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张亮:凌烟阁最冤功臣,刚被杀唐太宗便后悔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凌烟阁最冤功臣,被诬陷私养五百义子想造反,刚被杀唐太宗便懊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常人的印象中,唐太宗是个仁慈宽厚、气度恢弘的,无论对待大臣还是百姓,都能做到极度包容、爱护,堪称“尧舜之君”。

但根据事实来看,唐太宗并非总是如此,偶尔也有猜忌阴狠、冤杀臣民的表现,比如,“图”之一的之死,便是彻头彻尾的冤案。

张亮是郑州荥阳人,早年间以务农为业,在隋末投靠,隶属于李勣的部下。

等到李密兵败后,张亮随李勣投降,并在的推荐下进入秦王府侍奉李世民。

等到李世民与太子矛盾白热化后,张亮奉命到洛阳联络山东豪杰、招募私党,结果被人告发下狱,虽然遭到严刑拷打,却拒不肯供出李世民,由是令后者感动不已。

等到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张亮因功升任右卫将军、怀州总管,封长平郡公,此后20年间,又相继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长史、、洛州都督、尚书等职,封郧国公。

不仅如此,张亮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16位,位次比、程咬金、李勣、都要高,由此可见其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张亮虽然出身行伍,但却不擅长领兵打仗,反而在行政管理方面颇有成就,在各地任职期间抑制豪强、抚恤贫弱,推行过不少善政,由此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但却也因此得罪过不少的权贵。

张亮在朝中、地方上为官多年,不仅政绩、口碑极佳,而且深得唐太宗的器重,然而就在他行将致仕之际,却遭遇杀身之祸,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陕州人常玄德向朝廷上书告变,声称张亮豢养骁勇善战的义儿500名,有谋反的嫌疑。

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诬告,常玄德又将张亮交结术士的“罪状”全盘托出,宣称他日夜与术士程公颖、公孙常等人密谋,屡有不轨之举。

唐太宗此时正是卧病在床、疑神疑鬼之际,见到常玄德的奏报后,立刻派宰相马周查验此事。

马周先将程公颖、公孙常捉来,审问他们是否跟张亮有不轨之举。

不知道程公颖、公孙常受了谁的指使,还没等用刑,便将张亮的“阴事”全部告知马周。

据程公颖坦白,张亮曾告诉他自己手臂上长有龙鳞,应是人主之兆,若举兵造反的话,必当建立跟唐太宗一样的功绩;而公孙常则说,张亮自认为名字应和谶语“弓长之主当别都”,有做皇帝的命。

程公颖、公孙常坦白罪状后,马周据此上报唐太宗,后者勃然大怒,将张亮押进宫中亲自审问。

看到常玄德的举报信和程公颖、公孙常的供状后,张亮连连喊冤,坚称自己被政敌陷害,并向皇帝自述先前的功劳,以表明自己的忠心(详情见《·卷六十九》)。

其实,但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清楚,密信和供状的内容荒唐至极,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试想一下,如果张亮真的有谋反之心,必然会在极为隐秘的情况下进行,以防止被朝廷抓到把柄。

然而,公开豢养500名骁勇凶悍的义儿,并地向术士透露自己的野心,此等极为反常的举动,绝不是谋反者应该做得,反倒像是主动求死。

然而,不清楚李世民是对张亮早有猜忌,还是被愤怒烧坏了脑子,总之他根本就不听张亮的辩解,一口咬定他就是想谋反。

按照唐律的规定,死刑犯需经三司会审(、御史大夫、卿),待罪状确定无疑后,才能被判处死刑。

然而,唐太宗竟然置法制于不顾,即刻便想处死张亮。

朝臣慑于皇帝的威严,大都缄口不言,唯有将作少监李道裕认为张亮谋反证据不足,不应该草草地判处死刑。

可盛怒中的唐太宗怎么肯听从一个小官的意见,所以张亮还是很快被杀(“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

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引文同上)。

然而张亮死后没多久,恢复理智的唐太宗便深感懊悔,认为揭发他谋反的证据不合常理、漏洞百出,背后肯定存在着莫大的冤情。

正因如此,唐太宗事后拔擢李道裕为刑部侍郎,并称:“朕觉得李道裕胜任此职,因为在议论张亮谋反一案时,只有此人认为证据不足,现在想想很有道理,朕因为没有听从,到至今仍感到后悔。

”如此看来,张亮谋反案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冤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史上输的最冤的帝王苻坚,百万人马打不过八千敌军

古往今来能成帝业者,时也命也。 果真有的命格,哪怕从前是乞丐都有可能定鼎中原,比如,父母亲人都饿死后,孤身走上了逃荒讨饭的路,混着混着就成为起义军。本来朱元璋的人马是最弱的,没想到日后他居然打败了实力最强的,开创大明王朝,赶跑了蒙古人。 还有汉宣帝刘病已,祖父是为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太子刘据一家全部被灭,连刘据母亲都自杀了。刘病已本是罪奴之身,本来离皇位。没想到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从民间迎回了刘病已,立为。 历史上既然有万万没想到就能当上皇帝的,一定有眼见就要君临天下、一统山河,最后阴差阳错就失去江山的,这样的皇帝一个字“冤”!符合这个标准的,前秦皇帝是一个。 苻家是氐族小酋长出生,从开始就是一家的英雄好汉。本来是在开创的后赵打工的,后来扛起匡扶汉家江山的大旗,杀胡二十多万,引起民族仇恨。 本来五胡十六国就是一团乱麻的年代,五个胡人政权轮流坐镇中原。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被鲜卑氏建立的前燕所灭,苻坚的爷爷趁机建国,国号大秦,历史学家称之为前秦。 前秦的内政也是一团乱麻,老子还没死儿子就想抢龙椅,等到苻坚继位的时候,长江以北才是前秦的天下。 苻坚是一代雄主,他文韬武略,尤其精通汉家文化。苻坚从小就提出要请师父来教他汉家文化,苻健喜上眉梢,“我们戎狄本是化外之族,从来只知道喝酒吃肉,你小子倒是要读书!” 苻坚说到就做到,学习汉文化很刻苦,他的汉学造诣堪称专家级的。他登基后视察太学,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经博士都答不上来的。 苻坚酷爱汉学,还重用汉臣。他给自己找了个极好的帮手,谋臣。王猛本来是想投奔东晋的,那才是汉人心目中的华夏正统,但是东晋还是门阀政治那一套,王猛料到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的,铁了心跟苻坚。 苻坚非常信任王猛,就像当年倚重那样,言听计从。王猛是能臣,苻坚是明君,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前秦人民,国泰民安。 在晋室南渡后,一般认为华夏衣冠的正统在江东。但是苻坚治下的亲秦,俨然衣冠之邦诗礼之乡,引得不少人啧啧称奇。当时前秦的国都在长安,从安到各州都开通了国道,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沿路槐树柳树成荫。 这般安宁富庶的景象,真跟太平时候秦、汉差不多。 安邦定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苻坚心中志得意满。再加上他武功赫赫,先后灭了前燕、前凉、代,还讨伐西域三十多个国家,苻坚的自我感觉好极了!他认为前秦就是汉帝国的延续,还得意洋洋地说“和的传统不会断在朕的手中”。 苻坚大概忘记了,就算前秦的汉化推行得如何成功,华夏的正宗依然在东晋。 有句话叫上帝欲使其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如果没有那一场名载史册的战役,估计苻坚能以明君之身。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一身的分水岭,就在。 王猛没有能陪伴苻坚走到最后,王猛临终之前,给苻坚留下的遗言是:“臣死之后,万万不能伐晋”。 王猛是希望苻坚能明白,东晋看上去虽然势弱,但是华夏衣冠的正统,。苻坚显然是被眼前的顺利冲昏了头脑,在逐一收拾前凉、代国和前燕后,他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统一天下指日可待。那时候前秦有识之士担心东晋凭借长江天险,足可以抵抗百万大军。 苻坚却不以为然,他打定主意要拿下东晋:“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就是“”的出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江河足以断流,可是,打得下偏安一隅的东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淝水之战。这一役,决定东晋和前秦谁主江山,也是苻坚帝王生涯的分水岭。 苻坚不知道,以为自己赢定了,率领号称百万大军的队伍,直奔淝水。那个场面,旌旗蔽日鼓号喧天,如果这些人马悉数渡江,踏平东晋都城或许指日可待。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苻坚输了,而且输得匪夷所思,输给了八千人。 原来当苻坚大军临水而驻的时候,东晋下了战书。战书显得很漫不经心,大意是客人远道而来,我方想跟贵军切磋切磋,请贵军稍稍后退,腾出一小块地方让双方战士周旋可好? 吊诡的是,苻坚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古代,打响了成为汉王大将后的第一役,战神韩信的名头就是这么打响的。 可是苻坚的“背水一战”,却输得很惨。原因是,苻坚轻敌。他很潇洒地答应了晋军的挑战,果真后退几步腾出一小块地方。 苻坚恐怕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手握,晋军渡江的只有区区八千人。只要他们一上岸,百万兵马就可以围个密不透风,灭掉他们连个渣渣都不剩下。可是谁也没想到,渡江的晋军像打了鸡血似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很能打。 空有百万之数的前秦军队就比较悲剧了,被几千兵马的晋军冲乱了阵型,一溃千里。苻坚的亲弟弟苻融亲自上阵督军,重整军容都没有用,前秦军队败得很难看,苻融在乱军之中落马被杀。 淝水之战还刚刚开始打,人数多的这方已经开始乱了阵脚。苻坚的下令本意是后退,到后来就变成没命的逃跑。人马相互践踏,跑不赢的要么落水而死,要么就命丧敌手。 苻坚在这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败之中,输光了家底。原本实力雄厚的前秦,就此衰落。苻坚也失去了当老大的资格,鲜卑和羌人原本都在苻坚帐下效命,淝水之战后两人都扯起大旗自立为王。 姚苌建立了后秦,慕容垂建立了后燕。后来,也就是淝水之战的第二年,同样是鲜卑人建立的西燕攻打长安,姚苌拿下出城迎敌的苻坚。 可怜前秦大帝苻坚成为阶下囚,姚苌要苻坚禅让,苻坚也是有骨气的,他不肯做此等屈辱的亡国之君,倒是把姚苌狠狠骂了一顿。结果,姚苌把他绞死了,的前秦也就这样了。 是命运让苻坚输得一无所有吗?其实,淝水之战的惨败是有迹可循的。 苻坚统领的百万大军,是多民族的混合部队,人心不齐。汉人不愿意打汉人,羌人和鲜卑人不愿意为苻坚效命,羯人恐怕是被冉闵灭得差不多了,没什么战斗力,剩下死忠的氐人部队,数量少不占优势。 况且师出无名,东晋还是天下人心目中的正统王朝,化外胡族去打华夏正统,是的。 王者最大的忌讳,就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失去了本心,输掉天下在所难免。输得最冤的苻坚,其实只能怪自己。你们说,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玄武门之变他选择了中立,为什么还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他选择了中立,为何还能进之列?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是李渊的侄子,而且比李世民大,所以李孝恭就是李世民的堂哥,光凭这个关系,就足以说明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 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李孝恭听起来并没有魏征、房玄龄、李靖、那样的出名,却能排在凌烟阁功臣的第二位,只是因为跟李世民有亲戚关系吗? 当然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入选和排名,是综合考量各个方面,有很多的硬性条件在里面,比如军功、威望等等,李孝恭能排在第二,自然也是有别人不能比的丰功伟绩,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末年,当时,优柔寡断的李渊在诸位大臣的劝说下,决定起兵反隋,便在太原起兵,征战四方。李孝恭奉李渊之命,率兵征战巴蜀要地,因用兵得当,短短数日便攻下数州,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后,对李孝恭非常欣赏。 李孝恭用兵得当,更懂得收买人心,在活捉声名狼藉的敌军大将朱粲后,并没有立刻将他处死,而是将他赦免了,从此,收复他州易如反掌,深得民心。 次年二月,李渊正为攻打萧铣而发愁,李孝恭进行了战略和战术上的分析,出了计策献于李渊,李渊听后很是欣慰,便命李孝恭和李靖前去参战。李孝恭在李靖的配合下,成功平定了萧铣,李渊高兴得都合不拢嘴了。 随后,李孝恭又平定了南方数州,扫平了南方障碍,为基业打下了半壁江山,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封李孝恭为河间王。 现在大家知道李孝恭为什么能排在凌烟阁功臣的第二位了吧?人家不只是皇亲国戚,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实力! 李孝恭不光能打仗,在谋略方面也是非常聪明的,很懂得明哲保身。 当初李世民与哥哥争夺皇位时,等人都帮着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甚至后来李世民身边的大臣都被李渊调走,只留下长孙无忌一人。李孝恭知道,这两兄弟早晚是要打起来的,要是帮错了人,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关乎自己的性命大事! 聪明的李孝恭是怎么做的呢?他选择了中立,既不帮李建成,也不帮李世民,因为他知道,无论最后谁坐上了皇位,他都是皇亲国戚,何必去做那可能掉脑袋的事情呢? 事实证明,李孝恭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并没有追查李孝恭,而是对他继续重用。 当然,李孝恭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身居要职,但始终非常低调。到了晚年,李孝恭的郡王府中歌女舞女近百人,整日,沉迷在歌姬舞女之中难以自拔,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4年之久。 贞观14年,李孝恭因身体不适,突然去世,终年50岁。 李孝恭去世后,李世民悲痛不已,赐他配享高祖庙庭,亲自前往祭拜,还命人画了二十四功臣图放于凌烟阁,全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来画的,李孝恭高居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