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语文课本从小学到高中共选杜甫诗十五首,考察这些诗作的背景,会发现它们多数都写于安史之乱。确实,杜甫诗作不论从数量还是水平,都在安史之乱中达到了最高峰,可以说正是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诗史、诗圣的地位。今天,我们就借着杜甫的诗作,回顾那段成为盛唐转折点的历史。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以果断强悍的手腕,扫清了武则天去世后危机重重的政局。主政伊始,他改年号开元,决心励精图治,开创伟业。唐玄宗的上半场是贤明君主的典范,他知人善任,连续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良相,一时间政治清明,国富民安,达到了大唐盛世的顶峰。但令人不解的是,下半场的唐玄宗就像换了个人,成了无道之君的典型,他任用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相,把国事都交给他们,自己沉迷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这就是安史之乱前夜的情形。
杜甫生于开元前一年,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沐浴在真正的盛世中的。他出身文学世家,先祖是晋代儒将杜预,祖父是初唐的“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少年躬逢盛世,家境又不错,那时的杜甫可不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忧愤沉郁的形象,初一课本所选的《望岳》,最能代表当时杜甫意气风发的心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开元二十四年所做,杜甫二十五岁,之前曾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没中就没中吧,反正还年轻,这太平年景,机会多着呢,于是杜甫前往山东,在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那里住了好几年,后来又和朋友在河南、河北一带漫游,其中就有李白。这段日子,在杜甫的笔下形容为“裘马轻狂”。
即便是盛世,也不能总是“裘马轻狂”,当杜甫结束了壮游,打算循规蹈矩的走功名之路时,却赶上了玄宗的下半场,他于天宝六载三十五岁时再赴长安应试,结果奸相李林甫一个都不录取,对唐玄宗说因为盛世治理的好,已经“野无遗贤”了。这下可苦了杜甫,进取之路被阻,他困守长安八年,直到四十三岁才谋到了一个看守军械的低微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年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就在这一年的12月,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实际上是被逼无奈?
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的。网络配图 其一:忌惮小人。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厮混,安禄山就觉得杨国忠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让皇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的皇帝能有多差。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网络配图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网络配图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王忠嗣一样的下场。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史思明也步了他的后尘!
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也步了他的后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755年的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打开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序幕,而这场叛乱在后世的名字,本该被命名为安禄山之乱,却变成了安史之乱,原因就是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叛乱,安禄山却只领导了最开始的一年零两个月,然后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死了。后来安庆绪成为首领,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老部下并不服安庆绪的领导,逐渐夺权,处死了安庆绪然后成为叛军的老大。再后来就是史思明的儿子又杀死了史思明,继续领导叛军。 安史之乱先后换了四个首领,叛军内部就是这样的乱,却还是坚持了七年多,并成为大唐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很不容易了。那么,最开始由安禄山发动的叛乱,他自己为何仅仅坚持了一年零两个月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了呢?安庆绪的能力真有那么强吗,能杀死一个统兵近二十万的三镇节度使?其实整个事件看下来,安庆绪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点下头、站站岗就可以了;但也很重要,毕竟他是安禄山的儿子,有合法继承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庆绪就是一个傀儡,和他爹安禄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安禄山是有真本事的,智商、情商都在线,即便不是职场上的存在,也是绝对吃不了亏的那种人,他外表看起来憨厚无比,内心却狡猾无比,能取得的信任,成为三镇节度使,绝不是仅仅靠他的嘴上功夫,当然还有他的实力。能在做宰相的时候保全自己,在做宰相的时候依旧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这是非常难得的,但安禄山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个缺点足以让他丢掉性命,那就是肥胖。 安禄山是一个大胖子,体重一度达到了330斤,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体重,安禄山依旧是一个灵活的胖子,丝毫不影响他带兵打仗,甚至还能在唐玄宗面前跳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起兵后,由肥胖引起的疾病或者说他的肥胖本身就是疾病引起的,连日的奔波再加上心理承受的压力让他的身体状况迅速的恶化。 他的体重在继续增加,身体上开始出现脓疮,视力下降,渐渐演变成失明,伴随着身体上的这一系列变化,安禄山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动辄打骂身边的人,不管是奴仆还是士兵还是谋士,都挨过他的鞭笞与侮辱,尤其是经常见到的人,更是成为安禄山的出气筒,比如贴身服侍安禄山的李猪儿,比如安禄山身边的重要谋士严庄。 李猪儿在年幼的时候就跟在安禄山身边,稍微长大点被安禄山弄成了宦官,谨慎侍奉安禄山的饮食起居,安禄山肥胖无比,自己没法穿衣服,每次都需要好几个宦官服侍着才能穿上衣服,而李猪儿扮演的是最重要的那个角色,因此很得安禄山的宠爱,但李猪儿也经常被安禄山责骂和鞭笞,好在他机灵聪明,才保住了一条性命,对安禄山是恨之入骨。 另一个恨安禄山的就是谋士严庄,严庄在安禄山的燕朝做御史大夫,是叛乱的主要谋士之一,却并没有得到安禄山的尊重,反而经常被安禄山鞭笞,毫无尊严可言,严庄不愿意跟着这样的人继续做事,但是不跟着安禄山还能跟谁呢? 他心里有了主意,然后就找到了安庆绪,说了一番大义灭亲、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之类的话,成功说服安庆绪反安禄山。那么,严庄为什么会找到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来除掉安禄山呢?原来,安庆绪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安禄山大约有十一个儿子,其中安庆宗和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原配康夫人所生,是嫡子,但嫡长子安庆宗和康夫人都被留在了京城作为质子,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们都被唐玄宗所杀。而嫡次子安庆绪从小很得安禄山的宠爱,因为他善骑射,小小年纪就跟在安禄山身边上战场,不过他性格上比较懦弱,还有点口吃的情况。 安庆绪未及弱冠已经被唐玄宗任命为鸿胪卿,也算是少年得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建立了燕政权,安庆绪又被封为晋王,原本安庆绪是毫无争议的太子,将来的皇位继承人,不过安禄山渐渐的宠爱段夫人,顺带着宠爱段夫人生下的小儿子安庆恩,甚至打算让安庆恩来做继承人,这让安庆绪心里惊惧不已。因此严庄就拉拢了安庆绪,想要扶立安庆绪上位。安庆绪将除掉安禄山的计划交给了严庄。 严庄虽然是朝中重臣,但很难近安禄山的身,安禄山小心翼翼惯了,尤其是失明之后,一般人是不可能被允许近身的,但是谨慎侍奉他的宦官则不一样,都是得到安禄山充分信任的。所以严庄又找到了李猪儿。李猪儿算是最得安禄山信任的宦官,他靠近安禄山,并不会引起安禄山的警觉。 三人商量好后,在757年的正月,一天夜里,三人来到了安禄山的寝殿外面,严庄和安庆绪在门口守着,而李猪儿拿着进了安禄山的房间,走到安禄山的床边,举起大刀,往安禄山的肚子上就是一刀。安禄山反应倒也是很快,他的床边是有佩刀的,只是失明后,他在情急之下并没有摸到佩刀,然后只能抓着帷幔高呼家贼,最终还是被李猪儿杀死。 三人在安禄山的大床底下挖了一个洞,草草将安禄山埋了,然后严庄矫诏让安庆绪继位,而死去的安禄山成了太上皇,死讯一度被封锁了消息。就这样,刚刚做了一年、一年零两个月逆臣的安禄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算是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虽然安庆绪没有动手,但是毕竟是在他的同意之下,安禄山才被杀死的。 安庆绪上位之后,也不过就是严庄的一个傀儡皇帝,他虽然是的皇帝,但却对安禄山的部下没有什么控制力,像史思明这样的大将根本不服从安庆绪的命令,759年,史思明在救援安庆绪之后,打着为太上皇安禄山讨贼的名义处死了安庆绪。那时候的史思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在儿子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