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曾经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灭掉军事能力不足的南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金国是一个新兴的政权,他们社会跨度其实是十分大的,准确来说就是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他们当年在东北一带过着渔猎的生活,属于契丹人的附属国,但契丹和北宋发展到了后期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腐败,双方军队的战斗力都有大幅度下滑。不过契丹人毕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战斗力方面还是比北宋的军士还要强很多的。

当时宋朝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将收复燕云的梦想寄托于金人对辽国的进攻,但金人的野心是无穷的。他们在战斗之中发现了宋朝军队的羸弱,所以等他们在消灭契丹人之后,就将剑锋指向了昔日的盟友。
从土地面积对比来看,宋朝北方的土地虽然没有游牧民族的广大,但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和价值上面来看,宋朝土地的价值是远远超过了少数民族土地的价值。
金人从白山黑水一带兴起,打败辽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的辽国皇帝十分昏庸,数次的失误决策使得辽国的土地日益减少。而金人本身数量就不多,如果每个地方都要派遣兵士把守,那金人的部队数量一定是不够的,所以金人只能与当地的利益集团合作以维护统治,这就间接削减了金人对国家的掌控力。
在宋朝汉人南渡之后,金人虽然进行了追击,但却一直都消灭不了南宋赵构政权,于是便想用其他手段迫使南宋投降,所以他们才会在北方扶持一些伪朝来和南宋对抗,这样一方面可以削弱南宋和中原汉人的实力,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在后方消化那些土地。这是当年金人始终无法消灭掉南宋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当时金人将北方土地完全消化,那么南下灭宋必然会提上日程,正如完颜亮的诗句“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以岳飞为代表的中兴四将的对抗
北宋的灭亡代表着禁军系统的崩溃,之前那种强干弱枝的状态被打破了。
北宋灭亡的时候,地方上面形成了许多独立的藩镇,这些藩镇在北宋灭亡和南宋未建立的中空时间段承担起了抵抗金国的重任,岳飞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岳飞他们这些人也是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名义上服从朝廷的统治,但却拥有属于他们的私人军队。
这些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部队虽然说削弱了中央王朝的权威,但是却打破了北宋重文轻武的局面,在个人领导之下的军队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增长。岳飞他们当时在前线取得了节节胜利,最远的时候已经到了离开封不远的朱仙镇了。正是这些主战派在淮河沿线挡住了金人的进攻,才使赵构有时间在南方建立新政权,但是赵构却以牺牲岳飞等主战派为代价与金朝求和。
金人的汉化、腐化和内斗使得他们无法南进

首先,军事的强弱未必能决定最后的胜利,文化也是战争中的重要部分,而汉文化在整个古代都是一个强势的存在。特别是对于周围四夷来说,夷狄虽然能够在战争之中打败汉人,但永远在文化方面赢不了汉人,他们往往在占领汉地之后不得不将本族文化融入汉文化,并进行整体汉化。这个时候的金国已经不像从前一样,他们国家之中融入了太多的文化,其中有辽国文化,还有宋人创造的文化。当时的金人和宋朝之间的具体关系就是这样。
而且金人一下子从奴隶制社会跨入了封建制社会,在繁华的中原地区见到了太多从前没有的财富和奇珍异宝,任谁都会贪图享受。而金钱和美女是最能够腐化人的斗志的,因此金人在占据中原之后,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女人,贪财好色的金人部队战斗力有了很明显的下滑。
还有一点就是,许多汉臣在帮助金人建立统治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政治斗争的概念。当时的金国在金太祖死后陷入了内斗,无人可以服众,为了争夺皇位金朝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金人根本无法完全凝聚力量进攻南宋,而且金人就算聚集大军南下侵宋,但是也不再有那种一无所有时,放手一搏的魄力,这样的话只要遭遇一次失败后,国内就会滋生不满,因此金国终生也没有消灭南宋。
南宋魏了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魏了翁相关作品介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魏了翁生平做过的事情有哪些 南宋大臣魏了翁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著名理学家、大臣。 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当国,力辞召命。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府、泸州府、潼川府。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年),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人物生平 魏了翁数岁即从诸兄入学,俨然像成年人。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出,日读千余言,,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撰写《论》,文章抑扬顿挫,有写作者的风范。 庆元五年(1199年),魏了翁中进士第三名,当时忌讳谈“道学”,魏了翁却在策论中提及。登第后,魏了翁获授剑南西川节度(驻成都,今属四川)判官厅公事,他在任上尽心公事。 嘉泰二年(1202年),被召为国子监国子正。 嘉泰三年(1203年),改任国子监武学博士。 开禧元年(1205年),召试学士院。当时权臣韩侂胄谋划北伐,魏了翁上言,以“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为由,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内修”。此论一出,众人大惊。魏了翁遂被改为秘书省正字。御史徐柟弹劾魏了翁“对策狂妄”,但韩侂胄却并未再做处置。 开禧二年(1206年),升秘书省校书郎,以“亲老(父母年老)”为辞而出任嘉定(今乐山)知府。同年末,在赴任途中到达江陵(今属湖北)时,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魏了翁因而未能到任。 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安丙、李好义、杨巨源等诛杀吴曦、平定叛乱后,魏了翁在继续赴任途中于广安(今属四川)收到免职之命,遂奉双亲回蒲江故里。同年末,奸臣史弥远秘密杀害权臣韩侂胄后,理学人士刘爚建议史弥远崇奉理学、起用名人以改善其丑陋形象。“朝廷收召诸贤”,魏了翁也在收召之列。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史弥远入相,专理国事。魏了翁从一开始就觉察到史弥远“收召诸贤”的用意,因而力辞诏命。不久父亲去世,魏了翁解官守丧,遂于州西白鹤冈下建成鹤山书院,,授徒传道,宣扬理学,“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起复,任汉州(今四川广汉)知州,免欠税以减轻人民负担,但因桥毁伤人命而降授宫观闲差,数月后又起任眉州(今眉山)知州。 嘉定四年(1211年),升任潼川府(今三台)路提点刑狱公事(监司)。 嘉定八年(1215年),兼本路提举常平,后又改兼转运判官。作为理学家的魏了翁见到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均已赐谥,次年春遂以周敦颐曾任本路合州(今重庆合川)的官职为由,奏请为周敦颐赐谥,同时也为程颢、程颐请谥。在魏了翁的一再奏请下,直到嘉定十三年(1220年),朝廷才特赐周敦颐谥元、程颢谥纯、程颐谥正,魏了翁遂进一步为请谥,并请将四人从祀孔庙,朝廷虽随后又特赐张载谥明,但未同意将四人从祀于孔庙。尽管如此,将不符合通常赐谥规定的四个理学创始人特赐谥号,仍极大地提高了理学派声望,并为以后理学独尊地位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嘉定九年(1216年),魏了翁一度以路级监司官代理本路的遂宁府(今四川省遂宁市)知府。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改任泸州(今属四川)知州、兼主管潼川府路安抚司公事(帅司)。母死守丧,起复后任潼川知府。 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提升魏了翁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有口皆碑。 宋理宗即位后,时事多变。魏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理宗。魏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理宗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魏了翁削官三等,贬到靖州居住。不久,魏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魏了翁足迹遍及。那时,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着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魏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成为当时较好的著作。 宝庆二年(1226年)二月,魏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理宗的本意。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理宗不肯,便改任资政殿学士。 绍定四年(1231年),魏了翁复职,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绍定五年(1232年),又改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又知遂宁府,他辞谢不拜受。后升任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泸州是一个大藩屏,控制边境的面积达两千里,而武备不修,城廓废弛。魏了翁乃奏请修缮泸州的城楼、垣墙和雉堞,并增置军械,训练盾牌手,申明军纪,兴办学校,蠲免欠税,恢复社仓,修建义冢,修办养济院。他上任只有几个月,就出现了的局面。 绍定六年(1233年),时值史弥远逝世,理宗亲政,魏了翁被提升为华文阁待制,赏赐了金带,仍留居原任。入朝以来,魏了翁见一些高官显贵,废法纪,无纲常,致政权腐败,不可救药。他疾恶如仇,在应诏赴任途中,给理宗上疏曰:“时政有十弊,建议理宗恢复历来好的传统,以表新兴之大为。”他的整顿朝政十项建议,其中第二、三项关于恢复二府之法规与恢复都堂之纪律,以便聚议及严纲和第六项恢复台谏制度,以便公开进退人才等建议,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以史为鉴。十项建议论述万余言,引事实,切时弊,辩是非,讲利害,理宗读毕,深受发和震动,手拿奏章举读成诵。从此,旧典章都得到了恢复。 端平元年(1234年)十月,魏了翁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他忠于职守,纵论政事,体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二十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家政事,而嫉妒他的人合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心在职。 端平二年(1235年)十一月,魏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国家,被任为端明殿学士,参预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十二月,督视江淮京湖军马。正值蒙古军犯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理宗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面赠魏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和“鹤山书院”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魏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为参谋官,赵善潮、马光祖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由于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击败了元军。了翁胜不骄,同时提醒将帅们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的士卒,罢免贪生怕死的将领,及时向理宗奏明边防十件事。过了二十多天,魏了翁被提升为国防部部长。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魏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又大造舆论。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被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他屡次向理宗请求告老还乡,但没有被批准。魏了翁病重时,再次请求退职。当时魏了翁的门生来探望他,魏了翁穿戴整齐后与其谈话。并且说:“我一辈子对自己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当谈到蜀地的动乱时,魏了翁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遗奏。一会儿后,魏了翁便拱手而辞,终年六十岁。十天后,理宗颁诏拜魏了翁为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的诏书才到达。 当理宗接到魏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罢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靖”,累赠秦国公,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 元至顺元年(1330年)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 清二年(1724年),魏了翁得以配享孔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