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参与董承“衣带诏”,密谋除。
演义第二十回,讲到许田打围事件,回到皇宫极为生气、失望。

本以为自己从、李傕、郭汜等人的魔掌中走出,汉室终于迎来了曙光,没想到董卓等人不过是恶狼,曹操却是猛虎。
董卓时代的汉献帝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一晃多年过去汉献帝已经长大,加上几年的安定生活,渐渐不再满足做一个傀儡,于是召见国舅董承,密谋除去曹操。
后来,董承邀请参加。
得知终于有一个可以报效汉献帝的机会,刘备一口答应,但是在见到参加密谋者的名单之后,在商量行动的细节之时,刘备却反口说:““切宜缓缓施行,不可轻泄。
”完全不像一个急皇帝之所急的大汉皇叔。
正因为刘备的消极怠工,才导致最后除贼行动失败。
其二,后园种菜,韬光养晦。
网络配图 古人在不危险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一些行为,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说刘备种菜。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刘备做些什么,而在于刘备做出许多之后,众人的反应如何。
刘备后园种菜确实也骗倒了一些人,比如说、。
这两人责备刘备,你不关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老百姓)去种田,这是为什么呢?张飞关羽担心刘备是不是吓傻了。
刘备假装神秘不肯说。
其实刘备除了骗倒了智力低下的心腹之外,几乎就没有骗倒任何人,尤其是曹操。
有一天,和带着十来个人忽然来到刘备府上,要刘备去丞相府一游。
刘备大惊,曹操是不是准备要杀掉刘备呢?在刘备心中,可从来没有想过真心臣服曹操,虽说刘备来到许都,曹操对刘备很是不错,提拔刘备担任左将军,并允许汉献帝刻意拉拢刘备,封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备做皇叔。
曹操用尽手段想要收服刘备,刘备表现的也很是顺从。
此时曹操邀请,当然不能不去,不敢不去。
一见面,曹操就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刘备。
莫非曹操发现了什么?要知道刘备前不久刚和董承等人密谋,衣带诏一旦事发,刘备等人绝对没有活着的可能。
曹操的回答马上让刘备心安许多。
曹操拉着刘备的手,携手来到后花园,说:“玄德学圃不易!”所谓“学圃”,就是学种田。

曹操早就收到消息,刘备在家里学种田呢。
想必曹营的众将许多会笑话刘备没有志气,和关张一样,但是曹操和手下几个谋士那都是明白人。
曹操此处说刘备学种田不容易,当然不是真的认为刘备毫无志向,恰恰是刘备过分掩饰自己的内心,反倒让曹操起疑。
于是曹操才会特意邀请刘备,观其行,听其言,来确定刘备是不是对自己构成威胁。
曹操的试探很成功,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就把刘备吓得面色如土。
但是曹操也不想就此撕破脸,从第十七回我们就可以知道,曹操一直是想把刘备收入帐下,让刘备的英雄之气为自己所用。
曹操用人一向唯才是举,只要有才不问出身。
换句话来说,曹操从不看重什么出身,对于庸碌贵族没有什么兴趣,他用的人才必须是勇冠三军的悍将,是运筹帷幄的谋士,是的英雄。
驾驭英雄的君王,才是真正大气魄的君王。
网络配图 于是,曹操说,你刘备学种田很不容易,刻意伪装也是很辛苦的啦。
曹操的话语中本来含有讥讽之意,可书中说刘备却“放心”了许多。
看来,论起诈术,曹操过刘备远矣。
曹操在青梅煮酒之时讲了一个当初征讨时发生的小故事。
那一年曹操征讨张绣,路上缺水,将士口渴。
可是放眼四望,根本没有水源。
这时候曹操用马鞭虚指前方,说,前方有梅林。
将士们听到,嘴里都有了口水,于是口渴稍微好了一点。
在演义当中,罗贯中当然是要表面曹操的奸诈。
但是除了奸诈,曹操为什么要在此时讲的故事? 首先,之前故事和眼前景象有关联。
曹操邀请刘备赴会,一边喝酒,一边平常青涩的梅子。
——许多人以为曹操刘备喝得是青梅酒,或者是以把青梅放在酒里煮,都是想当然,不符合原文。
正因为曹刘煮酒品梅,曹操才会说起当初和梅有关的故事。

当然,曹操讲这个故事还有两个意思。
其一,告诉刘备,我曹操足智多谋,就算是三军口渴,我也能有奇思妙想,解决难题。
曹操征战多年,对行军用兵之道的造诣,确实远在刘备之上。
曹操刘备几乎同时起兵,可是多年过去,曹操成为雄霸中原的大汉丞相,而刘备却沦落成仰人鼻息的丧家犬。
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其二,曹操在说这个故事之前,是刚刚讽刺刘备学种田不容易,为了不让气氛太尴尬,曹操讲个故事打个叉。
应该说,曹操讲故事的效果不错,刘备放心许多,两个人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当然,曹操还没有真正放心刘备,曹操虽然喜欢招纳英雄,但是英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夺取天下大志的人物,一种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物。
对于第二种人,曹操当然是非常喜欢,比如他手下的、、之流。
对于第一种人,曹操则心有顾忌,一方面想要收揽,一方面又怕难以驾驭。
网络配图 但总的来说,曹操还是颇有君王的霸气,比如对待杀害自己子侄的张绣,曹操就给了许多优厚的条件,善待张绣。
比如曾经大败曹操的,曹操因为听到张鲁不肯焚烧财宝,很赏识张鲁的爱民之心,对张鲁也是高官厚禄,让其安享晚年。
但是,对待哪些死不悔改,一心想要和曹操对抗的人,曹操杀起人来,那绝对不会手软! 于是,曹操想要看看刘备归顺自己之后,是不是放下了争夺天下的“野心”,是不是能够为自己所用,于是才有了著名的品论英雄的一幕。
当时大雨将至,天气阴沉,云气变幻。
手下人就说天上有一片云像龙。
曹操和刘备就靠着栏杆观看。
这时候曹操就说,刘使君你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当然装傻,说不知道。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你德也走遍天下,必然知道当时英雄,请你试着告诉我有哪些吧。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其实是为了试探刘备,而他在心中恐怕称得上英雄的就只有自己吧,如果他真的认为刘备是英雄,以他的性情刘备安有命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高宗赵构弄死抗金英雄岳飞后却富贵了韩世忠
说起的冤死风波停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之一,至今各代史家仍然对此事深恶痛绝,不管是被作为昏君典型的宋高宗还是今天在岳王庙跪着的,都被永远的定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但是岳飞这位光风霁月的大将军,中华民族的武神还是最终折戟。今天不说岳飞为啥必须死?而是有另一个人的安度余年是值得探讨的。 那就是和岳飞并称为韩岳的,韩世忠在岳飞遇害时已经安安稳稳的在杭州做起了闲职,并且在岳飞被关进大理寺受审时去质问过秦桧,为什么明知岳飞大忠于国还是一定要杀死他? 秦桧答道:其谋反事体莫须有。 其实秦桧的有持无恐起码说明了一点,是也想让岳飞死。 韩世忠明白了岳飞必死便再也不过问政事,他回到了杭州的宅子里,不,当时叫临安,临时安定嘛,从此做起了寓公。 韩世忠不光是保住了一条命,而且宋高宗对其常有赏赐,什么高官厚禄不用说,兵权没了但是爵位却是很高,位列三公不是事儿,再就是金钱美女大宅子全部给到位。 并且韩世忠死后更是被追封为蕲王,而岳飞则被完全抹去了痕迹,不光是在高宗一朝被杀身亡,甚至是他的平生事迹和光辉战绩也被抹杀,所谓的中兴十三战功里一个都没有他,直到到了时代才被平反昭雪。 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领兵大奖,给南廷给宋高宗本人解危于倒悬的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网络配图 这咱得慢慢说起,韩世忠算是第一批跟着赵构起家的将领,赵构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结识了韩世忠,那时候韩世忠还是个中级军官,并且是个丢了组织的中级军官,手下的部队都是自己慢慢招募的。在赵构南下济州的时候,金兵尾随而至,这时候的济州城加起来都不到一万人,韩世忠手底下仅一千多人,但是韩世忠就是靠着这一千多号人牢牢守住了济州城的要点西王台。 并且在赵构面前来了一绝的,史载“单骑突入,斩其酋长”,的冲进金军阵营把人将官宰了,宋军见此良机立刻挥师反攻,终于将金军杀退。 也就是从这一次的因缘际会,赵构记住了这个勇力绝伦的将军。 并且赵构南下以来,软蛋见的多了,长腿将军比守城将军多,投降将军比守节将军多,更是对韩世忠分外的好印象。待到之变发生,赵构成为宋朝皇室的独苗,一众文臣武将都劝赵构早正大位,韩世忠也在其中并且也相当来劲。 赵构登基之后自然是投桃报李,赵构升他为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兼御营左军统制,韩世忠也成为赵构的第一批从龙功臣。 之后,建炎元年到建炎三年,这几年韩世忠一直在前线领兵作战,金人屡次出兵侵宋,甚至把赵构追得跑到了海上。 之后在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好容易安定一段时间,但是手下的两名将官御营统制苗傅和副统制因不满御营司的都统制与宦官勾结,悍然发动兵变,处死了王渊,挟制了赵构,另立尚在襁褓中的赵构之子赵旉为帝,改年号“明受”。 赵构(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第九子,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 并且还把赵构感到了城外的一个破庙里居住,赵构是凄凄惨惨戚戚。网络配图 这时候的韩世忠刚刚跟金国人打了一通退到了沭阳,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的韩世忠立刻从海道赶到了平江府,但是自己手里的本钱太少他很清楚,于是就给另一员大将御前右军都统制、浙东制置使张俊借了两千兵士,把这些兵士点齐,先于张俊出发,直接打到了杭州城下。 在攻城作战中韩世忠再次发挥他异于常人的英勇。 很快韩世忠就带着部队打到了杭州城内,进了城就立刻把赵构从破庙里接出来。 这些天在叛军手下受尽折辱,担惊受怕的赵构见到韩世忠那是感激不已,宋载:世忠驰入,帝步至宫门,握世忠手恸哭曰:“中军吴湛佐逆为最,尚留朕肘腋,能先诛乎?” 大意:宋高宗是哭着鼻子,爱卿真是来的太及时了,但是这宫里面中军统制吴湛是个畜生,能帮我宰了他不?先! 韩世忠当即受命而去,直接上去就打,把人手指头撅了给抓了起来,没几天就给凌迟处死了。 之后各路援军到达,彻底平定了苗刘兵变,而这次平叛,韩世忠绝对是宋高宗的。 时候封官进爵自不必说,赵构还手书“忠勇”二字赐给韩世忠,此后韩世忠在赵构心中的定位几乎定型,赵构在之后的帝王生涯中每次有韩世忠的战报总会说: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这就相当于一张,整个大宋都清清楚楚,这韩世忠是皇帝的贴心人还是救命恩人。 之后韩世忠又来了一波狠的,在黄天荡堵住了北归的完颜兀术,只用八千多士卒就把的十万大军困在黄天荡打得大败,困了几十天,史书上甚至记载完颜兀术有急的哭出来的事迹,这位金国大军统帅倒是个性情中人,后来他还分别被岳飞和兄弟手底下都被打哭过。 但是就在几个月之前,这群金国大军还追的赵构满街跑,甚至把赵构赶到了海上,史载搜山检海捉赵构所言不虚。 这现在韩世忠就用这些人就把金国人打败了,用现在话说,赵构心中一副大仇得报的快感,这仗从靖康年打到了现在,韩世忠是第一个响当当的打败了金国大军的人,宋高宗对韩世忠更加倚重。 在之后的岁月里,韩世忠据守江左,一直挡在赵构的临安行在之前,要么是江淮要么是楚州,韩世忠用手里不多的兵一直在替赵构挡住第一线。 并且在南宋朝廷的几次北伐行动中,韩世忠永远都冲第一个,而且本人还有指挥大仪镇之战、柘皋之战的战功。 所以等到合议局势达成时,韩世忠已经做到了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的高位。网络配图 而之后宋高宗玩了一出第二次的戏码时,南宋的中兴四将分别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走向。 在几年前就已经主动放弃兵权安心养老,不做分析。 张俊则是在赵构和秦桧的点拨下立刻成为第一个乖宝宝,立刻交出手中的所有兵权,并且主动要求可以去安抚韩家军镇守的楚州方面和的大本营岳州方面。 韩世忠虽然有不解,但在赵构表露出圣意之后也立刻安安心心的做起虚衔枢密使,岳飞则是悲愤不已,不停地上表和辞官表达自己的不满。 并且韩世忠在交出兵权的时候办了一件让宋高宗更舒服的事儿。 韩世忠就任枢密使后以所积军储钱百万贯,米九十万石,酒库十五归于国。 之后岳飞被害之后,韩世忠除了去亲自找秦桧嘲讽了秦桧,但是当他得到乃是出自上意的暗示之后更是,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常常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 韩世忠一生临阵交兵常冲在第一线,并且始终在领导最需要的地方及时出现,这是岳飞不能比拟的,在岳飞心中收复中原永远比某个人的私人安危重要。 而韩世忠虽然为人,但是在大事儿面前从来不糊涂,并且还很会来事儿,即使是他不满意赵构议和也只是自己派兵去劫杀金国使臣这种小技俩,当皇帝感受到他的威胁时,韩世忠也立刻自废武功放弃一切。 并且他在岳飞被杀时的寓公生活是给赵构的政治暗示还是妥协投降的直接表现? 在赵构心中,锋锐不能制的岳飞不是他的第一良将,而是始终懂得体察上意又在关键时刻能够展现战神本色的韩世忠,如果放到两宋历史来看,韩世忠在战场上是潘美,无坚不摧锋芒必露,在政治上则更像北宋第一良将,他始终是赵构最信任和赵构心中的“忠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民本”思想古已有 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古人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祐;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网络配图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曾问其谋臣:“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如《淮》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概括为政之道,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士民命之也。”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网络配图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然而,多是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尽管“唐有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由于“、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武氏、、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网络配图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在石介之后,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