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水浒传》当时的东京城容得下多少军队?八十万禁军实际有多少人?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水浒传》当时的东京城容得下多少军队?八十万禁军实际有多少人?

  众所周知夸张军队数量,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伎俩。那么《水浒传》当时的东京城容得下多少军队?“八十万禁军”实际有多少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曹操就号称带兵八十万。于是周瑜这样分析: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这段引文不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是正史。即使周瑜的话里有水分,是为了鼓励孙权、而缩小了曹军人数,但孙权也是久经世故阅历丰富的政治家,又不是小孩子,周瑜的话总得有几分可靠。

  也就是说,对外宣扬自己的军马人数时,夸张到两三倍,是可信的。

  那么,《水浒传》里提到的“八十万禁军”,会不会也是夸张的结果?

图片.png


  不会。

  曹操的“八十万”是打仗,夸张是为了威慑敌人:当时的情势,东吴是有可能不战而降的,所以曹操的威慑是有可能发挥作用的。而《水浒传》描写的北宋末年,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征梁山、征方腊,都是局部战争)。天下太平的时节,谁会没事干夸大军队数量?

  这还只是猜测。“八十万禁军”有没有根据呢?有。钱穆《国史大纲》第六编中,分析宋室积贫的原因,认为“举兵”是重要的因素。他推测,宋太祖赵匡胤时代,全国有三十多万军队,其中禁军接近二十万。而中叶的宋仁宗时期,全国军队一百二十多万,禁军就达到八十余万。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禁军不是北宋全部军队的统称,而是单指中央军。不过由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立禁军。所以宋朝的禁军,就是指皇帝直辖的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不同。

  因为宋朝忌惮武将的传统,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军禁军,也聚集了全国军队的精华,其战斗力、待遇、甚至兵额,都远非地方军可比。

  那么,小小的东京城,能容纳八十万禁军吗?

  容纳不下。虽然东京汴梁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之一,但是一般认为,全城也只有居民一百五十万左右——不用奇怪,现在一百多万只是个小城,可是那是北宋,一千年以前啊。百万就是绝对的“国际大都会”了。

  全城居民一百多万,其中八十万是禁军?或者另外八十万是禁军?怎么说,也是不合理的。

  但,“八十万禁军”这个数字仍旧在合理范围之内。因为,禁军是中央直属,但并不是驻扎在首都啊。

  在兵力部署上,禁军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这是北宋的传统。

图片.png


  当然,传统未必能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北宋末年,腐败横行,军队也出现了兵额不足、吃空饷等普遍现象。这时的禁军大致分为三部分:河北军、西军以及京营。其中最精锐的部分,实际是驻扎在陕西一带的所谓“西军”。

  “西军”是禁军的一部分,当初是为抵御西夏而设。后来宋夏休战罢兵,多年和平,这支部队仍旧驻扎于此。由于其他军队腐化严重,西军就成了全国唯一一支可用之军。著名的伐辽战争,就是由西军为主力完成的。而两宋之交的大将如岳飞、韩世忠、刘錡、刘延庆等人,莫不出身此军。

  而东京城驻扎的禁军,被称为“京营”的,不仅只是禁军的一部分,而且缺额严重、人数很少,少到完全可以被这座城市容纳的地步。

孙策和孙权堂兄孙辅简介:因与一代奸雄曹操暗中来往,被软禁去世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和的堂兄,末年将领。 孙辅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驻守历阳抵御,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又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孙策袭击庐江太守,因功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孙辅后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便遣使与暗中来往,事情泄露后,孙权将他软禁起来。数年后去世。 人物生平 孙辅的父母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孙辅由兄长孙贲独力抚养,兄弟俩的感情很深。 孙辅最初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助孙策平定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以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 建安四年(199年),孙辅随从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与刘勋军交战中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让他平定安抚所属县城,分别置备官员。后来孙辅升任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 后来,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守江东,趁孙权出行时派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孙权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的无言以对。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 数年之后,孙辅去世,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 家族成员 父亲:孙羌,孙坚长兄,早亡。 哥哥:孙贲,官至豫章太守,封都亭侯。 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 人物评价 陈寿《》:“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史书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