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军师》的播出,三国的话题又火了一波。三国的话题一直都是古往今来非常喜欢挖掘的题材,从东汉末年的动荡,到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最后终结都有无数的故事可以说。三国历史上曹刘孙三家厮杀了好一番大戏,但是笑到最后的却不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个一开始就蛰伏在曹魏身边的司马家族,为什么司马懿可以成功夺走曹魏的政权呢?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族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一生享寿70余岁,人到七十古来稀,司马懿已经算是很高寿了。他出生时恰逢汉灵帝执政末期,汉室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他去世时,魏晋嬗代已经颇具雏形,可以说他的个人史,就是一部小型的三国史。
他作为谋士时,助曹丕夺嫡之后对自身仕途的踌躇满志,后来被曹魏皇族打压排挤后隐忍不发。作为将军时,也有着在西北经略阻抗诸葛壮怀激烈的人生经历。
然而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最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或许也让他事后最有些后怕的一幕,莫过于发生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
这场政变,颠覆了曹魏原有政治势力的表面上的平衡,也彻底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命运。一统三国的历史重任,渐渐地从高平陵之变开始,落在了姓司马的人手中。
司马懿和曹爽同为魏明帝钦定的顾命大臣,按照明帝的遗训,本来是要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新魏主曹芳执政的。单吃曹爽在新皇登基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把司马懿给赶走了。
司马家族很清楚曹爽的盘算。

但没过多久,曹爽转奏司马懿为太傅,貌似尊崇,实则将其慢慢架空,蚕食他的实权,这一点司马氏不可能不清楚。正始八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的前两年)开始,司马懿更是称病不出,不上朝了。
司马懿故意向曹爽示弱,同时也可以在暗地里用更大的功夫去准备政变,这中间的过程竟用了十年之久。
直到机会的来临。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借此机会,关闭了城门,占据了司马门和武库,并派亲信干将占据了曹爽、曹羲兄弟的营地而且还据守了洛水浮桥。
真要仔细论起来,曹魏也不算什么正统,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北部人民都已经习惯了曹魏主权,这个时候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讲道理,司马懿其实根本无法完全控制城中曹爽余党,从桓范逃脱就能看得出来,但是曹爽却意外地选了投降。
曹魏政权就在这个投降中,彻底被曹爽送给了司马家族。而曹爽也没有等到司马懿的富贵承诺,而是三族都被司马懿诛杀了。
宣皇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国蜀汉重臣马良简介:吴蜀夷陵之战中遇害身亡
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樊宜城人,蜀汉名臣。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马良眉中有白毛,家乡人说:“五常,白眉最良。”历官从事、左将军掾、侍中。他与的关系很好,这可以从两件事上看出: 诸葛亮随入蜀,马良给诸葛亮写说,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已攻下,吾兄应大展宏图,乘胜前进。据此,人们推测,他与诸葛亮或结为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年长,故他称亮为兄,(马良于诸葛亮的关系说引于《——裴松之注》)。 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请诸葛亮给写引荐信,诸葛亮要他自己起草,亮签名。最后两句是希望孙权“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见信后,敬待了他。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派他到武陵(今湖南省西南一带)联结“蛮夷”助蜀伐吴,功成,深受刘备器重。后在中,刘备兵败,马良亦遇害。 马良兄弟五人少时并有才名,乡里有谚语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1.大事记 马良在刘备占据荆州时期出仕,任从事一职。 刘备入川、诸葛亮西援后,马良留镇荆州,升左将军掾。 后马良出使东吴,得孙权敬待。 刘备登基后封马良为侍中。 刘备东征时期,马良奉命招纳五溪蛮夷,蛮夷全部顺从蜀汉。 夷陵大战中,马良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刘备后拜马良之子马秉为骑都尉。 2.生平 马良家中兄弟五人,皆有才能、名气。刘备占领荆州之后,征辟他为从事。211年,刘备入益州帮助,后来双方决裂,于214年,诸葛亮等也率军入益州去,于是马良与同守荆州。雒城攻破后,马良曾书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信中更尊诸葛亮为兄。 后来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不久出使东吴,马良写信道:「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对他十分尊敬。221年,刘备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同年,刘备出兵攻打东吴,马良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蛮夷,结果全部蛮夷接受蜀汉官印及封号归顺,一切都在马良掌握之中。可惜,刘备在夷陵之战被打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3.家庭 兄弟——,马良之弟。同为蜀汉谋士,后因败仗而被诸葛亮斩首。 子——马秉,马良之子。官至骑都尉。 4.评论 三国志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 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林、习文祥:「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三国志——蜀书九庞催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原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 皆受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