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投靠,因为当时形式所迫,孙策在自己父亲去世的悲痛情况下,投靠袁术加上自己在江东的地位还不够牢靠,而且当时的袁术在淮南可以说是富甲一方,军事实力也很强,孙策想接袁术来发展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上讨伐南阳的时候,主动把南阳让给了袁术,但是袁术自己却在南阳过着十分奢糜的生活,他被打败后逃到寿春,孙坚死后,袁术把孙坚的部队全部归为己有,孙策投靠袁术的很大原因就是想要拿回父亲的军队。

袁术一直想做梦,但是无奈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就到处扩张地盘,孙策没办法,因为他有更长远的目标,就跟着袁术一起打仗。
袁术曾经答应过让孙策做九江郡太守,但是最后却给了自己的亲信,孙策非常不满。
之后孙策花了两年时间打下的庐江,最后袁术又让去做太守,这下孙策是看清这袁术什么想法了,原来根本就不想让我发展起来,处处为难我,我打下的功绩,你拿去分给别人。
此后孙策也变聪明了,他常常给袁术开口头支票,他对袁术说,你帮我打江东,完了之后我帮你打天下,当然隐含的条件是袁术归还孙坚以前的部队,没想到这一次袁术竟然同意了,给了孙策一千多人的部队,孙坚以前的老将也一起随孙策前往。
在袁术看来,这一招看似给孙策大量兵力,但其实是借刀杀人,江东人才辈出,光凭你一个孙策还是难以攻破,到时候你就算插翅也难逃。
孙策因为为人豪爽,武艺高强在讨伐的途中他一边行军一边招兵买马,等到了江东已经拥有奖金五千人的部队。
结果孙策战无不胜,成为江东猛虎,伺候孙策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上手下人武艺高强,也逐渐脱离袁术的掌控。
和袁术 袁术,字公路,和袁绍一样,是汝南汝阳人,袁绍的弟弟。
在进入洛阳后,升为后将军,不过因为害怕祸害缠身,也是提前离开了京师。

之后,随联军一同讨伐董卓,无果,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但是荒淫无度导致众叛亲离,被和曹操大败,最后是呕血而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说袁术是袁绍的亲弟弟,但是二袁兄弟却是不大相互往来,并没有什么兄弟情谊,最大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虽然袁绍是袁术的长兄,但是他是庶出的,并不是嫡生的。
也就是说,袁绍可能是其父袁逢同一个小妾甚至连小妾都不如的同房丫头所生的。
身为嫡出的袁术自然看不起袁绍,所以他曾辱骂袁绍是他家奴仆生的种。
不过由于袁绍的素质和人缘都是袁术所不及的,这样也就更加增加了他对兄长的嫉妒之情。
到了日后争夺天下地盘的时候,兄弟二人更是。
所以当袁绍极力攻打的时候,袁术就在背后捅刀子。
如此一来,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和袁术终于开战了,袁术就求援公孙瓒,这样袁绍和袁术的仇就算结的越来越深了。

以至于到后来的袁绍袁术等人面对异军突起的曹操是各自为战,没有联合的迹象。
事实上,袁绍的确比袁术要强一些,虽然袁绍志大才疏,优柔寡断,但至少他还是务实的。
袁术就不一样,整天做着皇帝的大梦,到头来虽然过了皇帝瘾君,但也丢了身家性命。
袁术讨伐战 袁术讨伐战指的就是曹操讨伐袁术的战争,这是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这是因为袁术不听劝告,妄图称帝,遭到围剿的战争,这是袁术自称天子的下场,也是他建立的政权王朝的崩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得知袁术自称天子后,孙策就果断退出了和袁术的合作,他写信给袁术手下的舅父,撇清了和袁术的关系,这也表明,袁术称帝在这件事,普遍不被看好,但是往往当局者迷。
随着孙策的离去,袁术失去了在江东的势力范围,自身的实力大减,对整个华南地区的影响力也一落千丈,再加上吕布在淮北对袁术的侵略,袁术曾经想要通过转嫁危机来缓和局势,他发兵攻陈,但是被曹操的汉军镇压,袁术被迫转移到淮南。
袁术自身的力量被无限削弱,内部又动荡不安,吕布在袁术的要求下攻打,曹操支持刘备抵抗,曹刘大军在下邳展开了对吕布的作战,吕布出境危机,他向袁术求救,袁术只派少部分人马救援,下邳也被击败,眼看吕布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袁术转过头攻打孙策,想要夺回自己的领地,但是此时的孙策已经不是当年的孙策,孙策击破袁术军队,进一步加强自己在江东的势力。
另一方面,袁术的国库空虚,军队实力也下降,袁术把皇宫烧了逃到各个袁绍那里,想要苟且偷安,但是在途中被刘备截击,自己的大将也被杀了,袁术看自己已经没有重回巅峰的机会,在都城寿春中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世认为,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最优秀的儿子,为什么宋太祖不传位给他
赵德芳在后世变得名气非常大,大家赞他为“八贤王”。在演义小说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贪官污吏,完全是正义的化身。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个儿子。 可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培养他当皇位继承人,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赵德芳应该是赵匡胤最不可能传位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赵德芳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记载。没有记载,说明她很可能只是一位小宫女之类生的。而且这位小宫女,很可能很早就去世了。不管怎么说,赵德芳都是庶出。一个庶出的皇子,获得皇位的机会是很少的。 其次,赵德芳在17岁出阁的时候,才被赵匡胤封了一个官:贵州防御使。这个官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的前面还排着三个人。第一个是赵匡胤的皇弟(晋王、同平章事、中书令、开封府尹、东都留守),第二个也是赵匡胤的皇弟赵廷美(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第三个是他的哥哥、二皇子赵德昭(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的官职是最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最小的。 第三,赵匡胤很有可能想把皇位传给皇弟赵光义。因为赵光义是唯一早早就被赵匡胤封为王的,而且是东都留守、开封府尹,按照五代时期的传统,这样的官职,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而且,就算赵匡胤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他肯定也只能传给赵德昭。因为赵德昭是的儿子,是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既然赵德芳最不可能获得皇位。那么,他为什么在后世呼声那么高呢? 其实这事儿,应该从赵匡胤去世以后说起。 赵匡胤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后宋皇后(孝惠皇后已经去世)对宦官告诉王继恩,让他去把赵德芳喊来。但是王继恩出去以后,考虑到赵匡胤平时都在培养赵光义,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赵德芳。于是他就没有去喊赵德芳,而是去喊赵光义。 王继恩把赵光义喊来以后,宋皇后觉得一切都没办法改变了,于是就跪下来,请赵光义今后照顾他们母子。赵光义就说,咱们以后共享富贵。 宋皇后在这里说的“母子”是谁呢?就是她本人和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其实赵德芳并不是她的儿子,不过,因为宋皇后跟着赵匡胤以后,一直没有生育。她也就把赵德芳当她的儿子来看待。也因此,她会让王继恩去喊赵德芳。 这件事,不管是王继恩的表现,还是宋皇后的表现,本来也没有什么疑惑的。因为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他们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包括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等众多疑云,再加上赵光义当后,赵德昭、赵德芳包括赵廷美这些都先后很快去世,因此很多人猜测,赵光义的皇位,是从赵匡胤那里夺来的。所以宋皇后在赵匡胤后第一时间去喊赵德芳来,让很多人觉得,赵匡胤很有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德芳。 有更大历史巧合的是,的好几个皇帝,都是赵德芳的后人,是其六世孙,是七世孙,是大世孙。尤其是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才干的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因此后世对赵德芳也附带充满瑰丽的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毛皇后是如何死的?中国古时候最悲情的皇后
中国古代最悲情的皇后,随口问了一句话,结果却被当场赐死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志》和《》中,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景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37年,摆驾北园,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左右千万不要把自己游北园的消息泄露给。但是,到了第二日,由于毛皇后问了魏明帝一句话,结果,却被曹叡当即赐死了。 那么,毛皇后说了一句什么话?毛皇后说:“陛下,昨日在北园游玩可尽兴?” 这件事怎么看都觉得蹊跷,皇后关心皇帝,天经地义。虽说,这位皇帝曾经下令不许身边人告诉皇后他去了哪里。俗语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能做到皇后位置的人,其智商和情商都不会太差。那么,她为何会顶风作案?明知故问?这就是整件事情的疑点所在。 再说,皇帝虽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但皇后也不是随便就能杀的,作为后宫的一把手,他对皇后的处置,甚至,会影响到朝政,难道他不清楚这一点吗?更何况,他对毛皇后不是没有感情。曹叡还是平原王时,则为太子妃,两人经常乘车同进同出,可见感情基础还是很好的。 后来,虽然有了,后宫少不了“宫斗”,但是,这位皇帝也不至于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女人撑腰,而灭了皇后吧。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就如这位皇帝事先声明的那样,不允许皇后知道这件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瞒着皇后呢? 首先,曹叡本人,就不是什么明君。留给他的江山,其实,仍处于风雨之中。外部有者,内部也不那么团结。他在成为皇帝前,并不过问朝政,和大臣们也不来往,只是埋头读书。看上去,他算是一位有计划有目标的储君。可是,当他坐上那个位置以后,人就变了。 这时的曹叡,本性也暴露无遗,贪图享受生活,更是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满足感。《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还“常游宴在内”,身边女子无数。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纷纷劝谏。这位皇帝听得进去吗?当然不会。 他大修宫殿的时候,大臣劝他要勤俭持家,当他想选美时,大臣又劝他不可贪图女色。一而再,再而三,大臣总是以国家为重,阻止他铺张浪费,纵情女色。他不能不听,但是,又不想听,后来他不让手下告诉毛皇后他的行动,可能也是怕被皇后知道了,再有什么大臣来烦他。 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毛皇后的为人很是正派。所以,她是最不愿意看见曹叡整日,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误国。以至于,为了阻止皇帝在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她必须出面干预。所以,那天这位皇帝应是做了毛皇后“极为不喜”的事情。 曹叡不愿意毛皇后来烦扰自己,所以,警告了下人。虽然,他和毛皇后的感情基础不错。但是,后来身边的美人一多,再加上他又不愿意听那些“不讨喜”的话,必然会疏远毛皇后。“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可见这位皇帝的爱,都是很短期的。 所以,曹叡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赐死了毛皇后。但在毛皇后死后曹叡并没有剥夺她的皇后资格,也没有加罪她的家人,依旧以皇后之礼葬于愍陵。 这位皇帝就这么心虚吗?只不过是在北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花天酒地罢了,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又不是少数。但是,为了一句质问的话,就除去了皇后倒是少数。深究其中的原因,怕是这位皇帝,很是担心被皇后知道了自己的“”,被大臣们知道了自己“心中无朝政”,所以“心虚”之下,借着下人不听话的理由一气之下胡乱杀人,连侍从都杀了十几位。 那么,他这是要打算掩盖真相吗? 任何事情,都是有痕迹的,这位皇帝再怎么灭口,依旧没有删除自己的“纸醉金迷”记录。只是可惜了毛皇后,她明明知道丈夫的“喜好”,但从大局出发,不允许自己与其同流合污。所以,她必须得站出来,指正皇帝的缺点。 这在寻常家里,本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位皇帝而言,高高在上那么久,周围又环绕一批的美人们,所以,毛皇后的话,只会像锥子一般,让他的心里极不痛快。以至于,毛皇后说了一句, “昨日游宴北园,乐乎?”顿时让曹叡萌生杀意。 可以这么推测,这位爷,当上皇帝一段时间后,已经极为不喜有人“忤逆”他,大臣们,他还能忍受,但是,后宫之人,在他的眼中,就是该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就行了,敢管他的事情,就是“找死”。 那么,作为结发妻子的毛氏,能不清楚这一点么? 她其实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不说,就是看着皇帝自我沦陷,说,一定会被“讨厌”。但她到死也没有料到,一句“质问”就让自己魂断西天。可笑的是,这位皇帝,自认为杀了几个人,就可抹杀了他的“黑历史”。殊不知,越是掩盖,越是会激发他人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议论他为何要出手这么“狠毒”?这恐怕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