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为什么汉武帝在卫青去世后,就对卫家大肆打压?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卫青是西汉时期将领、外戚,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他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但去世后,汉武帝就对卫家下手了,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卫青死后,汉武帝之所以会对卫家下手,一是为了打击外戚势力,二是因为后来那场巫蛊之祸。不过,这里要多解释一句,汉武帝虽然对卫家大肆打压,但是却并没有对卫家斩尽杀绝。至少卫青的次子卫不疑和幼子卫登,都没有被杀的记载。只有卫青的长子卫伉,因巫蛊之祸被杀。

  卫青出身底层,母亲原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女奴。因为母亲身份的原因,卫青小的时候日子过得也比较苦,靠给人家放牧为生。成年之后,卫青也进入了平阳公主府上,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平阳公主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所以汉武帝也经常来平阳公主府上玩。一次,汉武帝在平阳公主府上,一眼看中了一个侍女,随即将其选入宫中。这个女子,便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

image.png

  因为姐姐入宫得宠,卫青也得以一飞冲天。不但摆脱了奴隶身份,还得以入朝为官。后来,卫青靠着自己精湛的骑术,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在朝中步步高升。后来,恰逢汉朝和匈奴开战,卫青便进入军中做了将军。在和匈奴的战斗当中,卫青开始崭露头角,一次次立下大功,逐渐升为朝中的大将军。

  就在卫青步步高升的同时,他的姐姐卫子夫,也在宫中越发得宠。公元前128年,卫子夫更是直接被汉武帝立为皇后,成了汉武帝的后宫之主。卫子夫所生的儿子刘据,也被汉武帝立为太子。

  另外,卫青当上大将军之后,还将自己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一起带入军中。霍去病参军之后,同样无比骁勇,在对匈奴的战事当中,屡次立下大功,后来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意为勇冠三军之意。

  到了这个时候,卫家在朝中的权势,显然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皇后是他们家人,太子是他们家人,朝中两位最具实权的大将军,也是他们家人。到了这个时候,卫家如果还想继续提升的话,恐怕就只有谋朝篡位这条路了。

  不过好在,卫青从始至终,似乎都没有有过这样的念头。底层出身的卫青,一直对汉武帝十分感激,不敢在战场上为汉武帝奋力征战,同时还能把握好自己的行事分寸。虽然已经官至大将军,但却从来都不结党,而且也没有像当时其他高官那样,养士成风。

  卫青这份知进退懂分寸的处事风格,显然也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除了对卫青本人十分信任,将卫青封为高官之外,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先后被汉武帝封侯。当时这三个孩子,都还只是少年而已,寸功未建,却已经被汉武帝封侯。汉武帝对卫家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了。

  但是,随着卫家逐渐势大,汉武帝也难免开始忌惮起卫家的权势。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对于卫子夫这位皇后,还是对于卫青这位大将军,他都是极为信任的。而对于太子刘据,汉武帝更是喜爱到了极致。但即便如此,卫家作为外戚的身份,依然无法改变。

  汉武帝一直很忌惮外戚。

image.png

  早年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朝政就一度被窦太后所把持。当时的汉武帝,几乎成了一个傀儡皇帝,毫无权力。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得以掌权。因为这段经历,汉武帝对于外戚,一直存有很大的戒心。所以,就算对卫青和卫子夫本人十分信任,但对外戚一党,汉武帝仍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很矛盾,但又很微妙。

  一方面,汉武帝对卫青极为信任,委以重任。对于卫子夫更是极尽宠爱,让卫子夫在后宫的地位无可动摇。但另一方面,汉武帝也在不时敲打卫家。比如汉武帝曾以‘矫制不害’的名义,免去了卫青长子的爵位。所谓矫制不害,就是指冒充皇帝的命令,但是最后没有造成什么恶劣影响。冒充皇帝的命令,这在古代可是大罪,是要被杀头的。然而奇怪的是,史书上除了留下这四个字之外,对于卫青长子犯罪的详细过程,却是没有任何记载。就好像汉武帝只是单纯需要一个罪名,敲打一下卫家,但是又不想杀人一样。

  卫青在世的时候,汉武帝对卫家的态度,大抵上就是如此。信任卫家,但是偶尔又会敲打一下卫家,以防外戚一党过于势大。同时,卫青本人也竭尽全力,避免结党。在双方这种微妙的平衡下,卫青一直到死,终于都没让汉武帝失望,一直和汉武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死后极尽哀荣,被汉武帝追谥为烈侯,陪葬茂陵。

  卫青在世的时候,卫家在朝中势力庞大,根基强大到无可动摇,但同时又深得汉武帝的信任。不过,随着卫青的去世,卫家的情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朝中,因为卫青去世,卫家在朝中的权势一落千丈。而在后宫方面,随着卫子夫年龄越来越大,虽然依旧是后宫之主,但却也难免因为年老色衰,逐渐失宠。后宫当中,开始有其他年轻的妃子,逐渐分去了汉武帝对卫子夫的宠爱。

image.png

  不过好在,身为太子的刘据,一直很受汉武帝的认可,太子之位十分牢固。只要刘据还是太子,那卫家的权势,似乎也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后宫当中,有位李夫人,为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刘髆。在刘髆出生后,没过多久,李夫人便因为产后问题而病逝。大概是出于对李夫人的追思,以及昔日对李夫人的喜爱。在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大力提拔了李夫人的亲人,其中便有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在汉武帝的提拔下,李家在朝中的权势,开始越来越盛,甚至逐渐有取代卫家的意思。不过,李家所有人都明白,李家的这份荣耀,其实只是无根之水。只要太子不是刘髆,那么日后汉武帝去世之后,李家就一定会衰败。所以,李家人开始竭尽全力,想要帮刘髆夺嫡。

  与此同时,身为太子的刘据,因为自身太过正直,在朝中行事公正无私,所以难免有一些小人不喜欢刘据这位太子,希望刘据能够倒台。最终,李家和这些朝臣们一拍即合,终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太子党,阴谋除掉刘据这位太子。

  不久之后,机会来了。

  反太子派先是将矛头对准了卫家在朝中的势力。当时卫青虽然已死,但卫家在朝中依然有很大的权势。丞相公孙贺,便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夫,亦是卫家此时在朝中的第一重臣。只要除去了公孙贺,卫家在朝中就等于是羽翼尽失了。

  为了除掉公孙贺,反太子派的人设了一个局。

image.png

  首先,让一个刺客,带剑入宫,被宫中禁卫发现。而后,这个人又迅速逃走,并没有被宫中的禁卫抓到。

  宫中来了带剑的刺客,而且还没抓到,这自然是大事。汉武帝当即下令,全城搜捕此人。

  照理来说,这事和丞相公孙贺没什么关系,反正又不是他派人去刺杀汉武帝。但是,就在此时,公孙贺却不得不入了这个局,主动向汉武帝申请,自己带人去抓这个刺客。

  公孙贺之所以自告奋勇,自然不是单纯为了什么功劳。而是因为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之前因为贪污问题,此时正被关在大牢里。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便希望以这个功劳来免去儿子的罪过。但他没想到,只要他开始申请抓捕此刻,其实就已经进入了反太子派设置的陷阱。

  在公孙贺的全力搜捕之下,很快就抓到了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被抓到之后,却在供词当中反咬一口,说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私通。而且还在驰道上,埋下了诅咒汉武帝的小人。

  汉朝时候的人,很信奉诅咒之法。所以,汉武帝在听说此事之后,自然要去查验。结果,在这个人所说的位置,还真的就发现了证据。

  这一下,丞相公孙贺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image.png

  原本如果公孙贺没有参与追捕的话,公孙贺还可以说这个人是诬告,那些证据也是有人陷害他们的。但是,公孙贺既然参与了追捕,那就有了想要杀人灭口的嫌疑,再难摆脱罪名了。汉武帝自然也是勃然大怒,下令将所有涉及此案的人员,全部杀死。

  这其中,不光包括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还有汉武帝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总之,卫家在朝堂上的所有党羽,经此一役后,几乎被全部清空,卫家也遭遇了重大的打击。

  这还没完。

  随着公孙贺以及卫家党羽被清除干净,卫家在朝堂上也就再没了任何势力。接下来,反太子派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付太子了。

  当时恰好汉武帝某天做了个梦,梦到有木头人追杀他。照理来说,这就是个噩梦,没什么值得多想的。但是,经历过之前诅咒案的汉武帝,难免就要多想一些。就在此时,汉武帝的宠臣、反太子派的核心人物江充,提出了一个说法,说有人在以巫蛊之法诅咒汉武帝。汉武帝一听,自然再次大怒,当即让江充彻查。

  江充本就是想要构陷太子的核心人物,让江充去查此事,结果自然也就不难预料了。江充开始查案后,大肆构陷自己的政敌,清理自己的敌人。最后,更是直接在太子的府中,查到了扎针的小木人,认定为诅咒汉武帝的巫蛊小人。

  毫无疑问,这些巫蛊小人,就是江充自己放置的。

image.png

  被查出了巫蛊小人,太子刘据也是顿时慌了。他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没有做,但这些东西却会出现在自己的府上。刘据这时终于意识到,是有人要构陷自己。如果继续任人宰割,自己肯定必死无疑。最要命的是,此时刘据身在京城,但汉武帝却在外面的行宫避暑。

  如果任由那些奸臣们捉拿自己,估计等不到自己见到汉武帝,就必死无疑了。

  刘据这时终于没有再迂腐行事,马上宣布江充谋反,然后以太子的身份,控制了整个京城。希望等到汉武帝回来之后,自然真相大白。要说这事其实也不难解释,只要父子二人说开了,问题就解决了。但难点就在于,当时的通讯手段不发达,双方只能派人进行沟通。

  只要有人,就会有麻烦。

  汉武帝在听说刘据谋反之后,起初也是坚决不信。但是,后来汉武帝派去询问的人,不知道是同样想陷害太子,还是因为真的害怕。到了京城之后,转了一圈就回到了汉武帝那边,然后声称太子确实谋反了。这下子,汉武帝想不信也不行了。没办法,汉武帝只能下旨,开始征讨太子。在汉武帝的征讨之下,太子刘据很快就战败了,最后身死。

  在刘据身死的同时,卫子夫也自杀身亡。原本显赫的卫家,也有很多人被牵连进去,然后被汉武帝诛杀殆尽。后来汉武帝彻查之后,虽然发现了冤枉了太子,但此时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皆已身死,卫家也几乎被清理干净,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就这样,原本显赫一时的卫家,经过这场巫蛊之祸后,损失惨重。

image.png

  不过,巫蛊之祸当中,卫家也不是所有人都被杀了。比如卫青的次子和三子,就都没有被杀的记载。而且后来,到了汉宣帝在位时,汉宣帝还曾赐卫家五十万钱复家。到了王莽时期,卫家的后人卫,还曾被封为关内侯。但是此时的卫家,只是空有爵位,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卫家之所以会被汉武帝清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巫蛊之祸。至于汉武帝对卫家的忌惮和打压,从当时汉武帝的手段来看,其实只能算是次要原因。而巫蛊之祸,本质其实也是卫家在朝堂上的斗争失败而导致的结果,并不能算是汉武帝故意要清理卫家。

  一代显赫外戚家族,最后落得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人可悲可叹。

卫青也是抗击匈奴的英雄,可是他为什么没什么存在感呢

原本是的骑奴,但是因为自己的三姐得到了的宠幸,卫青因才开始受到重用。他原本只是太中大夫,负责长官朝廷的议论。但是他之后的成就可不全是靠他姐姐的提拔,而是靠着自己七战七捷远征匈奴换回来的。 在元光六年的时候,这一年匈奴开始兴兵南下,而汉朝刚经过了“文景之治”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武帝决心派兵出击匈奴。此时的卫青就率领了一路,当时卫青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了作战的胜利。而其他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当时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因此汉武帝就封卫青为关内侯。战果虽小,但这是自汉初以来首次对战匈奴取得胜利,从此卫青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之后卫青开始了北伐匈奴,先是夺取了匈奴盘踞的河套地区,控制了这一天然的养马场,这就为汉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马匹,好让汉朝进行更大规模的北伐。之后的卫青多次北伐匈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卫青在官拜大将军之后,自己恪守臣子的本分,从不结党营私,更没有说养谋士和死士。一个外戚身拜大将军,而又不染指朝政,这在汉朝也是特别罕见的。 而卫青还有一个功劳就是举荐了霍去病,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先锋,曾经亲自带领八百骑兵斩杀了2000多匈奴,更是有着封狼居胥的成就。但是后世对霍去病的印象要比对卫青的记忆时刻,多数人都记住了先锋霍去病而忽视了大将军卫青的重要性。 而两个人的也都葬在了汉武帝的茂陵旁边,虽然这两者相差距离并不是很远,但是现在的待遇确实天壤之别。霍去病的陵墓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且还建立起了博物馆。然而卫青的陵墓却啥都没有,甚至墓碑上面的砖头都摇摇欲坠的,地上充满了垃圾堆,犹如一个垃圾场一样。而曾经的民族英雄,自己的陵墓落得如此下场,看到之后让人未免会感到心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西汉卫青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