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竟然恢复了殉葬制度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个工作狂,很少娱休息。

经过20多年的“剪伐斫削、藻绘粉饰”,大明天下这座大厦的外表终于接近了朱元璋的蓝图:天下太平,四方安定,民生恢复,基业稳固。

最主要的敌人蒙古已经被压制在了一隅,天下有实力挑战皇权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经济迅速恢复,社会日渐稳定。

代价是朱元璋长年的超负荷运转,不间断的紧张工作持续消耗着朱元璋的健康,而晚年两次亲人去世,又使朱元璋的精神遭遇重大打击。

网络配图 朱元璋之死 洪武十五年(1382年),51岁的病死,朱元璋十分悲痛。

更大的打击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去世。

65岁的朱元璋如同天塌一角,精神几近崩溃。

史载朱标去世后第三天,朱元璋在“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因之大哭不止”。

第二年朱元璋大病一场,虽然从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却从此“病缠在身”,身体大不如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八,71岁的朱元璋再度病倒。

好强的他开始还勉强撑着病体,“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日”,以为能熬过去,不想百般治疗,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迁沿月余,闰五月初十日,在西宫卧榻上停止了呼吸。

驾崩之日,发布了早已准备好的遗诏: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任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

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

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不及多矣。

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

朝夕危惧,虑恐不终。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

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

葬祭之仪,一如汉文勿异。

布告天下,使知朕意。

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所改。

网络配图 朱元璋死后的第7天,皇太孙即位,葬朱元璋于孝陵,上谥号曰“高”,庙号“太祖”。

复活殉葬制 临终之前,朱元璋发布了一生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也就是命令妃嫔们为他殉葬,到地下去服侍他。

这道命令,复活了在中国已经消失了1000多年的人殉制。

殉葬是先秦时代的野蛮风习,贵族们生前钟鸣鼎食,死后还要把生前喜欢的一切,包括美貌的侍女都带到坟墓中去继续享用。

发掘战国以前的贵族大墓,常见累累殉人白骨。

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从春秋晚期起,这种野蛮的做法就不断遭到人们的抨击。

秦国起于西陲,在诸国中文化最为落后,公元前621年,去世,殉葬者居然高达177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黄鸟》之诗,表达讽喻痛惜之意。

随着文明的演进,春秋之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制造泥塑木偶代替生人陪葬,人殉现象越来越少,连秦国也于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废止人殉。

两汉之后,中原王朝彻底废除了殉葬之制。

然而朱元璋却使中国文化出现了返祖现象。

诸宫人中,除了张美人的女儿年仅4岁需要抚养得免一死外,其他为朱元璋侍寝过的近40位宫人妃被迫自杀。

《小史?卷三》载:“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

” 复活殉葬制,表明了朱元璋对生命特别是对妇人生命的一贯贱视。

网络配图 朱元璋对女性的态度 朱元璋对女人的态度有些矛盾。

一方面,朱元璋在年轻时代曾不择手段追逐女人。

《国初事迹》记载他强娶民女的历史:“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

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

君用以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

” 在击败和推翻后,他将这两处后宫的许多漂亮女子纳为己有。

除此之外,俞本《纪事录》还记载朱元璋一度曾与属下老婆私通,并生了个私生子:“故元帅韦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后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

” 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将底层文化中贱视女性的倾向发展到极致。

朱元璋特别看不起歌女娼妓之流,命令她们平时必须穿着标志身份的黑色衣饰。

有一次,朱元璋赐傅友德宴,命叶国珍陪同,还拨了10多个歌妓供他们取乐。

不料叶国珍喝了点酒,一高兴,命令歌妓穿上华丽衣服陪坐。

朱元璋闻知,在拘执了叶国珍后,又将无辜的歌妓割去鼻尖。

开国之后,朱元璋管理后宫规矩特别森严。

自后妃以下以至宫女,所有衣食、用具、金银钱帛等供应,要经过重重复杂的手续领取,如果径直到部里领取,将处以死刑。

宫人私递书信出外,将处以死刑。

妃子宫人生病,只能派人把症状转告给太医开方,绝不准医生入宫诊治,否则必死无疑。

为了抑制宫女的生理需求,传说朱元璋还曾对宫女们施以幽闭之刑。

网络配图 除了对结发妻子马皇后一直保持着尊重以外,朱元璋对于其他宫人妃子,稍有不满就举起屠刀。

《纪事录》载,洪武年间宫廷内有大量浣衣罪妇,专门为宫内人服务。

有一次朱元璋听说她们中间有人与外面相勾结通消息,遂将5000多人包括看守她们的守门人都剥了皮。

甚至对那些服侍他多年的妃子,也不例外。

有一次在御河中发现了一个堕胎的婴儿,朱元璋怀疑是楚王朱桢之母胡充妃(即那位被他强逼成婚的胡氏)所为,遂亲手持刀将她砍死,然后把尸体扔到荒郊野外,听任野狗啃食。

楚王闻听,千里迢迢奔丧来到京师,到处寻找母亲的尸体也没找到,最后只好拿着母亲生前用过的一条练带回去了。

另一次,朱元璋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将鲁王之母郭宁妃、唐王之母妃和伊王之母葛丽妃三个人同时处死。

朱元璋还不解气,命人将三具尸体混装在一个大筐中,胡乱埋于太平门外。

事情过后,静下心来,朱元璋又有些后悔,命人把妃子挖出来正式安葬,不料天气炎热,挖出的三具尸体已经腐烂,分不清谁是谁,只好在尸坑上面堆了三个坟丘了事。

朱元璋创下殉人之例,后代帝王只能谨遵。

死后,殉葬的妃嫔30余人。

死后有5个妃子殉葬,宣宗死后有10人殉葬。

至于景帝,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等”殉葬,具体人数不明。

5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妃嫔总数估计在100人左右。

不光皇帝,连诸王也都亦步亦趋。

《?诸王传》中载,朱元璋第二子秦王死时,“王妃皆殉”。

周宪王朱有炖是朱元璋之孙,正统四年临死前上奏表示身后务从俭约,故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

谁料未等圣旨传到,王妃和等六夫人已经同日殉身。

英宗无奈,只能表彰她们的“贞烈”“贞顺”。

稳定退步的明朝 的人殉制度终结于明英宗。

他在临终之前,曾留下了这样的遗嘱:“用人殉葬,吾不忍也。

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网络配图 这项决定顺应天理人心,受到万民欢迎,公布之后,许多大臣甚至感动到流泪,“时读竟,涕下,悲怆不自胜”。

后世史家对此举更是不吝赞美之词,说“英宗独见,罢免此举,遂破千古迷谬,视唐宗命孟才人先效死于生前者,圣愚奚啻千里”。

野蛮殉葬制度终于被画上了句号。

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的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

朱元璋开创的300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朝代之一。

而这300年,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阶段。

不过正是在这些动乱中,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

黄仁宇说,“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时,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国所谓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

”大明300年,正是中国与西方一个大幅度后退,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擦肩而过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为改善文风暴打司法部副部长 要求公文简练

《》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心一笑。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五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四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一直有人对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战后社会经济凋敝,土地不均,农业基础设施阙如;饥民遍野,人口数量下降;各业不兴,社会无常运转;矛盾尖锐,官民冲突时有发生。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 特别是进城之后,明政权中许多官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各派人马争权夺利,贪贿成风。中央政府权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风虚头巴脑,政权在文牍中空转。总之此时朱家王朝基础不牢,随时可能夭折。 朱元璋忧心如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顿和改革。 就在狠打茹太素这年,朱元璋废除了的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构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统治架构。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自卑变态:为什么让文人成为了“冤死鬼”

在取得帝位以后,不断加强的权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中书省,罢置丞相,政事归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又相继制造、之狱,株引牵连,杀戮达五六万人,把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从而解除了武臣对皇权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向文人开刀。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又是从“贼”出身登上皇帝宝座的,因而一班前朝过来的文士还不愿和新朝合作,不肯出来做官。以致朱元璋下令把“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列入法律条文,加以惩处(见《明史刑法志》)。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已经出仕的文人,也并不放心,疑心这些人用文字对自己和朱明王朝进行讥讪诽谤,所以特别注意奏章的字里行间有无这类文字。 我们且看他用什么手段置人于死地。一、以附会字形加罪于人。当时有一位高僧,法名来复,朱元璋请他吃饭,来复谢恩诗称:“全盘苏合来殊域,玉婉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见诗大怒,曰:“汝诗用‘殊’,谓我是歹朱耶!又谓‘无德颂陶唐’,欲以陶唐颂我,而未能也。何物奸僧,大胆如此!’遂斩之。”(《小史》卷一)这位和尚虔诚地拍马屁,万没想到朱元璋用字形分解法来加罪于他,结果自己的身首也被分解了。 又有一位中书舍人詹希原,字写得很漂亮。朱元璋命他书写太学“集贤门”门额,因“门”字右直微钩起,朱元璋就挑了眼,说道:“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马朴《谈误》卷四)。“门”字右直挑钩,是规范书体,千古如此,怎么到了朱元璋那里就不能挑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自己所写的“门”字,也是“右直微钩起”(见吴晗先生《朱元璋传》卷首所附朱元璋的亲笔书影)。如此,则朱元璋应自履其罪了。 二、用同音、方音曲解文义而加罪于人。明初名儒卢熊以印文篆书“兗”字类“兗”字,上书请改正。朱元璋看了大为恼火,说道:“秀才无理,便道我兗(滚)哩!”几被祸(《水东日记》卷四)。卢后仍坐累而死。 其他如浙江府学训导林元亮为海门卫作《增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贺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被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被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贺正旦表》,内用“建中作则”被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贺正旦表》,内用“睿性生知”被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州作《贺正旦表》,内用“圣德在秋”被诛。以上诸条,朱元璋用他所操的淮南方言,读“则”、“贼”同音,“作则”即“作贼”,这不是在骂他曾做过“红巾贼”么?“生知”被读作“僧知”,“圣德”被读为“僧得”,这不是揭他早年曾当过和尚的老底么? 三、疑文字触犯皇权而罪人。苏州知府魏观,因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修建知府衙门,犯了皇权忌讳;高为魏观作《上梁文》,内有“”字样,被认为有不臣之嫌,魏观、高启均被腰斩(见《明史桂彦良传》)否则又成一血案。 朱元璋所加给表文作者的罪名,均无事实根据,是道道地地的冤案。表文的作者本来是颂扬朱明王朝强盛和朱元璋的圣明,且文词也都是一般常用的套语,并无反明思想和讥刺之意,这一点与后来的清代则大不相同。清代文字狱,无论牵连之广,杀戮之惨,均远远超出明初之文字狱。但就事实而言,文字狱虽也有一些系附会而成的冤狱,但有不少案件所加的罪名却有一定事实缘由。文章的作者或不奉清朝正朔,或斥满人为夷狄,或语含讥刺等。写书或传布之人,不少是有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的,因而形诸文字,表现了对异民族统治的反抗。明初的情形则不然。朱元璋推翻了的统治,汉族士大夫对元朝没有那么强烈的留恋故国之情,“以夏代夷”,在他们看来是顺天应人的,因而不存在像清初那样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明初的文士之所以不愿与朱明王朝合作,一则是耻仕二姓的思想在起作用。二则是一班士大夫还在观望,若贸然出仕,万一朱明王朝短命,则终身背上“以身事贼”的黑锅。三是明初用法严酷,许多当官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保不住脑袋,这也使不少文士逡巡却步。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士大夫阶层与朱明王朝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还不至于对朱明王朝反抗、讥讽。 朱元璋出身微贱,父祖辈均是佃户,他本人从小跟着父祖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虽说后来登上皇帝宝座,但对自己“下九流”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因而总怀疑别人揭他的短。在这种神经质式的疑心的驱使下,看到臣下的奏章表文,居然处处都在讥和尚、骂盗贼,处处在诅咒朱家王朝短命。这种自卑感的变态表现,则是朱元璋本人经常把“朕本淮右布衣”、“江右布衣”之类的话挂在嘴上,临死时还说:“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见《明史他人讲,则是别有用心地刺毁朕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