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八国联军侵华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 百姓真的帮助八国联军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还不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算是提前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辛丑条约》总计近10亿两白银的赔款,彻底覆灭了清朝翻盘的希望。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晚清的屈辱经历使得许多人痛心,遭到后人的口诛笔伐。

甚至于出现了“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时,老百姓居然还主动帮助洋人攻城”这样的说法,并以此来证明当时清朝政府的不得民心。

  我只能说,这其实有些言过其实了。

  网上现在流传着不少所谓晚清的老照片,比如这张,显然就是在帮助八国联军搭梯子嘛。

image.png

  但眼见不一定为实,你们就能确定这是他们主动吗?或者说这些人真的就是京城的普通老百姓?我看未必吧!

  且不说照片的来源真假,这些帮助八国联军的中国人,他们完全可能有着其他的原因,第一是被迫,这就好比抗日战争民夫给日军修炮楼,挖战壕,你能说他们是主动吗?显然不过是为了保命而已。

  再者,我还可以怀疑他们是汉奸,他们拿了八国联军的好处,这种可能性也很大啊。

反而是所谓的主动帮助八国联军,所谓的热烈欢迎,没有太多的依据。

想想那是打仗啊,普通老百姓们个个躲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凑上去帮忙呢?不合情理,些洋人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历史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抗击外辱侵掠的例子了。

其实,当时老百姓都是被迫给八国联军搬梯子,非自愿。

你想想,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面对于全副武装的八国联军,他们难不成,用肉搏抵抗八国联军。

反正我是很同情那些老百姓的,连政府首脑慈禧都逃跑了,把烂摊子甩给穷苦老百姓,合理吗?其实,当时的老百姓都很单纯,绝非主动帮忙,而是被迫才这么做的。

晚清固然腐朽,但是还请各位正视历史,不要被有心人带节奏,单纯的为了黑而黑。

image.png

  当然了,在当时,大部分的民众表现的麻木漠然,仿佛这场战争与自己无关,这倒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

  而之所以有这样情况出现,其实要归咎于一个国家认同的观念问题。

当时在清朝愚民政策下,老百姓国和家的概念混淆不清。

  自清代以前,我们国家发生的侵略行为全都是内部势力间的角逐,外来国家根本没机会也没有实力来打中国。

  自从汉代开始,中国在世界上各大帝国中都是顶尖的存在,就算是著名的罗马帝国都不能和我们相比,百姓们生活在这样强大的国家里面,很难明白被外来势力侵略是怎么一回事。

image.png

  在我们先前的朝代更替之中,百姓们也大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很多地区都位于战区以外,这些民众基本不会受到战争影响,只要自己在生活方面没有压力,外边被谁统治根本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所以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很多民众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惯性”,甚至比以前更加严重,清朝二百多年的奴化和愚弄,使得大部分百姓变得麻木,不知道抗争。

他们认为只要家不受影响就好,和国相关的事务根本不管自己的事。

这种现象也是集权统治中很大的弊端之一,一般只有官员和君主才有国家意识,下层民众只有小家意识,这正是政府一直推行的“愚民”政策所导致的恶果。

image.png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民族间的争端,爆发出许许多多的热血。

比如崖山海战,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

  但这些大都有着特殊条件,比如崖山海战那十万军民,其实大都是南宋的忠臣家眷,他们在于一个忠君的思想,皇帝都跳了,自然也就跟着跳了。

而南明的抗争,除了忠君以外,还因为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想改我汉族传统和衣冠,自然会有反抗,这是千年传承之必然。

  但是八国联军过来,目标是慈禧,没有太多针对老百姓;而且当时咱们老佛爷带着光绪就跑了,领头的都跑了,底下的老百姓更加不想去送死了。

  民众产生爱国之情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这个国家能给他们带来很好的生活,让他们在心理上对国家产生依赖,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民众才会有和国家生死与共的想法。

可是整个清朝时期民众的生活都不太理想,由于政权掌握在满清八旗贵族手中,人数上占据巨大的优势的汉族长期以来受到“区别对待”。

  等到了清末时期以后,国家的政权机构已经极其腐败,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民众都没法好好生活,百姓们对当权者怨声四起,朝代交接的大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在这种政权下生活的人民是不可能对国家有好感的。

image.png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真理谁也改变不了。

而国不知有民,民怎会知有国呢?

  他们没有理由去卖命啊!

  说实在的,发生战争老百姓最遭罪。

统治者早早地跑了,留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当帝国主义进城以后,老百姓有两个选择,第一:携带家人逃跑,第二:苟且偷生。

在那种信息封闭的社会,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城,跑都来不及。

  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以后,他们要求城里面的老百姓帮忙搬梯子。

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要么抵抗,要么配合。

为了活命,老百姓不得不去帮忙搬梯子,甚至被强迫一起攻城,其目的都是为了保命。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被迫的,谁愿意那样子呢?老百姓思想都很单纯,他们只想好好生活而已,并非干涉政治。

image.png

  综上所述,民众对侵略行为置若罔闻的核心因素还是民族意识不够觉醒,所以后来的“五四”等运动才会针对民众意识进行唤醒活动,这正是近代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

  所以看了晚清那段历史你就知道,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培养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更是重中之重。

晚清时期淮军十大名将都有谁?谁更厉害?

上次达摩君给大家盘点了湘军十大名将,那今天咱就来说说淮军。

作为晚清历史上另外一支重要的军事集团,淮军实际上脱胎于湘军,并在的下,逐渐超越了湘军,成为晚清政府最信赖的主要国防力量。

那么,除了统帅李鸿章,淮军中又有哪些名将呢?今天,达摩君就给大家盘点晚清时期淮军的十大名将。

张树声(1824—1884) 字振轩,安徽合肥人。

1853年开始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1862年联络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吴等人,并协助李鸿章组建了淮军。

1865年授直隶按察使,率军镇压捻军。

随后历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山西巡抚、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1884年爆发,张树声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军,同年病逝。

刘铭传(1836—1896) 字省三,安徽合肥人。

早年与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等人一道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2年被编入淮军,1863年率军俘获之子洪天贵福及洪仁玕年,因功授直隶提督。

1865年率军平定捻军,或一等男爵位。

1884年任福建巡抚,加衔,坐镇台湾,于基隆、沪尾等地重挫法军舰队。

1885年,清政府于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担任第一任巡抚。

抚台期间编练新军、修建铁路、开设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促进台湾近代工商业发展,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吴长庆(1829—1884) 字筱轩,安徽庐江人。

1855年奉命统帅舒城、吴江团练,对抗太平军,同年又创办合肥东乡团练。

1861年率军随李鸿章援救上海,接连攻克虹桥、柘林、奉贤、南汇、川沙、金山,并击退宝山援军。

1862年被编入淮军,1863年攻克嘉兴,1865年率军平定捻军。

1882年朝鲜叛乱,日本发兵干预,吴长庆率军击溃朝鲜叛军,因功封三等轻车都尉,留守汉城。

1884年病逝,武壮。

程学(1829—1864) 字方忠,安徽桐城人。

原为太平天国陈玉成部属,镇守安庆。

1861年投降清军,跟随曾国荃攻克安庆。

1862年协助李鸿章攻克上海、苏州等地,因功担任南赣镇总兵。

1864年攻打嘉兴时中弹负伤,死于苏州,谥号忠烈。

潘鼎新(1828—1888) 字琴轩,安徽庐江人。

1849年中举人,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

随后在家乡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得到赏识。

1862年任江苏常镇通海道,后加按察使、布政使衔。

1865年率军平定捻军,任山东布政使。

1874年任云南布政使,1876年任云南巡抚,后因与总督刘长佑不合,被调回北京,另候任用。

1883年担任湖南巡抚,1884年任广西巡抚,参与并指挥中法战争。

1888年病逝。

刘秉璋(1826—1905) 字仲良,安徽庐江人。

1860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1862年随钦差大臣张芾军赴南京,抵抗太平军,为李鸿章所赏识。

在此期间,刘秉璋率军攻克福山,常熟、嘉善、平湖、乍浦、嘉兴等地,因功获振勇巴图鲁名号,升任侍讲学士。

1865年率军平定捻军,补授江苏按察使,后历任山西布政使、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等。

1886年任四川总督,维修工程,后因处理“重庆教案”失当被免职。

1905年病逝。

丁汝昌(1836—1895) 原名先达、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人。

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归顺湘军,不久得李鸿章赏识被编入淮军,并先后参与了对太平军和捻军的作战,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获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9年李鸿章将其调入北洋,任充炮船督操。

1880年,同林泰曾、邓世昌等一道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舰,并觐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882年朝鲜叛乱,丁汝昌率舰队开赴朝鲜,并与吴长庆配合平叛。

1888年任北洋海军提督,加尚书衔。

1894年战败,次年威海卫之战兵败,自杀殉国。

叶志超(1838—1901) 字曙青,安徽合肥人。

1862年投淮军张树声帐下,率军收复常州、太仓等地。

1865年随刘秉璋平定捻军,因功获额浑巴图鲁名号,并得李鸿章赏识。

1875年任直隶正定镇总兵,1889年升任直隶提督,1891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

1894年率军赴朝鲜平定东学党起义,但在牙山遭遇日军袭击,临阵脱逃,随后谎报军情,狂奔500里,逃回中国。

1896年被革职,定斩监侯。

1900年获释,转年去世。

聂士成(1836—1900) 字功亭,安徽合肥人。

1862年投效庐州军营镇压捻军,并随军攻克庐州、湖沟、浍北等地。

1863年改隶淮军刘铭传部,升守备赏戴蓝翎。

转年又随军因功升都司,加游击衔赏换花翎。

1870年调任直隶,办理海防。

1873年任武毅右军前营管带,前往陕西平定回乱。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聂士成率军渡海援台。

1894年率军进驻朝鲜,平定东学党起义,但遭日军袭击,虽取得几场小胜,但仍惨败。

1895年,调至天津,主持天津沿海防务。

1900年,在与八国联军交战中,战死于天津。

(1837—1894) 字冠廷,山东费县人。

1856年投军,入江南大营,参与抵抗太平天国。

1865年,随讨伐捻军。

1868年,任天津镇游击。

1872年,率军赴热河剿灭“马贼”。

1889年,任广东高州镇总兵。

1891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赐黄马褂。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左宝贵率军进驻平壤。

在平壤战役中,左宝贵拼死抵抗,壮烈牺牲,谥号忠壮。

随机文章成语草菅人命的主人公是谁?草菅人命是什么意思秦始皇为什么焚书?李斯为什么建议要焚这些书?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请问西汉[窦婴]生平简介及事迹?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林则徐在晚清时期为什么愿意主动进入澳门?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明清时期少有高官愿进入澳门,为何主动要求入澳。

澳门是中叶(1553年)被葡萄牙人混赖,赖去的。

反正每年给地方官贿赂,地方官就当一个额外的财路,懒得去较真。

时间一长,既成事实了,如梦方醒的朝廷也只好认账,就当租给人家了。

葡萄牙人实力不足,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势头虽然猛,但碰上稍微强大一点的对手,就不乐意硬碰硬,所以,也不打算以实力抢占。

反过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王朝,对于天高远的广东地方,一向不那么认真,地方官也就糊弄,任由夷人赖在那里,权当是怀柔远夷了。

只是为了防止华夷混杂,在澳门半岛的出口,修了一个关闸,派几个兵守在那里。

当然根本就防不住人们的进出,只是意思意思。

自打那时起,由明及清,罕有朝廷高官进入澳门。

尽管在法律上,澳门还是中国的,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那里已经是夷人住的地方了。

深入夷境,没有本事化夷为夏,很容易招致物议的。

中国就是这样,小百姓好奇心很重,但官员大人,几乎没有什么好奇心。

每做一事,首先担忧的是官帽子,。

有清一朝,广州跟澳门离得不远,可是漫说两广总督,就是广州知府,也没听说有谁去过澳门。

去澳门办事的中国官员倒是不少,采买洋货以及红夷大炮,但都是低级官员。

倒是澳门的葡萄牙人乐于派使节去北京,参拜皇帝。

跟后来的英国人马戛尔尼不一样,派去北京的葡萄牙人个个都。

听说马戛尔尼不肯下跪,葡萄牙人还。

然而,朝廷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在主持禁烟期间,居然要去澳门走走了。

这个事,让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很是兴奋。

葡萄牙人一直就想跟两广当局,接上官方的关系,但始终接不上。

这次钦差大人肯屈节来访,当然是件好事。

葡萄牙人当时还没有这个远见,未能意识到在后来的战争中清廷必输,以为能跟官方多套近乎,对他们今后没坏处。

在林则徐和邓廷桢动身之前,林则徐已经派人来过澳门,让澳门人配合禁烟,不许供应在澳门的英国鸦片贩子食物,将他们逼走。

但是,他们此行,显然不是为了巡查澳门方面事干得怎样,而是来打探夷情的,顺便查看一下,澳门当局是否执行了他们的命令,将英国人赶走。

对于林则徐来说,来广州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来之前的种种关于夷人的成见,眼见得越来越不靠谱了。

眼前的对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拐个弯通过澳门,也许可以一窥真相。

林邓二人,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1839年9月2日)动身的,当年的路不好,从广州到澳门,居然走了一天,临近澳门,还在一个都司衙门里歇了一晚,第二天才赶到澳门。

过了关闸,澳门总督率领百名葡萄牙兵组成的仪仗队亲自迎接。

林则徐注意到,仪仗队里还有乐队,奏“夷乐”。

过了关闸,在望厦村,有座新修的关帝庙,林则徐进庙上香,然后命通事传谕澳门总督来见,赏给了澳门总督四样礼物——色绫、折扇、茶叶和冰糖。

给澳门的夷兵送上了牛羊和酒,外加400块银元。

就这样把总督当下属,澳门总督居然也没意见。

然后林则徐他们经三巴门,到澳门著名的庙进香。

我估计,此行从头至尾,林则徐他们都坐着轿子,就这样,轿夫们抬着林则徐和邓廷桢,在澳门总督仪仗队的陪同下,沿着澳门南环街走了一圈,走马观花地考察了这个夷人居住的弹丸之地。

林则徐和邓廷桢带来的兵丁带着弓箭,扛着长矛和火绳枪,甚至还有大抬枪,装备,穿着也五花八门。

队伍既不整齐,军容也不雄壮,远不及葡萄牙人的仪仗队。

不过,包括林则徐在内,中国官员很欣赏自己军队的这种中国特色,很多人甚至认为,弓箭是一种可以弥补枪炮之不足的利器。

当然,澳门总督也给林则徐指示了,哪些地方曾经是英国人住的,现在都已经空了。

这说明他对钦差大人的指示,相当认真地执行了。

其实,在林则徐来之前,澳门当局已经事先通报了英国人,让他们暂时到船上躲避了。

但林则徐注意的不是这些,即使注意,他也分不清英国人和葡萄牙人。

他感到兴奋的是,街上的夷人,无论男女,都出来围观。

瞬间拥有众多粉丝的感觉,还是有些不一样。

看了澳门的建筑,觉得楼盖得很高,多至三层,的,说明夷人“好治宅”。

这是个好评语呢,还是恶评?不好说。

但他对于澳门夷人的服饰和装扮,却大生恶感。

觉得这些人男的包裹紧密,穿着紧身裤袜,活像我们戏剧里扮演狐狸、兔子之类的演员。

头发是卷的,却又剪去一些,胡子很多,却半剃半留。

女的则头发分梳成两道三道,衣裙上身袒露,下身重裙。

加上还有黑人,那些黑得像漆一样给人做奴仆的家伙们,看着挺吓人。

他在日记里感慨道,广东人称呼夷人为鬼子,看来不是骂他们。

对夷人的婚姻自择,他也感到不以为然,说是“真夷俗也”。

林则徐转了一圈,当天就出来了,第二天返回了广州。

林则徐对皇帝报告说,他和邓廷桢是去巡阅去了,主要是查鸦片。

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十分恭顺,见他的时候,免冠曲身,礼数周到。

过三巴门之时,炮台放礼炮十九响。

总督说,这是他们国家的大礼,以示尊敬,不轻易举行的。

尽管对洋鬼子印象不佳,充满了华夏自豪感,但是林则徐的确有涵养,在澳门期间,一点都没露出来。

而且,他还派人收集澳门新闻纸(报纸),以及一切有助于了解西方的材料。

有多少算多少,多多益善。

还通过澳门,采买了好些西洋大炮和一艘英国商船,改装成军舰,供水师练兵,攀爬敌舰之用。

在澳门的美国人,注意到林则徐和邓廷桢的卫队,虽说全副武装,但装备实在太一般了,不过是弓箭、长矛、刀剑和火绳枪。

这样的武器,要是跟英国人开仗,大有麻烦。

但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对林大人的印象却不错。

他们的报纸,盛赞林则徐跟那些“手握大权,却不知英吉利并米利坚之事情,骄傲自足的不同”,说他不仅善于收集有关外国的知识,还找来本地的翻译,翻译外国的资料,四处派奸细,打探情报。

而且“凡有所得,不辞辛苦,常时习之,记载心中”,真是一个“聪明好人”。

但是,这个聪明好人虽然屈尊去了一趟夷人待的地方,却还没有抛弃传统对狄夷的偏见,并没有对眼前有着锐利火器和坚固高大兵船的夷人有足够的重视。

眼睛是睁开了一条缝,但并没有看清楚这个世界。

其实,澳门周边的好些农民和商人,由于多年跟葡萄牙人打交道,对西方人的了解还蛮深的。

可惜,已经开始了解西方的林则徐,此时居然完全没有顾及这些洋人通,从来没有用过哪怕一个买办,充当了解夷情的助手。

这些人,只是到了期间,才有了用武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