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代名臣褚遂良为什么一百年后其忠诚才得到认可?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祖籍河南。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

父亲褚亮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

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学识渊博坚持原则 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

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

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酷爱书法,贞观十二年(638),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的感觉。

”唐太宗,即刻任命褚遂良为“”。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

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

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

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

”唐太宗听了,不住地点头。

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

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

古代,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这个。

网络配图 有一天,唐太宗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

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

”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

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

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

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政坛上的重臣。

托孤之臣冒死直谏 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重的唐太宗把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托孤于,托孤于,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

”又转头对太子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

前太子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

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

我只有一个儿子,,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

’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

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

永徽四年(653),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

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李治想要废黜,册立为皇后。

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

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

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网络配图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

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

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

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

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

武昭仪曾侍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作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

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

”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显庆二年(657),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

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四年(659),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遭受非议出于公心 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之死。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

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

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

”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

”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

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

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

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网络配图 司马光在《》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

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

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

前太子李承乾死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

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泛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书品高超承上下 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

例如纪念的《伊阙佛龛碑》,纪念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的指导。

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致良莠莫辨,真假难分。

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贞观六年(632)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

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

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

虞世南书法讲究“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

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

因此,有人说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

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

网络配图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

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

唐代人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

”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

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的、米芾、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

武则天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贞元五年(789),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平王后裔——西晋开国名臣周浚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翁万达有哪些当作?为什么被后世称为“岭南第一名臣”?

翁万达,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出生,字仁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今属汕头)人,中期名将、诗人。翁万达生于寒门,勤奋好学,,28岁时,考中进士,从此踏入官场。 中进士后,翁万达即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此后历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为官之初,他查勘悬案,监督税收,赈畿辅饥民,敢言政策利弊。他秉公执法,严惩当地豪强,因此 以廉法著称 。 嘉靖十三年(1533年),翁万达升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边防要地,民风凶悍,难以治理。翁万达上任之后,以治学为根本,兴办学校,招人讲学,在当地掀起一股学习风潮,致使民风好转。期间,镇守两广的咸阳宁侯,纵容悍卒横行,翁万达不惮权贵,将十余个悍卒逮捕入狱。在治理梧州的4年,翁万达功绩卓著,声名远播,被誉为“治行第一”。 嘉靖十七年(1538年),安南国(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称制,勾结广西土匪反叛朝廷。命两广总兵仇鸾、兵部尚书毛伯温率部征安南。在征南一战中,翁万达展现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征南号令传出,兵部、礼部意见不一时,他提出以 重兵威慑,抚剿兼施,迫其乞降 的策略,得到兵部、礼部的认同,并成为朝廷国策。他也因此被推荐为征南副使,成为征南大本营决策层中的智囊团成员以及广西一路的前线指挥官。征讨安南,翁万达先平定与莫登庸勾结的少数民族叛乱,并实行策反,最后兵不刃血迫使莫登庸乞降。两广总督张经大说他: 翁君神算也。 叛乱平定之后,翁万达功居第一,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官职连跳三级,嘉靖二十年(1541年)擢升其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先后转任陕西左、右布政使。 嘉靖二十三年,翁万达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三边总督。此时明朝已经,北有俺答侵扰,南有倭寇进犯。嘉靖二十四年,俺答来犯,翁万达率众迎战,严守铁裹门、鹁鸽峪两关。在铁裹门这边,将士们英勇无比,杀敌无数,俺答军损失惨重,只得仓皇逃离。鹁鸽峪易攻难守,在失守的情况下,翁万达亲自领兵,与将士们拼死力战,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俺答军听说明军援兵将至,担心寡不敌众,,最终遁逃而去。铁裹门、鹁鸽峪血战,被誉为“奋勇中坚,威震北虏”,翁万达声名大振。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犯宣府。翁万达率领明军与俺答军在曹家庄交战,但敌多我少,翁万达深知强攻无胜算,只能智取。他令将士乘车拖着树枝,顺丰鼓噪,使得沙尘四起,黄沙蔽日,好比来临,吓得俺答军仓皇而逃,明军取得曹家庄大捷,自此俺答军不敢再大举进犯,边关地区一度和平生息。凭着卓越功勋,翁万达赢得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的美誉。 曹家庄大捷后,因戍边有功,翁万达升任兵部尚书。不久,父亲去世,他南归奔丧,按照明制,大臣遇丧事,可守丧三年。不料俺答得知翁万达离开边关,立即兴兵犯境,大同失守。形势危急,嘉靖皇帝下诏命翁万达立刻返回边关,起兵抗敌。然而翁万达背疽发作,动弹不得,只能修书一封《乞恩陈情终制疏》让儿子转交圣上。只是没想到儿子路上遇盗贼,弄丢了。而此时,俺答军已经 溃墙南下,直薄都城 ,嘉靖皇帝急得再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起程。翁万达只得重写修书一封《题知起程疏》让侄子送进京,奈何路途遥远,修书送到北京已是一个月之后。俺答来犯,边关失守,嘉靖皇帝对翁万达很不满,再加上奸臣离间,嘉靖遂降翁万达为经略。 嘉靖三十一年,翁万达因背疽益发严重,请求辞官,嘉靖皇帝恼火将他免职,后又以他的《谢疏》有讹字为由,将他 削籍为民 。戎马多年的翁万达便衣简车回乡。在回乡途中,翁万达背疽疾发,卒于舟中。而就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嘉靖皇帝颁诏起复他为兵部尚书,但为时已晚,诏书到时,已经是翁万达死后第六天了。 翁万达一生从军从政,宦海沉浮数度。改革家说他“(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屈一指焉”,后世称他为“岭南第一名臣”。随着潮汕人遍布海外,翁万达威望远播异邦,在泰国,他被誉为 英勇大帝 ,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