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东汉名士李膺简介 李膺为何死于宦官之手?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你们知道李膺的故事吗?接下来帆叶网小编为您讲解。

  李膺(公元110—169年),字元礼,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 初举孝廉,曾任度辽将军、河南尹、司隶校尉,是个文武全才。李膺生性高傲,交结不甚广,只是和同郡的荀淑、陈寔等人往来。但他却是后汉政局混乱时期,一个敢于同违法乱纪斗争的人。

image.png

  他任青州刺史,地方长官怕他严明,多望风弃官而去。后为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来骚扰时,他常亲自率军迎击。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鲜卑寇掠云中郡,李膺任为度辽将军,担任抵御任务。由于他抵御得力,寇掠者惧怕,放还一些被掠的人口,边郡得以稍稍安宁。

  桓帝在位时,太监专权,贪污贿赂公行。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李膺任河南尹,当时有个叫羊元群的人任满回家,此人在北海郡为官时,声名狼藉,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李膺即上奏参了他本。羊元群得知李膺参了他,便到宦官处行贿,朝廷一纸命令说李膺诬告,反将李罢官系狱。

  另外,还有一个刚正不阿之士叫陈蕃,当时任太尉,可谓官居极品了,但他不思持盈保泰,仍冒死进言。他曾说:“文武兼资,臣不如李膺。”见李膺遭受冤屈,不止次地进言李膺应官复原职,但桓帝置之不理。司隶校尉应奉乃独自上疏为李膺等鸣冤,出人意料地得到批准,于是李膺等被赦免出狱。

  李膺遇赦后,被任为司隶校尉,负有督察官员责任。他虽遭遇过挫折,坐过牢,但仍一身正气。会有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横行不法,因畏罪躲在哥哥家中,尽管他是宦官的弟弟,李膺亲率吏卒前往张让家捉拿,遍搜不得最后在一处夹墙中将张朔搜出,押解回衙,经审讯后,按律论罪,即将张朔正法。待张让派人前来说情,为时已晚。

  张让闻知张朔已被处死便到桓帝处哭诉,说李膺擅权枉法。桓帝召见李膺责问,李膺历数张罪状,言明自己职责所在,桓帝无奈只好令李膺退出,张让亦无可奈何,不过“深仇”已经结下。经过李膺一番整治,不可一世的宦臣们竟然人人自危,不敢随意出入宫禁,桓帝问故,太监们说:“怕李校尉”。

image.png

  后汉末年,太学生们对当时宦官专权、贪赃枉法异常不满,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抨击宦官形成“清议”。太学生们见李膺为人刚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称之谓“天下楷模”,太学生首领郭泰等人纷纷主动与李膺相结交,以能面见一次为荣,称为“登龙门”。当时还有太尉陈蕃字仲举,尚书王畅字叔茂,都是刚直之士,与李膺齐名,数万太学生都钦佩他们,称他们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种情况的出现,被宦官们诬为“结党”。

  这时,河内有个术士叫张成的,纵子行凶杀人,被李膺逮捕下狱,适逢朝廷大赦,李膺以该犯作恶多端,杀人应该抵命,将其处死。张成原与宦官们有来往,此时遂与张让勾结,暗中收人上疏说李膺交给太学生,成为一党,诽谤朝廷,图谋不轨。桓帝看了此疏,大为震怒,遂下令逮捕“党人”,先后将李膺等二百余人下狱。史称“党锢之祸”。

  太尉陈蕃看到这种情况乃上疏为李膺等人辩护,疏中说:“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这是说桓帝听信谗言。又说:“昔禹巡狩苍梧,见市杀人

  下车而哭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故其兴也勃焉。”这是要桓帝反躬自省,最后要求桓帝“除妖去孽”,矛头直指宦官。桓帝见疏当然不快,怀疑陈蕃是“党”中魁首,加上张让等宦官从中挑拨,遂将陈蕃免职。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死,刘宏即位,是为灵帝,改元建宁。这时,党锢问题有缓解,由窦太后作主,起复陈蕃为太傅,与外戚窦武共同主持朝政,辅佐少年皇帝。此时李膺亦免除“禁锢终(音zhong)身”之罪,得到赦免,出任长乐少府。

  这时朝廷中再次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势,一派以陈蕃、窦武、李膺等为一方,一派以曹节、王甫等宦官为方。李膺等谋诛宦官,但宦官曹节、王甫等却先来发制人,他们先是劫持太后,抢去印信,然后去提陈蕃、窦武,窦武自杀,陈蕃被捕,在囚禁中被害死。李膺因陈蕃、窦武事件被连坐,再遭禁锢,但在民间,却声誉日隆,被称为八俊之一。针对此情况,阉党复在灵帝面前重申党(音dang)禁之事,灵帝时年十四,便糊里糊涂地下诏惩治。有人向李膺告知此消息,劝他逃避,李叹息说:“我年已六十,还能逃到哪去?”便“投案自首”,终被杀害。

  “党锢之祸”是东汉行将灭亡,从而出现天下大乱的标志,此后东汉业已名存实亡,从此军阀豪强割据,整个社会剧烈动荡,人民处于深重灾难之中。开始进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期。号称“天下楷模”的李元礼,即便是有心清政,也无力回天了。

  一代名士李膺,因为仗义执言,产出奸贼,遭受极刑。是更是读书人的损失,更是东汉朝廷的损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正气渐渐被消耗殆尽,一批批乱臣贼子登上舞台,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搞得朝堂混乱不堪,百姓苦难深重。

东汉王允使用连环计除董卓为什么还被质疑忠诚

在东堂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施暴政,倒行逆施,导致官员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忠于的大臣非常想除去董卓,奈何这不是容易实现的。因此,王允假意归顺董卓,表面上对他非常忠心,实际上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时机除去董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演义》中,就是王允除去董卓的重要助力。王允看到府中的貂蝉色艺双绝,且她又表示愿意为自己分忧,遂心生一计。 王允请来董卓的义子过府喝酒,席间,吕布对貂蝉一见倾心。王允便地将貂蝉许配给他,吕布自然是欣喜不已。之后,王允又故技重施,将董卓请到府中,好色的董卓见到献舞助兴的貂蝉,被其美若天仙的相貌所迷。王允见此情形,表示愿意将貂蝉献给他。于是,董卓便连夜将貂蝉带走了。而另一边,吕布苦等貂蝉不得,来到王允府中,方知心上人已被义父强行霸占。再加上王允在一旁的添油加醋,这时的吕布已经对董卓产生了嫌隙。 貂蝉嫁给董卓之后,为了离间其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偷偷与吕布见面,哭诉衷肠。吕布咬牙切齿,想要将她夺回身边。这时,他们在一起的画面被董卓发现,董卓,用身边的画戟刺向吕布。幸得吕布武艺不凡,身形迅速地躲过了。之后,吕布来到王允府中,王允趁机说服其一起合作,共同杀掉董卓,为民除害。 最终,董卓在进宫途中被吕布所杀。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连环美人计”。 王允是忠臣吗 东汉末年的大臣王允,尽管他并不像董卓、吕布那样为人所熟知,可是他却是在铲除董卓的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总有人对他是不是忠臣这一问题产生质疑。虽然在董卓死后,王允处理善后问题有许多的不妥之处,但仍然不能抹灭他心系东汉社会的事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允自幼在家族和亲人的影响下,立志要在将来为国家、为东汉、为社会、为百姓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他也确实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着。为官之后,王允一直秉公执法,赢得了不少官员和百姓的称赞。后来,朝廷局势混乱,王允于危难之中担任司徒。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实施暴政,百姓、怨声载道。王允表面上归顺董卓,私下里积极地筹谋如何铲除他,并最终计划成功,董卓身死。这一时期的王允不可谓不忠心。 董卓死后,王允作为大功臣,有些居功自傲,再加上事件,他失去了百官的拥戴,吕布也逐渐与他不和。又因处置董卓的嫡系部队凉州兵一事,导致李傕、郭汜和樊稠等人打着为董太师报仇之名,率军进犯长安,要求杀掉王允。吕布兵败出逃时,曾经要带上王允一起,但是王允不愿弃下国家和皇上,断然拒绝。最终,王允向当时的行完最后的君臣之礼,走下城楼,被当场处决。 由此可以看出,王允虽做错过一些事情,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一个忠臣。 王允怎么死的 王允在成功铲除了董卓之后,成为世人称颂的大英雄。原本,残暴的董卓死了,王允作为大功臣,在官场上应会更有作为才是。可没想到,他却在董卓死后没多久也死了。那么,王允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董卓死后,仍然留下了一些旧部和将领,王允这时候应该做的其实是安抚军心。不过显然,在铲除董卓一事中虽可以看出王允的谋略之深,但在事后的处理问题上却也可以知道他在政治上的眼光还不够深远,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允掌权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杀害了蔡邕。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因为在王允面前感叹董卓之死而被押入狱问罪。许多大臣为其求情,蔡邕本人的才学也非常高,且罪不至死。但王允一概不听,终导致蔡邕死于狱中。当时,董卓刚死,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王允此举着实寒了不少人的心。 此后,在处置董卓的嫡系部队凉州兵一事上,也是导致王允最后身死的重要原因。王允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同样没有听取他人以安抚为主的意见,而是想要派其畏惧的关东兵去解散他们。凉州兵得到消息,恐慌不已,此时已经不是担忧前途的时候了,他们更担心自己会性命不保。凉州军中的将领李傕、郭汜等人决定拼死一搏,他们集结部队,以为董太师报仇之名,率军进犯长安。吕布兵败出逃,长安被攻陷,李傕、郭汜等人要求杀掉王允。无奈之下,王允走下城楼,被他们当场处决,终年五十六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胡广为什么能连绵六朝屹立不倒?胡广的为人处世之道

的胡广,是六朝元老,辅佐过安帝、顺帝、灵帝等六朝。他被史学家誉为“兴汉以来的绝代奇才”,无论谁主政,他都能得到重用。 胡广是孤儿,但才华横溢,,文章尤其写得好。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授任尚书郎。因为会迎合皇帝,又不得罪同僚,仕途坦荡,五次升迁后,当上了尚书仆射。在之后数十年的宦海碧波中,胡广可谓是,游刃有余。 胡广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最强盛的时期,匈奴已在窦固、窦宪等强将的打击下,不成气候了。而东汉当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良好,国力日益昌盛。但是,正因为没有外患了,政坛反而汹流暗涌。在胡广仕途中,历经三次政治大地震。 第一次政治大地震是在时期至桓帝建和元年。当时跋扈将军,长期把持朝政,在冲帝死后,立了年仅8岁的质帝。其后,又嫌质帝太聪明,不好掌控,就把小皇帝毒死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立新皇帝的大事就提上了日程。在立帝问题上,太尉与胡广、赵戒商议,打算拥立稳重有度的刘蒜。但梁冀害怕刘蒜对自己不利,就胁迫朝臣们拥立跟自家有姻亲关系的。在梁冀的软硬兼施下,胡广竟然临阵变卦,背弃了自己的初衷。 第二次政治大地震是十年后的桓帝延熹元年。这一次,倒霉的是梁冀。当了十年皇帝的桓帝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了,他决心除掉胡作非为的梁冀。在宦官势力的支持下,桓帝成功地将梁冀集团连根拨起,胡广当时也被罢免。 但几个月后,胡广又官复原职了。为什么这么蹊跷?因为,胡广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他早就发觉了桓帝对梁冀越来越不满。于是,暗地里配合桓帝,在铲除梁冀集团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第三次政治大地震是灵帝即位的那一年。想要消灭宦官集团的、陈蕃反而被宦官势力所杀。单陈蕃一个人,就牵连了数千人。 陈蕃曾是胡广的旧属,陈蕃即使身居太傅之要职,也依然很尊敬他。但在陈蕃被诛杀之时,胡广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对昔日部属丝毫未予维护,眼睁睁地看着陈蕃和他的学生们一个又一个遇害。 对于胡广的为人,大家用一句话来形容:“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一生都在小心避让,明哲保身。尽管没有很大的建树,但也得以长居朝堂,总共侍奉了六位皇帝。 不得罪人的人,虽然没什么傲骨,但是人缘好啊。他死后,公卿、大夫、议郎等数百名大臣都亲自去送葬。《》这样记载当时的盛况:“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