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最终结局是什么?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跟着帆叶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黄文金。

  黄文金(1832年—1864年),广西博白人,19岁参加金田起义,与石达开年龄一样,可谓是英雄出少年。黄文金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作为博白地区拜上帝教分会的首领,黄文金有着超强之组织动员能力。洪、杨发出金田团营令后,黄文金在博白佛子岭扎下大营,号召大伙参加革命消灭满清,聚集2000兵马,而后开往金田。去金田路上,黄文金屡次击败清军包围,将队伍发展到6000人,并带着他们入股。6000人可不是小数目,是绝对的大股份。要知道,金田起义也就20000余人,其中石达开带来5000、韦昌辉带2000、秦日纲带3000、罗大纲带2000、紫荆山会众3000。可知,从人数上看,黄文金股份最大,比石达开都还大。作战呢?黄文金也是非常勇猛,是打硬仗的高手,屡次让左宗棠等湘军名将难堪,清军将其称为“黄老虎”。1864年6月,太平天国灭亡已定,可他硬是守住了湖州,打死中外干涉军10000余人,差点弄死了左宗棠爱将蒋益澧。

image.png

  黄文金贡献大、能力也强,战功也非常显赫,可他存在感却很低,既比不过杨秀清等“首义五王”,也不如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硬是当了三线将领。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他出身有问题。不知大伙有没有发现,除了洪秀全、冯云山这两位拜上帝教创立者外,在太平天国中混得开的都是紫荆山区元勋,也就是桂平、贵县、平南这三地方的人。这是为何呢?道理简单,冯云山来到广西传教,就是在紫荆山区打拼,重点发展桂平、贵县、平南这几个地方的教徒。紫荆山是总基地,杨、萧、韦、石、胡等“近水楼台先得月”,谁让他们是桂平、贵县、平南地区的人呢。黄文金,地位尴尬了,博白人,紫荆山的边缘地区,这在重视“乡土感情”的中国,自然是混不开。历史上,刘伯温够厉害了吧,俨然就是明朝版本的诸葛亮,可明朝建立后就混不下去了,老是被李善长他们打压,为何呢?谁让刘伯温是浙江温州人,而不是淮西人呢!

  博白出身的黄文金,算是天国版本的刘伯温吧,不是紫荆山核心地区的人,自然难以有出头之日。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跟着好领导混,自然待遇也不差,至少在创业过程中是如此,好比朱元璋创业离不开刘伯温。可惜,黄文金跟错了领导人,他是东殿成员,直属上司是东王杨秀清,这下问题可就大了。杨秀清掌权期间,黄文金屡次出征作战,且独当一面,杀得湘军丢盔弃甲。湖口会战期间,黄文金采取水陆协同作战模式,封锁鄱阳湖出口,引诱湘军来攻,直接干掉湘军悍将萧捷三、史久立、罗春发等,将湘军水师分割在长江与内湖两处,使其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支援,为九江、湖口大捷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杨秀清平日里太过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任意杖责或威胁杖责包括洪秀全在内的核心领导人,人际关系太差,最终死于天京事变。至此,东殿势力一落千丈,黄文金地位尴尬了。

  杨秀清死于天京事变,东殿余党也大多被杀害,已元气大伤。石达开辅政时,虽说没有继续追杀东王余党,却也不再重视东殿,将其边缘化。不过,翼王石达开很快就外出单干,太平天国一时之间也是“国中无人,朝中无将”,还重新面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之威胁,他们已经再次包围天京;西线的湘军也是正在恢复实力,反攻湖北、安徽、江西,双方展开激烈争夺。此时,太平天国非常需要人才,黄文金依然有机会翻身。可惜,他错过了。“天京事变”后,黄文金坚守湖口要塞,牵制湘军水师,继续独当一面。后来,湖口形势危急,黄文金被迫撤退。撤退之后,他没有拉起人马组建自己的势力,而是去安徽投靠悍将韦俊(北王韦昌辉弟弟)。后来,陈玉成、杨辅清挑起“池州兵变”,公然挑衅韦俊乃至直接武装冲突,韦俊只好投降清朝,离开他为之奋斗数年的天国。

image.png

  韦俊骁勇无敌,与石达开、胡以晃、罗大纲是同一水平之战将,黄文金跟他混自然成长不少。韦俊离开后,黄文金成孤家寡人,是所谓的“弃儿”,却也为自己再次独当一面创造条件。很遗憾,黄文金觉悟不高,又跑去跟陈玉成、杨辅清混了,虽说不是直属英王、辅王,可独立性不强,难以有作为。1862年6月,陈玉成年轻单纯上当受骗,中了奏王苗沛霖之计,被清军活捉,后因拒绝投降遭凌迟处死。与此同时,杨辅清屡次与鲍超作战均告失败,连唯一的基地宁国都保护不了,势力一落千丈,威望大大降低。黄文金呢?坚守浙江湖州,将清军骁将蒋益澧、潘鼎新、郭松林等打败,击毙中外干涉军10000余人,守住了太平天国在江浙地区之最后疆域。太平天国灭亡后,李秀成被俘虏、杨辅清下落不明,李世贤则转战江西,黄文金再次迎来独当一面之机遇。可惜,黄文金太过勇猛,身为主将还常常冲锋陷阵,在护送幼天王去湖北途中,被清军爆头而亡,彻底没机会成名将了。

  从上述可知,悍将黄文金是金田起义的元勋之一,带来6000兵马,贡献不可谓不大。军事能力也不错,敢于打硬仗、血仗、恶仗,这是石达开所不具备的。然而,黄文金不是紫荆山核心地区教徒,这在“乡土情感”和“地域观念”极强的中国难以混得开,可谓是先天不足。后来,黄文金虽然有机会独当一面,却屡次改换门庭,不树立起一支属于自己队伍,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因此,黄文金便从一流战将之苗子,一步步将自己“玩”成了三线将领,存在感很低。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清朝和珅贪污共多少?嘉庆帝王的圣旨里见分晓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里面有一节叫《查抄家产清单》,数字挺吓人的,已经估值的为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加上没有估值的,总计约11亿两白银,而当时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000万两白银。 这本书可不可靠?没法定论,不过咱们还是回到原始文件上来吧,《清朝档案史料选编》里有一节名为《查办和珅案》,皇帝和刑部等机构的谕旨奏章都记录在这里头,现摘要翻译,并尽量还原当时处理和珅案件时的细节和进度,与读者分享。 初步清查结果 王爷未必有资格戴的宝石顶 和珅有十多个 翻开清嘉庆朝的《查办和珅案》,第一份就是的上谕,时间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九,即公历2月13日,和珅极其同党福长安被革职拿下,交付刑部。当时在京城的家产已经在查抄过程中。 嘉庆的谕旨特意嘱咐,除了清查京师财产外,还要清查热河寓所,此处可能存贮了和珅的一些重要物件,查抄执行人为热河总管书鲁、姚良。此外,嘉庆还想到了河北蓟州。因为和珅在京城的府邸已经向皇家的标准看齐,生宅如此,阴宅的规格恐怕也会跟上。和珅在蓟州修建的豪华坟墓,也的确是向皇家标准看齐的,当地百姓私下里称他的坟墓为“和陵”,除了皇家,谁敢将自家坟地称为“陵”,这个在古代叫“僭越”。所以,嘉庆在谕旨里称和珅“僭妄逾制”。 嘉庆甚至疑心和珅在墓地隐藏了部分家产和财物,“即在彼藏匿寄顿亦所不免”,并占用了民田,于是他在谕旨里命令将和珅坟墓的图纸交上来,自己亲自审看。具体执行人则为直隶布政使吴熊光。 正月初十,查抄家产有了第一批结果。正月十一,嘉庆宣告了和珅的罪状,其中提到查抄的结果—— 其住所的楠木房屋的多宝阁等式样系模仿寿宁宫的,臣子仿制皇家的宫殿,这是严重的“僭越”。和珅何以能仿制寿宁宫?到五月初五,内务府的折子公布了调查结果,原来系和珅家奴刘全和呼什图擅入寿宁宫取样,制作立体模型,这种模型叫做“烫样”。寿宁宫萧得禄、阎进喜等对和珅家奴“擅行放入”,因此罚钱粮二年。 其次,和珅府邸内的花园建筑样式,居然和皇家园林的蓬岛瑶台,又是“僭越”。 具体财物则有:珍珠手串二百余串,比皇家大内“多数倍”,有宝石顶十余个。才十多个,不算多吧?这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宝石顶,即是宝石做成的顶子,清朝帽子顶上的帽珠。在清朝,一品官用珊瑚顶,宝石顶的级别在珊瑚顶之上,是王爷戴的,但不是所有王爷都有这个规格,只有“入八分”王爷才有资格戴宝石顶,而“入八分”是一种高规格待遇。这么稀奇的玩意,和珅根本没资格配备,“并非伊(他)应戴之物”,但家里居然有十多顶,真是作死的节奏。 另有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而且是大内所没有的。 至于具体金银数目,到正月十一日这天,还没有正式统计,尚未抄查完毕就有几百万两之多了。 具体财产数额 在和珅赐死后第二天才有统计上报 负责清查和珅在京城财产的是永锡等人。正月十三,和珅被赐死,当时有党羽福长安陪杀;正月十五,永锡等汇报第二批查抄结果;正月十六,嘉庆将和珅的罪状具体为二十条,其中涉及到财物的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条。除了之前说过的珍珠手串、宝石顶之外,增加的有:家内银两和衣物等价值超一千万两;夹墙内藏有黄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内藏有黄金六千多两;地窖内藏有银子两百多万两;房产商铺方面,京城、通州、蓟州等地有当铺、钱店,资本估计十多万两白银,嘉庆批其“与小民争利”。 查抄还涉及到家奴,其家奴刘全资产也达到二十多万两白银,并有大珍珠手串。 这还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不够具体详实,清查工作到正月二十二,才开始有清晰的眉目。肃亲王永锡和绵懿、永来等人上奏在京城海甸查抄和珅花园的结果,这就比较吓人了。和珅花园内有房屋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不过都是合法的——御赐,“系奉旨恩赏”。 至于和珅的儿媳妇那里,就免查了。 清查和珅陵墓的工作也有了眉目,军机处在正月二十六的折子上写明:和珅坟墓图纸上标明,其外围墙长达二百丈,其内围墙长达一百三十丈,而清朝规定,亲王的坟墓围墙长度不得超过一百丈。尤其过分的是,还设有隧道,这可是皇陵的规格。其门称为“宫门”,其房屋又称为“殿”,军机处大臣认为这种僭越举动“实为从来罕见,罪不容诛”。 正月二十九,内务府又汇报新的查抄结果,这一回更具体了:二两平纹银96万两,杂色元宝银68万两,色银1374095两3钱3分,以上统计为银子3014095两3钱3分,概数为三百多万两。 到二月三十,又查出和珅在文安县等地的田庄积存米麦谷豆杂粮11065石,清朝的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60公斤,就地散发给当地遭水灾的灾民。 三月二十八,定恭亲王绵恩等人上奏,对和珅家的金银再做了一个确定:二两平金33551两,银3014095两3钱3分,同时确定有当铺12家。 对和珅房产地产的清查是从正月初八开始的,至三月二十八,初步审计结果是:有收租房屋1001间半,收租田产1266顷35亩4分4厘,而一顷相当于如今的一百市亩,合十二万多亩。 而清朝档案中的和珅家产和薛福成《庸庵全集》的记录是有很大出入的,《庸庵全集》记录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产有: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档案里的房屋数量,将府邸所有与出租房相加,不过2000来间,田地1266顷,黄金三万多两,银子三百多万两,远不如薛福成所记。 至于大金元宝和小银元宝,嘉庆的谕旨和内务府、军机处的文件里没有,《清稗类钞》第三册的《和珅狱事》则有和珅的口供:“至于银子约有数十万,一时记不起数目,实无千两一锭的元宝。” 嘉庆当时的估值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后人的统计估计也是小说的成分多,史实的成分少。其实,对于和珅家产的估值可能是有很大弹性的。如今的推测无非就是:当时嘉庆的统计数字寿方数字,另有一份清单,既保存在宫廷里,也保存在民间的想象里,渐渐地变成一个神话。 谜团 为何不审查和珅的四个管家 在和珅被赐死三个多月后的四月二十五,嘉庆皇帝又出了一份“上谕”,训斥批评当时的内阁学士兼副都统萨彬图。所为何事呢?原来,大家都觉得公布的和珅的财产太少了,难以服众,萨彬图就屡次上奏,认为“和珅财产甚多,断不止查出之数”,他建议再派大臣严查,因为萨彬图根据,认定和珅家里有四个掌管金银内账的使女,即四个美女管家,应该交付慎刑司审问。 萨彬图的态度让嘉庆很恼火,他说萨彬图此举是“越俎”,“愚昧无知”,你本来不是查抄,干嘛咸吃萝卜淡操心?嘉庆不想让和珅案再蔓延下去,到此为止就行了。 萨彬图认为和珅还有海量财宝藏在宅子里,内务府、步军统领审查不用心,要进宅子挖宝,要继续审。嘉庆气不打一处来,说:你萨彬图难道想要一个审四个女子吗?“欲以一人独讯数女子”,而且还想要朕亲自审讯才放心吗?尤其离谱的是,和珅的宅子已经分配给庆郡王永璘,花园已经赏给亲王永瑆,难道还叫人拿着铲子锄头去二位王爷家里掘地挖宝不成?嘉庆倒是说出了他的本意:“意存取巧。” 萨彬图被骂得,嘉庆最后说:对你这种臣子,“朕断不用”。这口气,已经够严厉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什么被康熙发配盛京?

导读: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攻打江山的时候趋势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了自己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忙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 可是,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把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 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立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的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就能判断初他的康熙。足以见得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是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 他是的。在对付蒙古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宫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批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恃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就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察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般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周培公剧照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在大清朝、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