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角度而言,小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套用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时期(大约)的何易于,就是一位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
比如说,他的最高职位仅是个县令,翻开正史,为县令单独立传的大概不多见,何易于却在《新唐书》里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再比如,他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可以让的上柱国(勋称,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孙樵先生为他亲入民间访遗拾漏、撰写人物“通讯”。
何易于的小胳膊咋就那么“粗”?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不知出身如何,是通过什么途径担任益昌(今四川广元)县令的。
不过还是通过举例子,为我们记录下了他的“猛药”之“配方”,从中足以窥其拧大腿的全过程。
当时利州刺史名叫崔朴,一见这个姓,大家可能会想起著名诗人崔护,没错,他们都出自河北定州豪族。
在门阀士族横行的,崔朴无疑是个“大腿”极粗的家伙,有背景,又担任一方诸侯。
有一年春天,崔朴来了雅兴,带一帮宾客出去游览踏青,他们乘的船路过益昌附近时,风向变了,开始逆水行舟,于是派人征集当地百姓挽纤拉船。
何易于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撩起官服,自个儿做了纤夫。
崔朴奇怪了,问何易于:你做父母官的,怎么连个老百姓也叫不来?何易于回答说:“如今是春天,百在地里忙着耕种养蚕,唯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您安排的劳役。
”瞧这话说的,不温不火,以退为进,合情合理,如枪似匕,把崔朴大人听得无地自容,赶紧和宾客们骑马离开了。
何易于用“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配方”,调制成一剂羞死人的“猛药”,成功地拧了崔朴的“大腿”。
这就示我们,对于官场里的某些不良倾向,不能做旁观者,不能做局外人,“玩太极”没用,要敢于直面问题,下大力气,下真工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君子矜而不争”,看似不争,其实是争,关键在于一个“矜”字,你“矜”得好,“矜”得正确,小胳膊也能拧大腿。
实际上,地位尊崇的孙樵之所以屈身甘为“记者”,也正是因为何易于的君子之行。
在他撰写的《书何易于》文中说,何虽“不得志于生时,必将传名于死后”。
其,得益于他在益昌县的深入“采访”。
话说有一年,孙樵下基层,途经益昌县时,碰到一群老百姓拦车,吵吵着讨说法。
孙樵很纳闷,也很好奇,便问个究竟。
老百姓说:“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 中上 ?”什么叫“中上”?原来,考核官员,分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得了上等,即可升官,得了中等可以保官,得了下等就会丢官。
在老百姓的心里,何易于无论如何都应该得个“上上”等,所以为他鸣不平。
孙樵在朝为官多年,常下基层,但从未遇到过这种事儿,于是决定把事情搞个清楚。
通过询问得知,何易于为官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宁愿牺牲朝廷考核时尤其注重的某些“政绩”,比如当时考核制度要求地方官向百姓催征赋税,他却不断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放宽期限,朝廷要求地方官跟上司搞好关系,他却一毛不拔,从不送礼行贿,朝廷要求地方官捉拿更多的盗贼,他却没有盗贼可捉,等等。
孙樵。
所谓“争者,人之所本也”。
何易于到底何许人?为何他能放弃“人之所本”的地位之争,却做到了不懦弱退缩,为百益的高尚之争、抱负之争?抱着这些问题,他便进一步访问了何易于的事迹,遂有“必将传名于死后”的结论。
小胳膊也能拧大腿,说白了,讲究的是一种正气,是勤政爱民的正义力量,而非生理上的强力所为,是争的大境界: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
遇到那些只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大腿们”,请伸出你的小胳膊使劲地拧上一拧。
不必担心拧不过,正如毛泽东曾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至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隔河两宰相”——明朝能臣胡广与解缙的轶事
在中国历史上,的胡广与解缙应该算是名人,尤其是解缙号称“大明奇才”。他们二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可谓同庚、同乡、同学、同僚、,演绎了许许多多是是非非的故事,至今为故乡人。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639年),素有“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吉水县,恩江两岸先后曾有两个婴儿诞生,犹如两颗冉冉东升的“文曲星”,为庐陵大地争光添彩。 恩江与赣江交汇的东岸是古老的吉水县城,太平山下,鉴湖侧畔有一家破落的“”,男主人解开曾是元末进士,二魁胄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政知事不拜。后,回乡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明初曾授以官,他又不授,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兼业作豆腐卖贴补家用开销。女主人,名妙莹,字淑婉,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贤良淑慧,从小,不仅自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是解缙的蒙老师。解缙出生于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更兼颖悟过人,出口成章,应口成对,素有“神童”之称。 恩江西岸再沿着赣江东岸往上行十公里,有个山清水秀、树木葱郁的村庄———胡家边。是年,胡家边“长林书屋”诞生了一位小主人,名广,字光大。 胡广的故里胡家边村可谓风水宝地,地处吉水与吉州交界点,面临清澈逶迤的赣江,前面有孤兀青翠的螺子山,文风深厚的白鹭洲;背靠天玉名山,后面有铜壶滴漏瀑布,圣地青原山净居寺。正如胡广与解缙后来的好友,同僚(今泰和县人)到访赞语:“前有金螺、白鹭之胜,后有青原、石垅之奇,芙蓉、天狱诸峰,截然相望于左右,实江南胜处。”胡广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实乃名臣胡铨之后裔。胡广的高祖胡敬之系胡铨七世孙,仕南宋末修职朗,率家族由庐陵芗城(今青原区值夏镇)迁居吉水县大洲上(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边村)开基兴业。胡广的曾祖父胡弥高、祖父胡鼎享,父亲胡寿昌皆业儒,以德行称乡里。胡寿昌在明初洪武年间,列文学之选,被任命为御史,出任广西按察佥事,后改任彭州知府,官终延平府知府。他为官清廉,风纪秉正,爱国恤民,深得黎民百姓称颂。胡广从小长相端庄,生性聪慧,好学上进。 胡广与解缙同年(1639年)出生于吉水县恩江两畔,同出身于书香门第,可谓同庚、同乡、同出身,初见二人的缘分。 解缙的“学前教育”得益于慈母高妙莹。高氏是位才女,更是贤妻良母,一面体谅丈夫在外教馆辛苦,操持家务,作豆腐卖贴补家用;一面做女红,兼做解缙启蒙老师,督促小儿识字读书,对课吟诗。解缙稍长,拜师于街坊邻居,解开的好友徐泰先生。徐先生是吉水县平湖村徐家人(今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是个举人。他欣赏解缙的正直品格和敏锐才华,将小女素娇许配给他,成为解缙的泰山老岳父,这是后话。后来,解缙直接受教于父亲解开,并与胡广同学。原来,胡广八岁丧父,由他的叔祖父胡子贞调教,少长,胡广师从鸿儒黄仲器,后慕解开的才学和名气,又有远房姑表老亲的关系,拜教于解开老先生,与解缙有了直接的交集,同窗切磋,友情日深。 解开老先生才学渊博,可惜一生不甚得志,年长后辞官不授,专心致志办学,硕果累累,甚可了得! 洪武廿年(1387年),小儿解缙参加洪都乡试,名列榜首,一举成了江西解元。 洪武廿一年(1388年),金陵会试,解开的两个儿子解纶、解缙及女婿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江西吉水“一门三进士”的消息轰动了南京城,传遍了,实在太厉害了,解开老先生教育真是有方! 好戏还在后头。历时十一年后,明建文一年(1399年),解开先生曾经的学生胡广在乡试中荣获第二名。翌年,他参加京城会试夺得了第八名。殿试对策以“亲蕃陆梁,人心摇动”等语攫取帝心,甚合帝意,建文帝遂亲擢其为第一名。胡广高中状元,走出了故里。 解缙与胡广两位同学先后科考进士。胡广高中状元,解缙本来也是状元人选。据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主考官本来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名次往后排列,屈居第七名。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但丝毫遮掩不住他的才华和名气。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事变”燕王兵临金陵城下,惠帝玩失踪,同朝为官的解缙偕胡广附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重用了解缙、胡广等一批旧朝名臣。 明朝自案后,废置丞相一职。朱棣组建文渊阁替代丞相参与国家的和战、立储、用人、征调、赋役等军政决策,直接听命于皇上,利于朱棣掌控朝政。文渊阁如此重要,能被朱棣挑选进内阁的人当然非同一般。他们有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内阁七人解缙首辅。解缙与胡广两位吉水老乡、老庚、老同学再次成为新朝同僚,当然还有泰和县的杨士奇,新干县的金幼孜,可见吉安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稀世罕见。 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1403年至1407年),这是解缙为官最辉煌的时期,他担任文渊阁首辅,主持政务,制命典策,总裁《太祖实录》,主编《》,筑起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金字塔,光耀史册,。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解缙因“立储之争”遭奸臣谗害被朱革职。胡广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胡广心思细密,行事谨慎,多次随成祖朱棣北征或出巡,从其左右,出谋划策,每每建功立业,勒石立碑,帝必命善书的胡广书之,深得朱棣信任。胡广还阻止了成祖封禅意图,并进言停止了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重要缔造者之一。至今,吉水流传“隔河两宰相”指的就是吉水恩江两岸的解缙和胡广。 胡广和解缙同在文渊阁共事。有一次朱棣赐宴他俩。席间,朱棣说:“你们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解缙有个儿子,胡广可把女儿嫁给他。”胡广回答:“我妻刚刚怀孕,尚不知男女。”朱棣说:“一定是个女儿。”后来胡妻果然生了个女儿,应了朱皇帝的“”。朱皇帝指腹为媒,解缙与胡广成了儿女亲家。 据传,解缙被革职后,胡广悔婚,其女宁死不悔,最终与解祯亮完婚。此事遭人非议,实际上胡广一生谨慎,居官缜密,屏绝私情,能“讲政治”,故始终得到成祖信任。胡广从永乐五年(1407年)接替解缙任内阁首辅,历时十一年,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朱棣深为之悼惜,赠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成为明朝首位封谥号的文臣。 永乐十三年(1415年)解缙冤死后,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下诏赦还所抄家产。成化元年(1465年)下诏为五十年前屈死的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号“文毅”。 胡文穆广公、解文毅缙公,这两位庐陵贤达都为明朝永乐盛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故乡人民为他们备感骄傲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嘉佑,唐代诗人,字从一,历史记载及生平简介
,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登第,授秘书省正字。李嘉祐,字从一(《艺文志》注云:别名从一。此从《唐才子传》)赵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后在世。工诗,婉丽有齐、梁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调江阴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书籍记载 今录《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传》: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台州刺史,有诗名,有集一卷刊于《郡斋》(原注:录自《嘉定赤城志》)。又尝中台郎窦常赞之曰:“雅登郎位,静镇方州。” 李嘉佑任台州刺史时,在《送杨山人归天台》一诗中曾提到他,称“我家小阮贤”,又赞誉为“诗人多见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许为“中兴高流”,并特别称赞其“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王牧吉州谒使君叔》)等诗句,誉为“文章之冠冕”。其诗大多写自然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但也有一部分诗篇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动乱,如“千家闭户无砧杵,无人望斗牛”(《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江燕初归不见人”(《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以及“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等,写出战乱后郡邑残破景象,较有现实意义。 李嘉祐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郑虔本传与李嘉祐本传紧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间隔时间约有半个世纪,却未见第三个名宦立传,看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郑、人命运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处于肃宗即位,朝中排挤旧臣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罪”贬出长安(原因虽各不同:郑虔由著作郎严谴台州任司户,李嘉祐由侍御史贬江西任鄱阳令);郑虔开创一代文风,终于台州不久,李嘉祐来台州任刺史,未归朝而卒。 个人经历 李嘉祐祖籍赵州,赵州今河北赵县,赵郡始于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三子云牧齐为赵相,始居赵郡。李嘉祐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所考,这个“十七弟”即李纾,属赵郡李氏南祖房,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官中书舍人;纾兄纵,官员外郎、常州别驾。知三人为从兄弟关系。李嘉祐还有送纾诗《送从弟归河朔》(《全唐诗》卷二O六),诗中说:“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称“河朔”为“归”,喻河朔是其故乡也。《新唐书·地理志》:赵郡属河北道,传统上属河朔地区,故李嘉祐祖籍赵州无疑。原先有人说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误。李嘉祐又有《送族叔阳冰祗召赴都》诗,阳冰,曾为宣州当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阳冰亦称族从叔,应与嘉祐同辈,自不当以嘉祐为侄。” 李嘉祐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约卒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祐,推知李嘉祐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祐终官。 李嘉祐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阴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祐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祐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祐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采用后说,是据权德舆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祐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祐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祐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后的中唐,由于统治阶级的战乱和剥削掠夺,曾经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变成一片凄凉荒败的残破景象。在当时一些诗人中,如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诗句,但李嘉祐在这数年中,则比其他人写得更多些、更真切些,这一点,是一向为治学者所忽略的。 嘉祐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禅理喜结僧侣。如他写的《登郡北佛龛》五言诗,用词精炼,描写了登北固山顶,遥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篮舆晚踅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应该说,嘉祐在台州刺史任上,对郡城的名胜风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时江东诗僧有8大名僧,称为方外工文者,李嘉祐等诗人与他们酬唱甚密,如灵一,灵澈,皎然等名诗僧。有兴趣读者可翻阅细读《唐才子传》。 据上述有两点需再一次明确: 一、李嘉祐任台州刺史具体时段似可定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约卒于公元781年,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职官表》载:大历十一、十二年有四个任职官名:韦伦、韦方宪、韦宥、郭庆;大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则未明。李嘉祐似可补缺。 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前后,《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仅记郑虔任司户参军,时李嘉祐在江阴令任上! 李嘉祐终官临海,与他交往密切的二个诗僧,灵澈和皎然均比他迟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们留世的《诗集》,可能为临海北宋时在北固山上建造“嘉祐寺”带来某种因果影响?!这是笔者一点遐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