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大家脑海中除了炸起千古一帝外,也离不开说他血腥、残暴、无人性,而后人翻来覆去所举之例,也无外乎焚书坑儒、童子求药、修筑长城。
那么,这三点真的是秦始皇的污点吗?恐怕未必。
下面就来说说个人观点,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

一、焚书坑儒
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由于时间间隔很短,很多人不加细究,便合二者为一,事实上,应该分开说。
百家学说鼎盛于七国并立时期,最繁荣的分别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说。
百家争鸣多超众强,想要在短时间内择出一家进而统领其他,谈何容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国八年,江山初统,民心涣散,丞相李斯为强化思想安稳国民,上书秦始皇请求毁百家学说,断六国念想。
李斯师从法家,虽有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于当时确是时效最优。
纵是焚书,也和大家想象的多有出入。
政令要求,将不属于博士馆的各家经典烧毁,而非全部;对于医学、农用类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益的书籍,全部保留。
焚书事件之后,朝堂也并非如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除儒家学说之外的百家,反而往来多国客卿,博采众长。

再来说坑儒,对于这一点存在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坑儒一说乃是虚构,有人认为坑杀的是术士,也有人认为就是儒生。
焚书后第二年,秦始皇召集一批炼丹术士和占星学家,以期能够求得长生不老药。
然而嬴政所选出的领头二人,不仅没有听君命认真寻找,反而在民间大肆宣扬嬴政不好的流言。
再加上当时有很多文臣儒生对嬴政的不满,引得民心隐有躁动。
天子震怒,见血方平。
据东汉的王充考证,坑杀者包含儒生和术士,都是一些寻仙失败或挑衅政令的人,并且坑杀的不过四百六十七人。
当时,天下儒生何止上万?
况且,历朝历代,连坐杀头成千上万的皇帝,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哪个比秦始皇的罪小?
二、童子求药
再来说嬴政派徐福领童男童女求药一事,至于这人数是多少还存在很多争议,有说500的,也有说3000、5000的,但大部分人认可为3000。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史书小说,只要提及古代皇帝,大都会出现问仙求药、渴望长生不老的情节。
且不说这都是封建君主掌权者的想法,单说我们普通人,哪一个不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活得长长久久?
若是有证据证实真的有宝物可以使得生命长存,你我凡人怕都要费尽心思争个头破血流,更遑论皇权?
换个角度思考,嬴政派人寻仙求药时正值帝国初定,天下百废待兴,而他自己也因为多年征战,身体每况愈下,这偌大疆土万千百姓都等待与他一同开创盛世,怎能甘心猝然早逝!
再看历朝历代,多少帝王巫术炼丹追求不老,期间死死伤伤哪个都不下百千人,然而只有嬴政古往今来被人唾骂不断。
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有一次想渡湘江,但因为大风暴起,难以成行。
古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迷信,尤其是上位者,嬴政就认为是湘江女神在捉弄他,事后下令派遣犯人三千,将湘江周围高山峻岭上的树木全部砍伐,借此向湘江神灵反抗。
不说秦始皇是否迷信甚深,这一做法就足以表明秦始皇面对超自然力量时不畏缩,反而敢于直面作对的魄力!
在求药这一问题上,嬴政确实有错,但也不至于被世人苛责千年万世。

三、修筑长城
有人肯定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的伟绩,也有人认为修长城是劳民伤财。
笔者回顾幼年至今所看过的数十部影视剧,凡是讲出劳民伤财这句话的,不是文臣便是士子,粗泛归纳,皆为儒家。
举一不甚贴合的例子,两国交战,文主和,武主战,非孰对孰错,所站的立场不同,思考的内容便不同。
站得愈高,考虑格局愈大。
国土之北,匈奴虎视眈眈,不修筑长城则意味着要在北方屯驻大量兵力。
自来有句老话: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秦朝占据富饶中原,在游牧民族眼中就是一块肥肉,而且掌握主动,不定何时进攻。
倘若屯兵少了,就是给匈奴练手送温暖;若是大规模驻兵,军费粮草、后勤运送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综合考虑,长城修筑完成后,驻军人数极大减少,并且保证长城以南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何乐而不为?

类似的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隋炀帝,大家都说他开凿京杭大运河是为了个人享乐,其实,在隋朝前后,北方因长期战乱,经济停滞,需要依靠南方供给,因而开运河通南北,将国都迁至洛阳,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若是隋炀帝不修运河,北方防线不堪一击,外族一入侵,伤亡最多的,还是普通百姓。
换回到嬴政,若长城不修,匈奴挥刀南下砍杀几十万百姓,他也不会背锅;但他修长城劳民伤财死伤数十万百姓,人们却把他骂得一无是处。
人们只会记得因他一道命令而死伤数十万,却不会去想因此而有数百万、数千万人安居乐业。
这就是人性。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大多数化妆师都是不合格的。
那拉氏做错了什么死后都没名分?风流皇帝乾隆爱过那拉氏吗?
那拉氏做错了什么死后都没名分?爱过那拉氏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延禧攻略》还没播完,《》也撒开膀子斗了起来,有意思的是,在这两个宫斗剧里,有一个身份高度重合,但性格却大相径庭的角色。她可能在《延禧攻略》中还是个腹黑女,到了《如懿传》里却成了白月光,那就是我们曾经的童年阴影——乌喇那拉皇后。 估计大多数80后对这位皇后的印象都是《还珠格格》里那位标准反面,狠毒到骨头里的样子,有多少个日月,当我们看着紫薇被虐待,他们一群人被追杀的时候,都恨得不行。没想到,在编剧的手里,这么一个深深印在脑子里的坏女人,有一天也终究会成为白月光。 《还珠格格》中的这一段绝对是童年阴影系列 乾隆帝一共有3位皇后,即孝贤皇后、孝仪皇后和乌喇那拉皇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皇后崩于出巡舟次,乾隆循祖制封乌喇那拉氏为皇后,接替孝贤皇后,主持后宫事务。 对于一个深宫中的女子来讲,这简直就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让当时的其他羡慕不已。可是,谁曾想到, 风光仅仅过去了1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那拉皇后随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因故剪发而竹怒了高宗,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接着,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直致死去,也未能使愤怒的乾隆帝回心转意。 那拉氏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乾隆突然翻脸,不但打入冷宫,而且还让她死后没名没分?《·列传·后妃》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乌喇那拉氏失宠的记录:“皇后,乌喇那拉氏......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其实这段记录不明不白的,到底因为什么忤逆了乾隆也不得而知,而且皇后不但被废,最后连个像样的丧礼都没有,搞成这个样子,也难怪民间野史不断了。 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头发是及其珍贵的,如果不是发生了什么触怒那拉皇后的大事情,她也断不会当着的面剪头发,以此来反抗。 查官方档案,乾隆帝就那拉皇后的丧事曾说过这样的话:“去年春,朕恭奉皇巡幸江浙,正承欢恰幸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录副奏折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用一句话解释就是皇后疯了,的,皇后为什么会疯了呢?乾隆就不说原因了。 乾隆这讳莫如深不要紧,一下子大家都绘声绘色的猜测起来了。要知道,在这次南巡之初原本一切正常,途中乾隆还为那拉皇后庆祝了她的48岁生日。闰二月十八日,南巡队伍来到了杭州,在美丽的蕉石鸣琴处吃早餐,当时,乾隆还赐了许多膳品给那拉皇后。可是到了吃晚饭时,陪皇帝一起用餐的嫔妃之中却不见她的身影。此后,大家也再没有见这位皇后露过面。 就这么一天的时间,早上还好好的,到晚上一下子就变样了,发生啥了?突然就疯了? 那拉皇后疯癫之因,在正史中当然不会记载,这就给野史留下了想像的空间。野史中这样记载:“高宗第二后纳兰氏,后废为尼,居杭州某寺,废时无明诏。后卒,满人御史某,疏请仍以后礼葬,不许,诏曰:‘无发之人,岂可母仪天下 ......’”于是,有人附会,说那拉皇后自行剪发之因,是乾隆南巡时,一路,勾引女子,皇后规劝不听,便以家法祖制相谏,冲撞了皇帝。(《野史大观》) 乾隆南巡图局部 野史里虽然说得精彩,可却经不起推敲,乾隆怎么可能把个皇后,哪怕是已经废了的皇后单独留在宫外。 当然,这却从侧面反映了,帝后不和,跟女人一定有关系。 皇帝风流在古代再正常不过了,特别是乾隆这样原本就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的性格,加之他少年为帝,正是好好享受皇权带来的女人之时。 于五年初婚,时年17岁,嫡福晋为小他一岁的,即后来的孝贤皇后,此外还有乌喇那拉氏(后来的皇后)、(慧贤皇贵妃)、富察氏()、苏佳氏()、珂里叶特氏(愉贵妃)、()、()。可见,弘历还未当皇帝,就已经是妻妾成群了。这些女子,年龄都比弘历小,正是二八华年,风姿绰约的光华之年。 有过生育的后妃在其生育之前应该都是得到过皇帝宠爱的,从这方面看,已知乾隆帝受过封号的后妃共41位,而真正有过生育经历的却仅有10位。 乾隆帝一生共有27位子女,其中皇子17位,公主10位。乾隆初婚之后,对那些年龄与自己相仿的或接近的女子,格外垂青。雍正十三年以前,其有6位子女出生,分别是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长子永璜生,母亲为宫女出身的富察氏(即哲悯皇贵妃),同年十月初二日,皇长女出生,母亲为孝贤皇后,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皇二子永琏出生,母亲为孝贤皇后,雍正九年四月二十七日,皇二女出生,母亲为哲悯皇贵妃,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皇三女生,母亲为孝贤皇后,第二天,纯惠皇贵妃剩下了皇三子永璋。 通过这一大通罗列可以看出,乾隆当皇帝之前,比较喜爱的是孝贤皇后和纯惠皇贵妃,特别是孝贤,简直宠爱到不行,竟然有三次生育。 对于孝贤和纯惠之宠,一直持续到乾隆十一年。乾隆八年,纯惠生下皇六子,乾隆十年,又生下皇四女,乾隆十一年,孝贤生下皇七子永琮,这已是孝贤皇后的最后一次生育了,这一年她35岁;而纯惠皇贵妃为34岁。 容颜易老,尽管乾隆在后来多么地表达自己爱死了孝贤,也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年轻的妃子已经进入皇帝眼中。所以,在乾隆十一年以后,两位并没有生育,孝贤于乾隆十三年病逝,终年37岁;而纯惠皇贵妃在乾隆二十五年才去世,那时她已经是47岁的老女人了。 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七年间,可以看出其中一位妃子生育最多,即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她分别于乾隆四年、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七年生下4个皇子,足见其宠。乾隆十七年后,她没有再生育,到乾隆二十年就病逝了,死时,她虽为贵妃,却以皇贵妃礼葬入帝陵,并追封为皇贵妃。 乾隆十七年以后,一直到乾隆二十年,在这4年的时光里,是那拉皇后的天下。期间,她于乾隆十七年生下皇十二子,第二年,又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这一年,她38岁,是她生育的最后一个年份了,此时她已经是接近40岁的女人,再想得到皇帝的宠爱应该很难了。 但是从生育记录来看,你要说皇帝完全不喜欢那拉皇后也不对,毕竟生出这么多孩子,这在后宫原本就很少了,要说感情,帝后之间虽然不如孝贤那样伉俪,但也一定不会是怨偶。 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已经45岁的弘历,开始注意到小自己16岁的魏佳氏,即令妃。他频频地召幸她,于是出现了连续的生育经历六次生育,创下了清宫后妃中生育最多的记录,这年她29岁。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生皇七女,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生皇十四子,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生皇九女,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皇十五子,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皇十七子,这一年,令妃已经39岁了。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只有在乾隆四十年, 65岁的乾隆帝与只有30岁的惇妃生下了乾隆帝的最后一位子女,也就是他倍加宠爱的十公主,以后就再也没有后妃生育了。 截图来自《延禧攻略》 我们可以想象,令妃的出现绝对是很打击当时风光无限的那拉皇后的,特别是令妃不断怀孕,最后还生出了那么多儿子,你想不让那拉皇后嫉妒都困难。 那拉皇后应该没有孝贤那样的好脾气,乾隆对她的册封应该也并非心甘情愿。乾隆在十三年七月初一日的上谕中说道: “......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嘉儿嘉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 …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恩……固宣函承慈命,以慰圣心……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上奉对母,襄助朕……”(《实录》) 说白了,我能册封你,全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在我的心里,你永远比不上孝贤皇后白月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乾隆深爱孝贤,加上她为人谦逊宽厚,对于继承人那拉氏,皇帝是很容易就对比起来的。 没有人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下,那拉皇后也是一样的。面对这样的乾隆,一方面标榜自己对发妻的挚爱,一方面又对年轻的妃子眉来眼去,那拉皇后的阴影面积应该不小。 讽刺的是,最后乾隆废后打出的名号也是皇后在皇太后面前失仪,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 储位之事,应该是压倒那拉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清代自从雍正以后,开始了制度,这些皇子们当时根本不知道谁能继承皇位,免不了要在皇帝面前各种争表现。 按道理说,皇后有儿子,就应该立她的儿子,可是从后世记载来看,乾隆显然不喜欢皇后的儿子,反而更喜欢令妃的儿子,在这一次南巡时,令妃要被晋升为皇贵妃,一下子就刺激到了皇后。 乾隆帝17位皇子中,到三十一年,仅有8位存活下来,这年,弘历已经56岁了。那么,将来的储君应在这8位中选出。而这8位皇子中,皇四子永城已在乾隆二十八年出继给履亲掏为孙,降袭履郡王;而皇六子永瑶在乾隆二十四年就已出继给质郡王允禧为孙,袭贝勒。显然,这两位已排除在储君之外了。 在仅剩的6位皇子中,皇八子和皇十一子的生母为淑嘉皇贵妃,她在乾隆二十年就已过世了,很显然,由于生母不在,不具竞争力,就仅剩4位皇子参与储君的争夺。而4位皇子中,皇五子的生母为,地位低下,弘历不太可能立其子为储君。那么,就仅剩3位皇子了,这3位分别是皇十二子、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而十五子、十七子的生母就是即将晋封为皇贵妃的令妃魏佳氏。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这种情况下,令妃的册封绝对是很刺激那拉皇后的神经的,以至于最后竟然失态到去剪头发,以此来抗议。 当然,我们断不可确定的说,那拉氏与乾隆的交恶一定与立皇储的事情有关,但一次南巡之后,皇后忧愁令妃欢喜,从此两个人在宫中的地位截然不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其中的蹊跷。真正的宫斗,永远都不会写在史书上,后人只能凭借想象去猜测。 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日这天,标志那拉皇后一生荣誉的4份册宝(皇后1份、皇贵妃1份、贵妃1份、娴妃1份)全行收回销毁,其手下使令宫女也由12名减为2名,甚至不如一般的常在和答应。就在她的4份册宝被销毁之后20余天,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主持后宫事务。 关于那拉皇后“被废”之事,朝中内外,颇为不平,忠义侠胆之士为之鸣冤叫屈,比如觉罗近臣侍郎阿永阿、尚书钱汝诚、御史李玉鸣、生员金从善。他们或许觉得废后不是小事,且皇上又说不出个明确的错误来。结果阿永阿被遣戍黑龙江,钱汝诚斥归家养,李玉鸣被锁拿戍边,而金从善直接被斩决弃市,可见,乾隆帝对那拉皇后剪发之事是何等愤怒。 大概是恨透了这位皇后,生前废了封号,死后连个妃子的待遇都不肯给。从史料来看,乌喇那拉皇后的丧礼办得异常冷情,乾隆下了一道谕旨说“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 然而现实中上这位皇后的丧礼比皇贵妃的等级还要低,按清制,皇贵妃过世时,该有大臣、公主、一起给她举哀、行礼,但是在乌喇那拉氏的丧礼上这一项却被省去了。 按照一般的惯例,皇后死后一般都与皇帝同穴,但是这位皇后却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而是葬在了妃园寝内,葬在裕陵地宫中的则有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乾隆虽然口中说以皇贵妃的身份出殡,但实际上却不承认她的身份。 这还不算,即使是一位普通的妃子,只要葬在妃园寝内,就应该有自己的地宫,可是这位皇后却被葬入纯惠皇贵妃的地宫,这一切连官修的《昌瑞山万年统志》中都没记载,只是在十一年的时候,守陵官员所写的《陵寝易知》中,才做了简单标记。 乾隆地宫中的继位皇贵妃死后都有,可那拉皇后却没有,不止如此,那拉皇后在地宫中不设神牌,一年四季都无供奉,这就是想在她死后也断了香火,对于崇信视死如生的古人来说,这是最大的恨了。 乾隆生前的两位皇后,一位是爱了一辈子,死了都爱;另一位是恨了一辈子,死了都恨。你觉得魏璎珞过得最幸福吗?她生前都没有享受过皇后的待遇,也没亲眼看到自己儿子成为皇帝。风流的乾隆皇帝什么样的粉黛没见过,能让他爱和让他恨的女人,应该都不是简单的女人。其实,宫斗到最后,没有胜利者,都是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通观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在对付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为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愬后来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个。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