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后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给兵士予刘备和让他督白水军,让他进攻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公元211年的时候,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卓膺等将领入川。其中,就庞统来说,无疑承担着军师的职责,也即帮助刘备在益州之战中出谋划策,类似于汉中之战时,刘备带在身边的法正。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庞统,诸葛亮跟随刘备的时间显然更早。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入川,为何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懿说出了一个原因!

一
首先,在刘备入川的时候,诸葛亮、庞统这两位谋士,刘备可以任选一位带在身边,另一位则留下配合关羽镇守荆州。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庞统跟随刘备来到益州,而诸葛亮则在荆州,如果不是后来战事胶着,诸葛亮很可能不会被刘备调往益州。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带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原因显然不止一个。其中,就第一个原因来说,司马懿已经给出了答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司马懿曾向魏明帝曹叡表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擅长谋划,却不够果断,志向远大,却无法见机行事。换而言之,在司马懿的心目中,诸葛亮过于稳重和谨慎,这既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诸葛亮是治国的良才,堪称千古名相,但是,说到战争中的奇谋应变,则不是诸葛亮的长处。而这,应该是刘备入川带庞统的原因之一。
二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庞统就作战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而就刘备来说,最终采纳了中间的计策。
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庞统没能提出类似于《隆中对》的战略方案,但是,在战术层面,庞统制定的计策,无疑是天马行空,并且让刘备感到满意的。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庞统和诸葛亮之间,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对于后者来说,擅长治理天下和战略规划,而就前者来说,则和法正一样擅长出奇谋。在益州之战中,刘备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更需要庞统这样的奇才了。
三
就第二个原因来说,诸葛亮性格谨慎和稳重,能够协调荆州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合留守后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三顾茅庐之初,关羽等人可能还对诸葛亮不是非常服气。但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和孙权结盟,一起打赢了赤壁之战。紧接着,刘备又攻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从而拥有立足之地。凡此种种,都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麾下的地位了,也即关羽等人对于诸葛亮,已经是心悦诚服了。所以,留下诸葛亮协助关羽,无疑是镇守荆州的合适安排。
但是,就庞统来说,在攻打益州之前,则没有展现出过人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处理事务,从而被刘备免官。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体现出庞统任性洒脱的性格,对于这样的性格来说,适合冲锋陷阵,却不适合镇守后方。如果让庞统留守后方,不仅会让庞统自己感到不自在,也会影响关羽镇守荆州的效果。因此,刘备将庞统带在身边,留下诸葛亮和关羽一起守荆州。
四
最后,就第三个原因来说,刘备入川,无疑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行动。虽然刘备获得了法正、张松、孟达等内应,但是,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多年,刘备想要在益州击败刘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于刘备来说,必须要做好自己在益州兵败的准备。于是,让谁留守后方,就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让诸葛亮留守后方,实际上是因为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更高,也即能够放心将荆州交给他和关羽。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刘备也非常器重庞统,但是,说到信任的程度,庞统应该不高于关羽、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的。当然,庞统用最后的表现,赢得了刘备的尊重和推崇。公元214年,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益州之战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在此背景下,谋士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最终战死沙场。庞统去世的时候,只不过三十六岁。对此,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对此,你怎么看呢?
解析历史上三国时期全都战死的西川四将!
西川四将,是时期益州军部下四位大将的合称,分别是张任、刘璝、泠苞、。网络配图 1、张任 张任(?-213年),益州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张任在《平话》中为蜀川元帅,形象较历史上出入较大。张任把守险要濯锦江上的升仙桥,军半月不能进。后受托梦,教与作法,得以过桥,交战中张任不足三合即被黄忠斩于马下。网络配图 2、刘璝 刘璝,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将。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受命率兵抗击刘备,旋即败归。益州牧刘璋部将。璋请刘备入川,其将璝等不悦。后二刘设宴,备将、欲乘机杀璋,璝及张任、泠苞、邓贤等御之。后备攻益州,璋遂令璝、泠苞、张任、邓贤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拒备。四将行兵之次,璝请同往锦屏山问命於紫虚上人。所得灾运,璝信,任不从。璝数与备军战,各有胜负,后退守雒城。及任亡,备军闻城。璝在城上大骂。备将方待取箭射之,其将张翼拔剑砍翻璝,开门投降。 3、泠苞 泠(líng)苞(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刘璋的部将。在小说《》中,泠苞登场于第60至63回,其形象较历史上丰富许多。性格刚勇。刘璋想邀请刘备入川,泠苞等文臣武将都认为不可行,刘璋不听。魏延在席上舞剑想要谋害刘璋时,泠苞起身舞剑阻止。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侵攻益州,刘璋派泠苞、刘璝、张任、邓贤等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抵抗刘备。泠苞被黄忠击败,被魏延的伏兵所擒。 泠苞以招降其他将领为理由逃回,后来泠苞打算决水淹没刘备军,计谋却被彭羕用占卜识破,刘备军事先有了准备。刘璋军因此战败,泠苞被魏延俘虏,刘备下令将泠苞处决。网络配图 4、邓贤 益州牧刘璋部将。贤为蜀中名将,血气方刚。璋欲引刘备入川,贤等一班文武官皆以为不可,璋不从。后备军师庞统命魏延於宴中舞剑,取璋性命,贤、泠苞、张任等知其意,与之共舞。建安十六年,备取益州,璋遣贤、苞、任、刘璝等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以拒备。贤与苞於城外下寨,设埋伏困延。后延果来劫寨,贤伏兵出,延慌走,忽延马失蹄,将延掀将下来。贤马奔到,挺枪来刺延。枪未到处,黄忠弓弦响,贤倒撞下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一太后放着自己的儿子不立,却立侄子为帝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皇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赤乌(第四个年号)末年,孙权的第六子()大婚。嫁给孙休的这名女子不是外人,而是孙休的姐姐和的女儿。按照辈分,朱氏和孙休的关系是外甥女和舅舅的关系。其实也不是孙休非要娶自己的外甥女,是孙权点的鸳鸯谱。 站在今天的角度,或许这桩婚姻有些不伦不类。但在封建时代,这倒也不是孙权家族的独创。西汉时,就曾将自己亲闺女的女儿嫁给了儿子。孙休和孙鲁育尚且不是一个母亲,而刘盈和鲁元公主却是同父同母。 孙休是孙权的第六子,而且又是庶子,所以跟皇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朱氏嫁给孙休之初,孙休只是的一个。婚后朱氏跟着孙休在他的封地生活。 孙权立的第一位继承人是,这位吴国太子还算有些才能,只可惜命短。孙登临终时,曾留下遗言举荐为太子。所以,孙登去世后孙和就成了吴国的新太子。但后来,孙和却遭到孙霸与全公主的诬陷,而后失势。这就是吴国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南鲁党争的结果是孙霸被杀,孙和被废。 孙和被废黜后,孙权就把宠妃潘淑的儿子孙亮立为了第三任太子。孙亮十岁登基,十五岁亲政。然而孙亮亲政后刚一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了会稽王。孙亮被废后,孙休被迎立为帝。孙休登基四年后的262年,朱氏被立为皇后,随后孙休和朱氏的长子孙酦(wān)被立为太子。 朱氏从王妃变成了朱皇后,可谓喜从天降。朱皇后的母亲孙鲁育,曾因孙仪等人谋杀权臣孙峻的事儿,被自己的亲姐姐孙鲁班诬陷,后遭到孙峻的冤杀。孙休即位后还为朱皇后的母亲平了反。可见朱皇后和舅舅孙休的婚姻还是和美的。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朱氏被立为皇后的第三年,孙休就得了暴病撒手人寰了。虽然孙休去世前,已经立好了太子。但此时的早已失去了昔日三足鼎立的平衡局势,蜀国刚刚被曹魏消灭,这时的吴国也是内忧外患。所以,群臣都觉得应该找一位成熟的宗室子弟继承大统。 最后在左将军万彧的操作下,孙休的侄子(父为孙和)成了最佳人选。当时吴国的主政大臣是丞相濮阳兴和张布,在万彧的举荐下,这二人于是找到了朱皇后询问她的意见。鹅湖逸士在他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朱皇后是气质突出的窈窕淑女一类女性。 当濮阳兴和张布找到她时,她跟这两个大臣说,她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得社稷大事,只要他们能够保证让孙皓来继位对吴国没什么损害她就满意。意思很明显,就是点头同意了让孙皓继位。 这位朱皇后(当时应该是了)放着自己现成的太子儿子不立,竟立侄子做了吴国。所以,最后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孙皓刚开始对朱皇后还比较恭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权柄的稳定,他的狼子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孙皓即位一个月后,就把他的生母何姬尊为了皇太后,直接把朱皇后由太后贬为了景皇后。最终265年的7月,年仅三十余岁的朱皇后被孙皓逼死。朱皇后不仅去世的时候不在正殿,就连去世后的丧事也办得极其失礼。 而孙皓呢,沉溺酒色,嗜好杀戮,昏庸残暴的他最终把吴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280年,孙吴被西晋所灭,后孙皓投降,四年后死于洛阳。孙皓是亡国之君,但吴国的灭亡朱皇后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