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涉及人数高达20亿人,伤亡人数超过2亿。这场持续了6年的战事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无限警示,告诉我们和平的珍贵,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不过在战争期间,各个国家都涌现出来不少军事大师,将他们的军师才能展现无遗,有些将领在网友们的调侃下,取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称号,例如曼不群、古不帅等,那这些人到底指的是谁呢?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曼不群:曼施坦因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曼施坦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曼不群”,他之所以被许多网友这么称呼,主要是他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把德国二战中一切的失败都推给了希特勒,自己把自己描绘成智商高到没朋友、无与伦比、卓尔不群,潜台词就是如果我当了总司令早就如何如何胜利了!因此不少网友评价这本书将甩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曼施坦因在这本书中确实有鼓吹的嫌疑,不过他的军事才能是无法否认的,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德国第一名将!

古不帅:古德里安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的“装甲兵之父”和“闪击战之父”,能力、资历、战功都符合当元帅的标准。但后来很多各方面比不上古德里安的人都成了元帅,古德里安却直到二战结束都没能当元帅,故称“古不帅”。

莫不攻:莫德尔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莫德尔被称为“东线的救星”,是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救火队员”。但莫德尔此人主要是擅长防守,而承担的多数进攻任务却因为各种原因夭折或者失败。他的军事才能一流却总是被用于防御,因为被调侃为“莫不攻”。

隆不在:隆美尔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隆美尔的战略眼光远没有传说中的高明,但是战术能力确实可圈可点,并且在西线就职后,对击败美英盟军的登陆充满信心,对所负责的“大西洋壁垒”也进行了雷厉风行的加固。那么在最重要的“D日”时分,他为什么不负责任地离开法国“前指”回到德国家中给妻子庆生呢?不是这位陆军元帅不够尽责,而是德军气象和情报部门的无能与误导成就了“隆不在”的名声。

戈不灵:戈林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空军司令戈林,因每次关键时候打包票都百分百不灵,敦刻尔克夸口靠空军消灭英法联军、伦敦空战中号称只需要空军就可以让英国投降、斯大林格勒宣称可以靠空投维持第六集团军的补给。结果在敦刻尔克未能歼灭英法主力,导致几十万英法军队完全撤到英国,伦敦空战中导致德国空军伤亡惨重,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因为补给不足直接投降了,故称戈不灵。

古不列颠的传奇国王亚瑟王有着怎么样的传奇故事

亚瑟王是古不列颠的传奇国王,他击退了侵略者,扩大了不列颠的版图,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是人们眼中的英雄。那么,亚瑟王时代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亚瑟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据推测,他生活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500年,在这期间的时间大约有50年。 当时,不列颠一直处于被压迫和侵略的状态下,亚瑟王带领着他的圆桌骑士和不列颠的百姓一起,为了国家殊死拼搏。通过许多次的战斗,亚瑟王终于击败了敌人,赶走了侵犯者。而在战斗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亚瑟王是“圆桌骑士团”的首领,在他的身边有很多的圆桌骑士。这些圆桌骑士是王国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圆桌骑士能文能武,既可以上战场杀敌,也可以在圆桌之上畅谈国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促使整个王国更好地发展。 据传,在亚瑟王的带领下,不列颠的版图不断地得到了扩展,甚至不断地向欧洲内部延伸,最终亚瑟王成功地击败了最棘手的敌人罗马帝国的卢修斯。亚瑟王拒绝了卢修斯的求和,率军直入欧洲,杀死了巨人,击溃了这个强大帝国的皇帝。至此,亚瑟王最辉煌的时代终于来临,成就了一个亚瑟王时代。 对于亚瑟王时代,我们已经了解了。亚瑟王大致生活于公元500年,在他的带领下,不列颠空前强大和繁荣。 亚瑟王传奇 亚瑟王是古代不列颠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大家对于他的认识都来自于一些凯尔特神话传说或者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没有人真正的多次涉足过亚瑟王的真实生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亚瑟王传奇,了解一下这位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2世纪时,英国教士蒙默思的杰弗里和法国诗人克里廷·德·特罗亚的作品中出现过亚瑟王的记载,因此大多数亚瑟王传奇也主要来自于这些作品。亚瑟王是英格兰传说中的国王,也是圆桌骑士团的首领。亚瑟王在罗马帝国瓦解后,就率领他的圆桌骑士团,四处征战,统一了不列颠群岛,于是被后人称为亚瑟王。 最开始传颂亚瑟王传奇的是在西元十二世纪,当时那些游历过整个欧洲的吟游诗人,在欧洲各个角落讲述亚瑟王的故事。最早统治英国的是凯尔特民族,但是后来,罗马帝国打败了凯尔特民族,统治了英国。经历了六个世纪后,日耳曼民族崛起,入侵英国,成为英国的最终统治者。 而亚瑟王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他以凯尔特民族后裔的身份,率领各个部落在巴顿山与日耳曼人交战。在巴顿山一役中,亚瑟王的军队打败了一支属于日耳曼民族的萨克森人,从此亚瑟王就被视为中世纪时期,英国的传奇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亚瑟王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亚瑟王的形象也越来丰富,最后成为了统治不列颠的王。 亚瑟王怎么死的 亚瑟王是古不列颠的传奇国王,是一位神一般的人物。在亚瑟王的带领下,不列颠的人民走出了黑暗,迎来了希望。那么,这位伟大的国王又这怎么走向死亡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亚瑟王怎么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传,因亚瑟王与其姐姐生下了一个私生子莫德雷德,亚瑟王的王后桂妮维亚为了报复亚瑟王,同时也是因为受到了兰斯洛特的吸引,而与兰斯洛特产生了精神恋爱。兰斯洛特是亚瑟王骑士中的第一勇士,容貌英俊,性格温柔。不久,亚瑟王就发觉了他们俩人间的私情,但因他们是精神恋爱,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罚。 但是其他的骑士对此非常不满,他们潜入宫中围住了正在幽会的王后和兰斯洛特,兰斯洛特冲了出去,而王后则被抓了起来。亚瑟王并不想处罚王后,但迫于压力,将王后处于火刑。 兰斯洛特在救王后的时候,误杀了骑士高文的弟弟,为此亚瑟终不能释怀,终究还是亲自征讨兰斯洛特。 亚瑟王的出征给了莫德雷德的机会。不仅如此,莫德雷德还试图染指美貌的王后。亚瑟王闻讯,匆忙回国,父子之间展开了激战。 亚瑟王用尽全力将长矛刺向莫德雷德的盾,长矛刺透了盾牌,穿透了莫德雷德的身体。莫德雷德在将死之际,拼死刺向亚瑟王的头部。之后,莫德雷德死去了,而亚瑟王遭受了致命的一击,倒在了地上。亚瑟王最后命令骑士将王者之剑投回湖中,然后就死去了。传闻中,亚瑟王被精灵们带回去疗伤,终有一日还会回来。 亚瑟王怎么死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亚瑟王是被自己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击中了头部,受重伤而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吉思汗横扫亚洲为什么不攻打印度

蒙古人西征100年后,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一盘散沙。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1398年12月,帖木儿部队在印度的德里附近又遇到了这种叫角端的怪兽……网络配图 “汝主早还”迫使成吉思汗班师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 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 将士们,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网络配图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的秘密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骑兵长于,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 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网络配图 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驯象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大象与马能配合得很好,象马并肩作战,有象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英国人侵犯印度和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高度。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网络配图 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兵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 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1397年,帖木儿觉得攻占印度的时候终于到了。但帖木儿做出这项决定时仍然受到王公、将军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远征事关重大,他们列举以下原因来反对远征印度的计划。第一,与印度相距太远,害怕军力接济不上。第二,印度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多猛兽、毒蛇攻击。第三,印度气候干燥炎热,又容易发生瘟疫。但是帖木儿决心已定,他,坚持攻入印度。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 从历史上所有侵入势力来看,要攻占印度都是从阿富汗直捣印度西北部开始的。帖木儿的决议最早的执行者就是阿富汗的总督,也是他的皮儿·贾汗吉。贾汗吉接到帖木儿的命令后立刻率领3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在1397年渡过申河(印度河),1398年5月攻占木儿坦。随后,帖木儿率10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达到喀布尔。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网络配图 当时印度军派出120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这种印度军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更是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雨如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马上回头撤退。 骑兵怎样战胜象阵,帖木儿大伤脑筋。终于有人献一良策。1398年12月17日,帖木儿汗军与印度军再次会战。这次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骆驼,乱跑乱冲,火乘风势,驼乘火势冲向印度军一翼。 大象生性怕火,看见骆驼背火冲来,吓得四处逃窜。另一支象阵还是冲向蒙古骑兵,帖木儿汗军也不迎战,而是纷纷下马逃入树林中去,战象落入圈套,紧追不舍。这时蒙古军队的弓弩手箭如飞蝗猛射战象,战象负伤甚痛四处乱窜,印度士兵被逃回来的大象踩死射死过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