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历史趣闻,不作,死的,原型,德海,传奇相关的知识】
辛酉政变成功后,慈禧垂帘听政,成为政治舞台上耀眼的女一号。她为了拉拢实力派男一号奕?,也给了奕?极大的权力。但随着奕?地位的不断上升,又引起了强势的慈禧的不安,她开始伺机打压,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同治八年(1869),发生了震动朝野的一件大事,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了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使慈禧太后对恭亲王奕?更加怀恨在心,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1.巨招摇 安德海踏上不归途
安德海是慈禧宠信的太监。他是直隶南皮人(张之万、张之洞老乡),此地近代盛产太监。据说辛酉政变中安德海还立下大功,当时慈禧使用苦肉计,将安德海遣回北京,暗中和恭亲王奕?联系,最终定下政变的计划。
这个江湖传闻不可靠,前文讲过,慈禧与恭亲王联络另有通道。不过这个段子倒是说明小安子是慈禧身边的红人。
也许因为有功于新政权,安德海变得飞扬跋扈,甚至不将小皇帝、慈安太后、奕?放在眼里。安德海因为得到慈禧的信任,一直做到总管太监。因为他和慈禧关系很密切,当时江湖传闻他们俩关系不清白(有传闻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有人甚至将其关系比为张易之和武则天。
影视剧《大太监》中慈禧和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七月,安德海率两只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安德海此行,打着为同治皇帝大婚采购用品的名义,非常招摇。船上悬着大旗,上书:奉旨钦差,采办龙袍。此外还带着乐团,一路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小安子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安德海此举,正应了当下一句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安德海太“作”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慈禧的脾气大家更了解,因此沿途官员没人敢招惹这位大太监。安德海愈发有恃无恐,居然在船上为自己做寿。
也算安德海倒霉,当时的山东巡抚是丁宝桢,此人以刚直不阿著名。
一代名臣丁宝桢
丁宝桢,咸丰年间的进士,后来进了翰林院做编修,逐渐做到山东巡抚。同治七年(1868),太平天国西路军进逼京师,丁宝桢率军勤王,立下大功,后来官至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听到这些消息后丁宝桢大怒,派人将安德海抓了起来,同时将此事以十万火急的消息报告给朝廷。清朝开国以来对太监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顺治皇帝曾经颁布上谕,对太监立下六条禁令: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为防止后代子孙记性不好,不久以后,顺治还特意将严禁宦官干政的内容书写在铁牌上立于宫中。显然顺治的警告非常有效,清代从未出过明代那样祸国殃民的大太监。
现在安德海招摇出京,显然违反了祖制。
2.密相商 合谋欲除眼中钉
丁宝桢给朝廷的报告里提到了自己的疑惑:1、我朝二百年不准宦官与外人结交,从未出现过派太监赴各地办事的情况;2、太后、皇上都崇尚节俭,怎么会派人到江南采办龙袍呢?况且没有见到朝廷的明发上谕;3、如果真有此事,太监应该有朝廷颁给的通行证或其他证明文件;4、龙凤旗是御用之物,太监怎么敢妄用;5、出差居然携带女优,一路吹吹打打,民间舆论哗然。
几天后,丁宝桢收到军机处密旨。内容是这样的:该太监属于擅自外出,和朝廷没有关系,着丁宝桢将其抓获后不用审讯就地正法。如果该太监听到消息折返回直隶,着直隶总督曾国藩将其就地正法。这件事情不用再请旨了。
安德海故居
仔细研读这道旨意,我们会发现只有一个内容,速速处决安德海。这道旨意是谁下的?为什么要速速处决安德海呢?
这个决定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对中央而言,是奕?、慈安和同治的共同决定。这三个人都对安德海恨之入骨。
安德海是慈禧宠信的太监,在宫中肆意妄为,甚至不把恭亲王放在眼里。据说有一次奕?要见慈禧,结果太监传话慈禧太后没时间,正和安德海聊天呢。奕?听到后勃然大怒,发誓要除掉安德海。野史上这样写道:“恭王极怒,而安之生命,即危于此时”。
同治四年(1865)三月,经过和慈禧的第一次PK,奕?尝到了苦头。在这次政治博弈中,奕?被免掉了至高无上的“议政王”的头衔,而据说幕后推手就是安德海,他一直撺掇慈禧太后严防恭亲王揽权。恭亲王对安德海焉能不恨之入骨?
影视剧中的慈禧与慈安
斩杀安德海也是恭亲王和慈安联手的一个最大战果。慈安是奕?的支持者。同治四年(1865)三月的事情发生后,奕?夹起尾巴做人,知道做人做事要低调。此外,他还有意向慈安靠拢,想借慈安的力量来抑制慈禧。毕竟东太后的地位比西太后要高。
慈安一般情况下很绵软,和颜悦色,但是关键时候很能坚持立场,很有大局观。比如授予曾国藩节制四省的军权,据说就是慈安拍板的。还有同治皇帝娶媳妇儿的事情,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致,后来居然慈安的意见占了上风,娶了阿鲁特氏。这都说明慈安眼力不差,关键时候还是能做主的,而且毕竟排名她比慈禧靠前。因此像太监擅自出宫违反祖制的事情,慈安当然强烈反对,何况小安子平时也不把她放在眼里,因此她也主张严打。
同治小皇帝
同治小皇帝这个时候也主张杀小安子,因为平时安德海借慈禧的宠信也不把小皇上放在眼里,经常在慈禧面前挑拨母子二人的关系。慈禧听信安德海的话,时常把小皇帝叫去臭骂一顿。同治对安德海也恨之入骨,经常捏个小泥人,然后用刀子将小泥人的脑袋削掉,别人问怎么回事?小皇帝说,杀小安子!据说安德海出宫也是同治皇帝撺掇的结果。可见同治也想借机除掉他。
三票对一票。首席军机大臣奕?(相当于总理)、东太后慈安(垂帘听政,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排名在慈禧之前)、小皇帝同治(国家名义上的领导人,虽然没有亲政,尚无实权)一致强烈要求除掉安德海,剪除西太后慈禧的羽翼。这是三种力量空前绝后的一次联合,也可以视为对慈禧强权政治的不满的总爆发。
3.计中计 小安子在劫难逃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杀安德海是上述三人密谋的结果。有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进京,恭亲王十分信任丁巡抚,因为此人清正廉洁、胆大心细、忠心耿耿,所以安排小皇帝和东太后接见了他。随后制定了除掉安德海的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由小皇帝撺掇安德海出京,丁宝桢在山东动手,奕??、慈安、同治绕过慈禧下旨,快刀斩乱麻。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事实上圣旨到山东的时候,丁宝桢已经动手了。如果不是事先有默契,丁宝桢胆子再大,恐怕也不敢动慈禧的人。
此外还有一点,事后慈禧并未秋后算账,给丁宝桢小鞋穿,丁宝桢后来官至四川总督,官场还是相当顺利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民间传慈禧和小安子关系不清白,丁宝桢特意将小安子暴尸数日,为慈禧洗刷了清白。另外一个原因,何尝不是政治上非常精明的慈禧早就看出了这是恭亲王和丁宝桢演的一出双簧,真正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恭亲王。
《一生为奴》中的奕?
1869年,安德海坐船南下,一路上打出了“三足乌”的旗帜,非常招摇,每到一地都索要钱物,各地官员是敢怒不敢言。
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出京招摇的消息密报朝廷。这个时候慈禧有病,卧床不起(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正在看戏,我倾向于前一种说法,如果看戏的话不会长时间不理朝政)。
奕?马上找慈安商量。两人一商量,决定除掉安德海,同治小皇帝也坚决支持。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几位军机大臣更是纷纷表态,坚决支持。最后由军机大臣宝鋆拟旨,着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如果安德海得到消息逃窜,就着附近各省巡抚及直隶总督(曾国藩)、漕运总督将其就地正法。这道圣旨表明了朝廷除掉安德海的决心。奕?得到消息后大喜,知道除掉安德海的良机来了。
安德海故居
丁宝桢在旨意下达之前除掉了安德海(旨意到达的时候,小安子已经被处死五天了)。
慈禧得到消息后哑巴吃黄连,无可奈何,因为按祖制太监是不允许出京的。这次行动说明奕?等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也充分说明安德海真的是触犯了众怒,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是慈禧做事情过于独断。
奕?和慈禧的第二次PK,奕?胜。
4.哑巴亏 暗记在心欲报复
诛杀安德海并不是一件小事,这件事无疑加剧了慈禧和奕?、慈安的冲突,她对恭亲王奕?防范更加严格了。慈禧意识到早晚会是“有你无我”的格局。她意识到要分化奕?、慈安、同治的关系,慢慢积蓄力量,将奕?打压下去。慈禧是个善于寻找时机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寻找对手弱点的人,更是一个善于一招制敌的人。奕?的心思却不在此,他更大的精力投向了方兴未艾的“自强运动”,没有意识到有人正虎视眈眈,想趁机取而代之。
诛杀安德海在朝野反响巨大,朝臣无不拍手称快。曾国藩十分佩服丁宝桢的壮举,因为安德海是从自己的辖区(直隶)经过的,他都没敢动手。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连爱憎分明、原则性极强的曾国藩都没敢擅自动手,丁宝桢此举定有高人支招——这个高人就是奕?。
《一生为奴》中的慈禧与奕?
顺便说一句,鉴于明代亡国的深刻教训,清代统治者对太监都极为严厉。所以整个清代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安德海之后,李莲英权势倾天,但是卖官鬻爵有之,也没有到祸国殃民的程度。
后来旅顺港建成,朝廷派醇亲王奕譞前去视察,奕譞为了巴结慈禧,建议让大太监李莲英随同考察。李莲英去的时候非常低调,公开场合站在奕譞后边,给醇亲王搞服务。然后整天躲在房间里不见人。
李莲英此举,有其不事张扬的一面,也是受到了安德海被杀的教训。可见,恭亲王等人杀安德海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暂时遏制了慈禧的政治力量,也有效遏制了宦官力量的崛起。
结语:
安德海事件是晚清如火如荼的“同治中兴”进程中的一朵小浪花,这又是一朵非同寻常的小浪花,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潮涌动。慈禧的字典里没有“吃亏”这个字眼,忍气吞声只是暂时的,早晚会新老帐一起算。而且以慈禧的性格,必然是一招制敌、斩草除根。恭亲王、慈安都是善良的人,从未认真研究过身边的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女性,两人都没意识到危机已悄然来临。
——故事就是这样,故事就在这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