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年,金国在北方建立“大齐”政权,扶植降臣、原济南知府刘豫为,这个新生的傀儡政权被宋人蔑称为“伪齐”,南宋一位状元郎,在殿试的策论中,更是将伪齐皇帝刘豫比作“黠雏”,这篇策文传到伪齐后,刘豫恼羞成怒,在都城张榜招募杀手,企图潜伏到南宋刺杀策文作者。
这位凭借一篇文章就让刘豫暴跳如雷的文人就是张九成,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郎。

张九成,字子韶,号无垢,东京人氏,徙居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少年时游学于东京,师从著名理学家杨时。
张九成画像 公元1127年,“之变”发生,北宋灭亡,康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逃到扬州的宋高宗恢复取士,当时,南宋小朝廷面临金军铁骑南侵的威胁,同时境内盗贼、溃兵为祸一方,起义不断,通往扬州的道路大多被阻断,士子们不能全部汇集到扬州,宋高宗取当地士子李易为状元,李易也成为南宋历史上的首位状元。
南宋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张九成并未参加,而是留在家乡教书。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是举行省试之年,由于一年半前金军发动的“搜山检海捉赵构”军事行动,宋高宗逃入大海躲避,金军北撤后,宋高宗重新返回陆地,由于担心金军再次渡江南下,不敢返回杭州,驻跸于越州(今浙江绍兴)。
宋高宗画像 宋高宗在越州下令朝廷今年不举行统一省试,由各路自行组织“类省试”,张九成参加了由两浙路举行的类省试,并拔得头筹! 第二年,宋高宗返回杭州,下令重修被金军将领()一把火烧毁的杭州城,三月二十三日,在集英殿举行殿试。
张九成参加了这次殿试,策文曰:“……祸乱之作,天所以开圣人也。
愿陛下以刚大为心,无以忧惊自沮。
臣观金人有必亡之势,中国有必兴之理。
夫好战必亡,失其故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金皆有焉。

刘豫背叛君亲,委身夷狄,黠雏经营,有同儿戏,何足虑哉。
前世中兴之主,大抵以刚德为尚。
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也。
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乐,陛下贵为天子,冬不得温,夏不得清,昏无所定,晨无所省,感时遇物,凄惋于心,可不思所以还二圣之车乎? 又言: 阉寺闻名,国之不祥也,今此曹名字稍稍有闻,臣之所忧也。
当使之安扫除之役,凡结交往来者有禁,干预政事者必诛。
……” 张九成的策文慷慨激昂,痛陈宋、金、伪齐形势,“自中兴以来未之有”,“帝感其言,擢九成第一”,最终,张九成成为宋高宗钦点的状元郎,也是南宋建立之后的第二位状元! 伪齐、南宋和金国疆域 张九成的策文,很快传遍天下,士人争相传颂,后来还传到了伪齐境内,伪齐皇帝刘豫看到策文痛斥自己无德无望、背君叛国、委身事贼,还将自己比作“黠雏”后,,重金招募杀手,打算刺杀张九成。
当然,张九成最后并没有遭到毒手,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可能是刘豫没有派遣杀手,也有可能是杀手潜入南宋境内后被发现或者别的原因,总之是没能够完成刺杀任务。
张九成中状元后,被朝廷授予镇东军签判一职,不久,因对提刑官张宗臣滥捕百姓不满,与之争执,弃官而走,回家闭门讲学,此时张九成几乎没有任何防备杀手的能力,如果真有杀手找上门来的话,遇害的可能性极高,幸运的是,天佑善人,张九成最终安然无恙! 伪齐皇帝刘豫 这篇策文在伪齐广为传播后,还闹出来另一个误会:有伪齐官员南下归宋后,竟然向宋高宗报告,称张九成已经投降了伪齐,为刘豫做事。
宋高宗以此事询问群臣,一位名叫沈必先的官员称:“张九成在其乡里临安府盐官县寄居,去行阙无百里而远。
两日前方有文字来。
乞将磨勘一官回授父改绯章服。

幸陛下裁之。
”宋高宗知道此事是妄传后,派人将张九成召回朝廷,授予秘书郎一职。
可见,张九成的策论文章传播范围之广和影响力之大。
张九成正直廉洁,甚至敢于当面顶撞宋高宗,如此刚正的人物,注定一生仕途坎坷,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张九成竟然先后四次辞官。
张九成反对主导的,遭到秦桧记恨,遭秦桧党羽何铸等人弹劾“矫伪欺俗”,被贬到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居住。
与张九成来往密切的僧人宗杲,也被秦桧党羽弹劾“谤讪朝政”,被夺去衣牒,充军衡州等地,秦桧死后,被赦免,恢复僧籍,后来被赐为 “大慧禅师”。
秦桧死后,张九成被重新用,出知温州,这一年,张九成已经六十五岁,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几年后,张九成因上书痛陈户部催督军粮之弊,与户部相左,乞归故里,几个月之后,张九成去世,时年六十八岁,时期,追赠张九成为太师,封崇国公,谥号“文忠”。
张九成教学有方,一位学生汪应辰于绍兴五年殿试折桂,仅仅比老师晚了三年就摘得状元头衔,另一位学生樊光远于同年高中省元,成为路(相当于省)的第一名,后来进士及第,宋高宗当时曾高兴地对张九成说:“朕妙选天下士,而省殿榜首皆卿门人”。
张九成研思经学,融合了洛学和佛学,创造出“心学”这一全新的学说,这门学说,经过陆九渊等人传继,到了,终于由大儒而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伏伽:唐朝状元,最后结局如何?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伏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当的政权逐步稳定的时候,作为的唐高祖李渊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想去赦免之前关押的所有的罪犯。可是之前叛军的那些首领们早已经跃跃欲试地想要冲出牢笼,这些人液晶形成了一定的势力范围,并且还有可能威胁已经逐步稳定的唐朝政权,那么唐高祖李渊就想了,不行的话处死他们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唐高祖李渊终于有机会对他们下手了,皇权至上,天下百姓也会同意,可是孙伏伽最终出现在他面前。他是什么人呢? 孙伏伽是现在的河北人。也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书生。他也是唐代初期的大臣,历载里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在隋末做了小官,职位很小,但是经过升职和提高,逐渐的掌握了一些权利,是一个监狱的管事,负责对贪官污吏的查处工作,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他。认为朝廷中不能有虚假之意。皇帝要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能轻易变动,百天下才能太平,这么一听李渊想也是,自己的权威不能被威胁。 我认为孙伏伽的胆子是真的大,直言毫无隐晦的和李渊说了自极的真心话,这样的真心话也让他仕途虽然坎坷,但结局也很美满。不但李渊自己被教育过,他的儿子也就是当朝的皇子李世民也同样被教育过。唐太宗还没继承皇位之前,虽然说会战斗的他收获了大片军心,继承皇位也是顺理成章。但是最后他由于高傲自大以为不用继续进步了,却迷上了打猎。 孙伏伽对打猎唐太宗这样的做法十分的不看好,对这个孩子开始萌生出要教育并且改良的想法,绝对不能让让太宗误入歧途,不理朝廷之事。一次唐太宗调集了大队人马又要出发去打猎了,这时候孙伏伽听说后赶快的来到了唐太宗面前,唐太宗刚骑上马,就被孙伏伽拦住了去路,马被拽住了缰绳。孙伏伽只能选择让唐太宗换位思考,并告诉唐太宗现在虽然看似天下太平,但是风起云涌的还是在暗处藏着许多叛君势力,不能抛下了国家百姓不管的。 我觉得孙伏伽的这段话还是起了一些作用,他把利与弊都说了清楚并且顾及了唐太宗的颜面,虽然当时唐太宗没有了出行的兴致很生气,但是唐太宗那开阔的胸襟和气概并没有让他放在心上,那么也没有因此去迫害孙伏伽,只是解释道自己今天没什么事情,想出去放放风并没有您说的那么吓人,我一方面不喜欢贪恋女人,二来也不给百姓们过于重的负担,而且身边的侍卫也是精英部下,可是孙伏伽却跪在了他的面前,执意的不让唐太宗去。 孙伏伽的坚持让唐太宗大为好感,唐太宗虽然气的一忍再忍但还是想继续的考验一下孙伏伽,便让身边的精英武士把孙伏伽绑了起来,并要赐他一死。可是我认为唐太宗并没有想到的是,孙伏伽的这种为国家献身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屈服与尖刀之下,而是继续重复刚才的话,继续直言进谏。 我认为孙伏伽结局十分的完美。唐太宗终于的屈服于孙伏伽,并立刻命令给他松绑,亲自安慰他。唐太宗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委任重担的人才,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对待国家之事也是中心耿耿,便下了马,解散了打猎部队,要开开心心的和孙伏伽切磋一下棋艺,并且孙伏伽借助这样的机会,和唐太宗一起讨论了国家大事方针。 我觉得孙伏伽的一生虽然稍微坎坷点,但是他的有话就说的性格也是十分的受唐太宗重视,孙伏伽也是考试以来历史上承认的第一位状元,他的才华,和他的学问和智慧,更是在国家里备受重视。虽然不是特别的有名气,但是还是非常值得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子仪:几起几落却始终不改忠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状元
他是中国历史最有出息的武状元,虽几起几落却始终不改忠贞之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可谓是大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场空前浩劫的洗礼下,不仅那个曾经璀璨繁华、万邦来朝的盛世大唐被拦腰斩断,连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带入了万丈深渊。不过俗话说得好,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良。一代战神横空出世,不仅让唐帝国成功续命,也在青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浓重一笔。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一种说法,若无郭子仪,大唐必亡于安史之乱。实际上,这不过是受小说演义的影响而出现的论调,夸大了郭子仪的功绩。但不能否认的是,郭子仪确实是平叛安邦、使大唐的第一功臣。 郭子仪字子仪(没错,他的名和字是一样的),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是一个由武举考试步入军界的职业军人,作战勇猛,统兵有方,很快就凭借军功,先后担任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职。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因母亲去世,卸职回乡守孝。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朝廷鉴于形势危急,下令郭子仪“夺情”起复,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军征讨。当时在叛军凌厉的攻势下,各路唐军纷纷兵败如山倒。他苦撑危局,屡屡重挫叛军,先后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击败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在河东(今山西)打开了局面。他又和通力合作,击破数万兵马,在河北掀起一阵反攻浪潮。 不久后,京师长安的门户潼关告急。为减轻驻守潼关的所部的压力,郭子仪提出集中优势兵力直取范阳(今河北涿州),捣毁安禄山的老巢,断叛军后路。如果此计能够成行,或许安史之乱就不会折腾八年之久。可惜的是,还没等朝廷回复,潼关便落入敌手,玄宗也在一片混乱之中仓皇逃往蜀地。 不久后,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即位。此时的局面对唐王朝来说已经非常不利,于是肃宗不得不视郭子仪为干城,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兼。很快,随着宰相房琯所部被叛军杀败,郭子仪的朔方军一时间成了肃宗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压力山大,郭子仪迎难而上。他鉴于肃宗急于收复两京的情况,便提议首先攻取河东。只要光复河东,东可图洛阳,西可图长安。他首先在河东安插好内应,而后率精兵攻取冯翊(今陕西大荔),隔断黄河威胁河东。随即,河东内应四起,郭子仪趁势纵兵猛击,打得叛将无法招架,只得落荒而逃。拿下河东后,他又击败叛军安守忠部,夺得永丰仓,打通了关中与陕地。 扫清了外围,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已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郭子仪汇合各路兵马及回纥等部援军,浩浩荡荡开向长安。香积寺之战中,经过官兵浴血搏杀,唐军最终,收复长安。郭子仪趁热打铁,又命部将李嗣业及回纥援军发起东征,一举收复洛阳。得知两京光复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地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传》) 赫赫无双的战功,为郭子仪赢得了无上的荣誉,却也招来了肃宗的猜忌和提防。乾元元年(758年),肃宗调集重兵围攻驻守邺城(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当时,统兵将帅中有九个节度使,但肃宗因有意打压郭子仪、李光弼等名望颇高的功臣,故意不设主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宣慰使总摄战局,结果导致唐军指挥失当,大败亏输。次年,唐军与史思明大战。突然间狂风四起,昏天黑地之中因敌我难辨,郭子仪只得命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然而,战后鱼朝恩竟向肃宗汇报郭子仪作战不利。肃宗便趁机以此为由,免去郭子仪一切军职,让他回家赋闲去了。 不久后,朔方军发生了以拥护郭子仪为名的兵变。焦头烂额的唐肃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仪,希望凭借他的威望尽快平定兵变。他封郭子仪为汾阳王,再授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让其进驻发生兵变的绛州(今山西新绛)。郭子仪没有一句牢骚,即刻动身,很快就妥善处理了组织兵变的大小将校,还顺道解决了兵变产生的根源——军饷问题。 然而,郭子仪不知道,专制社会中,像他这样的将军越是忠心为国,就越容易遭到猜忌。宝应元年(762年),宗即位后,郭子仪再一次被解除兵权,放回家中闲置。 广德元年(763年),历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但唐王朝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个比安史叛军还要可怕的敌人以强势姿态杀了过来。经历了大浩劫、大动乱的虚弱不已,无力抵挡吐蕃的入侵,首都长安危在旦夕。火烧眉毛的情况下,唐代宗只能祭出郭子仪这最后一张王牌,将保住长安的重任交给了他。 郭子仪仍旧毫无怨言地出山了,可此时他手里只有30几个,却要去对抗20万骁勇善战的吐蕃大军。唐代宗见势不妙,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长安陷落。不过,郭子仪到底是久经沙场,他临危不乱,沿途收拢了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等部的溃兵,得到几千兵马。随即,他命人白天击鼓,晚上放火,使吐蕃起疑。而后又派出小股骑兵来回在长安城外奔走驱驰,把尘土踏得漫天飞舞。吐蕃惊惧,派人打探情报,唐军细作趁机散布流言:“汾阳王从商州领兵收复长安,大军不知有多少”。吐蕃以为唐军众多,又摄于郭子仪的威名,于是率军退走。这是郭子仪第二次收复长安了。回到京师后,唐代宗羞愧地对郭子仪说,要是早用卿,就不会如此狼狈了! 此后,年事渐高的郭子仪,仍然屡立大功,一次次把唐王朝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仆固怀恩反唐。仆固怀恩本是唐朝大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由于他手握重兵且名望素著,朝廷对其忌惮不已,经常对其明里暗里进行打压。仆固怀恩渐渐寒心,遂暗中联络回纥以为后盾。 不管仆固怀恩是否想反,唐代宗对他已经不信任了。几经讨论后,代宗下诏让郭子仪去接管仆固怀恩所部。他是郭的老部下,郭若去,仆固怀恩自然无所作为。 然而,未等郭子仪抵达,仆固怀恩便扯起了反旗。他连结吐蕃、回纥、党项等部,发动30万大军大举杀向长安。面对危局,郭子仪凭借自己的威望,单骑进入回纥军营,向回纥晓以大义,离间了回纥与吐蕃的关系。随后,他反化回纥为盟军,又趁仆固怀恩暴死之际果断出兵,大破吐蕃,成功守住了长安。 这样一位勇于担当、不计前嫌的名将,理应得到上天的眷顾。事实上确实如此,郭子仪的结局是圆满的,他以85岁高龄在一朝,其家满门王侯,贵同皇室。 与历史上很多名将一样,的郭子仪遭到了无数的猜忌、冷落乃至摒弃。但在宦海沉浮中,他始终不为所动、随遇而安,一直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态。在国家和民族需要他的时候,他便不存任何芥蒂一往无前、敢于任事,由此既化解了君主的疑心和同僚的嫉妒,也让他成为了古今中外罕见的能得善终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