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凌统公然杀害顶头上司,孙权为什么不追究?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江东十二虎臣当中,凌统属于一个后辈虎将。

因为他父亲凌操是时期的将领,所以按照同僚之间的交情来说,当时除了和之外,其他虎臣都是他的叔伯辈。

凌操、凌统两父子之所以备受孙策、两兄弟的重用和喜爱,是因为这对父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武猛胆大。

这一特质在他们的作战履历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志凌统传》记载,凌操少年时就因武猛胆大而闻名,孙策起兵初期慕名投靠到在其帐下效力。

虽然史料当中没有记载明确的时间,但也应该是跟、同一时期投靠的将领。

在孙策统兵作战期间,凌操每次随军出征都是先锋,“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因数战有功被任命为永平(今江苏溧阳)长。

凌操早期的主要成绩,除了征战中的出色表现之外,在地方镇抚贼寇上面也很突出。

他在永平任上的时候,平定山越贼乱,使得民风肃整、四方恩服,“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

”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凸显他在治理地方、平定贼乱中所取得的成绩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首次征伐江夏,在夏口追逐黄祖的那场战斗,是凌操的陨落之战。

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吴书》载,黄祖被东吴大军击溃败逃,凌操为吴军先锋一路、轻舟独进,在身后死追黄祖不放。

当时还在黄祖帐下效力的甘宁,危急时刻乘独舟率部为黄祖断后,在交战中射杀了凌操,“射杀校尉凌操”。

凌操死后,十五岁的凌统被孙权拜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接掌了父亲的兵马,开了子承父业、效力东吴的新篇章。

当时的凌统虽然年少,但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他把凌操身上“武猛胆大”的特质完完整整的给继承了下来。

刚上任没多久,就因为年少鲁莽跟上司陈勤发生一场冲突,还因此酿下了杀身之祸。

陈勤这个人刚勇任性、酒风很差,他在与众将喝酒的时候,喜欢依仗自己的职位欺压下属,稍有不顺就以罚酒为手段整治属将。

凌统看不惯陈勤的行为,所以当堂跟他顶撞了起来。

陈勤面子上挂不住,就开始反口辱骂凌统,甚至连他的父亲凌操也一块儿稍带上了。

凌统受了委屈,又不好发作,只能掩面哭泣,“统流涕不答”。

按理说这场酒席上的闹剧,散场了也就结束了。

但是陈勤借着醉酒对凌统依然是不依不饶,最后凌统忍无可忍,拔出佩刀就把陈勤给砍伤了,幸好在众将的阻拦之下才没有当场酿成大祸。

不过陈勤却因伤势过重,在军营中没几天就不治而终了,凌统这才意识到犯下了大错。

作为下级将领,因为口角之争致使主将毙命,被砍头这在当时是逃避不了的处罚。

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就在于凌统并没有受到惩处,这跟的遭遇有些相似。

我们从《三国志吕蒙传》中看他早期的经历就能了解到,吕蒙在十五六的时候,就是因为受到军吏的羞辱,用佩刀直接把军吏给杀了,这在当时也是死罪难逃。

但幸运的是,当时吕蒙的姐夫正好是孙策手下的一个主要将领,在征伐的过程中又立下了很多战功。

所以当孙策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并没有对吕蒙进行处罚,“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孙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以此来安抚众将、收买人心,使得众将都能够誓死效力;二来也是他眼光独具,发现吕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事实证明:孙策的做法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吕蒙的姐夫邓当在孙策时期力战致死,而吕蒙到了孙权时期逐渐光芒四溅,最终成了东吴的领军人物。

看了吕蒙的境遇之后,再来看孙权对待凌统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三国志凌统传》载,当时凌统犯下大错之后,孙权并没有及时对他进行处理,而是让他跟随一起参加了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县内)的山越平叛。

孙权在平定完保屯叛乱之后就先回去了,剩下麻屯的一万多贼寇,责令凌统和张异限时平定。

凌统出战时对将士们说:“非死无以谢罪。

”这说明:当时凌统出战时,是抱着必死之心发起的决战,所以进攻的时候表现得异常勇猛。

“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凌统率领部下冒着箭雨猛攻,他所进攻的一面很快就被攻破了,结果“诸将乘胜,遂大破之。

”此战结束之后,凌统把自己给捆绑起来到孙权面前领罪,结果“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孙权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有意给凌统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死士。

事实证明,孙权的做法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建安十三年(公元210年)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在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据《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为吴军先锋。

他先是和董袭率领敢死队冒着箭雨破开了沔口的防线。

然后率领着几十个死士同乘一条战船,离大军数十里开外,为大军扫清通路障碍。

在右江以少胜多,斩杀黄祖大将张硕并悉数收拢其部下。

后来跟吕蒙汇合,水陆并进大破黄祖。

凌统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不仅把他身上“武猛胆大”的特点凸显的淋漓尽致;而且也说明了孙权就是被他身上这一特质所吸引,所以才给了他机会,最终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舍命效忠的死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子仪为王朝续命195年,却惨遭帝王杀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如,大唐帝国,在历经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实现了国家强盛,四海臣服,天朝上国的尊号,的尊称,也在统治者的奢靡,在朝廷之上的昏聩,在地方节度使制度,这一系列的因素之下,而晚年的做所作为也成功的点燃了引线。一场席卷大唐北方的,也并没有因为的被杀而停止,反而也正是这场叛乱,让大唐荣光不在,但一样也让郭子仪横空出世。力挽狂澜,郭子仪是也。而也正是他让大唐国祚得以延续144年。 当靖康之耻的前耻旧恨,当宋高宗赵构驾轻就熟的逃跑,当金海陵王完颜亮以40万大军挥师南下,王权逃跑,你能相信这只是一时之得失,但即便是如此,却有一个文人不顾生死,,“大丈夫,死则死耳”,自己的1.8万人与40万相比,差距几何?但就是他领着大宋的兵卒在大败金军,而完颜亮也在逃跑之时被部将斩杀,得以延续国祚118年。 而当时间来当大明王朝,时间来到1449年6月,此时的北京城乱作一团,朝臣妃嫔都已经收拾好细软,随时准备逃难。 而这一切的缘由,则源自被俘了。与他一同前往的大臣包括英国公张辅、邝野、王佐、驸马都督 井源等66人战死,几十万大军也化为乌有。而获胜的瓦刺太师一方,除了俘虏了明英宗以外,还率军直抵京师。此时的京师不过老弱病残,而文武大臣损失殆尽,怕不是又一场翻版的“靖康之耻”。 他站了出来。既然有人要死的,为什么又不能是我呢?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京师乱象,需要一个新的领导者,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局势的新君继位。但一山不容二虎,更遑论一国。如果明英宗就义于瓦刺,自己拥立新帝能够保持帝位,尚有一丝苟活之机会,如果明英宗回来了,那么自己又如何处之?而新任与旧皇帝之间更又如何处置呢?倘若明英宗再度掌权,作为拥立者他必然会是第一个被怪罪,被诛杀的。 我们相信他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他却在朝堂之上开始了他的演讲,南迁的官员怒斥之,对妇人家的进行安抚,然后他说出了导致其丧命的主见,立明英宗其弟为帝,生死置之度外,真乃国士也。而也正是拥立了宗朱祁钰,面对瓦刺的以明英宗的要挟可以视若无物,然后迅速调集山东等地的兵卒进京勤王,局势也迅速实现了安定,虽然初战失利,但在其稳定阵脚之后,瓦刺也被打败。而一场危机也得以化解,也避免了如同北宋靖康之耻一般的耻辱结局,皇室安危得以保全,几百万的北方疆域也得以安稳,而立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是得以遵守,这个立国不久处于上升期的王朝也得以延续。 可惜的是,即便于谦为大明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勋,延续国祚195年之久,但这对于一样一位忠臣,视权利为囊中物的明英宗却回来了。我想这也是大抵赵构为什么不愿意北伐迎接二宗的原因吧,而明代宗则用软禁来欢迎哥哥。 而1457年,明英宗复辟 ,等待于谦的也便只能是被杀害。“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也正是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即便是处死其的明英宗,都自认为“谦实有功”,可是拥立代宗之过,又怎能不处死。而更为甚者,就是这样一位国之重臣,被抄家之时“于谦始终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无余赀”,身无长物,没有一点余财。 他本大可以顺大臣之所言,只顾及个人之安危,但他却让我们见识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之节气。在那样一个日子,国家动荡、群臣只知自保,后宫慌乱之时,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大明王朝,为这个民族构筑了一道坚不可破的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戚夫人惨遭吕雉杀害是不是自己活该

生前最喜欢的便是,她不仅年轻貌美,还多才多艺,其舞蹈为一绝,和当时年老色衰的比起来,戚夫人完胜,加上年轻清纯甚得刘邦宠爱,还为老年刘邦诞下一子,其地位更是上升。但正因为被刘邦宠爱着,戚夫人最后的命运甚是悲惨,母子二人均惨死在手下。 《大风歌》中戚夫人和刘邦的剧照(网络图) 戚夫人在遇见刘邦的时候还是乡下女子,母亲早逝随父亲为园艺人,且说刘邦战败有幸得戚夫人父女相救,其父见刘邦相貌不凡便将女儿许于他。在家中,戚夫人表演她擅长的才艺,来招待刘邦,娇躯偏转,舞袖而动,甚是迷人,折腰和甩袖颇有技巧引刘邦为之着迷,这就是戚夫人擅长的翘袖折腰之舞。 加上戚夫人擅长鼓瑟,音律动人,情绪饱满,节奏分明,使刘邦不自觉随身唱和,两人甚是默契,于是刘邦便决定将这位美女子带走,于是当晚他们便成亲,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戚夫人便这样成为刘邦的老婆。 刘邦长年征战也将戚夫人带在身边,且说那时的刘邦,自从迎娶了戚夫人,时势渐转,刘邦对戚夫人更是宠爱。晚年刘邦在宫中常和戚夫人歌舞相伴,甚是愉悦,只是那时没料到他的结发妻子吕雉会对自己喜爱的老婆下如此杀手,将其以“人彘”的酷刑待之。 戚夫人的故事 戚夫人本是普通家庭的女子,后偶然救刘邦于危难中,与刘邦相识便从此和他携手人生,但年轻的戚夫人怎知后宫如战场一样威胁,加上有吕后这样一个狠毒之人,最后惨遭毒手,被制造成“人彘”,想必麻利的死去方是她的解脱吧。 戚夫人剧照(网络图) 传说戚夫人与刘邦相识是刘邦夺下项羽的都城,被项羽反攻,无奈刘邦兵力不足项羽只能弃城而逃,无奈项羽带兵直追,于是刘邦被打的只剩下他一人,为了逃跑,刘邦,最后人马皆疲劳。 在刘邦走投无路的时候,发现附近有一户人家,其中有老翁和女子在劳作,这个女子便是戚夫人,于是刘邦便化身为刘邦手下进去,希望得到他们帮助暂躲追兵。于是戚夫人心生一计将刘邦藏于自家枯井下,使刘邦躲过一劫。 于是当晚戚夫人一家便以饭菜招待他,刘邦见戚夫人年轻貌美便坦言自己的身份,还向戚家求亲承诺若得天下,便封戚夫人为贵妃。于是戚夫人便与刘邦成了亲,随他而去。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使得吕后十分嫉妒,便一直想要除掉他,生性单纯的戚夫人也曾想过让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来保自己的安危,便劝说刘邦改立太子,但不得大臣支持,未果。于是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儿子均被吕后害死,而戚夫人更是被折磨的残忍不堪,为“人彘”。 吕雉杀戚夫人 吕雉一生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枭雄,可毕竟人无完人,掌握大权的吕雉也并非如此顺风顺水就掌握到了大权,必然要历经一些过程。虽然历史上的吕雉好评不断,但伴随她的依旧有些她的片面之处。 吕雉的扮演者王姬(网络图) “史上最毒毒妇的吕雉”从她的从政角度来说或许有些不妥,但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后宫来说,这也许是最恰当的,毕竟并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当时事件的主人公吕雉和戚夫人,当中的利害关系匪浅。戚夫人是刘邦的另一个宠妃,曾伴随刘邦征战沙场,也是西汉时期的歌舞名家。受宠多年,为刘邦生有一子名为赵如意。也正是因为戚夫人的到来,加重了欺负人的醋意和嫉妒。之后做了许多不是人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将戚夫人制成“人彘”,也正是因为这样,成就了吕后中国史上最毒毒妇的骂名。究其原因,无不是后宫争宠,争夺太子之位。当初刘邦得到了天天下,却早已嫌弃吕后年老色衰,不论干什么身边跟着的都是戚夫人陪着。 戚夫人的儿子,日渐长大,其行为举止像极了刘邦。渐渐地,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于是暗中教唆刘邦换掉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刘邦也为之动摇。这话传入吕后的耳朵里,当即就产生了要除去戚夫人一党的决心。于是趁着刘邦驾崩,吕后命人将戚夫人抓了起来,为了能够很畅快的泄愤,便实施了史上最狠毒的“人彘”酷刑,戚夫人的儿子也被暗中下了毒酒,变成了僵尸。也正是这样她被留下了骂名,成就了她历史上最毒“毒妇”的骂名。 戚夫人活该 戚夫人本是刘邦生前最为宠爱的妃子,其地位很高为后宫贵妃,谁能料到最后却成为“人彘”,被折磨而死,死相极惨。便有人说道折磨她成这样的吕雉为变态毒妇,也有人说道戚夫人不仅挑拨吕雉和刘邦,还想着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之位,卖弄着刘邦对其的宠爱不知收敛,惨死也是活该。 戚夫人剧照(网络图) 这个争执是从电视剧《传奇》中而来的,观众认为剧中的戚夫人只知争宠,头脑简单,卷入政治纠纷中应懂眼色,却,故认为其被害死是活该。其实不然,不论是从吕雉那一边来说还是戚夫人这一边来说,在历史上后宫本是一个争妍斗艳之地,没有一点计谋是无法在后宫中生存下去的,除了有帝王的宠爱,还要懂的打点周遭的“关系”。 吕雉对戚夫人的酷刑实在残忍,吕雉当时已经年老色衰,就算换一个年轻漂亮的妃子也能胜过她赢得刘邦的宠爱,而戚夫人只是那个时候的佼佼者而已,吕雉杀了她一是想报这夺爱之仇,二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 戚夫人从一个年轻单纯的女孩入宫,不知在宫中权力至上,她一心只围着刘邦转,在政治斗争上可谓是空白一片,如何能与的吕雉斗争。而戚夫人不知给自己寻找后路,给自己落得个难以后退之路,还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替代太子之位,更是增加吕雉的怨恨,可怜一代美人落得个“人彘”的下场,如何能说她活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