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花见羞的样貌有多美?终被乱世摧毁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帆叶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花见羞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后宫中有一位淑妃王氏,号称“五代第一美女” 。据《新五代史》记载:“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王淑妃的父亲是邠州城内卖烧饼的,据说长得天生丽质,竟然能百花见羞。后来他嫁给了后梁名将刘彟,然而两年之后刘彟战死,花见羞成了寡妇。

  李嗣源进兵邠州城后,偶然见到花见羞,竟然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获得她的芳心,李嗣源不惜向敌国名将刘彟的孤坟长揖行礼。花见羞终于被感动,答应做他的小妾。

image.png

  在与李嗣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花见羞展现了不被人知的才能。当时形势复杂,晋王各个养子之间明争暗斗,花见羞慧眼识势,常常给出丈夫最有效的见解。这样一来,李嗣源不但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全身而退,并能抓住时机,最终登基为唐明宗。

  李嗣源娶花见羞时,正妻夏氏已死,此时,他想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却说:“ 夏氏是陛下的原配,虽已过世,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且领兵在外,夏氏的亲属也多官居要职。陛下不如追封夏氏为后,一来可以体现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安定父子关系,笼络夏氏族人。”李嗣源采纳了她的意见,满朝文武大臣果然都认为皇上处事缜密,不忘旧情。

  后来群臣纷纷上表,一致推荐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却不肯,并力荐曹妃为后。她的理由是:曹妃对夏氏的两个儿子有哺育之恩。李嗣源见她态度坚决,只得遵从她的意愿。从花见羞推辞当皇后这件事上,作为妃子的她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了她的大智慧。

image.png

  李嗣源去世后,李从厚即位,封花见羞为皇太妃。四个月之后,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杀李从厚取而代之,登基为末帝。花见羞深知形势不妙,便以自己尚未生育为由,收养了李嗣源幼子李从益,实际是为了保全李嗣源的血脉。

  五代十国,变乱频生,皇帝更换如走马观灯。后晋大军攻破后唐都城,曹太后和末帝等人自焚而死。花见羞却带着李从益深藏起来,后被后晋皇帝石敬瑭抓获。为了保护李从益,她请求为尼。石敬瑭觉得留着她可以收买人心,便没有应允。

  之后,江山依然如飘蓬,花见羞只好带着养子辗转各地。李从益被迫当了契丹人在中原的傀儡皇帝。就在那一刻,花见羞知道,自己和养子的命运也快到尽头了。

image.png

  公元947年,后汉灭后晋,花见羞临死前喊道:“ 我母子何罪之有?为何不留我儿子一命,使他能每年去祭祀生父?”但对方不为所动。花见羞以自己一贯的清醒判断出,自己再争取也是徒劳,便愤然奔赴黄泉。

  花见羞是五代的传奇女子,她身历后梁、后唐、后晋,直至后汉,几乎见证了五代所有王朝的兴衰。她出身贫民,本不必参与皇权争斗,然而乱世容不得她去选择。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她力图用自己的宽厚大度来保命,却终究没能逃过。这不但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乱世特有的悲剧。

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马希声简介 马希声生平事迹

马希声(898―932年8月15日),字若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次子 ,时期南楚第二任君主,930年―932年在位。 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早年经历 马希声,字若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南楚武穆王马殷次子。马殷建立南楚政权后,任命马希声为判内外诸军事。 继承王位 长兴元年(930年)十月,马殷病危,派遣使者前往后唐,请求后廷把职位传给马希声,后唐怀疑马殷已死,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任命马希声为武安节度使,兼任侍中。 十一月初十日,马殷去世,临终前遗命诸子要兄终弟及,并放置一把宝剑在祠堂内,说:“谁要是违背我的遗命,就杀死他!” 十一月二十七日,马希声继位,声称奉马殷的遗命,除去建立楚国的规制,恢复节度使藩镇的旧制。 十二月二十一日,后唐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加官兼任中书令。 去世追封 长兴三年(932年)七月,马希声因湖南连年大旱,下令关闭南岳以及境内诸神祠的大门,最终还是没有下雨。七月十一日,马希声去世,其弟镇南节度使马希范继位。 马希声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趣闻轶事 起初,马希声听说后梁太祖嗜好吃鸡,很是羡慕。等到他继位之后,每天杀五十只鸡供膳食之用,他正居于服丧之期,也没有悲伤的样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初七日,在衡阳安葬父亲马殷,将要发丧,顿时吃下数盘鸡汤,前吏部侍郎潘起讥讽他说:“从前居丧吃蒸;哪一代没有‘贤人’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钱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中原大地、、、后汉、轮流登场,、、吴越等十多个政权割据并存,乱世纷争,民不聊生。但位于江南两浙一带的吴,却是另一番景象: “其民(吴越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语),宛如笔下的。 创造这一乱世奇迹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人称 “海龙王”的开国君主钱镠。 (一)智勇双全,乱世崛起立根基 钱镠是浙江杭州人,字具美,传说他出生时面相怪异,父亲钱宽认为不详,要把他扔到井中,被祖母拦下,所以他又有一个小名叫“婆留”,后来以同音字“镠”取名钱镠。 钱镠小时候不爱读书耕田,喜欢舞枪弄棒,“善射与槊,骁勇绝伦”(《十国春秋》),但,靠偷贩私盐为生,被家乡人称为无赖。钱镠天性聪颖,史载“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从小就有指挥才能。 末年,王仙芝、起义爆发,临安守将董昌招兵买马,镇压起义军,钱镠和几个伙伴投奔镇海节度使董昌。由天他作战勇猛,又有智谋,很快成为董昌手下的大将。 879年,黄巢义军进犯临安,当时,临安守军不足千人,将士人心惶惶,想弃城而逃。钱镠却主动请战,并只挑选了20个精干士兵埋伏在城外山谷中。义军不知道有理伏,先锋大将带领一小股军队走在前面,钱镠,张弓搭箭,射杀其先锋将领,义军大乱,钱镠指挥二十人弓箭齐发,杀敌数百。 暂时吓退义军后,钱镠又带领20名手下来到一个名叫“八百里”的险要关口设伏,并事先叮嘱路旁一位老妇人:“如果有人问前面有多少兵驻守,你就说‘临安驻兵八百里’。”义军整顿好队伍过来后,果然向老妇人打听驻兵情况,老妇人回复后,义军将领不知道“八百里”是个地名,说“刚才十余人都杀死我们数百人,何况余百里驻军呢!”于是急忙引兵撤退。钱镠从此名声大振,很快被提升为杭州兵马都指挥使,初步掌管了杭州兵权。 不久,董昌与越州节度使刘汉宏发生争斗,钱镠又奉命擒杀刘汉宏,因功升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几年间,钱镠跟随董昌四处平叛,屡获战功,不断晋升,逐渐在杭州站稳了脚跟。 895年,董昌发动叛乱,在越州自立为帝。钱镠苦劝不成,只好奉朝廷之命征伐董昌,几年后,董昌兵败自杀,钱镠因平叛有功,被朝廷任命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赐免死铁券,并被封为吴王,从此基本奠定了吴越国的雏形。 (二)勤勉理政,凤兴夜寐“不睡龙” 从一个不务正业的盐贩子,到一方诸侯的统治者,志得意满的钱镠终于可以衣锦还乡,炫耀一番了。他在临安故里建造豪宅,每逢回乡都前呼后拥,大宴宾客,“镠于临安故里兴造第舍,穷极壮丽”(《》),“镠游衣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新五代史》),连家乡的山林都用锦缎覆盖起来。但他的老爹却不待见他,儿子回来,他就躲起来,连面都不和他见。 钱镠不解,一次,他事前没有声张,换上农家衣服,偷偷回家见到老爹,探问老父避而不见的原因。钱宽说:“当父亲的,哪有不想念自己孩子的道理?你现在虽然暂时发达了,但周围三面环敌,如果不思进取,说不定哪天就会把祸害引到家里。”钱镠听后,恍然大悟,哭着感谢父亲的提醒。 钱镠从此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摒弃排场,专注理政。为了警醒自己,他专门用一段圆木做了一个“警枕”,用绳子系上一个小铃铛,夜里睡觉时,头从枕上滑下,就能拉动铃铛,使自己醒来。事情繁多,担心遗忘,他就在卧室里放了一个“粉盘”——盛着粉的盘子,“有所记则书盘中,比老不倦”(《》),类似于现代的记事板,夜里想起什么事,就随时记下来,免得白天忘记。 为了提醒夜里值班巡逻人员,他经常往城墙外弹射小铜丸,让他们随时保持警惕。钱镠还经常微服出行,一次,他故意等到城门关闭才回城,在门外高喊开门,但守门小吏却毫不理睬,并说:“就算是大王来我也不会开城门。”钱镠听后大喜,对他加以重赏。 钱镠勤勉理政,夜里设置“警枕”“粉盘”的事情传出后,人们都称他为“不睡龙”,连契丹人都知道。 (三)治国有略,保境安民“海龙王”公元907年,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已成为事实上的吴越统治者。923年,钱镠正式建立吴越国,一切礼制皆按照的规格。 吴越地小国弱,又与后梁、后唐、吴、南唐等强国为邻,钱镠深知处境险恶,因此,在政治、外交上,采取向后梁、后唐等中原王朝纳贡称臣,与周边小国友好相处的策略,以求境内安定。 在经济上,采取鼓励垦荒、发展农桑,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特别是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道。当时,钱塘海潮浪急潮大,经常淹毁农田,冲毁永恒,卷走人畜财物,百姓。 公元910年,钱镠组织20万劳力,治理钱塘江潮患,他们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笼子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既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又通过沿岸石塘的蓄水功能,为江边百姓提供农田灌溉。钱镠还设置了 “撩水军”, 负责在太湖地区浚湖、筑堤,为周边地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 在他的治理下,吴越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百业,史载“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两浙百称其为“海龙王”。 公元932年,钱镠病逝于钱塘,享年81岁,武肃王。临死前,他一再叮嘱子孙们要善事中原,免动干戈,不要因为朝代更迭就改变和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这一遗训始终被子孙后代恪守,这也是吴越国成为五代十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978年,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下吴越政权,钱镠之孙吴越王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投降,史称“”,使百姓免于战乱流血,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先河。 (四)修身治家,陌上花开缓缓归 钱镠不仅有杰出的治国谋略,其修身治家之道更是为后人传颂。其原配夫人,是浙西观察判官吴仲忻之女,一共和他生了十三个子女,钱镠和吴氏感情深厚。钱镠性格急躁,吴氏经常地加以劝解。吴氏非常孝顺,每年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侍奉双亲,春天再回来。吴氏每次回娘家,钱镠都给吴氏写信,表达思念之情。 有一年春天,田间小路上的花儿都盛开了,吴氏还没有回来。思妻心切的钱镠就给吴氏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思念、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吴氏见信后,当场落泪,为夫君的真情感动不已。此事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学者王士祯评论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 家庭和睦,一直影响着子孙,培养了良好家风。钱镠生前两次订立治家“八训”“十训”,特别是临终前给子孙们留下的十条家训,内容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虽然部分内容受时代限制,带有封建思想,但大多数是为人处事的人生智慧,如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等等。这些遗训成为激励和规范钱氏后人的处世准则。 吴越国从开国到归宋,前后72年历三世五王,皆诚信忠厚,体恤百姓,深受国人爱戴。其后世更是人才辈出,据统计仅载入史册的名家就逾千人,被后世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