领袖,想发财升官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回乡,是典型的衣锦荣归了,可为什么就不受人待见呢?细想想,也应该不难猜。
靖难之变,江南的人们,尤其是南京周边地区的百姓,受害尤其惨重。
对于他们来讲,要是没有朱棣造反,他们可以过过太平日子,而朱棣造反,出谋划策的那个和尚最是可恶。
而今天下已经是朱棣的了,他们不敢拿道衍怎么样,却也不可能热烈欢迎,就算是他姐姐,估计也不敢多亲近,道衍走了,她还得做人呢。
衣锦荣归不受人待见,连亲姐都避之唯恐不及,可以理解。
但他大功告成,却仍做和尚,就让人有些疑惑了。
他当年那么激烈地推动朱棣造反,为的不是功名富贵?要知道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得是把命别在腰上才能做好,不得点实惠的,谁干啊?!只是有些人,他已经超过了这个等级,他要的,已经不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追求了。
象道衍和尚这样的人,他不要功名,不要富贵,他要的或许是让自己学得的各种有用之学能有个展示的机会,展示一结束,他也就不在乎那些俗世的高官厚禄了。
而这些,却未必人人赞同,于是,他一直保持和尚本色,无论他人议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样式雷做梦后,不由得才思泉涌,最终他在设计图纸上画了一座山峰,如同张着翅膀的大蝙蝠,又在山下画了一个桃子形状的碧水,并将这个设计取名为“仙蝙捧寿”,乾隆看到这样设计图后十分满意,重重赏赐了样式雷。
这天,乾隆在宫中处理政务,看到江南官员上奏的一个折子后,突然想起了江南的美景,他心想:如果能将清漪园修建得比江南还要美,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乾隆下了一道圣旨,设计清漪园图纸的任务,又落到样式雷的头上。
样式雷就搬到了工地,一连几日,样式雷每天都被乾隆的手下,伺候得十分舒坦,好酒好菜享受得。
十天后,样式雷手捧一个两尺见方的木箱在宫外候旨觐见。
乾隆得知样式雷一连十日,只知道享受,他为了教训样式雷,便抢先一步说:在清漪园中,朕想看到:四时占全,福寿满园,天星落凡,水陆龙安。
其实,样式雷早就料到乾隆会留一手,于是他不慌不满地把木箱打开,将里面的物品一一拿出。
样式雷指着四个木雕的亭子说:右边的叫留佳亭,有留住春日之意;寄澜亭坐落在绿荫之中,有炎炎夏日之意;左面下方的叫秋水亭,暗指秋天收获,硕果累累。
而清遥亭代表冬天,有,对景饮茶,快乐逍遥之意! 听完样式雷的解释,乾隆很是高兴,说:“那福寿满园你是如何体现的呢?” 样式雷说:昆明湖前的海南岛,很像一只大龟,而乌龟就有长寿之意。
接下来的天星落凡,水陆龙安,不等乾隆发问,样式雷就开始一一解释。
天星落凡是指在昆明湖的北岸修建一座织女苗,南岸铸一只铜牛,这样织女和牛郎就能借着昆明湖的桥相见了。
清漪园虽然碧波千里,但仍需有龙王的,而水陆龙安就是修建一座龙王庙,以保佑。
乾隆听完样式雷的解释后,越发觉得这个设计理念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此时,乾隆指着已经空了的小箱子说,这个箱子你准备用来干什么? 样式雷拿起小箱子说:“这个小箱子是代替棺椁的,耶律楚材的墓放在园中煞风景,需要将它移到山上。
” 此时,乾隆心里也开始犯嘀咕,他没想到样式雷心思如此缜密,竟将自己的想法猜得呢? 不出样式雷所料,这个设计获得乾隆的大力支持,一个月后,乾隆亲自到清漪园验收成果,越往里面走,乾隆看到眼前的景色与建筑越是目瞪口呆,清漪园的景色竟比江南的美景还要看好,凉亭、楼宇与殿堂巧妙布局,真是太妙了。
美景在前,可乾隆心里却想着如何杀掉样式雷,因为样式雷太了解自己的心思了,这样的人不能长留,乾隆传旨缉捕样式雷时,样式雷早已不见踪影,因为他早就猜到了乾隆会想杀他,清漪园还未修建完,他就拍拍屁股跑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但凡相术很高明的人,给人看面相的时候,说的都比较含蓄,半明半暗的,从不把结果全告诉对方,这种做法在占卜和算卦行当叫“不能泄露天机”,否则,要遭报应。
当然,那些江湖骗子除外, 可是,什么事都有例外,北宋时期有一个相术高明的人,因为给人看相说露了底,最终导致饥饿而死。
张子逊考中进士不久,有一天,他与去相国寺游玩,俩人边走边看,东瞅瞅西望望,逛来逛去,俩人便走到了一个卦摊面前,算卦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可测字可相面,张子逊说,先生给我们俩人看相如何?说完用手指了一下身边的寇准。
那个算卦的男人,听了张孑逊的话,仔细地看了俩个人的面相,便,高声说道,二位日后可位极人臣,官至宰相。
当时的情况是,张子逊刚中进士,寇准在朝中也只是一个小官,离宰相的位置还有,要说当宰相,俩个人从没想过。
张子逊和寇准虽然没有相信算卦人的话,但心情大好,游玩的兴致更高了,当初只说玩一会儿就走,只因相土的一句话,俩人又逛了很久。
此时,张齐贤和王随也在相国寺里游玩,俩人也是进士出身,刚入仕途,在朝中为官,但官职都很小,四人意外的相遇,自然很是高兴,相谈甚欢,互相问候之后,张子逊便提到了那位相士,张齐贤和王随也很奇怪,俩人便要求张孑逊和寇准一起去看看那位占卜算卦之人。
四人来到卦摊,一字排开往那一站,相士抬头一看,不禁,随即仰天大笑,说,我一天之内竟然见到四位宰相,真是天下奇事啊。
四人也跟着大笑起来,觉得太不可思议,认为相士是,宰相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我们四人都是宰相,真是滑稽,四人笑过之后,丢下些钱,便摇摇头走开了。
多年之后,四个人竟然真的相续都做了宰相,位极人臣,有时聚在一起,聊起当年相国寺的经历,四人觉得那个相士是个了不起的高人,便派人出去寻找,一是感谢当年的吉言相赠,二是再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得知那位相士早己去世,而且死的很凄凉,是饥饿而死,四人听后,都唏嘘不已。
原来相士给四人看相之后,生意就大不如以前,人们觉得这个相士为了钱财信口胡说,毫无诚信,渐渐地,人们便不再相信他了,找他算卦看相的人也越来越少,没有了生意,相士的生活难以维持,最后竟饿死在破庙里。
后来,张子逊把这件事告诉了好友范镇,范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范镇听了这个故事也非常感慨,便把这件事写进了《东斋纪事》,使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