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现代史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时间:2024-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人称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他并非通过科举入仕,却能成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不少朋友好奇李林甫究竟是如何坐上相位的,他是唐朝宗室吗?没错,李林甫是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属宗室宰相。不过他能得到唐玄宗的宠信还是跟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可不是靠着一层身份。只可惜李林甫并非名相,他独揽大权后,排斥贤才,朝纲紊乱,给唐朝走下坡路埋下隐患。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1、伏猎侍郎

《 旧唐书 ·列传第四十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萧炅为户部侍郎,尝与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由是出为岐州刺史,林甫深恨之。

萧炅[jiǒng]与严挺之一起去参加一个聚会,萧炅看见一本《礼记》,于是读到“蒸尝伏猎。”萧炅把“腊“读成了”猎“,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一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严挺之也挺坏,故意又问了一遍萧炅,结果这个傻瓜又重复了一遍。于是“伏猎侍郎”这个名号就名垂青史了。

严挺之对当时的首席宰相张九龄说了这件事,就是张九龄就把这位伏猎侍郎贬出了京城。

这件事,深深得罪了李林甫,因为萧炅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俗话说,物以类聚,这个贵为宰相的李林甫自己也是一个白字先生。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2、弄獐宰相

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但是也一步步登上了独揽大权的宰相之位。最初入相时,他仅仅排在三个宰相的第三位,不过李林甫善于揣摩圣意,后来设计把张九龄逐出了京城,自己专权将近二十年。

当年,李林甫拜相以后, 越发受到唐玄宗的喜爱,因此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一年,李林甫的表弟姜度生了一个儿子,李林甫写信祝贺,引以为荣的表弟打开一读,尴尬万分。《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

“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诗经《小雅·斯干》传下了一个弄璋之喜的成语,表示生了儿子。李林甫在贺信中写成了”弄獐之庆“。王字旁的璋,是玉器,反犬旁的獐是一头小鹿。

李林甫的贺书当众打开后,引得众人掩口而笑。估计大声笑的话,恐怕遭到这个奸相的报复。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3、弄獐宰相也有诗歌传世

清朝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

诗人之工,未有不自识字读书始者。即以唐初四子论,年仅弱冠,而所作《孔子庙碑》,近日淹雅之士,有半不知其所出者。他可类推矣。以韩文公之俯视一切,而必谆谆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杜工部,诗家宗匠也,亦曰「读书难字过」。可见读书又必自识字始矣。弄獐宰相,伏猎侍郎,不闻有诗文传世,职是故耳。

洪亮吉说诗人的基本修养,都是从识字读书开始。韩愈、杜甫都说了识字的重要性。可见读书也是从识字开始的。

弄獐宰相和伏猎侍郎,这两个白字先生,没有听说有诗文传世。可见正是识字不扎实的原因呀。

伏猎侍郎萧炅确实没有见到作品传世,不过,李林甫还是有诗流传下来的。例如这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贺监是指著名的诗人贺知章,他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请求唐玄宗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亲自写诗相赠。当时太子领百官送贺知章,其中也有李林甫,他还假惺惺地了写这首诗为贺知章送行。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4、《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应制诗,是遵循皇帝要求作诗。这首送贺知章的诗,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白字先生未必不能作诗,不过,这类诗也很可能是前一天早就写好了,第二天拿出来即可。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

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城门的故事。后以"挂冠"指辞官、弃官。汉疏,汉朝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时辞官。前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来说贺知章辞官之事。

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入道,贺知章辞官说要归家作道士,辞恩,辞别皇帝。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

睿文,皇帝的文德。宸翰,帝王的墨迹。表示皇帝亲自作诗送行,是贺知章莫大的容易。不过,这两句有点合掌。

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属于吴地。这两句说,贺知章将要乘车回到远在南方的家乡。

李林甫这首诗特别写出了唐玄宗对贺知章的恩遇,这是应制诗的特色,也是李林甫有心之处。

在送行贺知章的队伍中,除了李林甫以外,还有一位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人:诗仙李白。他也写了一首送别,《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这是李白极少的完全标准的七言律诗。

李林甫靠什么当上宰相的

结束语

李林甫独揽大权19年,当年李林甫将要入相的时候,唐玄宗曾经征询过张九龄,张九龄说: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可惜,唐玄宗并没有听信张九龄的劝诫,执意让李林甫入相,李林甫一步步攫取大权的时候,正是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时候。

白字先生李林甫,担心才学之士威胁其相权,并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因此喜欢重用蕃将,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他提拔的杨国忠也是一个才疏学浅之人。这一切,也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机。

天宝十一年 ,李林甫病逝,不久遭到杨国忠诬告, 抄没家产,子孙流放。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一代英主李隆基狼狈逃奔入川,大唐盛世拉下了帷幕。

技压陆游他爸当上了榜首:只因他会拍马屁

今天的人提起“变法”,基本上都是好评如潮,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对这场变法的评价都不是很高。王安石主张变法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个人性格太怪,没有能力领导这么庞大的变法,偏偏神宗又很支持他,这时候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就冒出来了,打着变法的旗子争权夺利,弄得民怨沸腾。熙宁三年(1070年)的殿试,就出了这么一个投机钻营的考生,凭着一手拍马屁的上乘功夫,成功地为自己挣来了状元的称号。 当时,考试的名次不是主考官一个人定,而是分成三批,第一批的负责人是吕惠卿,的最大助手,可想而知,凡是支持变法的,都排在了前面,凡是反对变法的,就只能往后排了。但到了第二批,负责人又变成了反对变法的刘攽(音同“班”),结果评判标准又来了个大反转,反对变法的排在了前面。最后一批考官是和李大临,综合前两次,排出的前三名是上官均、叶祖洽、陆佃。请注意,陆佃有个儿子比他有名多了,叫。不过,这还不是最后的名次,皇上为了表示重视,还得最后再调整一下。卷子送上来后,神宗让宰相陈升一篇一篇地读,读完第一篇,神宗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意思是基本满意,再听听后面的。陈升就开始读第二篇,当读到“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时,神宗地笑了。 陈升一看这架势,立刻就明白了,说:“陛下,臣觉得这篇文章观点非常好,理应当状元。”神宗赞许地点了点头,陈宰相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这时,旁边的苏轼看不过去了,说:“这个考生明显是在靠贬低祖宗来拍皇上的马屁,要是这样的人当了状元,那不成三俗了吗?”神宗厌恶地斜了苏轼一眼,你什么意思啊?什么拍我马屁?什么三俗?我就定他了,怎么着吧!苏轼当然不敢怎么着,要是真怎么着了,那你的前程也就这么着了。于是,叶祖洽靠着拍马屁的功夫,荣登榜首。而原来的状元上官均因为功夫不到家,落到了榜眼。至于陆游他老爸,仍然是探花。 这件事还没完呢。可能是叶祖洽靠拍马屁拿状元激起了众怒,司马光等反对变法的人上台后,给事中赵君锡就把叶状元的事又翻了出来,说他是成心毁谤宗庙,不尊重先帝,这样的人哪能再做百姓的父母官?赵君锡一站出来,支持的人也不少,各门各派的都有,趁机打击报复的也不少。但是,曾经力阻他当状元的苏轼这个时候反而站在了他这一边,为他辩护说:“小叶的本意只是在发表议论,并不是毁谤,大家不要再扣大帽子了,对有错误的干部要以挽救为主。” 苏轼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这件事最终以叶状元外放广西而告终。可惜,叶状元并没有因这件事有所收敛,就像我们总认为坏人被感化会变好一样,其实都是一厢情愿,就算暂时收敛了,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又钻出来了,这是基因的问题,跟有没有文化关系不大。叶状元就是这样的人,以投机钻营为己任,不舍昼夜,最后连徽宗皇帝都看不过去了,骂他“狂妄浮躁”。 不过,叶状元总算还为家乡做了点好事。那是在他担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时候,发现孔大圣人的老家曲阜有条河是从东往西流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地理决定了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为什么圣人家的河却恰恰相反呢?叶状元又一想,我老家也有条河,也是从东往西流,说明了什么呢?别跟我提地理那一套,肯定是我的老家也跟孔圣人的老家一样,老天爷特地照顾的,所以,我老家的名字(归化)也得改。改成什么好呢?听说孔府里有个府第名叫泰宁,这个名太好了,就叫泰宁吧! 神宗听了他的建议,也觉得挺好,不光名字本身的意义好,背后代表的意义更好,于是亲自下令,“归化”从此改叫“泰宁”。这可能也是叶状元唯一一次拍马屁不被人骂的事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宋著名大奸臣也在这一科。要说拍马屁的功夫,在蔡京面前,叶状元就太小儿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元衡身为唐朝宰相,他是什么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元衡身为宰相,为何会被当街刺杀?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唐朝武元衡是的曾侄孙,在朝任宰相一职,人称铁血宰相。早在建中四年,他就因为诗词做得好被点为榜首,被德宗称赞有宰相的才能。 武元衡在唐宪宗即位之后深受宠信,得到重用,他在蜀地待了七年之久,因为治蜀有功,所以被召回朝廷。唐宪宗与先代君主不大一样,他希望收服藩镇,在唐中央政权的号召下,大部分藩镇都归顺朝廷,然而淮西、成德及平卢节度使却不服中央统领,因此朝廷决定对淮西用兵。 淮西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十分重要,从淮西到洛阳只需一日的时间,而往东北方向还可切断汴州,汴州是漕运的交通要道,切断汴州相当于卡住了唐中央的咽喉,因此不可不除。 但是唐宪宗一个人坚决除藩是行不通的,当时朝中大臣都对除藩心有惧意,唯有武元衡坚决支持,君臣相得之下,共同商议除藩大计。而成德、平卢两藩也心生恐惧,本着的理念,害怕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因此,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在长安办事处的官员尹少卿便上门游说武元衡,希望他打消撤藩的念头。面对金银珠宝的诱惑,武元衡不为所动,尹少卿便进行威胁,然而武元衡软硬不吃。 于是元和十年六月二日,尹少卿再次登门拜访武元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拜访武元衡,因为武元衡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便遇刺身亡了,当时清晨上朝,天色尚未完全亮起来,所以打着灯笼,刺客先用箭射灭灯笼,然后趁着天色暗的时候杀死了武元衡。 同时遇刺的还有一位主战派官员裴度,他也在上朝的过程中被袭击,裴度身边的仆人十分英勇,与刺客搏斗,而裴度奄奄一息之下逃过一劫,被仆人背回家去,刺客以为得手,又急着脱身,并没有查探他是否真的死去,裴度就这样活了下来,然而身受重伤。这就是著名的武元衡遇刺案。 一日之内,朝中大臣一死一伤,都是主战派官员,幕后真凶不言而喻,他们这么做自然是不想让唐宪宗继续削藩,武元衡对于唐宪宗来说极其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名大臣,武元衡一死,对于唐宪宗的打击是巨大的,唐宪宗也因此对削藩产生了动摇,然而裴度从重伤昏迷中苏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淮西腹心,不可不除”,这才又坚定了唐宪宗的决心,最后成功削藩,武元衡之死给了悲愤的唐宪宗以坚持,重伤的裴度所说的话给了唐宪宗以勇气,这才让事情最终成功,也成就了唐朝最后的一个统一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