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白和高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李白,许多人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豪迈不羁,纵情潇洒的人物形象。而且因为他的诗句里面的内容和传达的意思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因此,今天的人们,读起李白的诗,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古时候诗仙的风采。
这样的一位诗仙李白,自然不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他同样有许多牛人朋友,其中不乏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在语文教科书上都留下了著作的大诗人。除此之外,李白还有一个曾经很要好,但是后面却决裂了的大诗人好友—高适。
也许很多人对李白的某些诗句有印象,但是对李白这个人和他所处的年代不太了解,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可以简单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的前半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这个时候,正是中国古时候古代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的日子。关于他的出生地,有说是今天四川江油的,有说是出生在唐朝的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不过这个不影响他此后长期在四川生活的事实。

李白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写诗,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剑客,也就是说,千万不要以为李白是个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形象,他的武功,可能比一般的剑客还要高。
当然,李白最主要的特质,就是他喜欢潇洒走四方,从公元724年开始,24岁的李白就开始在四川境内进行游玩,在此期间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不过,可以说李白的前半生,过得很不如意。
别看今天我们所知的李白潇洒不羁,似乎仅靠自己的才华就能够名利双收。但事实上,早期的李白过得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好。
在古时候,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够进入庙堂,也就是到朝廷当官。这个想法,李白自然也有。但是,李白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参加科举开始。
而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真相,有说是因为他父亲是商人的,有说是因为家世不清白的。不过,李白一直都很想做官。在公元734年,34岁的李白,给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写了一首《明堂赋》,公元735年,他又给唐玄宗李隆基写了首《大猎赋》。这两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在借文采求官。
但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又如何会轻易地将一个连科举考试都没参加过的文人看在眼里呢?李白尽管为此做了努力,但是他依然没能当成官。
不过,李白因为喜爱交友而建立起来的人脉,给了他在仕途上最大的帮助。公元742年,在科举状元,老臣贺知章和唐玄宗妹妹李持盈的引荐之下,李白终于见到了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而且在第二年,就在翰林院开始任职。
而且,唐玄宗喜爱李白,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人的引荐,更主要的是李白此时的诗文才气,确实打动了玄宗皇帝,唐玄宗甚至在接见李白的时候,亲自走着去接他。

不过,如果李白能够就此当上官,过上他想要的幸福日子,不免也算是李白爱好者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事实上,这颗诗文界的太白金星,似乎在凡世间,注定是饱受磨难的。
李白这个时候就长期在玄宗皇帝身边,不论是唐玄宗出去玩还是酒宴群臣,总是有李白陪伴在身边。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白自身的差距和朝廷其实就污浊的环境,在逐步地将李白从这美好的的生活中抽离出来。
李白是诗仙不假,但李白并没有在官场将他在诗文上的才华转移到做官上,或者说,李白的从政能力太低。而这一点,就从高力士为他脱靴上可以看出。
现在许多人读起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来,都觉得李白很了不起,但事实上,李白也因此受到了高力士及其团体的诬陷和排斥。
从需求关系上来看,李白是玄宗皇帝所喜爱的一个,高力士也是玄宗皇帝所宠信的,这个时候,其实就存在竞争关系。从现实的实力情况来看,仅仅当官不过两年的李白,是如何也比不过已经在玄宗皇帝跟前待了几十年,并且根基深厚的高力士的。
这个让人觉得很过瘾的举动,最后还是害得李白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李白和高适相遇
在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此后还遇到了同样不得志的高适,这三人就经常地在一起喝酒吃饭,讨论国家大事,评论诗词文章。他们的关系很快升温,最终甚至好到高适和李白可以躺在一张床上睡觉。
如果说李白的前半生是不顺的,那么高适的前半生,那就足可以用坎坷来形容。
高适出生于公元704年,比李白小三岁,他的爷爷虽然曾经是大将军,但就好像富不过三代那样,到了高适这一代,并没有享受到他爷爷给他带来的便利。
高适没有像李白那样潇洒,或者说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他穷得只能在家里种地,甚至有时候还要靠人来接济,在他见到李白的时候,也过得很不如意。

如果说这三位留名古代的大诗人能够就这样平淡幸福地生活下去,那想必也是极好的。只是,现实却要他们各自分散,各奔东西。
李白和高适尽管接触的时间很短,但是他们的关系无疑是亲密的,只是,李白和高适建立的亲密关系,却最后走向了决裂。
李白沦为高适的阶下囚,高适却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公元755年,国力强盛的唐帝国,在唐玄宗疏于政务的管理之后,终于爆发了决定帝国命运走向的8年混战—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是难以消除的,这场8年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唐朝皇帝的皇权衰落和割据藩镇的强大。
而处于这场战争浩劫的李白和高适,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命运。
李白当时已经远离官场了,但战火烧遍了大唐的国土,李白入仕的机会又一次出现了,在公元757年,李白成了江陵永王李璘的臣子,这个时候,唐朝急需要像这样的地方王爷。但这个永王,似乎并不想将自己的兵力进行对朝廷的平叛。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在公元756年退位给儿子唐肃宗李亨。刚刚上台的李亨,面对兄弟李璘的举动,是勃然大怒。皇帝发出了命令,李璘却没有执行,这个举动,在皇帝,尤其是刚刚上台的新皇帝看来,无疑就是有反叛的意图了。
这个时候,一直跟随在唐玄宗身边的高适,已经升任为淮南节度使。而这个将门出身的高适,显然不能用简简单单的边塞诗人去评价。从军队作战上来说,李白又和高适差得很远。
于是,高适便带领唐朝的中央军事,对永王李璘进行了讨伐。这样的战争,注定了只有一方能够活下来。
曾经同一张床上睡觉的知己好友,就这么出现在了敌对的阵营里。虽然说得好听叫各为其主,但当战争落幕之后,失败者,又如何会有求生的权力呢?
永王李璘就在这次战争死去了,当作臣子的李白,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但是,阶下囚的命运,李白这次是逃不过的。并且和许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高适并没有对李白格外开恩。
而那个将李白送入牢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十几年前一起抒发意气的高适。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文学作品那些悲剧来源于现实,我们看了感觉可能是不深的,但当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变成现实之后,我想一般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而当这一悲剧场面出现在李白和高适的身上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许多人不禁有疑问,李白落难后,高适为何不管他呢?明明凭借高适的权力和能力,要对李白网开一面,是很容易做到的吧?
事实上,高适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李白网开一面。虽然高适是唐朝中央军事的高层领导,但是对于这种反叛势力的官员,也不敢进行营救。
毕竟高适从一个小官升到一个节度使,也只是一年的时间而已,此时他在官场的位置,并不稳定。自身实力不够的高适,即使想要救李白,恐怕也得犹豫非常久。
除此之外,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大多数是建立在诗文情才上的,在官场上,他们既没有友谊,也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说说,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在官场上并不深厚,或许李白也没有主要到高适敢于冒很大风险要救的程度。

不过,李白最终还是被人救了出来,虽然被判流放,但侥幸保住了命。当然,救出李白的人,和高适就没多大的关系了。因为这样几乎生死对立的事情发生后,李白和高适的友谊,就此画上了一个终止符。
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如果李白不是站在了被定为叛逆的永王这边,也许,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会成为古代上的一段佳话吧。
唐朝的奸臣们:谁是唐朝官场榜单上最无耻的人?
无论哪朝哪代,官场都是气场最强,诱惑力最大的地方,读书人官做得越大,越能体现光宗耀祖的风光,也越有可能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的官本位制度,可能是影响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才未必有德,正如德才兼备的优秀官员是官场上的稀缺资源一样。的读书人中虽然诞生了无数的名臣,诸如、、、姚崇、、张柬之等等,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屑小之辈,行为委琐举止轻浮,为了功名利禄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了极其荒诞、粗鄙和令世人不齿的秽行恶迹,其实任何朝代都一样,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专制社会下,文人士大夫为了谋取进身之阶,灵魂总会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发生扭曲和异变。且让我们走进唐朝,瞧瞧官场上这一幅幅,卑躬屈膝的群丑图,但愿能给当世读书人和现代官场上的官员一些警示和迪。 NO8:张说 此人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在唐史上地位不低,头衔名号一大堆。但这个人在年轻时却非常热衷功名,还是在当刺史的时候,为了讨好身边的宠臣王毛仲,就给王送了无数的金银财宝,期待人家提携。有一天,老张和老王在军中正喝得醉醺醺时,忽然皇帝一纸敕书到来,封张说同志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老张兴高采烈,谢过天使后,就拽着王毛仲翩翩起舞,甚至弯腰去嗅王毛仲的靴子,幸亏老王同志没有香港脚,不然醺死他。 上榜理由:舔人靴角 上榜指数:6.5 NO7:张 岌 当政的时候,这个叫做张岌的读书人想当官都想疯了,为了迅速上位,他走上了一条的终南捷径,给武则天的男宠薜怀义做跟班,这位托身佛门却行苟且之事的僧人,居然还被当时人称作“薜师”,张岌心甘情愿给薜师做“狗腿子”,瞧瞧这哥们儿的德行,掌旗打伞,跑前跑后,最让世人看不起的是薜怀义每次骑马,张哥们儿马上就会来一个,趴在那儿,拿脊梁给人家当马镫,读书人的礼义廉耻荡然无存。 上榜理由:肉马扎儿骨头轻贱 上榜指数:7 NO6:宗楚客 这个叫做宗楚客的家伙居然还是武则天的外甥,按说应该靠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但是此人在官场上混得却并不好,看来具有天生的缺陷。当时假僧人薜怀义做为武则天的男宠正红得发紫,宗楚客独辟蹊径,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薜怀义大唱赞歌,并为薜作《传》两卷,刊行于世,说什么薜师乃圣贤之人,如佛祖重生,观音在世。我呸,见过无耻的,没有见过这么无耻的文人。宗楚客靠着笔杆子谄媚求宠,爬到了内史的高位。 上榜理由:文过饰非卖文求荣 上榜指数:7.5 NO5:程伯献 这位名不见经传,但说起他爷爷的名字来如雷贯耳,吓你一跳,他爷爷乃是当年瓦岗寨的三板斧程咬金,可惜爷爷再英雄,这个却是个软蛋。大高力士仗着宠,权倾朝野,有一次,他的母亲呜呼哀哉死翘翘了,左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和少府监冯绍正闻讯赶来吊丧,一步一叩首,披头散发,,哭得一塌糊涂,比亲娘死了还孝顺,朝野上下,舆论大哗,大家伙私下里都耻笑不已。 上榜理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泪以赚富贵 上榜指数:8 NO4:吉 顼 武周时,吉顼的父亲犯了死罪,吉哥们儿,索性把自己的两个妹妹送给了武则天的宠臣魏王,口中还谦逊的不得了,大王,我有两个妹妹,长得还可以,你就将就着使用吧。武承嗣来者不拒,可是这对姐妹花来到王府后就,武承嗣很好奇,就问她俩为什么伤心总是难免的,难道到了这个地步还想着妹妹找哥泪花流?姐妹俩就央求武承嗣救救父亲,老武很喜欢这对姐妹花,不仅免了吉顼父亲死罪,还把吉顼提拔到了中丞和吏部侍郎的高位上,这位吉郎升官,靠得是出卖亲情,卖的还是自己的亲姐妹。 上榜理由:卖妹求官亲情如纸 上榜指数:8.5 NO3:崔 湜 这是一个喜欢做诗的读书人,很早的时候就谄媚于武则天的面首,并和专权的韦后关系暧昧,后来韦后被诛,他又阿附于,想必崔哥们儿长相雄伟,女人人见人爱,可惜人格上却是个侏儒。再后来又成为了权倾一时的的男宠,崔哥们儿艳妇不浅。小崔不仅自己长得好,他的妻女也都貌美如花,他自己得了便宜不说,也不让自己人消停,索性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送进了皇宫,全家总动员,秽乱宫闱,而小崔则连升三级,为中书侍郎和平章事,时人讥讽他“托庸才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 上榜理由:男盗女娼色相求官 上榜指数:9 NO2:宋之问 此人虽然生得貌伟,却是唐朝诗人中最为无耻之徒,想当初为了把他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占为己有,不惜用土袋子将其压死。后来又想仿效张易之给武则天当面首,奈何女皇嫌他有口臭,此人之后终生口嚼丁香也没获得武则天恩宠。在张易之红得发紫的时候,他还干过一件糗事,张易之有一天内急,想小便嘘嘘,宋之问赶紧双手捧上张易之的夜壶,毕恭毕敬的说,大人,请。弄得张易之干瞪眼,一时想不明白,象得了前裂腺炎一样半天尿不出来。 上榜理由:手捧溺器文人败类 上榜指数:9.5 NO1:郭 霸 这位先前叫做“四其御史”,曾在武则天面前信誓旦旦表衷心,“对于反贼徐敬业,臣愿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武则天因此龙颜大悦。有一次大夫魏元忠卧病在床,大家伙都去看望,他却留了一个心眼儿走在最后,见到魏元忠后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并自告奋勇的要求口尝老魏的屎尿巴巴,说完后不顾恶臭,张口品尝,完事后,告诉老魏,问题不大,这东西味苦,预示着此病即可痊愈,恶心的老魏几欲作呕。因此郭霸又名史上最为臭名卓著的“尝粪”御史。 上榜理由::吃屎谄媚无耻至极 上榜指数: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宰相裴冕人物生平简介,裴冕生性奢侈好香车华服
裴冕在天宝年间以门荫入仕,历任渭南县尉、京畿采访使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虽无学术,但却恪守职责,而且处事果断,深受御史中丞王鉷的器重。 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因其弟王焊谋反受到牵连,在宰相的进言下,被赐死。当时,李林甫独揽朝政,百官畏惧。裴冕却不惧李林甫权势,前去收敛王鉷的尸体,亲自将他埋葬在近郊,后被河西节度使署为行军司马。 拥立肃宗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西逃入蜀,皇太子则北上平凉。裴冕因被授为御史中丞,入朝途中恰在平凉遇到李亨。他详述时势,劝李亨前往灵武,并五次劝进,请求李亨即位。七月,李亨称帝,是为,以定策之功授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玄宗尚不知肃宗称帝,在成都遥授肃宗为天下兵马元帅,并以裴冕为太子左庶子。八月,肃宗即位的消息方才传到蜀地。 裴冕生性忠勤,一心为公,颇得人心。他建议出卖官职爵位以及僧道度牒,以此积聚钱财,充作军费。但在具体运作之时,却以法令强迫他人去买,使得卖价很低,引起时人非议。至德二年(757年),肃宗到达凤翔郡,免去裴冕的宰相之职,改为尚书右仆射。两京收复后,裴冕获封冀国公,食实封五百户。 历任要职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册封回纥可汗为英武可汗,以幼女和亲,并让裴冕将公主送至边境。乾元二年(759年),裴冕改任御史大夫、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道观察使,后回朝复任右仆射。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病逝。宗继位,将肃宗葬于建陵,并以裴冕为山陵使。当时,宦官因拥立之功被拜为宰相,权倾朝野。裴冕欲依附李辅国,便举荐其心腹中书舍人刘烜为山陵使判官。后刘烜获罪,裴冕也被贬为施州刺史,改澧州刺史。 广德二年(764年),唐代宗征召裴冕回朝,授为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充东都河南江南淮南转运使。永泰元年(765年),裴冕与右仆射郭英乂、太子少傅裴遵庆、太子少保白志贞、太子詹事臧希让、左散骑常侍畅璀等十三人一同被任命为集贤院待诏。 晚年复相 大历四年(769年)十一月,宰相杜鸿渐病逝。当时,元载执掌朝政,因裴冕曾对自己有旧恩,而且年迈多病,容易控制,便推荐他继任宰相。裴冕被拜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兼任东都留守、河南江淮副元帅。他入朝谢恩,跪拜后竟然站不起来。元载将其扶起,代为赞谢。 同年十二月(770年1月),裴冕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而这时,他担任宰相还未满一个月。唐代宗废朝三日,追赠太尉。元和四年(809年),将裴冕的灵位放入宗庙,与韩国公苗晋卿一同配享肃宗。 主要成就 裴冕最主要的功绩便是在灵武劝进,拥立唐肃宗为帝。 唐肃宗到达灵武后,裴冕与杜鸿渐、崔漪等人劝进道:“皇帝放弃京城,南奔蜀地,江山社稷应该有所归属。如今天意人心都在殿下身上,您不可违背。如果您犹豫退让,必会失去百姓民心,到时就大事去矣。”肃宗推辞道:“我南下平叛,再接皇帝回京,继续做我的太子,随侍皇帝左右,这样难道不好吗?你们何必要这么做呢?”裴冕又劝道:“殿下居太子之位二十年,现在正是为皇帝分忧之时。而且随从将士都是关中百姓,日夜思念还乡,一旦离散,恐难复聚。殿下继位,也可抚慰将士,让他们看到回乡的希望。”他五次劝进,肃宗这才继位称帝。 轶事典故 裴冕爱财重利,甚至到了不顾宰相大体的地步。他兼领多项使职,得知自己每月俸禄有两千多贯,竟然喜形于色,炫耀不已。 裴冕生性奢侈,喜好香车华服,家中仅价值百金的名马便有几十匹。每宴宾朋,席间尽是美味,客人甚至连菜名都叫不出来。他还自制头巾,形状新奇,被争相效仿,称为“仆射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