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其中实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就是黄巢起义。唐朝时期,施行了藩镇的策略,这一策略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在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所以能够顺利起兵,与藩镇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现如今看来,甚至是唐朝的灭亡,都与藩镇有很大的关系。唐末时期的黄巢起义,直接的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只不过黄巢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纵观黄巢起义的影响,它是历史上历时最久,遍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唐朝的半壁江山都失去了,在黄巢的领导之下,唐朝一点一点的被灭亡。整个黄巢起义持续了25年的时间,这样长的时间,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25年的时间中,让唐朝的各个皇帝非常头疼。

这些皇帝没有办法力挽狂澜,最终的唐朝只能灭亡。黄巢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中,换句话说,黄巢的家境是非常不错的。由于家境比较不错,黄巢自幼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以用饱读诗书来形容。这样的黄巢还是非常有才华的。
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刚刚开始的起义军进入长安之后,史书记载为“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纪严明,没有抢夺百姓的财物等等,这样的起义军肯定受到百姓欢迎的。可是之后的起义军慢慢变了味。
唐朝末年,可以说是乱世出英雄的时期,黄巢就属于其中一位,可惜他不懂得自己珍惜。进入长安之后,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本来能够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可惜的是黄巢之后慢慢的变了。刚开始黄巢为百姓谋福利。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黄巢对待百姓的方式开始改变。在这之后,黄巢从河南到安徽,从浙江到福建,他的起义军一路上寸草不生,每过一个地方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屠杀,这样的黄巢肯定是百姓不愿意见到的。

手握重兵的黄巢,是没人能够抵抗的。当时的黄巢可以用变态来形容了,他所到的地方,百姓都退避三舍,能逃跑的肯定会逃跑,总之这时候的黄巢与刚刚起义的黄巢有天壤之别。起义军的行为更是让人震惊!
黄巢的起义军甚至是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这样就能够确保起义军的战斗力。可是黄巢到达的地方,都会出现大规模屠杀,这样的结果造成了百姓的大量伤亡,同时血流成河。
无论男女,不论老幼,这些人都是黄巢攻击的目标。当时的广州,黄巢将这里的人通通杀掉,海水都染成了红色,其惨状令人发指,堪比地狱。那么黄巢的食人计是从哪里学的呢?相传是从食人魔朱粲那里学来的,朱粲被称为隋末乱世狂贼。
黄巢起义虽然到了后期开始胡作非为,乱杀无辜,但是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黄巢消灭了大量的门阀士族,在黄巢起义之后的历朝历代,门阀士族都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上。这可以说是黄巢唯一的功绩了。
唐朝哪位大臣将武则天送上了帝王的宝座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她的大忙。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著名将领段志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著名将领。 段志玄最初随同父亲客居太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十四岁的段志玄应募投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段志玄召集勇士千余人投奔李渊,被李渊任命为大都督府军头、先锋官,先后攻占霍邑(今属山西临汾)、绛郡(山西新绛)、永丰仓(陕西大荔),以军功升任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跟随刘文静在潼关抵御屈突通的时候,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偷袭,将士溃散,段志玄率二十余骑突围,接连斩杀数十人,身中流箭,仍坚持战斗,先后三次冲击敌军阵地。 唐军士气大振,桑显和所部大败,段志玄与诸将汇合将屈突通擒获,因功升任乐游府。 武德四年(621年),段志玄随秦王李世民征讨,作战时因战马跌倒被擒获。 敌军士兵抓着段志玄的发髻,打算把他带走。 途经洛水的时候,段志玄突然纵身一跃,将两个拉坠于马下,抢夺一匹战马逃走了。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却无人敢靠近段志玄。 不久,唐军平定了王世充、等势力,段志玄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部将,颇受赏识。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密谋诛杀李世民,以重金贿赂段志玄,诱使其归顺自己。 段志玄拒不接受,快速将消息汇报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得不采取绝地反击,以段志玄、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唐太宗。 唐太宗为嘉奖段志玄的忠勇,封其为樊国公,升任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段志玄世袭金州(陕西安康)刺史,改封公,拜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段志玄治军严格,有一次竟连皇帝面子也不给。 《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十年(636年)十一月,唐太宗病逝后葬入昭陵。 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领军在昭陵肃章门看守。 唐太宗觉得大冬天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派两名使者前往昭陵慰劳将士。 使者抵达昭陵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宇文士及开门迎接了使者,而段志玄闭门拒绝使者说:“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在外面高呼:“此有手敕!” 段志玄回答说:“夜中莫辩真伪。” 直到第二天天亮时,才开门令使者通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生病,唐太宗亲自去探视,打算封他的儿子为五品官,段志玄请求皇帝把官职封给弟弟段志感,唐太宗于是任命段志感为左卫郎将。 不久,段志玄病逝,年仅四十五岁,追赠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