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描述非常多事情的史书,其中就包含有奇人嫪毐,可能比较有见识的朋友知道,史记描述嫪毐尺寸非常之大,据网友猜测,嫪毐xia竟长达30厘米,这究竟是真是假,接下来就就请大家和小编一起探索这件事情的原因吧。
嫪毐尺寸究竟有多大
史记描述嫪毐尺寸大到竟可以“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看了非常痴迷,于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便将嫪毐献给了太后,太后与嫪毐就开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糜烂故事。从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桐木车轮就是西周战车的车轮,车轮的铜軎长13.5厘米,铜軎就是一种青铜制器,可以插入车轮中间的孔,用于固定车轮。
那么嫪毐的xia体至少有13.5厘米。这么看来,本来嫪毐的xia体属于正常长度,只属于中等偏上的长度范围,并不像网友传的有30厘米这么多。但是要知道,这个车轮重不会少于50斤,所以可以证明,嫪毐的xia非常的坚硬有力。 嫪毐就凭借着他惊人的下体,彻底征服了太后,并扩大势力,最后因发动叛乱而被处以车裂。
那么大家一定非常想要了解到嫪毐叛乱失败的真相,小编就带领大家一一了解。
一、准备不足

日益壮大的嫪毐逐渐影响到了秦国丞相吕不韦,招来秦国丞相吕不韦妒忌,所以秦国丞相吕不韦就向秦王告密嫪毐与太后之事,嫪毐这才决定发动叛乱,准备十分不足,只是凭借从太后那里进展而来的势力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他的对手又是凶猛善战的秦王,只用了加赏一招,便将嫪毐轻松击溃。
二、谋害对象错误

实际上,嫪毐与太后之事被秦国丞相吕不韦告密给秦王后,嫪毐的发动对象应该是秦王,因为秦王会碍于颜面,怎样都会处死嫪毐的,所以嫪毐被发现后最大的敌人是秦王,而不是告密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并且嫪毐是以一敌多,寡不敌众,这些也都导致的嫪毐最后的失败。
三、没有厉害的将领

嫪毐手底下有不少的门客,但是这些门客都不够出类拔萃,并没有人能够出来主持大局,向来发动兵变成功的时候,帆叶网,都是有非常勇猛的将领或者非常智慧的军队来帮助支柱,而嫪毐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主持大局的人,所以嫪毐发动兵变失败的真相是必定的。
死在慈禧太后前一天:光绪帝王突然暴毙而亡的真相
是第11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9位),四岁就登基。1908年11月14日,突然驾崩,终年37岁。而就在第二天下午,他的冤家,也是他的亲姨妈——也死了。两位清朝重要人物相继去世,而且时间一前一后,如此巧合,果真是巧合吗?外界当然不会这么认为,慈禧大家都知道,是得病而终,但光绪帝就不一定了,好好的一个皇帝前一天还好好的,怎么第二天就死了呢?于是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也了,比如以下几种: 网络配图 1、自己病死的。光绪帝从小身子就弱,加之从小就被慈禧控制着,心情一直都是抑郁的,后来就连最爱的也被慈禧扔水井里淹死了,他的病就更重了,后来被慈禧囚禁瀛台后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太医曹元恒在《脉案》中说:“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甚严。”光绪在自己写的《病原》中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肝阴不足,虚火上浮,炎及肺金‥…”可见,光绪的病实际上是比较重的,至于最后是不是真的自然病死,就难说了。 2、被袁世凯害死的 为什么会扯到袁世凯身上呢?因为光绪和袁世凯有过节,还不小。维新变法时,光绪帝要求袁世凯提供帮助,没想到后来被袁世凯出卖了,光绪自然记在心上了。袁世凯看到慈禧快死了之后,也怕光绪帝重新掌权,到时自己岂不遭殃了,于是心上一毒计,干脆把光绪帝害死了。 关于这个观点,有溥仪的书佐证,溥仪在书中说:“光绪皇帝死的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药是袁世凯派人送来的。”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间接证明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呢?也不能最后定论。 网络配图 3、被李莲英害死的。《清室外记》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惟藏于李莲英辈之心中,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但日处忧城之中帝,一旦再操大炳,自为李莲英辈之不利。可以断言,当日中之事,或为太后所不及知者,据当时目击者论之,此亦情势所可有。” 大意就是说,皇帝和慈禧同时死掉了,大家都觉得很巧合和特殊,想查明原因却没有线索,只有李莲英心中知道了。因为担心慈禧死后光绪帝对李莲英痛下杀手,所以李莲英看到太后快要死了的时候,可能瞒着太后就先把光绪帝毒死了。 这一个猜测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当时光绪被慈禧幽禁在瀛台,没有慈禧命令别人进不去,只有李莲英可以。而李莲英和光绪帝也有过过节,光绪帝曾打过李莲英,当时李莲英向慈禧告状,慈禧就将怒气发在珍妃身上,把光绪气坏了。所以光绪自然不会对李莲英有手软,况且李莲英还是慈禧那么信任的人,一旦慈禧死后,如果光绪掌权,李莲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4、被慈禧害死的。为什么呢?慈禧尽管是个女人,可是对权力也很贪婪,光绪大了也不让他掌权,自己把皇权攥在手里,掌控清朝朝政,但是光绪太不听话,老是和慈禧对着干。所以慈禧自然不让他活得太久,就连继承人都选好了,巴不得光绪早点死掉。 网络配图 话说回来,光绪毕竟不是慈禧亲生儿子,就算是亲生儿子,为了争权夺势,也随时有可能成为刀俎鱼肉。以上几种猜测,你觉得哪种最接近真相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冯太后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
冯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掌握中枢大权的太后有不少,不过没有一位的历史功绩比得上北魏的冯太后。影视剧《》的女主人公就是以她为历史原型塑造的。 北魏冯太后(441~490年)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她本是汉女,祖父曾做过五胡时北的国君。生于北燕被北魏灭亡几年后,幼年时父亲冯朗被北魏孝武帝下令诛杀,她被没入后宫成为一名奴婢。在姑母冯昭仪的帮助下,冯氏没有吃太多苦,反而出落得有之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12岁就继位登基,有一次他在宫中偶遇冯氏。《魏书》十分八卦地记载了两人的邂逅: “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 就这样,冯氏成了拓跋濬的妃子。两人感情十分深厚,456年,文成帝封15岁的冯氏为皇后。同年,妃子同文成帝所生的以不足两岁的幼龄被立为太子。 其他朝代,的妃子巴不得“母凭子贵”。可在北魏,却有一项“子贵母死”的奇葩制度,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未来的母族擅权。于是拓跋弘生母李氏被赐死,冯后担当起了养育太子之责。 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5岁。11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冯后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当时因为新君年幼,政局动荡,权臣乙浑,冯太后定策将其诛杀。 467年,献文帝妃子生下一子。冯太后得知长孙出世后大喜,将朝政归还于献文帝。469年。拓跋宏被立为太子,生母李氏依据“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这一幕同文献帝当年成为太子何其相似,恍若一个历史循环。 还政后冯太后还不到30岁,正值女人大好年华的她开始琢磨起自己的第二春。结果献文帝感觉丢失了颜面,找了个借口将冯太后最喜欢的情人,宿卫监李奕处死。冯太后得知后大怒,两人关系破裂。471年,献文帝被迫退位,成为年仅17岁的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献文帝之子拓跋宏以4岁幼龄登基,这就是。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是被冯太后毒杀。冯太后再次临朝,被尊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在北魏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期实际掌权约二十年,成功实施了大量的社会政治改革。诸多改革中,她和孝文帝主导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影响最为深远,不仅后来的和将之奉为圭臬,之后还被所继承,最终以北魏的土地公有制为模版分配土地,国力日盛,达到了自西汉后又一个的巅峰! 图 491年北魏疆域图 说起封建王朝的土地改革,王莽和都曾想要在全国推行,改为公田制和。可惜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世家和地主豪强盘根错节,土地所有权极其复杂,改革均不了了之。 然而到了北魏时期,中原大地在经历多次战乱后,大片土地抛荒,恰巧又有大批逃避战乱的人没有土地耕种,这一特殊的情况反而让北魏这一少数民族政权阴差阳错的拥有了将土地改革彻底推行下去的客观条件。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给事中李安世向冯太后和孝文帝建议,由官府主导土地改革,将天下土地分给人民(《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附李安世传)。北魏朝廷制定了极为详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图 石椁 北魏 山西博物院 朝廷规定:年满15岁男子可以得到四十亩露田,女子减半,另外若每户拥有一头耕牛可得到30亩露田,但每户上限4头耕牛,再多官府也不再授田。如果土地因为地力不够需轮作的,官府根据轮作具体情况授田亩数翻倍。受田人年老下不了地或死亡则露田会被官府收回,耕牛如果死去,官府也会将因为牛多分的露田收回。 除耕田外,北魏朝廷还对桑田做出了分配。在古代,种桑养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农业活动。土地改革早期,官府在能种植桑树的地区授予每人20亩桑田,要求在这20亩地里规定期限内至少种活50棵桑树、5棵枣树、3棵榆树。因桑树需要多年生长和长期精心培育,并不适合土地流转,因此朝廷规定桑田为永业田,受田人死后可以传给子孙,官府并不收回。 图 采桑图 画像砖 另外,北魏朝廷对百姓的宅基地、菜地,以及地方官员的公田均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每三口人可以分配到一亩宅基地,地方官员按照职位分到面积不等的公田,离任时必须全部上交给继任者,否则要判刑。 除此之外,北魏的这次土地改革还有许多细则。 在冯太后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所有制改革顺利实施,北魏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力也达到空前鼎盛。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年49岁。冯太后生前使北魏成为文明国度,死后为“文明”,又被称为“文明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