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六安,战国,墓墓,主之,揭秘,古棺,为何,千年,不腐相关的知识】
从外表看,南墓外棺体积巨大。为了不影响起吊进度,昨日下午,工作人员决定暂停起吊南墓棺,转而起吊体积较小的北墓棺。
天过正午,艳阳高照,四乡八里的村民纷纷赶到起吊现场看稀奇,熙熙攘攘站满了北墓边的山头。北墓椁板很快起吊完毕。下午15时许,北墓的内棺出现在人们面前。记者在现场看到,北墓内棺和椁的四壁均有剥落的木屑状东西落下,棺木本身仍然保存完好。考古人员介绍,剥落的不是木屑,而是漆皮,埋藏两千多年,棺木仅仅剥落一点漆皮,已经很少见了。
20分钟后,现场指挥一声“起!”北墓内棺缓缓上升,凌空而起。北墓棺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几分钟后稳稳落入在旁边待命的货车车厢内,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阵惊叹。接着,群众自发在北墓坑边点燃爆竹。北墓棺椁仅木料就装了整整一卡车。
南墓古棺千年不腐,秘密何在?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认为,多层棺木结构的最大优点是密封性好,加之该墓葬在高岗位置,地下水位较低,不足以影响到封闭严密的内棺。
六安考古队长汪欣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墓没有被盗,封闭再好的古墓,一旦被盗,棺木腐朽就会加剧。由于“战国双墓”下葬深度超过10米,发掘之前,双墓所在位置隐身于周边众多凸起的高岗之中,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形成了一个“迷魂阵”,盗墓贼很难找到。双墓也曾有盗洞,但深不过三五米,没有影响到棺椁。
北墓顺利起吊,南墓则带给考古人员很多惊喜。北墓起吊完成一个小时后,再次开始起吊南墓棺木。第一层棺木的结构性木板被揭开,很快就起吊完毕,内棺显现。
内棺的形状,与外椁和第一层棺的规则长方体不同,棺盖呈圆弧状。省考古所李德文教授介绍,这种形状的棺称为“弧形顶”,造型典雅大方,庄严肃穆,战国时期出现,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太大改变。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朴素宇宙观的体现,不过这具棺木的个头比现在的棺木大好几倍。
工作人员在“弧形顶”内棺东头发现了一块长约20厘米、外形像凤凰和飞鸟、雕刻精美的金属片状物,保存十分完整。它当初是镶嵌在棺上,还是平放在棺前,不得而知。考古人员介绍,六安春秋战国时地处楚国东境,楚人崇凤,这个器物很可能是楚民族的图腾。
除了惊喜,南墓内棺带给考古人员更多的是意外。该棺西头有两只长约十几厘米的大棺钉,将内棺紧紧固定在底座上。六安“战国双墓”自发掘以来,所有木结构的连接处都是榫卯结构,设计科学,严丝合缝。昨日首现金属固定物,其中一只大“钉”折断后,里面是银白色的,考古人员认为,可以排除是青铜的,从颜色分析,要么是锡的,要么是银的。那么,如此坚硬的棺木,这两种材质的钉是如何钉进去的?目前还是一个谜。“有一种可能是木头预先留孔,将融化的锡水或银水灌进去成型。”
南墓棺体型巨大,棺木丝毫不见腐朽的迹象,油漆鲜艳,光可鉴人。棺两头底部,下葬时的绳索还保存完好,各有一截露了出来。这些绳索是什么植物搓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