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诸葛亮为何要逼刘备杀刘封?刘封临死前又说了什么?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古代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古代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重要政权。那么下面帆叶网 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刘备赐死儿子刘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刘备征战一生,老婆不少女儿不少,但就是比较缺儿子,而在历史,女儿的地位是比不上儿子的,儿子才是真正的继承人,所以刘备必须要有一个儿子!但是刘备又生不出儿子,这怎么办呢?于是刘备就从一户人家收了个养子,这个人便是刘封!

  《三国志》: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备到荆州投靠刘表的时候,还没有儿子,为了延续刘家香火,为了让手下安心,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注意,养子和义子是不同的,养子是有合法继承权的,要是刘备没有亲儿子出生,那么刘备去世后,他的所有财产包括爵位,都应该是由刘封来继承的,可以说,当时的刘封,就是刘备的继承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不过搞笑的是,刘备收养刘封没几年,他竟然又生了一个亲儿子,这人便是刘禅!

  很难想象,刘备都四五十岁了,前半辈子身强力壮都没生下个儿子,怎么到了荆州却生了个儿子?刘禅的出生,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因为他终于有亲儿子了,但是对于刘封来说,这却是非常倒霉的,因为养子毕竟不是亲的,随着刘禅的出生,刘封的地位必然会下降!

  不过刘备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虽然刘封的继承权没有了,但是刘备对刘封也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刘封一脚踢开,而是让刘封继续在军中效力!刘封这人呢,行军作战也确实是一把好手,在攻打益州途中屡立战功,直接被刘备封为了副军中郎将!

  《三国志》: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一代奸雄曹操,获得大胜,于是他让宜都太守孟达率军攻占了房陵郡,但是当时的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手下杀了,而这个蒯祺又是诸葛亮的姐夫,于是在孟达继续进攻上庸郡时,刘备又派刘封前去协助孟达一同进攻。史书上说,刘备是担心孟达打不下上庸,所以才派刘封去帮忙的,可事实上,以孟达的能力,是完全能够拿下上庸的,所以说刘备此时派刘封去协助孟达,还有更为主要的真相,那便是防备压制孟达!

  事实上,孟达后续的遭遇,也印证了压制孟达的说法!拿下房陵、上庸之地,孟达出力极大,而且战功也非常高,若论功行赏,孟达必然是应该居首功,但是最后恩赐时,孟达的职位却低于刘封,这本来能够理解,谁叫刘封是刘备的儿子呢。但孟达的职位还低于原本的上庸太守申耽,这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孟达的不公了。好歹孟达在此战是居首功啊,结果他的恩赐比手下败将还多,这换谁也想不通啊!

  更为主要的是,孟达原来是宜都太守,现在他打到上庸,上庸太守不是他,宜都太守的位置也丢了,这更加令孟达气愤,他打了一场胜仗,立下了最大的功劳,结果他还丢了原本的太守职位,这不就是黑幕吗?

  事实上,孟达这个人是非常倒霉的,当年他和好朋友法正一同投靠刘备,结果法正受到重用,他被留在了荆州。现在法正已经是刘备手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了,但他孟达,却因为打了胜仗丢了官,简直是倒霉透了。更为主要的是,他头上还有个二世祖刘封,经常欺负他,甚至还抢夺了他的鼓乐队,令他非常不爽,于是孟达干脆就撂挑子不干了,反正打了胜仗还要丢官,那干脆躺平,于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命令他和刘封前去协助,他直接找理由搪塞了过去。

image.png

  而刘封这边呢,之所以敢如此欺负孟达,估计私下里也是刘备的授意!孟达是益州最先投靠刘备之人,然而从刘备对孟达的处理来看,他并不是非常重视孟达,直到汉中之战才让孟达参与战事,结果孟达虽然攻下了房陵,却把诸葛亮的姐夫杀了,刘备顿时又对孟达不爽了,于是让刘封去压制孟达,免得孟达又干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既然刘备有这么个意思,那么刘封自然就要坚决执行了,于是刘封在上庸对孟达干了许多欺负人的事情,最后将孟达逼到了曹营。

  这一下刘备郁闷了,他只是让刘封压制提防一下孟达,可没想刘封把孟达逼到敌方阵营啊!刘封啊刘封,这情商也太低了吧?不过即便刘封此事办得非常差,但是刘备也仅仅是责备他而已,并没有因此就要杀刘封,因为这并非是刘封全责,若论欺凌孟达,他刘备和诸葛亮应该也没少干,让刘封去压制孟达,本身这个决策就有问题,所以说不能因此杀刘封!那么不救关羽呢?这总可以杀刘封了吧?

  事实上,不救关羽也不是诛杀刘封的理由!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确实下令让孟达和刘封去支援,但是关羽下令刘封就一定要去吗?虽然关羽假节钺,可刘封所在的上庸之地,原来是汉中的管辖地,也就是说刘封乃是听命于刘备的。你关羽要想调动刘封,很简单,你和刘备通个气,让刘备下令即可,现在你越过刘备直接下令,要是刘封听了,刘备会怎么看刘封?是不是下次关羽让你打成都,你也照听不误?

  说白了,关羽调动刘封,乃是越权行为。打个比方,关羽是荆州分公司的总经理,刘封和孟达是四川分公司的人,而四川分公司的总经理是刘备,虽然刘封和关羽挨着近,但刘封毕竟是四川分公司的人,关羽想调用,是不是得给刘封的上司打个招呼,让他下个命令啊,否则刘封一旦去了荆州分公司,在四川分公司这边,算不上旷工啊?算不上擅自离岗啊?

  所以说,这事本身就是关羽操作不当,刘封拒绝出兵是合情合理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真相,所以关羽身死后,刘备并没有立即将刘封召回,诛杀刘封!

image.png

  说实话,关羽当时发动襄樊之战的时间节点根本不对,曹魏不是不行打,但你得等到益州方面恢复过来吧,人家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累得都趴下了,你那边再一动手,谁来支援你?你说你打那么久,为啥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出兵增援,因为人家压根儿没有那个实力了啊,你一个局部小战争,硬生生的要打成北伐大战,这场大战的时机就错了啊,所以说,关羽之败,他自己本来要负巨大的责任!

  欺凌孟达,不救关羽,这都不是杀刘封的理由,那诸葛亮到底是为什么要杀刘封呢?实际上,我们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丝猫腻!

  《三国志》: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可以看到,刘备虽然责备刘封欺凌孟达,不救关羽,但并没有想杀刘封,是诸葛亮说刘封刚猛,刘备死后没人能够压制他,以此逼迫刘备,所以刘备最后才痛下杀手,赐死了刘封。诸葛亮杀刘封的最大理由是刘封刚猛难制!但是这话本来有点问题,刘备活得好好的,接下来肯定要考虑如何夺回荆州,很明显留下刘封更有用处,为啥诸葛亮却要担心刘备死后刘封不好控制呢?而且对于活人来说,提“死后之事”明显是大不敬,为哈诸葛亮要这么说呢?

  本文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敢在刘备活着时就讨论刘备死后之事,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刘备正在生病,有猝死的可能,所以他不得不在刘备活着时解决掉刘封这个麻烦,毕竟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是有继承权的,不管他有没有心思夺权,万一被有心之人利用,日后起来反对刘禅,这让刘禅怎么办?背负杀兄的骂名?让外人看笑话?

image.png

  诸葛亮的考虑也是正常的,而刘备这边呢,虽然和刘封有父子之情,不愿意杀刘封,但刘封刚猛难制的特点,确实存在,万一日后他被人利用,危害到刘禅的地位,危害到蜀汉的江山,到时候还真没几个人能搞定刘封。再说了,袁绍集团的下场,刘表集团的下场,那可是充分说明了,兄弟阋墙之事,会危害到集团根本!现在刘备身体抱恙,有早死的可能,没时间再去改变刘封的性格了,所以刘备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只能痛下杀手,让他来做这个坏人,对不起刘封了!

  说白了,诸葛亮逼刘备杀刘封,重要就是因为刘封身份敏感,日后有可能威胁到刘禅。而关于诸葛亮的这个目的,刘封临死前的8个字也道破了玄机!

  《三国志》: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刘封临死前感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意思是懊悔没有听孟达的话。那么孟达说了什么呢?

  事实上,帆叶网,孟达投降曹魏后,又带兵前来进攻刘封,在正式开打前,他曾劝过刘封,降了算了,而理由就是他的身份比较敏感,他是刘备的养子,是有继承权的,即便他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但是他的存在,对于刘禅来说,对于蜀汉来说,就是一个威胁,谁也不敢保证刘备百年之后,刘封会怎么操作,所以为了蜀汉不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刘封最终肯定会被处死!

  孟达的这番话,刘封又何尝不知道呢?刘封又不傻,他是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的,但是他从十几岁就被刘备养着的,他认为他和刘备之间是有父子情的,而刘备又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肯定不会杀他,所以他才会主动回到刘备的身边。然而他没料到,最后等待他的结局和孟达预料的一样,仍然是被处死,所以他在临终才会感叹,“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在此之前,刘封是相信父子感情可以超越一切的,但是当他知道自己要被赐死的结局时,他终于明白了,为了刘禅的皇位稳固,为了蜀汉的江山安稳,刘备和诸葛亮是不允许他活下去的。说白了,刘封临死前所说的8个字就是在暗示,他并非死于欺凌孟达、不救关羽,而是死于自己的敏感身份,死于权力斗争!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只有刘备请过诸葛亮?本来他也去过三次了

自从向推荐后,刘备便于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军及、二弟兄,前往邓州武荡山冈拜会诸葛亮。此时诸葛亮正在庵中。听说刘备前来,吩咐道童向刘备谎称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会。刘备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迹。同年八月,刘备又赶往诸葛亮的茅庐。这回诸葛亮有让道童说自己去游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见。刘备只能又在西墙题诗一首。通过刘备这两次的拜会,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感动。在刘备第三次拜会时,诸葛亮终于出庵相见,并献上隆中对。网络配图 除了《三国志平话》对的故事进行了专门的描述之外,杂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三顾茅庐的曲目。这些故事的内容大体相同,这就说明在元代,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文艺作品了。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三顾茅庐的历载经过一千多年的逐渐演变,已经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无论在故事的编排、情节的设计、细节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着粗糙、随意的痕迹。 如何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变得更加的精彩、生动,这无疑是摆在《》作者罗贯中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小说的相关描述看,罗贯中无疑是描述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的最强者。经过他的妙笔,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定型,并迅速开始流传,成为一个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节。 以上介绍了三顾茅庐故事的原型、演变和发展,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个故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了。其实,在历史记载之中,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诸葛亮并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登门自荐、自己去的。 说起这个登门自荐的作者,其实与陈寿基本同处于一个时代。他就是三国时期魏人鱼豢。鱼豢,是三国末期曹魏集团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称叫做《魏略》,可惜后来该书失传,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还引用过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而这个登门自荐的说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曹操初定北方后,荆州同时面临曹操、的军事威胁,荆州牧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当时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时,刘备仍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吸引了刘备。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是缺乏依据的。 介绍了“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之后,我再讲述一个在湖北襄樊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三顾茅庐。不过这个三顾茅庐的主角不是历史记载及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对手------曹操。这个故事由湖北群众艺术馆在民间搜集,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做《三国外传》。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相传曹操在兵败新野之后,手下的谋士向诸葛亮举荐的高徒诸葛亮。于是,曹操便领着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带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前往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一行人来到卧龙岗时,已是晌午,人困马乏,他们就在路边的茶馆里歇脚。曹操吩咐曹洪去请诸葛亮到茶馆叙谈。结果曹洪告诉曹操,听诸葛亮的书童说,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请。程昱回来后又告诉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云庵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来意之后,不与理会,,并锁上柴门,拒不相见。曹操此时心想: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呀,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于是,曹操亲自出马,来到茅庵前。只见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等到曹操进屋,他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曹操不好发作,便将带来的礼品抬上,并说自己是专门来请诸葛亮的,希望诸葛亮能为自己的统一大业效力。诸葛亮笑着说:“你花了这么大的本钱来买一个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吗?”说罢摇头大笑。这时候曹操觉得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几声,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刘封诸葛亮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