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五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的十一月,咸阳城西门外十里的杜邮亭前,一位老者手持长剑,迎着呼啸的北风,对天长呼:我有何罪于天,而要被大王赐死呢!呼罢多时,他猛地举剑抹向自己的脖颈——在长平之战中,杀死45万赵军的一代名将白起,就这样被秦昭王赐死了。
秦昭王赐死白起的原因很简单,长平之战后,秦国在赵国打了败仗,几次三番征召白起挂帅,白起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拒绝。
于是乎,秦昭王在相邦应侯范雎的撺掇下大怒,赐死了白起。
可问题是,为什么白起宁愿死也不愿再挂帅出征呢?我们还是走进历史来一看究竟。
但只过了短短的九个月,秦昭王就准备派大军攻打赵国。
秦昭王原本还想让白起挂帅出征,但不巧的是,白起此时年老体衰身染重病。
经过三个月的征战,王陵率领秦军终于包围了邯郸。
可让秦昭王没想到的是,虽然国都被围,但赵国上下团结抗秦,誓死不降。
不增兵还好,一增兵,赵国的战斗力反而飙升,一下子灭了秦军五个军营的部队。
前线打得如此狼狈,秦昭王想,这败仗应该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缘故,便又想让已经病好的白起替代王陵去赵国指挥战斗。
白起闻听便上书秦昭王,分析当前的形势,说攻打邯郸的战役不能再打下去了,应立马收兵。
雄心勃勃的秦昭王怎肯善罢甘休,见白起推三阻四不肯挂帅,就亲自给白起下命令。
可白起铁了心,一点也不给秦昭王面子,还是没答应。
秦昭王没法,就又让相邦范雎亲自上门去请白起,白起还是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昭王见请不动白起,就改派王龁代替王陵去统帅秦军,继续围攻邯郸。
可战事还是不利,邯郸攻不下来不说,还损兵折将,是秦军多失亡。
面对如此惨败,秦昭王又想到了白起,再次下命令让白起挂帅,白起是遂称病笃,也就是白起说自己的病更重了不能上任。
秦昭王又让范雎上门相请,白起还是那一套说辞。
这回秦昭王真的发怒了: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你白起竟不替寡人分忧,要你何用?下令剥夺白起的官爵,降为士兵,并逐出国都,迁往阴密。
就这样固执的白起一下子从武安君变成了一个普通士兵,在去阴密的路上又被秦昭王赐死。
那么,为什么白起那么固执,就是宁愿被贬、被赐死也不愿再披战袍呢?一般人认为,是白起与秦国相邦范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一举歼灭赵国45万有生力量后,准备乘胜追击灭了赵国。
赵国非常害怕,便派出说客去游说秦国的相邦范雎。
说,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灭了赵国后,白起的功劳那可是秦国最大的了。
战争结束,白起肯定就会受到提拔重用,说不定官职就会在您相邦之上。
到那时,恐怕您这个相邦也得唯白起马首是瞻了。
您要想不被白起超过,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议秦王现在就收兵,这样白起的功劳也就这样子了,你的相位也就牢固了。
范雎一听这说客说得有理,就以长平之战后,秦国士兵需要休整为由,建议秦昭王收兵。
正在前线高歌猛进、眼看着就要攻下邯郸的白起收兵回来后,发现这一切竟是范雎搞的鬼,对范雎是一肚子意见,由是与应侯有隙,俩人就此产生了矛盾。
在随后秦昭王发起的围攻邯郸的战役中,尽管秦昭王和范雎几次三番去请白起出山,可白起就是不出来,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白起在使小性子——当初,我就要打下邯郸了,你让我收兵!噢,现在你想打了,我就得去打吗?尤其是你范雎,当初就是你从中作梗,现在你出来装好人,就凭这一点,就是死,我也不能再去挂帅出征了。
特别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更让许多人肯定了这一看法。
当白起被撵出咸阳后,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也就是说,白起离开咸阳后,秦昭王与范雎等人商量道:那白起虽然被流放,可是他却是一肚子意见,还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
在这段记载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明说是谁先说白起坏话的,但更多的人相信,肯定是范雎无疑!因为只有他才有能力左右秦昭王,也只有他才会有要白起去死的想法——死了的白起再也不会对他的相位造成威胁。
同时,这一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的记载,也好像是司马迁从侧面告诉我们,那白起确实有一肚子的意见,对秦王,更是对范雎!
这一切都好像是在证明,白起宁死不挂帅是与范雎、抑或与秦王在斗气。
既然说白起与范雎斗气而不挂帅是一种假象,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白起人生最后的言行中去寻找答案。
邯郸战事不利,当白起病好,秦昭王想让他代替王陵挂帅时,白起曾上书劝止。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白起上书的核心是,围邯郸的战役不能再打了。
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邯郸被围,其他诸侯国必来相救,且那些诸侯个个都与秦国有着深仇大恨;二是秦国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现在秦国国力还没恢复,不适宜再打大仗;三是秦军跨山越水包围邯郸,久攻不下,诸侯来救赵后,赵军在内线,诸侯的军队在外线,秦军就有可能被包了饺子。
白起分析得有道理没有?有!随后的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也证明白起的分析是正确的。
可秦昭王却不会这样想,他肯定会把秦军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主将的无能,因此上,才再三想启用白起。
当白起一次次拒绝后,他就会心生猜疑——怎么?早几个月前你白起率兵攻打赵国就能打得风生水起!我让你收兵回来后,只过几个月再让你出兵,你就说赵国打不得了。
这不是明摆着对我有意见吗?这就为白起之死埋下了伏笔。
可秦昭王哪里知道,白起之所以拒绝挂帅,除去他分析的三个原因之外,更有一个难言之隐是白起不能说、不敢说,或者不愿说的,那就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
在我国很早就有杀降不祥的思想,认为杀掉已经投降的人,对军队和国家都是不利的。
初看这一思想好像是在讲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
但细思量却是有着深奥道理的,试想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抵抗是死,投降也是死,又有谁还会选择去投降呢?只要不战死那就拼死抵抗吧!因为抵抗还可能会有一线生机。
这种结局对于强势并想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方,那肯定是灾难性的!
长平之战中,秦国杀了赵国40万降卒后,如果一鼓作气,在赵国和其它诸侯国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灭了赵国的。
但经过九个月的缓冲后,不仅赵国上下明白面对秦军的进攻只有死磕才会有生存的希望,而且其它诸侯国也看清了秦军的虎狼本性,也会积极救援拼死作战的。
这就是白起长平之战时要积极灭赵,长平之战九个月后,就是宁死也不再披战袍的真正原因。
因为白起知道,就是自己再挂帅,面对赵国的拼死抵抗,秦军不仅不可能取得胜利,而且还会让更多的大秦子弟白白送命。
到那时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不说,自己还极有可能在范雎等人的落井下石下坐秦法而死,不管怎样都是死,还不如决定不挂帅为好。
那白起为什么不直接给秦昭王讲明自己的担忧呢?因为坑杀赵国40万降卒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即使是他白起提出来的,那也肯定是得到秦昭王批准的。
如果说杀降错了,那岂不是连秦昭王也错了吗?这就是白起的难言之隐。
到这里我们再来品品白起临死前的那句,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就会明白,白起这里不是在说因果报应,而是在向别人诉说自己的难言之隐。
老子曾说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成为一统天下的至高君主。
嬴政认为,自己功兼,为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体现人君的至高权威,于是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同时把“朕”为皇帝的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
秦始皇是个有神论者,他对神仙世界的存在坚信不疑,更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
皇帝有所好,那些所谓从事寻仙造神事业的人,卢生、、石生、徐巿、韩终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抓住秦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弱点,巧言似簧,,像哄骗小孩子一样对秦始皇大加欺骗,秦始皇对他们却。
可惜,这些人骗去了大量金银财富,却一颗仙药也没给秦始皇弄来,随之而来的则是种种借口。
公元前212年,卢生又骗秦始皇说:“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
我认为,陛下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
陛下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到来。
作为神仙的‘真人’,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能够乘驾云气遨游,寿命和天地共久长。
希望陛下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
”听了这话后,秦始皇似有所悟,于是说:“我羡慕神仙真人,从今以后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
”网络配图 为了成仙,秦始皇按卢生所说,居无定所,行踪不定,有人敢泄露其行踪,死罪不赦,为此还杀过不少人。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住在什么地方。
卢生提出的要求,秦始皇很快就做到了,但卢生并没有给他弄来仙药,压力山大。
不久,因秦始皇杀戮过重,各地儒生反对浪潮汹涌,卢生、侯生知道秦始皇不好惹,担心他们的伎俩迟早会被识破,一旦玩不转了,到时候性命不保,(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索性不跟秦始皇玩了。
于是,他们随着儒生们大骂了秦始皇一顿,然后逃之夭夭。
秦始皇闻讯后大怒,于是制造了所谓的“坑儒”事件,祸源就是卢生、侯生。
卢生、侯生,并没破坏秦始皇对成仙的追求,他一面派大批方士寻找仙人,一面的四处巡游,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
公元前210年,一代雄才伟略、功盖千古的帝王,竟死在巡游的路上,终年五十岁。
”的这首《古风》,写出了秦始皇的功绩,也写出了他“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的死因。
为了仙药,秦始皇放弃了“朕”这个高贵的称谓,最终也没成为梦寐以求的“真人”,反搭上了自家性命,想想真是可怜。
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大臣们上奏:“推尊始皇庙为皇帝始祖庙。
”听了群臣建议后,秦二世才开始自称“朕”。
为蒙蔽胡亥,控制国柄,宠臣又在“朕”字上做文章,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只许群臣听声,不准他们见面,故号称为‘朕’,陛下以后要取消朝会,身居禁中。
”胡亥听信,终日在内廷醉生梦死,慢慢被赵高架空,最终成为一个的孤家寡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耿恭早年跟随过窦固、等人,慢慢展现出了将帅之才。
此后耿恭两次率军击败北匈奴,立下战功,回朝后升为骑都尉。
当时耿家的三位将领耿弇、耿恭、耿秉都十分出众,但耿恭最后却是被下罪免官,强行送回原籍处。
历史上很多武将虽然在战场上总能锋芒毕露,但往往就是栽在了官场上,耿恭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呢? 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最终率领仅剩的13个将士回到玉门关。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是最能体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与精神的一次行动。
然而,当耿恭于76年回到洛阳,两年后的78年,汉章帝却把他抓捕入狱,削夺他一切职务,并把他撵回老家,从此永不叙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当年汉朝在西域打下车师国,并把车师分成前、后两部分,分别由关宠和耿恭担任戊己校尉,各自带着几百人驻守。
后来,北匈奴领兵来犯,杀掉车师后国国王,逼迫车师后国投降,一起围攻耿恭驻扎的金蒲城。
后来,当耿恭退守到疏勒城后,北匈奴与车师后国联军,又把疏勒城团团围住。
在此期间,耿恭和敌人斗智斗勇,多次打败了敌人的围攻。
最终,在东汉援军的帮助下,数百人只剩13人回到玉门关,回到洛阳。
可以说,耿恭的故事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耿恭的精神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然而,为什么仅仅两年后,汉章帝就要那样对待耿恭呢? 我们先来看看,耿恭回去以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汉章帝派代理车骑将军马防和耿恭率军前往平叛。
耿恭屯守枹罕,多次和羌人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78年秋天的时候,马防组织和羌人进行了一场布桥大战,让羌人一万多人投降。
此后,马防回朝,耿恭留下来,继续和没有投降的那些羌人作战。
最终,耿恭让没有投降的13个部落数万羌人全部投降,耿恭建立大功。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时候,本来和耿恭有仇的马防谗陷耿恭,说他“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于是,汉章帝抓捕耿恭,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并押回老家。
汉章帝严厉处置耿恭的理由是非常奇怪的,他全凭马防说的“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就给了耿恭处罚。
不留意军事,他还能让13个部落的数万羌人投降吗?再说了,能以数百人孤城抗击北匈奴及车师后国联军的强大进攻,不愧为一代名将的耿恭,是个不留意军事的人吗?至于“被诏怨望”,就是说耿恭接到圣旨的时候,发牢骚。
耿恭有什么牢骚可发呢?如果耿恭真的发牢骚,那么他为什么会发牢骚呢?汉章帝究竟把情况搞清楚没有呢? 其实,当耿恭在西域被围困的时候,汉章帝就没打算救他。
当时包括司空第五伦这样的大臣都说,太远了,而且,根本没有必要救援。
最终,还是司徒鲍昱说了一番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鲍昱的话说得明白,如果不救的话,将来就不会有人为朝廷卖命了!大约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汉章帝最终才不得不出兵。
耿恭最终回到洛阳以后,汉章帝虽然对他进行了封赏,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没有封为将军,更没有封侯。
而耿恭可歌可泣的行动,就算是封个侯,在全国做一个榜样,也是应该的。
那么,汉章帝为什么要薄待耿恭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他忌惮耿恭功高,害怕耿恭功高后,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
可以说,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在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是振奋人心的。
恰好马防又馋陷他,可以说这正中汉章帝下怀,因此不加调查,便撤了耿恭一切职务,还永不叙用。
(至于马防的馋陷,是不是汉章帝授意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