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东陵专家解析:慈禧太后太后陵墓到底有多奢华

时间:2025-03-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名无分地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尽管中外史学界对她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生前的奢靡生活,正史当中着实记载翔实。

有人算过一笔账,慈禧一天的生活费是纹银4万两,宫廷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能够买两艘“吉野号”战舰。

当时晚清王朝已经是,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然而慈禧依旧固执自私地享受着“一顿饭够百姓穿十年衣”的奢华生活。

网络配图 当北洋海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时,不知慈禧当时又作何感想。

就连临死时,她也没有对她腐朽的思想进行过反思,反而恨不得把整个紫禁城都带进她的地宫。

据李莲英口述的《爱月轩笔记》披露,慈禧棺椁内的价值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

那么这位曾经的“准”的“地下紫禁城”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在她入住这座地下宫殿前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 重建陵寝陵寝建成后,慈禧并不满意。

原因是工程完工后,她和二人的陵花费不等,也就是说在她的陵寝上花的钱少了,她感到不公平。

可是人家慈安是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宫娘娘,在理论上慈禧的身份肯定要比慈安低很多,因此花在她的陵寝上的银子比慈安少了近40万两。

但是,慈安陵用银266万两,慈禧陵用银227万两,两座陵合计用银500万两,这已经堪称帝后陵寝花费之最了。

那么,两个陵寝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原来慈安陵所用的木料大部分是国产楠木,价格较高。

另外,慈安陵还比慈禧陵多了一段神道,用意就是要和的定陵连接,说白了就是要体现出他们俩是正牌夫妻。

所以慈禧就没有资格建神道,以至于她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输给了慈安。

网络配图 不过对于慈禧来说,这件事是有转机的。

七年(1881)慈安暴亡,死因不明,这不仅是一宗历史谜案,还将挡在慈禧面前的最大障碍消除了——慈禧终于可以独揽大权了,这让她的陵寝重建就变得容易了。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东陵守护大臣呈上一份奏折,内容描述了慈禧陵寝的现状,说其出现了渗漏、风化、瓦爆釉、彩画脱落等问题。

按理说,得知自己的陵寝出现这些现象,慈禧应该伤心才对,可是相反,她心里却乐开了花。

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慈禧就对自己的陵墓有所不满,这回她已经手握权力,并且还有了一个送上门的借口,此时不重修陵寝更待何时啊? 于是她马上派奕劻、荣禄这两个心腹大臣去东陵。

这两个人是有名的马屁精,他们很会揣摩慈禧的心思。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法,他们的决定绝对是的——他们打算拆除陵寝,重新修建。

其实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由砖、瓦、木、石建成的,出现风化的情况很正常,不仅是慈禧的,其他的陵寝也都是这样,甚至风化得更严重,难道都要拆除重建吗?然而这种奏请虽然离谱,但却是正猜中了慈禧的心思。

折子一上,她当即就批准了,所以慈禧陵寝就开始了大肆的拆除重建。

网络配图 奢华建筑的陵寝重修之后,各方面都变得十分奢华。

根据档案记载,当时的承修大臣荣禄等,曾上奏给慈禧一篇奏折,里面说到了慈禧陵的大殿隆恩殿的用料问题。

在奏折中,荣禄谏言改用黄花梨木。

其实这是非常僭越的一种想法,还从来没有人敢于在建大殿时使用这种木料。

因为这种黄花梨木是明清时期皇家做高档家具用的,民间绝少能够见到。

所以对于在建造房子、大殿时用黄花梨木这样的想法,荣禄等人虽明知是非常大胆的逾越之举,但他们认为这个折子呈上去之后,慈禧看到一定会格外高兴、异常满意,并且对他们大加赞扬。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满意归满意,却并不满足。

她说既然大殿使用了黄花梨木,那么东西配殿也应该与之统一规格,使用黄花梨木。

这让荣禄等人大为吃惊,本来大殿使用这种高档木料已经是十分大胆的僭越行为了,没想到慈禧要求把两个配殿也一并用其来进行改造。

用这种黄花梨木建造的慈禧陵大殿,可以说是花费巨大。

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整个陵寝重修耗费掉的银子是150万两。

当时距离竣工还有9年的时间,虽然后来又用了多少银两档案没有记载,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绝不会是一般的数目。

另外,慈禧陵的彩画是新颖而独特的。

她的三殿彩画全部改用了等级最高的金龙合玺彩画,这些彩画根本不需要披麻抹灰等传统工序,而是利用木质本色直接沥粉贴金,全部采用金色。

这种的彩画在清代陵寝中唯慈禧陵所独有。

慈禧陵中的建筑更是,其中的金龙盘玉柱,使得慈禧陵三殿流光溢彩。

在皇家建筑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北京太和殿上,只有6根柱子上有盘龙,并且沥粉贴金。

但在慈禧陵中,三殿总共有64根明柱上全部盘绕着半立体的镀金铜龙,而且每个龙头都装有弹簧,借助空气的流动,龙须可以自行摆动,形象栩栩如生。

而且慈禧还颠覆祖制地采用了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以及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石栏板也全部雕刻成了“凤引龙追”的形式,暗示着慈禧太后生前权力之大,皇帝都得跟在她的后面,听从她的安排。

网络配图 尤其是76根望柱,还打破了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而是将望柱头雕刻成凤,龙则改雕在柱身之上,柱身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格局,暗指慈禧太后生前曾两度垂帘听政。

慈禧陵的这些石雕不仅显示出晚清女主当政的鲜明时代特征,其雕刻工艺也是堪称一绝。

例如,隆恩殿殿前的御路石,玲珑剔透,当之无愧为石雕中的精品。

它仍然使用了凤在上、龙在下的布局,而且雕刻工艺还采用了更为高超的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

在龙的腿、尾、须部和凤的嘴、冠、角部有10处透雕,立体感超强,形象更为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慈禧如此在陵寝处处炫耀自己生前的辉煌,无疑是亲手为自己的陵寝被盗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回变的罕见秩序:曾国荃用人头堆出来

饥荒威胁之中,人心浮动是一种必然。特别是此时的山西局势原本就不宁静,捻军余部时时惊扰,与山西相邻的陕甘又爆发“回变”,对地方官员来说,稳定会秩序不仅直接关系赈灾成败,更与清王朝生死存亡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奏疏中经常有夸奖山西“民性纯良”的句子,说民众“视饿死为应受之辜,绝无强夺强劫之案”,但这只是门面话,意在衬托“圣朝”的“深仁厚泽,浃于晋民肌肤也久矣。”实情当然并非如此,对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的人讲法度本就是件高蹈的事情。而为了维护秩序,曾国荃除了以各种行动宣示朝廷的恩泽,以安抚民众,另外也采用了不少铁腕手段。 三年九月,他在给属下的书札中说:“查灾放赈,先安民心为要。……至于布散流言、匿名揭贴,断非饥民举动,必有奸宄招摇潜踪其。此清查境内无业游民为最要也。地方官果能清查,勿令聚党生事。如遇外来面生可疑之人,不准溷迹境内,庶本境之饥民,望有涓滴之赈可以度活,而不敢萌异志;各路之宵小,惮吾严密之防,无从勾结,而不敢生觊觎。消患于未然,此其时也。”一名将官向他汇报派兵巡逻的情况,他更详细指示:“拣选谨慎之兵一十六名,作为两班,每班分四起轮流稽查要路,布置最为得法。 但能使民间屡屡见有兵来,奸民自惧,良民自安。每起二名不嫌其少,若多则不敷分布,且恐益民间鸡犬之惊。惟巡哨之兵最宜安静,必须使莠民见之有畏心,不至使良民见之亦有惧心,?地方从此安谧矣。又称商贾粮车过境,任意截劫,毫无忌惮,或三五同伙拦阻孤身行客,夺抢物件。如此则粮贩无人敢来,境内之粮安得不日形缺乏?所关非细,仰即加意巡防,遇有截粮拦路行劫之案,一经拿获,即行会同地方官讯明情节确实,禀请就地正法,以安商而裕民食,是为至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谓“就地正法”,这是非常时期给予地方官员的便宜行事权力,是典型的“非常手段”,即使在当日也是违反法律之举。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有特殊的效果。李提摩太赴山西救灾,他目睹惨状后曾经困惑,为什么很少看到抢劫?原来“?一个村中都贴了告示,宣布巡抚有令,任何人胆敢行凶抢劫,各村镇首脑有权对抢劫者就地正法。因而犯罪现象出奇地少。” 果然,不久他就在路边看到了挂着“两颗人头的笼子”,“这是对试图暴动的人的警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李提摩太对此也表示了理解,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的社会状况需要高压政策。” 然而,如果“就地正法”施行无度,那绝对是民众的灾难。山西旱灾中,“就地正法”有无滥杀无辜情形?不妨先看曾国荃的一个批牍。当时隰州发生窃贼杀死巡夫命案,地方官员即遵“就地正法”之令,将嫌犯处决。曾国荃在隰州呈报的公文中批道: “本爵部院前因被旱成灾,恐有不逞之徒煸惑饥民劫掠富户,,是以通饬所属,如有前项匪徒乘机倡首为乱,即行就地正法,以遏乱萌而靖地方。今窃贼杀死巡夫一案,无论事后挟嫌谋杀,或临时图财害命,总系寻常命案,自应遵照定例,填格录供,通报复审,按拟解勘,方为正办。该州前请就地正法,已属草率,即或实应就地正法之犯,亦应候示遵办,乃既经具禀请示以前,竟敢不候批示遽行正法,办理殊属冒昧,非寻常疏忽可比。本应立予撤参,以重人命,惟业据自行检举,禀请照例议处,且该州并属被灾较重,正当清查户口、办理赈抚紧要之时,未便遽易生手,姑从宽记大过三次,以示薄惩。……及嗣后遇有似此案件,不候批示擅专自便,定行严参,决不再宽。凛之!凛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了上峰“就地正法”的命令,地方官员很可能乐得简便,把赈灾中发生的所有命案都“从重从快”。这一封批牍透露曾国荃显然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所以他反复强调和训诫,寻常命案一定要回到常轨,遵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办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格格”起源于哪里?清朝哪些人能被称作格格?

清宫剧一直是热播剧,近几年《宫》《传》等使清宫剧再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经典的《还珠格格》《格格》《当官》《微服私访记》《康熙王朝》等大家也历历在目,在这些剧中有一个称谓“格格”格外引人注意。 格格都戴有旗头,戴上这宽长的装饰品,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当然相比起服饰,格格的称谓也值得探讨。 格格,实际是满语,意为小姐。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该称呼最早出现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这种称呼直到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在后金时期,国君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无定制。例如,的长女称“”,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需要指出荧屏上以康雍乾时期为背景的清宫戏中,将公主称为“格格”,是编剧者对“格格”与“公主”称谓的混淆,并不符合历史史实。此后“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主,侧室所生女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县主,侧福晋所生女为县君; 多罗贝勒之女,亦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君,侧福晋所生女为乡君; 固山贝子之女,嫡福晋所生女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也可以称格格;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