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想知道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吗?那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翻译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赏析

图片.png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图片.png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寇准:宋朝著名宰相,贬官期间写下一首好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可谓是属于文人的天下,下至布衣书生,上至王公贵胄,将相王侯。写诗作词对他们来说,只是家常便饭。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总是能够把心中的情绪写进字里行间,甚至成就绝世佳作——著名宰相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而这首古诗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寇准。尽管此时的他,还没有做到宰相的位置,但是他的诗中,却已经透露出了,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用自己心中的理想,给黄河岸边千年不变的风景,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俗话说,为圣贤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毫无疑问,寇准就是这样的人。即使身处逆境受到排挤,却依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理想。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那一年对他而言,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本来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的仕途,却遭受了的波折,眼看着锦绣前程就要断送,现实的生活,离自己报效天下的愿望越来越远。他心里的忧愁在所难免,可是他也只能伴随着的一道命令,来到这古老而又荒凉的黄河岸边,从此开始一段不得志的生活。 他对着的水面,不仅开始感慨这段时间的遭遇。叹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想当年一朝春风得意,如今却又失魂落魄。当真是应了曾经写下的那句古诗——“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站在苍茫的黄河岸边,让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悠悠数千载岁月,这里的风景始终如一。任凭世事如何变迁,滔滔河水始终向东奔流,不曾停息。而他就像是在水中漂浮的船儿,随着世间的波浪浮浮沉沉,可谓是人在江湖,。 世人都说“独自莫凭栏”,可是真的到了他这种境地,又有几人能够逃脱心中的思绪,不去挂怀曾经的一切。独凭危槛,望尽天涯,却始终找不到归去的道路,望不断内心的忧愁。茫茫愁思,随着黄河之水在他心间泛滥,直语将他吞没。 此时的他就,如同是生长在丛林之外的野树,受人排挤,远离核心。只能在苍茫的天空下,独自守候着秋风,任由无情的风雨,卷走他的。无情的现实,让他几近,天色初凉,寒波汹涌,可是都比不过他内心的凄凉,挡不住命运的摧残。 在无尽的长空之下,他与那几株野树都显得如此孤独,拥有着同样寂寞的人生。只不过他仍旧不愿意就此放弃希望,他心中还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因为如今朝廷的形势,已经如那的斜阳,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摇欲坠。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景象,为此他想要再次振作起来,用自己的能力去挽救当前的局势。不图位极人臣的的虚名,只为天下百姓的安危,江山社稷的安稳。他要用自己的身躯,托起大宋的太阳。 只不过眼下的情形,让他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机会。纵有力挽狂澜之志,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可怜宋朝著名宰相,只能在贬官期间做下此诗,把涛涛黄河,写的如此忧伤萧瑟。 人生在世多有不称意之时,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命运。其实人生中的挫折,也未尝不是一种锤炼,不经历起伏又怎能成熟!只有看尽了世间百态,阅尽了世事沧桑,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最终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徽宗做的那首词到底有多厉害 宋朝因此续命150年之久

到底做了一首什么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北宋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年仅二十四岁的北宋暴病而亡。宋哲宗之死事出仓促,没有留下遗嘱,让谁当下一任皇帝一时成了朝野瞩目的焦点。《续长编》记载,围绕这个问题,北廷吵成了一锅粥。宰相主张立简王赵似,向则主张立端王。章惇一听要立赵佶当皇帝,厉声抗辩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在向太后的坚持下,章惇反对无效,端王赵佶终于龙袍加身,当上了北宋第八任皇帝。从他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不得不佩服宰相章惇的远见卓识,看人眼光极准。宋徽宗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诗词歌赋,文章书法,样样皆精,是个极有艺术天分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就是不知道怎么当一个治国安民的好皇帝,最终断送了北山,自己也被金国掳走,。 世人皆知宋徽宗的瘦金体和绘画,其实他的诗词也写得很好。如《眼儿媚》:“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寓意之深沉哀痛,词句之清丽幽婉,实不在李煜《》之下。然而在世人眼中,这些恰恰成了他的铁证。 不过,虽然宋徽宗是毁掉北宋的罪魁祸首,但他写的一首词,却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个过错,在之变的危急局面中挽救了宋朝,使得得以开创,为宋朝续命一百五十余年。这首词就是《月上海棠》。“月上海棠”是词牌名,《云麓漫钞》记载,这个词牌正是宋徽宗的首创。不过宋徽宗的原作现在已残缺不全,这首《月上海棠》流传至今的只有九个字:“且与我、做些方便”。这首词为何能成为宋朝的救命稻草? 此事还要从头说起。宋徽宗的皇兄宋哲宗,登基时年仅九岁,奶奶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将近十年,高太皇太后是个强势骄横的女人,宋哲宗形同傀儡。随着年龄渐长,宋哲宗对奶奶的不满之心日益强烈。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是,出身官宦世家,为人贤良温婉,就是由宋哲宗的奶奶做主定下的婚事。宋哲宗恨屋及乌,把对奶奶的憎恨不满之情转移到身上,对她十分冷淡。 在此背景下,宋哲宗后宫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宫斗事件。后宫妃嫔刘婕妤深得宋哲宗欢心,对皇后之位起了觊觎之心。刘婕妤工于心计,手段狠辣,她诬陷孟皇后图谋用“符水”害死皇帝,而此时高太皇太后已死,孟皇后没了靠山,宋哲宗立即,把孟皇后废黜,驱逐出宫,强制她出宫当了女道士,在京师瑶华宫修行,朝野民间都为她鸣不平。 宋徽宗继位后,知道孟皇后含冤负屈,动了恻隐之心,把孟皇后从道观中接回皇宫中恩养起来。但不久之后,孟皇后却无辜被卷入朝廷派系斗争风波,她被视为高太皇太后的守旧派人物,遭到革新派大臣围攻,宋徽宗不想为她影响朝局,就把她再度贬黜为道士,仍旧入居瑶华宫修行,在孤寂清苦中度过十几年时光。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所有后宫妃嫔、皇族子弟,几乎被金国人一网打尽,全数押往北国。而孟太后因为早年被废黜,名字不在宋朝皇族名册之内,结果她幸运地躲过一劫。《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宋徽宗被金国人掳走之前,辗转托人把他的那首词《月上海棠》交给了瑶华宫中的孟皇后。 这首词中的“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大有深意。赵宋皇族几乎都被金国掳掠而去,留在中原的只剩下宋哲宗的前任皇后孟皇后,和宋徽宗的皇子,但赵构手中没有皇室的传位诏书,担当宋朝继任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孟皇后是仅存的赵宋皇族中身份最尊贵、辈分最高的人,是保证北宋皇权顺利传承、确认赵构继位合法性的关键人物。宋徽宗深刻意识到,此时赵宋王朝要想复兴,孟皇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婆”在北宋时是传说中风神的名字,宋徽宗“留后为兴复基本”,用孟婆暗指孟皇后,“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暗喻让孟皇后相机行事,重兴宋室。 孟皇后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金兵撤走后,在汴梁扶植了皇帝作为金国的代言人。张邦昌深感自己影响力有限,又把孟皇后从瑶华宫请了出来,尊为太皇太后,想借助她的影响力为己所用。《》记载,孟皇后百般寻找康王赵构,找到康王赵构的下落后,当机立断,“寻降手书,播告天下”,正式宣布赵构是宋朝的下一任皇帝,从法统上确立了赵构继位的合理合法。同时她“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还“后遣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一手把赵构扶上皇位。 大宋朝的一线生机终于得以延续,宋朝由此得以续命一百五十年。宋徽宗糊涂了一辈子,当了俘虏终于明白了一回,用一首词保证了宋朝皇权的延续传承,宋朝由此得以复兴。可惜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他要早这么明白,又岂会落到这步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宋朝苏轼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