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李隆基将朱允炆的江山都坑没了 朱允炆为何会相信还重要他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重用李景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咱们知道,李景隆是带引号的建文战神,把建文帝的江山都给坑没了,反而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那么,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如此相信又重用李景隆呢?

image.png

  咱们要知道,李景隆不是外人,他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亲姐姐的儿子,那李文忠和太子朱标就是姑表兄弟,太子朱标就是李景隆的表叔,朱元璋就是李景隆的舅爷了,是标准儿的皇亲国戚。而且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李景隆是太子太傅,也就是朱允炆的师傅,两人的关系就非常的好!

  再者,李景隆不仅是功勋之后,还是将门之后,(他父亲李文忠爵位曹国公,曾经主持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兼主管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所以说,李景隆从小的资源就非常丰厚,从小就熟读兵法,讲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他爹曹国公李文忠都说不过他,同时还受到朱元璋的夸奖,说这孩子将来可为国之栋梁!

  再加上经常去湖广、陕西等地训练军队,跟随徐达、朱棣等参加过北伐,给人的感觉这个人肯定会打仗!资源丰厚、履历丰富,所以官运也就平步青云,连朱元璋都看好的人,建文帝也自然会重用。

  还有就是,建文帝在东宫的时候,黄子澄曾经是伴读,李景隆也曾是他师傅,建文帝登基后,重用的班底也都是当年东宫的人。朱棣起兵后,老将耿炳文首战失利,黄子澄推荐让李景隆来做大军主帅,能够得到朝廷重臣的推荐,为建文帝重用李景隆起到加持作用!

image.png

  而且,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开始削藩,李景隆就是削藩政策的拥护者,还不遗余力的帮助建文帝解决问题,亲自率兵快速捉拿了周王朱橚,给了建文帝进一步削藩极大的信心!同时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连开了三次诛杀功臣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开国老将基本已经没了,这也是重用李景隆的重要原因!

  只是没有想到,李景隆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后,群臣都急眼了,纷纷上书要求建文帝除掉李景隆,但是,建文帝力排众议,依然信任他,还把南京的防务交给李景隆掌控。直到朱棣打到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一起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成为朱棣成功取得南京城的大功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建文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怕是丢了江山也是一样!

朱允炆是如何当上帝王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为给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传位于,是太爱了,还是昏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曾经《那些事》风靡历史迷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奇葩的朝代。作为明朝的开国朱元璋在太子死后立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并没有选择或者其他的儿子,这导致了后来的“”。这场叔叔和侄子的战争,让无数精锐的士兵在内战中死亡,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才和物质毁于战火。 虽然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朱棣在位期间的政绩比朱允炆好得多了,甚至创造了大明盛世。但朱允炆继承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那么会有人问:朱元璋那么多个儿子,偏偏要选中以驾驭朝臣的朱允炆还是辈的人做继承人呢?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辩论,一种观点认为皇帝是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 另一种观点是关于朱元璋对朱棣并不看好他继承王位。 依照封建礼制选择继承者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嫡长子死了通常要其他的儿子选一个接手,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接手。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朱棣和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为什么朱允炆它成功上位? 虽然朱元璋是个冷血凶残的皇帝,但对于长子朱标是充满温情。朱标是的儿子朱元璋,很喜欢朱标。所以朱元璋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标临终前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父亲,朱元璋当然很疼爱这个孙子。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所生, 所以在考虑继承人的排位上他只能靠后了。 朱棣和朱元璋其实是同类人,都有雄才大略,在各大方面都要比朱允火文要杰出,更加适合当皇帝。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冷血和狠辣,比起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朱棣完全相反的是,朱标为人很善良很仁慈,是适合实行仁政的君王。这是朱元璋很看重的地方,而朱允炆的性格也是如此。其实在后来的战争之中,建文帝是有机会取胜的,但为了一个不落下“弑叔”的罪名屡屡错过机会,最后被朱棣逆袭成功。 也许晚年的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铺好了路,那么把自己喜欢的孙子推上宝座更合他的心意。只是他忘记了朱允炆的背后还有一个跟他自己铁血的朱棣正对着皇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吗?真相是什么

“大明战神”真的是的卧底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的儿子,由于他在“”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运输大队长”。(靖难之役:朱棣从造反到登基的过程) 别人可以不在乎卧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为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张玉、朱能、都要靠边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zhe真的就是是无能到不能再无能的废物了。 说李景隆是卧底,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种种事迹的表现,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朱棣与李景隆自小便相识,并且感情很好。出于这个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对朱棣心慈手软或者说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识珠,他选择朱棣那一边也是有可能的。 二、朱棣登基后,选择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参加三次,并赐予李景隆高官厚禄。这是疑点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来说李景隆有几斤几两,他心里自然有数。如果李景隆真的是军事白痴的话,朱棣没道理这么做。 三、朱棣对于李景隆非常宽容。《明史》中记载,永乐元年张信等人曾经弹劾过李景隆。但是朱棣却以李景隆自幼交好,敷衍而过,并未对李景隆做任何处罚。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眦必报的,诸位可以看看的旧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惨,总是找各种理由杀他们。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对抗过的,朱棣就这样既往不咎了? 说实话,小编并没有要给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诸位可以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而后人却坚决认为他是朱棣的卧底,那他该有多悲哀,这应该是对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这样也算是给他“讨回公道”了,他也该瞑目了。 其实,先抛开李景隆是不是卧底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如果李景隆真如他父亲那般的话,哪里还有永乐大帝?没有永乐大帝,哪里还有《》、下西洋、迁都北京等惊世壮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