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将领,是东吴中后期绝对的名将。
陆逊青年时期,就曾经大败一代枭雄,从而确立了东吴在长江流域的统治。

之后的二十多年,陆逊一直驻扎在荆州,成为东吴西北方向,对抗魏国和蜀国的坚强屏障。
可以说,有陆逊在,魏国和蜀国都不可能推进一步。
当时,陆逊率领军队进攻庐江,魏国上下议论纷纷,纷纷建议立刻发兵,驰援庐江。
魏明帝看看满宠,这位对抗东吴的名将,满宠却在低头沉思。
网络配图满宠提出:“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
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在满宠看来,庐江城池虽然不大,但是曹魏在那里却有着精兵良将把守,陆逊要正面攻占庐江,绝非易事。
并且,庐江城距离长江有两百来里的陆路,陆逊要攻占庐江,势必要放弃拥有优势的水军,而用东吴相对劣势的陆军,这样的话,曹魏一方又何必害怕呢?一旦曹魏军队突击陆逊军队后方,和庐江军队前后夹击,东吴军队必然大败。
并且,就算是在平时,曹魏一方也应该引诱东吴军队上岸,现在陆逊竟然主动踏入死地,实在是很好,又何必阻拦呢。
不如大军缓缓推进,听任陆逊军队来到庐江城下。
满宠说,我担心的是陆逊逃跑的时候不够快呢。
朝廷众人面对陆逊,面对庐江被攻,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自保,可是满宠考虑的确实如何击败陆逊,差别何等悬殊。
陆逊来攻,既是对曹魏有害的紧急事件,可是利用得宜,也可以变为对曹魏有利的一次军事反攻。
高明的将军,正是能够目光长远,深谋远略啊。
陆逊当然知道深入敌境,进攻庐江的危害,本以为曹魏会中计,紧急率军来救,那么自己就可以半路截杀。
没想到曹魏大军稳扎稳打,陆逊知道自己的计策被人识破,连夜撤军回到东吴。
到了青龙元年,东吴主动向曹魏派出使者,送上礼物,希望两国和好。
魏明帝也知道自己的斤两,孙权可是连自己的爷爷也感到头疼的人物,既然孙权主动示好,那自己也就见好就收。
两国停止攻伐,过了几个月太平日子。
可是,满宠却嗅出表面太平背后深深的异味。
为何东吴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向曹魏和好呢?东吴打了大败仗吗?根本没有。

东吴有什么大的变乱吗?也没有。
孙权的身体好好的,并且手下有陆逊这员名将,可以说声威正盛。
反观曹魏,倒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在魏文帝时代,曹魏就死得差不多了,和还坚持了几年,可是他们大都专注与和蜀国的战争,对于东吴,着实缺少能臣。
早先的江夏太守文聘很不错,现在的满宠也很不错,可是就名气、威望,尤其是君王对臣子的信任来看,远远不能和之前的曹魏五子相比。
网络配图这样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孙权选择和好,明显就是一个局。
而要破解孙权这个局,关键就在于合肥城。
合肥历来是曹魏和东吴在东部战线争夺的最大焦点,从威震逍遥津就可以知道合肥的重要。
虽然说曹魏对合肥经常有所修缮,可是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满宠于是上疏,认为合肥城南面有着长江,东吴军队水军可以发挥优势;北面又远离曹魏重镇寿春,一旦有警,寿春的救援往往不能及时感到。
如果东吴倚仗自己的水军优势,进攻合肥城,那曹魏军队就只能选择正面和东吴军队血战。
可以说,东吴的军队来往随意,可是曹魏的军队救援缓慢,即便到来,也要面临血战,地理位置很不好。
于是,满宠建议在合肥的西边三十里的地方,修建一座新城,这样的话,东吴军队倚仗水军护卫,上岸进攻合肥城,那么新城的军队可以在第一时间出兵,与合肥城中的军队内外夹攻,这样敌人就算是撤退也很艰难,合肥的地利劣势就能够比较好的扭转了。
可是,满宠的这个建议受到了朝中另一位名臣蒋济的反对。
在蒋济看来,修建新城无异于向东吴示弱。
现在两国邦交刚刚恢复,就修建新城,明显是准备作战,并且告诉东吴人,我就是怕你进攻合肥。
这样的话,东吴军队来了,新城的军队立刻赶到合肥城下,合肥确实安全了,可是,东吴的军队难道就不会绕道进攻别的地方吗?魏明帝觉得蒋济说得在理,就放弃了新城计划。
满宠再次上疏,满宠说,都说,用兵之道,就在于让人难以捉摸。
我们修建新城,确实是告诉东吴人我们有担心,但是我们本来不弱,但是却告诉东吴人我们很弱,这不是很好吗?一旦东吴人相信了我们弱小,必然轻视我们。
这样的话,东吴人就会远离长江,上岸作战,那么我军就可以取得大胜了。
网络配图魏明帝左右为难,当时有位尚书名叫赵咨,他认为满宠的意见更好,于是魏明帝下令修建新城。
第二年的时候,孙权果然想进攻合肥城,大军已经准备出发,可是知道曹魏已经修建好了新城,一旦进攻合肥,必然要远离长江,万一被夹击,情况就尴尬了。

孙权右想了二十来天,竟然不敢下战船。
满宠修建新城的计划,果然发挥了巨大的功用。
不但如此,满宠更提出,要趁着孙权犹豫的时候,主动进攻,争取打孙权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满宠率领六千人悄悄来到长江口埋伏。
果然,孙权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出击。
不然直接退兵,实在太没面子。
孙权集结了大量部队,在江口登岸。
在孙权看来,一向是自己主动进攻合肥,曹魏一方总是被动挨打,看到自己大军登岸,那还不得吓死。
可没想到大军刚刚上去一半,忽然岸上冲下来许多魏军。
东吴军队忽然遭到伏击,孙权不知道有多少伏兵,慌乱之间匆忙撤回战船。
满宠军队斩杀几百人,凯旋而归。
新城成了孙权的心病。
于是,在第二年,孙权兴兵十万,把目标瞄准新城,只有把新城给拿下,才有可能对付合肥。
满宠收到消息,率军快速赶往新城。
可是满宠没有和孙权正面作战。
毕竟孙权有十万大军。
满宠带着几十个人在晚上的时候悄悄潜入孙权军中,把松树枝折断做成火把,然后浇灌上许多麻油,来到孙权军队放攻城器械的仓库,一把火把烧光了。
孙权的侄子孙泰也在混乱之中被满宠等人射死。
没有了攻城器械,突袭的计划也已经暴露,孙权军队只能撤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朝仅存的三名将 其中二人竟是死对头
时期,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战争。有战争就必然会有名将产生,高宗朝时期有很多叫的响名字的将领,包括、、程知节,但是真正以战功响彻天下,堪称名将的也就是三个人。网络配图 英国公李勣在贞观年间便已经为大唐立下了,作为辅政大臣的他,地位自然不一般。要说李勣大家可能不是太清楚,但是提起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勣身为之一,在高宗朝发挥了余热,是高宗初期外出征战的第一人选。公元668年,李勣领军攻打高句丽,这个、唐太宗梦寐以求而未能攻克的地方,被李勣攻克,并俘虏高丽王高藏及男建、男产,设置安东都护府管理整个高句丽所辖地域。当李勣去世的时候,为他举办丧事,停朝七天,可见在李治心中这位顾命大臣、功臣名将的地位有多重要。 幽州都督是高宗朝另一位统帅级别的人物。苏定方其实很早成名,但是在贞观年间除了攻打时候担任先锋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表现机会,但是到了高宗朝,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高宗对其十分重视。665年,苏定方以500精骑直捣西突厥军营,斩敌一千多人,显示出了苏定方的勇猛。苏定方不仅是一个勇将,还是能够的大将,他最大的功绩是统帅军队灭掉了西突厥、平定了葱岭、讨灭了百济,创造了一人灭擒三主的奇迹。公元667年,这位戎马一生的大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宗闻讯责备侍臣,追封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网络配图 另外一位名将,大家也很熟悉,他便是三箭定天山的。与李勣、苏定方不同,薛仁贵并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历,单纯论战绩可能不如前面两位,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名将的伟大。薛仁贵崭露头角是在贞观年间,但是真正受到重用是从永徽五年开始。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士兵们纷纷逃散,薛仁贵不顾个人安危警示内宫,让唐高宗免除了洪涝之灾。公元661年,与郑仁泰领军远赴天山九姓铁勒,九姓铁勒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射杀三人,并领大军乘机掩杀,取得大胜。公元668年,跟随李勣攻打高句丽,一路高唱凯歌,与李勣大军于平壤城外会合。不过略显不足的是,薛仁贵唯一一次作为统帅出兵,因为副总管郭待封不听从指挥,被吐蕃击败,并因此而丢失了吐谷浑。网络配图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在《隋唐演义》之中,却把苏定方与李勣这两个同时代的名将写成了死对头。在小说之中,苏定方是被抹黑的一方,李勣则带有一定的主角光环,二人结怨因为各为其主,结仇却是因为苏定方设计杀害李勣结拜兄弟(一说原型罗士信)。小说只是小说,抹黑一个人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但是在现实中务必要将小说与历史区分开来,不要误读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三位名将的成名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流传千史。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文化与血脉中。中国历史上能称上“战神”的,在此文中仅仅选取其中三位。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名将的封神之战,体会那一段段传奇。 一个民族屹立千年不倒,我们的血脉不仅中流淌着、的妙手仁心,流淌着、的经天纬地,也同样流淌着这些名将们的骁勇与霸气。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楚霸王—— 项羽,西楚霸王。推翻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成为一方诸侯。但刘邦志在天下,于是就招揽了其他几个诸侯一起抗衡项羽。 公元前205年,趁楚国精锐都跟随项羽伐齐,刘邦率五十多万联军进攻楚都彭城。当时的彭城只有数千,一触即溃。刘邦进驻彭城后非常高兴,命攻下周边小城,形成拱卫之势,自己则。项羽此时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齐国久攻不下,而自己的根基楚国又被刘邦占了,眼看着就要被前后夹击一口吞掉。但项羽不愧为“霸王”,他此时居然率三万精锐骑兵,冲着刘邦五十多万军队就千里奔杀过去了。这若换作旁人,基本上就无异于自杀,但他是楚霸王。项羽率军赶到后,于破晓时对刘邦发动进攻,刘邦根本想不到项羽居然会攻杀过来,阵脚大乱,五十多万联军被项羽三万铁骑打的全军溃败,刘邦仅率十余骑逃跑。 2、—— 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发起漠北之战。汉武帝命霍去病和卫青各自率领5万汉朝骑兵及数万步兵分别出代郡和定襄。此战是汉军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匈奴此时的部队有十几万人,他们的指挥官是伊稚斜单于和左贤王。由于霍去病在两次中近乎开挂的表现,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非常欣赏,因此武帝的部署是由霍去病对阵匈奴单于,卫青对阵匈奴左贤王。但是由于情报失误,霍去病深入大漠后,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匈奴左贤王。 霍去病出塞后,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活捉匈奴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又转攻左大将双,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后渡过弓卢水,抓获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也许是杀心未止,也许是对匈奴单于的渴望,霍去病一路率军追杀,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到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五万铁骑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最后一直追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还。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人的损失,共斩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也成为后世武将的最高荣耀。 3、人屠—— 白起,千古“杀神”。长平之战参战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 开始时赵国的将领是老旧,他构筑壁垒,坚守不出。时间一长,秦军锐气受挫粮草不足,再拖下去只能撤军。但是赵王昏聩,认为廉颇这是在消极避战,几次责备廉颇。赵王又听信谣言,令取代廉颇统军。此时秦王也暗暗换上了白起赴前线统军,并严格保密。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令秦军佯装溃败,把赵军引出坚固的壁垒。赵括不知是计,命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军阵前。此时白起命令一支2万人的部队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粮道。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多天后内部大乱,赵括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一死,剩余赵军向白起投降。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