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使双枪的将领中有哪些的武艺极高?
优质回答:
中国古典少说中有很多使双枪的将军,比较著名的双枪将有:
定彦平,隋朝开隋九老之一,也是隋朝第七条好汉罗成的义父。

靠山王杨林攻打瓦岗寨,摆下一字长蛇阵,请来老朋友定彦平作为“阵胆”,镇守大阵中枢。巧得是瓦岗为破长蛇阵也去燕山北平王府请来了罗成。罗成在客栈巧遇义父定彦平,知道了定彦平此行是助杨林对付瓦岗众兄弟,罗成用话套出了单枪破双枪的绝招。两军对阵,罗成以锅灰涂面,假称自己为秦叔宝之弟秦叔银,用自己的五钩神飞枪打败了定彦平的双枪,破了杨林的长蛇阵第二个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好汉之一,双枪将董平,“英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

董平本为东平府程万里帐下将官,宋江攻打东平府时,董平曾和金枪手徐宁五十合战平。后董平杀死守城太守归降梁山泊。董平武艺高强,慣冲头阵,号称”董一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董平排名马上五虎将第五名。第三个是(说岳全传)中的陆文龙。

陆文龙原为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之子,金兀术进犯中原,打破潞安州,陆登为国尽忠。年仅两岁的陆文龙被兀术收为义子,带至北囯学艺。十六岁艺成后随兀术侵宋。陆文龙武艺高强,双手一对六沉双枪,神出鬼没杀法骁勇,阵前连伤岳飞帐下呼天保呼天庆两员大将。岳飞派出岳云,张宪,何元庆,严成方车轮大战陆文龙,依然不能取胜。岳飞帐下王佐自断一臂,为的是进金营刺杀陆文龙。王佐进金营后用苦肉计骗得兀术信任。后从陆文龙奶娘处得知陆文龙身世,遂用“越鸟归南”“骅骝向北”两个故事点醒陆文龙实为宋人,兀术乃是其杀父仇人!陆文龙决心降宋。在助宋军破了金人的“铁浮沱”之后,陆文龙回归宋营岳元帅帐下听命。在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后,陆文龙追随岳飞第二子岳雷扫北,武艺高强的陆文龙是岳雷帐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百胜刀王,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既然说是历史上的使双枪的将领,定彦平、董平、袁朗、陆文龙这些小说演义评书中的人物就不能算了。
谈古论金发现大约有以下几个将领:
1、白孝德,出身于龟兹王族的唐朝中期名将。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与《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都记载了:
孝德挟二矛,……
具体描述了白孝德善使两支短矛。
2、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
《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记载了王彦章使用一百多斤重的铁枪,还有两支。
3、岳云,岳飞的长子、南宋名将。
《宋史·列传一百二十四》记载道:
(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
岳云所持的不是演义评书中的大铁锤,而是铁锥,有人认为:历史上岳云所用的真实兵器,既不是锤也不是枪,但是与作为击打钝器的铁锤相比,铁锥更偏向于枪,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铁锥枪,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型短枪。


王彦章的双枪中一支是备用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使双枪的将领;白孝德的双枪(此处不纠结枪与矛的差别,毕竟记录词汇只是这么一说不一定是器物学上的细致分辨)从记载来看不是使用一支另一支备用,比较大的可能是同时使用双枪;岳云是同时两支使用名为铁锥枪的短枪。

(岳云使用的是上图中左三的武器)
双枪在实战中操作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从真实历史记载中很少有人使用就可以判断出这一点。至于比双锤孰难孰易我们要先看一下双锤的杀伤力,很明显,双锤是凭借重量造成敌人伤害的一种钝器,对使用者力量要求很大,使用起来又不灵活顺手,假使武器使用者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双锤,那么对应的训练练习如果转而使用包括双枪在内的其他武器应当更加自如。
真实历史记载中几乎无人使用双锤,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虽然这个证据比较间接。

其他网友观点中国历史上使用双枪的将领可以说非常少,武艺高又使双枪的将领多见于小说演义中,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小说里使双枪的高手!

《罗通扫北》里的薛英,他是隋唐里定彦平的师弟,定彦平的双枪枪法便是薛英父亲所传,换句话说薛英的双枪枪法才是嫡传,枪法自然比定彦平还要厉害。薛英在小说里的设定是在北国做生意的中原商人,北国的大将基本上都是他徒弟,后来被程咬金说服帮大唐对付北国,北国使枪高手袁幕爵(东方伯的徒弟)在薛英面前秒败,在《罗通扫北》里是个无敌的存在!

《兴唐传》里的定彦平,隋朝兴隋九老之一,被称为双枪定彦平,小说里靠山王杨林三打打瓦岗寨,摆下“一字卷地长蛇阵”请定彦平来做阵胆,谁知被他义子罗成骗去了单枪破双枪的枪招,破阵时被罗成枪挑阵中,最后出家为僧。到后来还教了裴元庆龙头链子锤法,使裴元庆的功夫又更上一层楼!

《说岳全传》里的陆文龙,陆文龙在小说里是个“万人敌”一般的人物,使一对六沉双枪,神出鬼没杀法骁勇。在小说里陆文龙开始是以金兀术义子的身份存在,随金兀术侵宋时,连败岳飞帐下数员猛将,后来在得知自己身世后才归顺了岳飞,并帮助岳飞破了金人的“铁浮沱”。后来岳飞死后,陆文龙成为了岳雷帐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

《水浒传》里的董平,双枪将董平在水浒108将中排行第十五位,梁山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五,每次打仗董平都是担任先锋的角色,实力可见一斑,后来宋江征方腊时,董平在独松关一战被方腊手下大将张韬斩杀!

历史上,因为双兵刃非常不好练,所以使用双枪的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像三国时期的典韦,唐朝中期名将白孝德,都是使双枪。而使双锤由于对力量要求相当的高,所以正史中使双锤的几乎没有,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喜欢请关注点篑,共同探讨!
清代前期蒙古族重要将领:博尔济吉特·策棱的生平简介
博尔济吉特·策棱(1672年-1750年),前期重要将领。博尔济吉特氏,嫡裔,蒙古喀尔喀部人,喀尔喀台吉。 三十一年(1692年),其祖父丹律携他从居住地塔米尔投归,康熙帝授策棱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将其属部划入察哈尔镶黄旗。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指婚皇十女,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后奉命回驻塔米尔旧地,击败入侵的准噶尔兵。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从傅尔丹多次击败准噶尔兵,授札萨克。元年(1723年)特诏封多罗郡王。雍正二年(1724年)驻守阿尔泰,授副将军。雍正五年(1727年)偕内大臣斯格等赴楚库河与俄罗斯使节萨瓦立石定界签订《》;雍正九年(1731年)大败准噶尔军获鄂登楚勒大捷,晋封为和硕亲王,赐银万两,并授喀尔喀大札萨克。雍正十年(1732年)光显寺大捷,赐号"超勇",晋封固伦额驸。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19旗赐予他,统称赛音诺颜部。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定边左副将军进驻科布多。元年(1736年)驻兵乌里雅苏台。 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终年78岁,襄,入祀京师贤良祠。从雍正十一年(1746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棱一直驻防漠北,对北方边境的安宁,起着重要作用。 策棱是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喀尔喀部人。他的曾祖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十八世孙图蒙肯,号班珠尔,对黄教的复兴作用很大,西藏达赖喇嘛非常重视他,赐号为赛音诺颜。他的第八子丹津生纳木扎勒,策棱就是纳木扎勒的儿子。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丹津的妻子格楚勒哈屯携带着策棱及其弟弟恭格喇布坦从塔密尔入朝归顺,康熙帝授予策棱三等阿达哈哈番的职位,在京师为其赐予住宅,下令将他带入内廷教养。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为策棱指婚和硕纯悫公主,授和硕额驸。不久赐予贝子品级,康熙帝下诏令策棱回归塔密尔放牧。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命策棱前往推河从军,从北路出军防御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出击准噶尔部,策棱跟从振武将军傅尔丹从布拉罕出军,一直到达格尔额尔格,多次击破准噶尔的军队,擒获准噶尔宰桑贝坤等一百多人,俘获与斩首甚众。在乌兰呼济尔大战准噶尔军,烧毁了准噶尔的军粮。大军回师的过程中,在半路遇到了准噶尔的援兵,再次击败了准噶尔军,因功被封为札萨克。 策棱常年生长在漠北,而且多年从军,对当地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对喀尔喀部多次为准噶尔部欺凌的事非常愤怒,暗地里训练军队,培养猛士数千,归附于帐下作为自己的亲兵。又因为准噶尔军擅长突袭作战而喀尔喀的军队军纪不规范,每次外出游猎都在当地停止驻军,都会以军法规范自己的军队,而且都是严阵以待、如临大敌。自此,赛音诺颜的军队强大起来,称雄漠北。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诏进封策棱为多罗郡王。 雍正二年(1724年),策棱亲自入朝觐见雍正帝,雍正帝命策棱和同族亲王丹津多尔济一起进驻阿尔泰,而且授予他副将军之职,下诏策棱可以用正黄旗的仪仗。 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派萨瓦伯爵来华谈判中俄中段边界划定问题,雍正帝先命国舅隆科多为中国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与萨瓦会谈。在谈判过程中,朝中有人检举隆科多私抄玉碟底本,雍正帝下令将隆科多逮办,命策棱继隆科多任中方首席谈判代表,策棱和内大臣四格等人一起赴楚库河,与俄罗斯帝国使臣萨瓦勘定边界、竖立界碑。完成这项任务后,策棱竟然陈兵边境鸣炮,朝廷因此事治策棱削爵之罪,雍正帝下令改为罚俸。 雍正九年(1731年),策棱跟从靖边大将军、顺承郡王锡保出师征讨噶尔丹策零,通过侦查得知准噶尔军自和通呼尔哈诺尔窥伺清朝的图垒、茂海、奎素诸部,策棱与翁牛特部贝子罗卜藏等人分兵将准噶尔军击退。 准噶尔部的首领大策凌敦多布、小策凌敦多布等人,都是噶尔丹策零的同族,与噶尔丹策零沆瀣一气。 噶尔丹策零派遣大策凌敦多布率领三万大军入侵喀尔喀蒙古诸部。噶尔丹策零听说锡保驻扎在察罕寿尔,振武将军傅尔丹驻军在科布多,于是派遣大将海伦曼济等率领六千人取道阿尔泰向东进军,分兵袭扰克鲁伦及鄂尔海喀喇乌苏,留下剩余的部众驻扎在苏克阿勒达呼作为自己的援军。策棱与丹津多尔济分兵迎击噶尔丹策零,到达鄂登楚勒之后,策棱派遣台吉巴海率领六百人进入准噶尔军,引诱他们出来追击,然后策棱设下伏兵突袭,斩杀准噶尔军的大将,准噶尔剩余的部众全都溃散,大策凌敦多布和海伦曼济等都逃走。策棱因功被雍正帝下诏进封为和硕亲王,赏赐白金一万两。不久清廷又授予策棱喀尔喀大札萨克的职务。 雍正十年(1732年)六月,噶尔丹策零派遣小策凌敦多布率领三万人自奇兰进发至额尔德毕喇色钦,策棱与将军塔尔岱青一起到达本博图山。还没有到,准噶尔的军队就侵扰了克尔森齐老,又分兵侵袭塔密尔,策棱的两个儿子和所部牲畜都被准噶尔所掠去。 策棱前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侍郎绰尔铎护送粮饷到达,对策棱说:"王爷应该速速率军前去截断敌军的归路,那样才能破敌。"策棱招丹津多尔济前去救援,但是他没有到达。 策棱回军奔袭准噶尔军,但是距离准军还有两日的路程。 准噶尔的军队直取额尔德尼昭,到了八月,策棱率兵追赶上了准噶尔军,策棱与之作战十余次,多次击破准噶尔军。 小策凌敦多布率军占据着杭爱山一带,靠近鄂尔坤河列阵。策棱令满洲兵于鄂尔坤河以南驻扎,自己亲率一万人埋伏在杭爱山一侧,蒙古诸军在鄂尔坤河以北驻扎,与准噶尔军交战。 准噶尔军看见满洲兵背水列阵,而且军容很差,就非常轻视,径直进击满洲兵。满洲兵败退,准噶尔军前往追击,策棱在山下的伏兵突然出现,像风雨一样冲击准噶尔军,斩首一万余,谷中布满准军的尸体,策棱俘获牲畜、军械不可胜计。 小策凌敦多布率领准军剩余的部队渡河,蒙古兵等待准噶尔军渡到一半的时候出击,准军大多在河流里溺死,河水都染成了血色。 顺承郡王锡保上书朝廷告捷,首先就为策棱请功,雍正帝十分高兴,为策棱赐号"超勇",并赐予黄带。下诏说:"策棱此次军功不是寻常时候的战功可以比的,这次随征的将士,一定要着重嘉奖。" 雍正帝因为策棱原牧地被准噶尔侵扰,赏赐给他们马匹二千、牛一千头、羊五千头、白金五万两,并赈济那些因战乱无可生计的部众,下令建造塔密尔城,为策棱建造府邸。 同年十二月,策棱晋封为固伦额驸,当时纯悫公主已经薨逝,雍正帝追赠她为固伦长公主。 雍正十一年(1733年),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统军进驻乌里雅苏台,雍正帝下诏令策棱佩定边左副将军印,进屯科布多,不久授予他为盟长。 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清廷下诏令策棱进京商议军务。六月,移军察罕廋尔。 雍正十三年(1735年),准噶尔部向清朝乞和,请求以哲尔格西喇呼鲁苏为准噶尔与喀尔喀的游牧界,雍正帝询问策棱对策。策棱对雍正帝说:"之前喀尔喀的游牧地界尚未到达哲尔格西喇呼鲁苏,准噶尔部这个提议可以允许。但是准噶尔部的游牧边界,必须以阿尔泰山为界,"但是准噶尔部没有同意。 乾隆元年(1736年),大军回师,乾隆帝命策棱率领喀尔喀兵一千五百人进驻乌里雅苏台,并分兵驻防鄂尔坤。乾隆帝因为策棱的母亲常年居住在北京,策棱又在西北军中,不能与其母朝夕相见,于是将其母放归西北,并赐白金五千两进行安置。 乾隆二年(1737年),噶尔丹策零致信与策棱,自称为"车臣汗",并再次提出了之前议定边界的事项。策棱将此事上报朝廷,乾隆帝命策棱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噶尔丹策零回信。策棱在给噶尔丹策零的书信中说:"阿尔泰为议定的边界。你的父亲珲台吉在位时,阿尔泰以西没有厄鲁特蒙古的部落游牧。自从朝廷剿灭噶尔丹之后,朝廷命我来建城,驻兵其地,这是众所共知的事情。这里不允许有游牧者,原来是因为这里是两个部落之间的间隔地带,可以留出缓冲,使两个部落不相及,以减少事端的产生。如今台吉您反而说不能让出这个地方,请你想想阿尔泰是谁的土地,谁能让出这里?如果你能诚心遵从皇上所指定的边界,我肯定不会首先挑起战端,也不会再驻扎在科布多。而且你还声称我们的哨兵逼近阿尔泰,应该撤往内地。在这里设置哨兵的圣祖皇帝时的旧例,既然划定了边界,岂能不设哨兵?请台吉仔细考虑一下吧!"同年冬,准噶尔部的使臣达什博尔济奉表到达策凌处,乾隆帝命策棱与他们一起前来北京。 乾隆四年(1739年)春,乾隆帝降诏策棱返回喀尔喀。准噶尔赴京谈判的使臣哈柳去拜见策棱,哈柳说:"额驸您游牧的部属在喀尔喀蒙古,为什么要居住在别处呢?"策棱回答说:"我的主上居住在这里,我应该跟随主子。喀尔喀只是我部游牧之处啊!"同年冬,噶尔丹策零再次派遣哈柳奉表到达京师,开始商议决定准噶尔牧区不能越过阿尔泰山梁的事情,不再提议迁移卡伦的事。自从雍正年间清廷与准噶尔商议边界,策棱三此去京师,准噶尔忌惮他的权威很重,最终同意了他的提议。乾隆帝嘉奖策棱忠义,封其子成衮扎布为世子。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帝命策棱勘定喀尔喀各部的游牧界限,不能越过扎布堪、齐克慎、哈萨克图、库克岭诸地,喀尔喀与准噶尔各守固定的界限。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因为策棱年老,命移军驻扎塔密尔。 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棱病重,乾隆帝召其次子车布登扎布前去侍疾,派遣侍卫德山等前去慰问。不久,策棱病逝,终年78岁。策棱遗言请求与纯悫公主合葬,丧报传至京师,乾隆帝亲自驾临祭奠,命配享太庙,谥号"襄",御制诗挽之。 随机文章明朝[永乐大钟]的由来?兴义万峰林天坑深达600米,人类在坑底定居了600多年小行星也会有卫星吗?小行星妊神星有两颗月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司马尚简介: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被宠臣郭开造谣谋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司马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尚,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29年(七年),秦大举攻赵,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人物生平 司马尚,赵国将领,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领上党郡兵卒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率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不受命,赵王使人捕得,并杀了李牧,废司马尚。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赵代,赵国最终灭亡。 相关记载 原文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匆,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译文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